物理的心得体会通用5篇

 2024-11-27 11:37:13

摘要:在自身的想法有了新的替代,我们就需要认真写心得了,写心得体会有助于总结经验,增进自我认识,下面是小编为您分享的物理的心得体会通用5篇,感谢您的参阅。物理的心得体会篇1我喜欢学习物理,物理伴随我度过了至今为止的大半个学习生涯:小学时候的自然课最早接触到了水蒸气、水和冰之间奇

在自身的想法有了新的替代,我们就需要认真写心得了,写心得体会有助于总结经验,增进自我认识,下面是小编为您分享的物理的心得体会通用5篇,感谢您的参阅。

物理的心得体会篇1

我喜欢学习物理,物理伴随我度过了至今为止的大半个学习生涯:小学时候的自然课最早接触到了水蒸气、水和冰之间奇妙的转换,对于物理的神奇吃惊不已,于是立志长大要做一名科学家;初二的时候开始正式学习物理课了,运动物体的相对位移,伽利略自由落体实验,牛顿三大定律……对于世界的全新理解让我深深喜欢上了物理这门学科;高中的时候进一步学到了力学、电磁学、热学、声学、光学等的基础知识,有趣的物理实验让我明白了一个理论的正确性是需要无数次的实践去反复验证的,真理都来源于生活。对于物理的浓厚兴趣促使我高考报考专业方向选择了物理;大学的三年学习,我的整个世界都是围绕着物理而运转的,“学海无涯”——我深刻的领悟的这句话的内涵——物理的世界广阔深奥,而我现在所学到的还仅仅是皮毛。

大学期间我将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广泛的学科涉猎让我们对知识有了更为全面地了解。我喜欢物理,热爱物理研究,我想要在科研这条道路上一直走下去。这样的想法促使我努力地学习专业课知识,为以后从事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实践出真知。所以我大二时申请并参加了我们学院组织的本科生进实验室项目,进入我院王云才教授课题组。那段时间的经历难得而令我受益匪浅。后来参加了学长负责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题目是“基于一维光子晶体的led反射器的研究”。主要内容就是就是建立不同结构的.光子晶体结果模型,利用其禁带效应设计反射器,应用到led中以提高led的外量子效率。经过一年多的学习与计算,我们现在已经计算出了理想的光子晶体反射器结构,现在正在随师兄们开始利用磁控溅射镀膜机制备薄膜。此外,我们通过不断地查阅检索文献资料,对于led也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我们的实验项目已经结题。

通过这三年的经历,我找到了自己以后想要前进的方向,发现电子所是最适合我发展的地方,所以我申请参加电子所暑期夏令营。

物理的心得体会篇2

最近一段时间我在认真研读20xx年版《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里的课程目标,从中深刻的意识到,20xx年版物理课标在课程理念的基础上,将全面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物理课程的目标,并且分别从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课程目标,接下来我就从这四个方面阐述我对课程目标的理解。

一、物理观念

在新课标中为了帮助学生树立物理观念,提出了两条要求:

一是理论学习,教师帮助学生获得教材上的知识,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物质观念、运动和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

二是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物理观念解释有关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在讲授新课和布置作业时多设置以现实背景为依托的问题,让学生多去思考。

二、科学思维

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思维,平时就要注重帮助学生构建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的.思维模式,对此20xx年版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四条要求:

一是在习题课中,多把同类型的习题拿出来让学生练习,从中帮助学生获得解决这些类型题的基本思路,也就是等同于帮助学生形成一种模型建构,这样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题海战术,能把有限的精力用到刀刃上;

二是在做课本上的实验时,多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探究,自己去思考实验的方案是什么,在这其中教师可以适当的提醒,帮助学生学会利用物理的实验方法,如控制变量法、转化法等去设计实验,从而能让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推理能力;

三是在课堂上多让学生尝试去处理自己在实验中记录的数据,发现其中的规律,具备初步的科学论证能力;

四是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在相关信息、方案和结论提出自己的见解,敢于质疑,提出新的方案,具有质疑创新的意识。我觉得目前来看大部分的学生对于问题不懂得自己思考,缺乏主动性,总是依赖于别人,坐等答案,在教学过程中应先调动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多设置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场景作为背景。

三、科学探究

在科学探究方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四个基本步骤,即问题、证据、解释、交流,主要包括四条要求:

一是能够从事实和生活中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形成猜想与假设,具备初步的观察能力及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是基于前面提出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能够利用物理方法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方案,会通过实践操作等多种方式收集信息,初步发展获取证据的能力;

三是帮助学生学会处理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四是能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能自我反思和听取他人意见,具有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四、科学态度与责任

其中包含三个要素,即科学本质观、科学态度、社会责任,主要包含三条要求:

一是通过让学生多动手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是培养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不退缩,勇于表达自己的诉求,善于与他人分享和合作,勇于放弃或修正不正确的观点,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

三是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培养学生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充实丰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相关内容。

物理的心得体会篇3

1、 为兴趣而读书,而不是为考试

现在我们总是喜欢把考试强调的太过重要,学生把前途都寄托在考试中,老师觉得要对学生负责,所以一上课老师不敢多寒暄,往往没几句"家常"就直奔主题,接着便是一大串拗口的外国人的名字和写在黑板上像铁丝网一样密密麻麻的方程,让人头晕目眩。一节课下来,或许有的同学早已在睡梦中度过了半节课,有的随着盼望已久的下课铃声的响起而应声睡着了。

课堂里到底有多少学生在认真听课?一个学生一个学期会认真听几节课?每节课会认真听几分钟?我们学的物理学到底有什么用?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物理研究的对象也是不断更新,探索的规律也是越来越复杂,对于基础较差或是智力不够发达的同学来说当然是越来越吃不消了,真的是他们的能力不行吗?

纵观历史上众多的物理学家,他们哪个不是对自己的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虽然他们的条件都是很艰苦的,但他们都是苦中作乐,始终干着自己喜欢的事情,甚至有些人早年的时候被说成不是学物理的'料,如爱因斯坦、德布罗意等等,他们都凭着自己的极大的兴趣和毅力最后取得成功的。

我们不能总把科学想得高深莫测,认为课堂上涵盖得越多就越好,哪怕自己其实只是在照搬照抄。在美国科学的精神中。有一点就是把一个复杂的问题想得越简单越好,一来自己要轻松得多,大家有问有答,老师也如鱼得水,学生妙语连珠,学生老师彼此汤姆、彼德地称兄道弟,即使是荒诞不经的问题,老师也能借机引伸一番。把简单的问题引经据点的复杂化、神秘化其实就是影响我们对物

理兴趣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学习的前一次课,如果我们能找一些问题主动去思考,我们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不仅看课本,还必须去图书馆看许多资料,结果会是遇到更多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上课时特别认真仔细地去听老师讲和同学的积极发言,我认为这样的学习才是最好的!

2、 多思多问,不要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学习物理关键在于多思考,搞清楚其中的原理。学习物理不是简单的套用公式,进行数字推导;物理重要的是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要对基本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清楚弄清本质,明白相关概念和规律之间的联系,明白物理公式定理、定律在什么条件下应用,而不能简单地以做习题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学习和理解,如果概念不清做题不仅费时间费精力,而且遇到的矛盾或困惑就越多。做习题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基本知识,从而达到灵活运用。所以上课时是最重要的时间段,也许你上课不过听了一个小时,也比你可惜啊一个人啃书本强得多!

3、预习和复习是学习物理的必经步骤

与学习任何课程一样,学习大学物理也要牢牢抓住课前预习、课堂听讲、做好笔记、课后复习(包括完成作业)和考前复习这几个主要环节。课前预习就是粗略浏览将要学习的内容,目的在于明确课堂上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课堂听讲就是要学习老师引出物理概念的目的、建立物理模型的思路、描述物理现象的方式、演绎物理原理的程序、解释物理定律的思想、分析物理问题的过程、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在课堂上最重要的是学习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同时以提纲的形式记录老师授课的全过程,重点记录课本上没有的内容和自己觉得重要的东西,

以备查阅。课后复习(包括完成作业)就是所谓的“把书读厚”,既要全面回顾课堂听讲的过程和所学内容,又要凭借记忆和查阅课本,把提纲式课堂笔记补充为详细笔记,并写下自己的思考体会,还要理清知识重点、难点以及解决某类物理问题的步骤和技巧,更要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解决发现存在的问题。考前复习就是所谓的“把书再读薄”,此时的重点不在于记忆概念、定律和结论,而在于理清课程体系和知识框架、独特的研究方法和思想模式、常见问题的处理流程和技巧、常用的数学知识,当然还要查漏补缺。

以上就是本学期来,我学习物理的心得和体会,当然肯定还有什么不足或者需要补充的地方,而我也会不断总结,边学习边体会,在物理的这片天空下闯出自己的一块地!

物理的心得体会篇4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主要概括为“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这对物理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师角色定位提出新的要求,新课标迫切呼唤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师角色的再定位,强调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当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就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施展,创造性的解放,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的出现。作为一个教师应作好多方面的教育教学准备。

一、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认真备课。

由于探究教学的开放性,决定了教学具体过程不可预测,因此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对教师备课的要求大幅度提高。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针对教材和学生状况加以分析,对比新旧课程理念,尽可能多角度、大范围地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方向和教学过程中可能随机出现的问题及因应策略,并将这一切尽量溶入实验器材的准备及电脑课件的设计制作中等等这些方法既能确保教学过程的开放,又能提高教师对整堂课的驾驭能力。

例如:在每一节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都特别加入了“教材分析”“学生现状分析”及“实验探究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预测及处理方法”等板块。在这些板块中,有的教师写道:

1、有的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可能将本章后面的知识提出来。对于提出这类问题的学生,应予以鼓励,并告知大家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学习探究的课题,只是本堂课可能时间不够,需留待后面的学习过程中进行探究,并对学生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予以肯定。

2、学生可能得到的有错误的认识和结论。不轻易否定学生的认知成果,可建议学生反复实验、收集证据、查找资料以获得有关的信息,通过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来让学生自己纠正前面的错误,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勇于认错、改错的品质。

3、学生可能提出目前还无法解释清楚的问题。赞赏学生的勇气,并建议查找有关资料,了解弄清这样的问题,还需要哪些知识,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设计中这些较为客观全面的分析,特别是对学生的各种见解、一些不太成熟的观点、甚至是错误的想法教师也都采取给予正面积极评价的.方法,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学生克服对科学探究的神秘畏惧心理,减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压力,增强了探究学习的信心,从而确保了探究教学的顺畅进行。

二、创设情境,精彩导入。

科学探究是学生参与式的自主性学习活动。创设情境,精彩导入尤为重要。从课堂座位的安排、纪律的制定、教室的布置到纯正的普通话、优美的语言和各种教学情境的准备等,这一切无不影响着探究教学的气氛和效果。例如:可以突破传统教室的课桌布局,将座位排成若干u形单元,采用六人学习小组,形成开放性结构,便于学生们交流合作;整堂课不受约束,学生可自主学习、自由讨论、举手发言,无须起立等等。在教学《运动与静止》时,教师用电脑多媒体播放夜空中的流星,暴雨前的乌云,小溪的流水等画面,让学生深切感受自然界的运动。教学《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先播放各种各样学生熟悉的声音,再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发出声音,研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在这样真实的活动情境中,学生们满怀兴趣地通过仔细的观察、身体的触摸,去感知发声体的振动,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深刻领会物体发声的原理。实践表明,新课程的实施中,创设情境,精彩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能如磁石一般吸引住学生,并快速地将师生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从而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地、全身心地参与进科学探究中来。

三、循序渐进,开展探究教学。

新课程提倡科学探究式的课堂教学,这种探究式教学给了学生更加宽松的思维和活动空间,在实验教学之初,我们往往会遇到两难的局面:一方面,教师若指导过度,则学生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另一方面,教师若指导不到位,学生的探究和学习活动又会杂乱无章,盲目无序,从而无法完成学习任务……两者仿佛形成了一个“解不开”的“结”。如何处理教师指导和开放式教学之间的关系呢?如何在教学过程开放的同时尽量减少探究活动的盲目和无序呢?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初步摸索出以下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首先教学方法上“循环探究,逐步深入”。先将新课内容划分为几个大问题,再将每一个大问题分为若干个环环相扣的小问题。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教学形成一个先散后聚,不断聚散交替的循环探究过程。同时将探究教学的相关内容延伸至课外。比如:对学生而言,可以提前布置学生先预习新课,“简阅课文”“查询资料”“自制自带实验器具”等,将课堂上没有探究完的内容带至课外,课后布置学生写“探究报告”和“学习心得”等;对教师而言,课前认真备课,课中用心教学,积极应对随机出现的课堂情况,课后撰写教学实录和教学反思,这一切不仅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任务的扎实完成,也有利于教师在新课程的实践中不断地完善教学,发展自我。其次教学过程中“运用《学案》”。让学生了解自己在探究活动中应该要干什么事,明确自己的目的,教师也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给学生一些方向性的

提示,但这些提示应区别于我们传统实验课中的“实验步骤”。实践表明,《学案》的使用非常奏效,有效地防止和避免学生随意玩耍实验器材、手足无措等现象的发生。教学在“形散而神聚”中有条不紊地进行。再次,在教学理念上“淡化概念的严整性”。物理学科概念的严整性有时反而是学生探究学习的“障碍”,大多数学生会觉得非常困难,因此而产生为难情绪。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提出在教学中“淡化概念的严整性”,降低探究学习的难度。最后教学结束后“开展问卷调查”,及时地沟通师生间的需求,使进一步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指向性。

四、开发课程资源。

当前与新课程相配套的课程资源相当匮乏。单就我们使用的物理实验教材上所列的新增随堂实验器材就达百余种。这还不包括延伸至课外的学生自主开发的探究内容,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大力倡导教师和学生自己动手自制教具学具。

改变旧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总之,我们的物理教学功在今天,利在明天。不管教学评价体系怎样,作为教育者务必把握一点,我们必须要用活的思想、活的思维、活的方法、活的语言来面对一个个活的课堂。做到教学相长。

物理的心得体会篇5

参加高考备考研讨会物理学科心得体会

泾川县高平中学 李亮亮

我们在县教育局组织下到西安市参加本次高考备考研讨会,聆听了来自北京的老师讲解了高考物理后期备考策略,主要内容是高考物理命题遵循的原则,“一核四层四翼”中的高考评价体系,对物理复习策略给出了具体指导。聆听了陕西省西安中学樊兰君老师《固本强基 精研真题 专题突破 提升思维》的报告,主要内容是高考命题趋势分析,二轮复习专题和备考策略。下一阶段具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二轮专题复习要强化综合,复习中要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已有的知识方法,巩固“知识点”,揭示“知识链”,编织“知识网”,强化方法迁移,达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归一,提高学生解题的速度及准确性,做到“快、准、熟、巧”有机结合。练习题目的难度以高考题中的中档题目为主。查找知识、能力弱点,及时弥补,考试后针对存在问题进行讲评,并设计与错题相同类型的习题加强补偿练习。

2.立足课堂,提高复习效果。用好复习资料,强调课前预习,了解学生的情况并及时反馈,也能及时修正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指导学生用好晚自习、周末等课余时间,布置明确的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效率。要注意学生不是初学物理知识,因而复习课不是新授课的重复,更不是几堂新授课的叠加,复习课要根据复习要求设计一个个具体的问题交给学生思考讨论,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把握好讲解的时机,优化学生知识结构。要立足课内,精讲精练,精讲学生困惑的知识点、讲高考命题的热点、讲约束条件、讲边界条件、讲隐含条件、讲思路、讲方法、讲动态的物理图景,指导学生记忆基本的方法。

3.研究学生,加大辅导力度。对于学生错解的题目,可从三个方面去评:①错在哪里?②错因何在?③如何改变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对学生进行变式训练?对于学生大面积含糊的知识漏点、难点、疑点,应组织讨论,使教师的评和学生的质疑相结合,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在高考试题中,中低挡题目占大部分,因此在指导学生练习时,必须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规律。以基本的经典题型为例题和练习的主干,将它们作为进行方法探讨、思维训练、总结规律的重头戏,并辅以适量的新题、难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针对理综网上阅卷,训练学生规范答卷尤为重要。规范字母书写,计算题要有重要的步骤和方法说明,对过程中自己新添加的字母符号要说明它所代表的物理意义。注重培养学生做物理示意图的规范性,清晰规范的示意图有助于物理过程的分析和数理关系式的建立。

2024年高考备考研讨会化学学科心得

泾川县玉都中学 卢成龙

本次在西安参加了高考研讨会,听了两位专家题为“核心素养下的高考命题取向及2024年高考化学复习备考策略”和“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角度谈复习策略与方法”的报告,让我受益匪浅。以下是几点感受:

研究信息,看准方向

怎样着手进行化学总复习,复习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这是刚刚进入高三的同学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教师在高三化学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必须对一些信息进行研究,从中领会潜在的导向作用,看准复习方向,为完成复习任务奠定基础。

1.研究高考化学试题。纵观每年的高考化学试题,可以发现其突出的特点之一是连续性和稳定性,始终保持稳中有变的原则。只要根据近几年来全国高考形式,重点研究全国近几年高考试题,就能发现它们的一些共同特点,如试卷结构、试题类型、考查方式和能力要求等,因此开学初我们共同研究了十年高考题,把握命题方向及命题特点,从而理清复习思路,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

2.关注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变化。与以往教材、课程标准相比较,现在使用的新版教材和课程标准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内容的调整,实验比重的加大,知识的传授过程渗透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增加了研究性学习内容和新科技、化学史等阅读材料。很显然,这些变化将体现在高考命题中,熟悉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这些变化,将有利于把握复习的方向和深度,有利于增强复习的目的性。

3.熟悉《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课程标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课程标准》是高考命题的依据,是化学复习的“总纲”,不仅要读,而且要深入研究,以便明确高考的命题指导思想、考查内容、试题类型、深难度和比例以及考查能力的层次要求等。不仅如此,在整个复习中要不断阅读,进一步增强目的性,随时调整复习的方向。

抓纲务本,摆正关系

进入高三化学教学,很容易走进总复习的怪圈:“迷恋”复习资料,陷入“题海”。虽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收效甚微,效果不佳。对此,高三化学教学中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努力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1.教材和复习资料的关系。教材是化学总复习的根本,它的作用是任何资料都无法替代的。在化学总复习中的抓纲务本就是以《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主体,促使化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并在教材基础上进行拓宽和加深,而复习资料的作用则是为这种目的服务,决不能本末倒置,以复习资料代替教材。

2.重视基础和培养能力的关系。基础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基础,能力就缺少了扎根的土壤。正因为如此,化学总复习的首要任务就是全面系统地复习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通常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分成五大块: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学、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如对化学概念、理论的复习,要弄清实质和应用范围,对重点知识如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等要反复记忆不断深化,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等规律性较强的知识,则应在化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总结、归纳,使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结构化、规律化,从而做到在需要时易于联系和提取应用。

3.化学学科和其他学科知识的关系。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自然科学,与数学、物理、生物乃至社会发展各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不仅在知识上有相互融合和渗透,而且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也有相同、相似或者可以相互借鉴的地方。这一点不仅在教材中有所体现,而且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也有充分的体现,如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化学与新科技、新发现等相互联系的试题有增加的趋势。因此,在复习中可以化学知识为主干,找出化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点、交叉点,并以此为基础向其他学科领域延伸、扩散,实现从单一学科知识和能力向综合科的综合知识和能力转化,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切实培养解决化学与社会等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练习量和复习效率的关系。练习是化学总复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再学习、再认识过程,也是促进知识迁移、训练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但练习量必须合理,以保证质量为前提,避免简单的机械重复和陷入“题海”。通过练习要达到强化记忆、熟练掌握知识、找出存在问题、弥补薄弱环节、扩大知识的应用范围和提高能力的目的,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多思善想,提高能力

1.精读教材,字斟句酌。系统复习,自始至终都应以教材为本,注意知识的全面性、重点性、精确性、联系性和应用性。对中学(初、高中)化学知识和技能都要一一复习到位;对教材中的关键性知识(我们常说的考点),进行反复阅读、深刻理解,以点带面形成知识结构;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使用和描述要科学、准确和全面,如规范地使用化学用语,正确、全面地表达实验现象和操作要点等(尤其适合中等以下的学生);对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前因后果。

2.学会反思,提高能力。能力的培养是化学总复习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它通常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计算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能力的核心。值得注意的是,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天就能办得到的,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有意识的培养。要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复习和解题训练,而不是做完练习题简单地对对答案就万事大吉了,要进一步思考:该题考查了什么内容,其本质特征是什么,还有其他更好的解法吗?对典型习题、代表性习题更要多下功夫,不仅一题一得,更要一题多得,既能促使知识得到不断弥补、完善,又能举一反三。

端正心态,培养素质

1.正确对待考试。在高三复习过程中,考试是频繁的,要把平时的每一次考试作为练兵的绝好机会,针对学生暴露出的问题,在后续复习中进行查漏补缺,总结经验教训,以便学生在高考中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所以既不能因一时失误或遇到困难而气馁,也不能因成绩进步而沾沾自喜。

2.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复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的身体就像一台精密的仪器,绝不能超负荷使用,必须加以维修和保养,这样才能经久耐用。因此,我们要动静结合,既要勤奋学习,也要学会放松、休息、锻炼,只有劳逸结合、生活有规律,才能轻松自如决战高考。

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从自己的基础和实际出发,扎扎实实地复习;愉快地接纳自己,充分肯定自己的进步,找出存在的问题及时弥补;自觉地控制自己,以明确的目标、良好的意志力调节自己,变压力为动力,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基于生物学科素养的命题研判与教学策略

参加高考备考研讨会生物学科心得体会

泾川县第一中学 张彩明

为准确把握2024年高考方向,找准高考的脉搏,有效做好高考复习备考工作,我有幸赴西安参加了由县教育局组织的高考备考研讨会。聆听了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雷超老师题为《2024高考形势分析暨二轮复习策略研讨》的高考生物备考讲座,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何一老师题为《明方向 备策略》的生物二轮备考讲座。在整个活动中,我进一步了解了高考改革的方向、命题趋势及如何备考的策略,真是获益匪浅。

一、讲座内容

何一老师的讲座包括命题趋势研判、情景命题探讨、二轮备考策略三方面内容。具体如下:

第一部分:命题趋势研判。应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研究国家政策晓方向;二是研究核心素养明方向;三是研究高考试题定方向。《生物学课程标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是对高考的新的方向定位。高考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一核四层四翼”是对高考方向的精准概括。高考要以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导向教学为核心(一核);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为考查目标(四层);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为考查要求(四翼)。教育部2024年高考命题要求: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考命题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注重考查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思维品质,注重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与2021、2024命题趋势比较,2024年“一核四层四翼”政策导向不变,预计试题难度平稳,稳中创新,回归教材,联系生活,立意新颖,注重情境。

研究高考题,才能预测高考题,高考题就是最好的复习资料。认真研究历年高考试题不难找出其命题轨迹,从而把备考与高考无缝对接。这是高考命题组组长段康宁教授对备考提出的建议。为了教与学都能更加自信、有效、甚至轻松自如地应对高考,就必须深入、系统地研究高考试题。研究高考试题要做到:一整体研究历年高考试题----找共性;二重点研究近年高考试题----找趋势;三对比研究同类试题----找变化。去认识高考命题的规律,把握高考的实际考查内容和命题指向,熟悉高考命题的思路、意图和试题风格,调整教学与复习的策略、思路和方法,方可提升备考效率。

第二部分:情景命题探讨。通过领悟高考改革方向,高考评价方式及考试考查动向,不难发现,高考知识内容没有变化,而试题形式发生了重大改变,凸显通过新情景达到各种目标。比较近年来的高考试题,考题变化表现在以下方面:

1、无情景不成题,几乎没有裸题;2、情景来源符合高考评价体系要求;3、情景类型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4、命题情景真实新颖,角度独特;5、信息量多,综合性强,难度较大;6、新专业术语多,陌生感十足。但纵观近年的高考题发现,情景多以农业生产,社会热点,生态文明为背景进行考查。因此将关注农业生产,凸显劳动教育;联系社会热点,加强价值引领;发展生态文明,树立环保意识纳入备考工作,让学生在真实的背景下发挥核心价值的引领作用,运用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全面综合展现学科素养水平,落实立德树人的核心价值。

第三部分:二轮复习策略。新高考在逐步落实和实施,高考命题方向以核心价值为统领,思维质量为重点,数据验证更加科学,情景更加灵活多样,难度趋于稳定,题型创新加速,开放度加大。命题和考试是复习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内涵之一,新高考模式下,一味的刷题已不能适应新高考的要求了。如何应对日渐灵活的高考命题?

首先,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为学生把好五关:①基础关:每个专题复习过程中,课堂小练,做好过关小结。②选题关:专题训练题多准备高考题,并可以由备课组教师集体研究,加入生产实践、社会热点、生态文明的情景改造试题。考题一般不用陈题,确保训练的针对性、有效性。③考练关:把训练应考能力放在平日,考前指导,考后总结。加强把每一次模拟训练都想象成真实高考,注意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④讲评关:认真批阅试卷,全批全改,统计错题,明确错因,错题分类讲评,讲思路,讲规律,讲方法。⑤纠错关:试卷讲评完后,留出至少一节课的时间明确错因,并把错题改正过来。对于错题,还可以改变形式继续考查。

其次,在二轮复习构建“大体系、小专题”的过程中,考练也是复习的关键举措。选择有情境、新颖、涉及多考点题,试题不能平铺直叙,要体现能力立意,有一定的综合性、逻辑思维维度,要能结合生活实际,既来自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体现核心素养突出新课程理念和要求。

最后,把好二轮备考方向。立足考查知识与能力,培养思维,立德树人的核心不丢失。使生物学科素养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贴近生活生产实践,贯通科技前沿和社会热点。高考将会越来越注重对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设置开放性、灵活性较强的题目。如果还是按照以往的埋头苦读、死记硬背的模式来学习、来备战2024年高考,且在思维上仍然是不擅长变通,显然是不太现实的,在高考中将会极度不适应。教师们在教法上需要从深度和广度去提升学生的知识面,多注意积累还要改变思维方式,做到活学活用,学会举一反三平时多注意思考,构建出自己的知识体系,把理论应用于实践!

二、今后备考思路

何一老师的讲座,深刻解读了高考改革政策和改革方向,给我们今后的高考备考指明了方向。二轮复习承上启下,是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对《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课程标准》理解深透,把握到位,明确“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教师对知识的讲解针对性要强,使模糊的清晰起来,缺漏的填补起来,杂乱的条理起来,孤立的联系起来,形成系统化、条理化的知识框架。模拟试题与高考要对路,不拔高,不降低,难度适宜,效度良好,重在基础的灵活运用和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一)

强研究,定方向

1.研究材料:《课程标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国高考报告(2024)》及近年来的高考试题。

2.努力做到:熟悉新课程标准的能力要求;准确把握命题思路和指导思想;明确高考的动向及要求;依据教材科学设计复习讲义;结合高考题训练解题能力和应试技巧。

(二)

高效讲,重落实

讲核心问题,构建知识网络;讲思路方法,培养理性思维;疑点难点讲透理清,力求活学活用。努力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通过各种形式抓落实:重要知识复述或默写、相互检测评价、解题思路的分析等。

(三)

扎实练,灵活用

练的目的是巩固和培养生物学科知识的理解及应试能力。主要训练学生的思维,练要练到点子上,要有很强的针对性,要围绕高考命题的原则、题型和方向去练,训练时注意阶段性,循序渐进,控制难度,训练速度,掌握技巧,范式化训练,提升综合素养。

(四)

认真评,抓细节

平时的考练中,学生答题存在的问题总是很难克服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不能较为准确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生物学的一些核心概念和相关的生物学原理,基础知识不够扎实。(2)审题不够严谨认真,对题意理解不清,不能紧扣问题作答,导致答非所问或顾此失彼。(3)对材料信息的获取能力不足,思维层次不高,较难进行快速有效的推理和判断,综合分析应用的能力较弱。(4)对生物实验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等的理解和掌握多处在理论层面,缺乏动手操作的实践经历。(5)语言表达不够准确,对问题的表述缺乏逻辑性和条理性,不能使用专业术语作答。(6)书写不够规范,不能规范使用标点符号,错别字较多。认真评就是为学生评出规律,评出方法,评出信心,为再练提供新动力、新思路、新方法。

(五)

定任务,严要求

一轮复习受疫情影响,学生基础落实不够,二轮抓基础不能丢,力争学生做到:(1)回归课本,夯实基础;(2)规范答题,以质取胜;(3)梳理知识,构建体系,提升能力;(4)整理错题,常翻常看,争取不错;(5)正确书写反应式;(6)答题要明确,不能模糊。

发表评论:

Copyright © 2024 聚查文案 文章均为网友分享和网络收集整理,如侵权请告知删除 675289112@qq.com

页面耗时0.0598秒, 内存占用1.87 MB, 访问数据库25次

皖ICP备2023006074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