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准备好详细的教案可以提高我们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和理解,使教学更加深入和透彻,编写教案可以促使我们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策略,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数学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意识。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学生回答春天)春天来了,小草绿了,森林里的小动物也该出来活动了,你们看这些小动物在干什么呢?(课件显示情境图)
谁能把这幅美丽的画面编成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呢?(学生讲故事说图意)
原来是小兔在请他的小伙伴们吃果子呢!板书课题:小兔请客
(评析教师与学生情感接触,以谈话的形式自由交流,并正确灵活地运用情境教学,使学生融入想像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
(1)师: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数学问题吗?学生思考后,可能会提出下列问题:
①一共有几盘果子?②一共有多少个果子?重点解决“一共有多少个果子”的问题。
(2)师:请同学们用小棒代替果子摆一摆,好吗?学生操作。(帮助学生建立加减法的表象。)
(3)师: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果子”怎样列算式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0+30=或30+20=
(4)师:那20+30等于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
(会算的学生想一想自己是怎么算出来的,其他学生可用学具代替果子摆一摆。)
组织全班学生交流算法,可能出现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先摆2捆小棒,再摆3捆小棒,合起来是5捆,也就是50根小棒,所以20+30=50;
②因为2+3=5,所以20+30=50;③因为2个“10”加3个“10”是5个“10”,所以20+30=50;④用数一数的方法10,20,30,40,50;⑤在计数器十位上先拨2个珠子,再拨3个珠子,合起来5个珠子表示50,所以20+30=50。
师:那你喜欢哪一种方法呢?把你喜欢的方法说给你的小伙伴听一听。(学生交流。)
(评析通过情境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计算时,学生思考的角度和方法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能充分尊重这些差异,并为学生提供交流各自想法的机会,通过交流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思维能力都得到发展,较好地体现了算法多样化。)
2.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请看发生了什么事情?(课件显示第二幅情境图,学生说图意。)
师: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把你的问题在小组内说一说,并试着自己解决提出的问题,好吗?
(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小组引导帮助。)(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板书:50-10=40或50-40=10。)
(评析在学生已探索出加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很容易由加法类推到减法,由此培养学生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3.学习加、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师:在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中,每一个数都和你们一样,有自己的名字,想知道它们的名字吗?(如果有的学生知道,就让学生介绍。)
边说边板书如下:20+30=5050-10=40
加加和被减差
数数减数
数
(教师再次举例说明。)(评析运用儿童化的语言,再次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师:吃完了果子,小兔子还给同学们出了几道题呢!(课件显示下图)
(学生口答,并说一说计算过程。)
2.师:小猴子、小兔子、小刺猬玩得非常高兴,又来了几只小动物,他们做起了找朋友的游戏,你能帮他们找到自己的朋友吗?
3.师:它们做完了游戏,高高兴兴地去参加森林联欢会,许多小动物都来参加了。看!它们正在布置会场呢!(课件显示情境图)它们在说什么呢?
(学生叙述图意,并解答。可能出现的算法有:80-30=50(张);30+(50)=80(张)。两种方法都是正确的。)
师:开完了联欢会,小动物们也该回家了,你们看(课件显示)。
师:这两辆车够坐吗?你是怎么想的?(学生说思考过程,只要说得合理,都应给予肯定。)
(评析以故事的形式贯穿练习,生动、有趣、层次分明。这样设计既符合儿童的特点,又为学生的思维提供足够的素材、足够的空间,使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发展,特别是“乘车”这个开放性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得高兴吗?你学会了什么?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试用教材第八册第三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1、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会正确地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
2、通过演示、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主动探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为什么必须平均分才能用分数表示?
引入:
1、同学们都认识什么数?
2、这节课我们来初步认识分数。
3、猜想:这种数为什么会叫分数?
准备:
(一)分与平均分
问题:6个苹果可以怎样分?
方法:对几种平均分的结果提问。
小结:象这样每份同样多的分法是平均分。
(二)分数的产生
问题:3个苹果可以怎样平均分?
平均分成的每份还能用整数表示吗?
说明:这就要求产生一种新数----分数。
新课:
(一)认识二分之一和二分之二
1、认识二分之??
演示: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
说明:2份中的1份是这个苹果的二分之一。
2、认识二分之二
演示:2份中的每一份都是这个苹果的二分之一。
说明:这样的2份是2个1/2,也就是苹果的2/2。
3、强化平均分
演示: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大小不同的2份。
问题:2份中的1份还是这个苹果的1/2?为什么?
说明:只有平均分成的两份,每一份才能用1/2表示。
4、过渡:
学生动手操作:折出图形纸的1/2;
问题:怎样折出图形纸的1/2?
方法:学生演示折纸的方法和结果。
问题:如果大家继续平均分,能得到正方形的1/4吗?
(二)、认识四分之一和四分之几
方法: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展示折纸的结果。
问题:为什么4份中的每一份都是这个正方形的1/4?
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这样的2份,3份是这个正方形的几分之几?
方法:指一指哪是正方形的2/4;
闭上眼睛想一想3/4是什么样?
举起正方形的4/4;
问题:为什么4/4是整个的正方形?
2/4,3/4,4/4都和谁有关系?
说明:1/4这样的分数很重要。
过渡:如果继续平均分,还能得到几分之几呢?
(三)、认识三分之一和三分之几
出示:一根钢管
问题:要得到钢管的1/3需要怎样平均分?
出示:一个圆
观察:钢管的1/3和圆的1/3
问题:你又发现什么?
说明:把谁平均分了,得到的分数就是谁的。
(四)加深理解
出示:花瓣图,看图说分数
小结:1/2,2/2,1/3,2/3,3/3......都是分数;
几分之一都很重要,有这样的几个几分之一,就是几分之几。
学生举例
(五)看图自学
1,看书:p178页(学生边看边说)
2,说一说:对分数又有了哪些了解?
3,反馈:看图写分数、读分数
(1/9)(5/9)(4/9)(9/9)
巩固练习:
1,判断:图1的红色和绿色部分各是线段的几分之几?
图2中的绿色部分是线段的5/8吗?
2、猜想:出示不平均分的苹果图
问题:每一部分不是苹果的1/2,大概是苹果的几分之几呢?
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你的猜想是否准确呢?
学生总结:对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简析]
教材先通过主题图,让学生分类数一数1~5五个数,接着用算珠表示数量1~5,对应着出示数1~5,让学生认识并写数。用算珠直观表示出1添上1是2,2添上1是3……可以使学生感知1~5的联系,体会这五个数的数序排列。通过数数、画画、写写等活动,加深学生对1~5各数实际意义的认识,提高写数、能力。、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1~5各数的过程,认识1~5,会读、写1~5各数。
2、培养学习兴趣,能按顺序用数描述物体的个数并进行、交流。、
3、会用5以内的数描述生活中物体的个数,体会数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初步建立数感。
[教学过程]
谈话:小朋友们喜欢小动物吗、我们一起到动物园游一游。(屏幕出示:猴子5只、斑马3匹、熊猫1只、鸵鸟2只、孔雀、4只),这么多可爱的动物中,你喜欢哪一种、
数清你所喜欢的动物的个数,用相同个数的小圆片表示、出来。、(学生动手摆圆片)
与组内的小朋友说说:你喜欢的动物是什么、你是用几个圆片来表示这种动物的只数的、(学生小组内讨论)
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说说你喜欢的动物有几只、(学生在实物展台上摆出相应的圆片,学生边说边摆,全班进行简单的评价。)
小结:小朋友们所摆出的圆片都在1~5之间,今天我们一起认识1~5。
[评:教师根据小朋友喜爱小动物的特点引入,创设了儿童喜欢的问题情境,激发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同时在操作中巩固了用圆片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
1、摆一摆。
提问:你能根据所摆圆片的个数,从你的学具卡片里找出相应的数字卡片吗、找一找,看谁找得对、(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学生操作情况) 组内同学相互评价摆得是否正确,请每组的一名代表上台摆出圆片和数字卡片,全班交流。
2、拨一拨。
讲述:小朋友们摆得很正确,下面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个新的学习伙伴——计数器。(教师在计数器上拨上1个珠子)
提问:我在计数器上拨了几个珠子、(1个)又添了几个、(1个)现在是几、2添上1是几、3添上1是几、4添上1是几、
下面请大家在自己的计数器上依次从1拨到5,再从5拨到1,好吗、(学生拨珠,边拨边说)
如果任意给你一张数字卡片,你能用计数器上的珠子表示吗、、、
(教师出示数字卡片3、5、2、4、1,学生一起操作)
谈话:像老师一样,一个小朋友出示卡片,组内的其他小朋友来拨一拨。(学生组内进行拨数活动)
3、写一写。
谈话:刚才我们认识了1~5,你们愿意写一写吗、自己先来试一试,把这些数写在自己的本子上,从1写到5。看谁写得、最好。、
写完后,小组内的小朋友相互评价,最后教师评价。
教师示范书写1~5,重点指导写5,第2笔,在斜竖靠上的地方写横,注意要平。学生练习书写。(学生重点练习书写数字5,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4、说一说。
提问:生活中哪些地方你见到过1~5这几个数、
随着学生想到的事物,屏幕出现实物图。
场景图:看,那是几路公共汽车、(2路)
丁丁家住几号楼几单元、(4号楼3单元)
[评: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操作,初步感知1~5这几个数,每拨一次,珠子的个数就增加1个,实际渗透了1~5各数是由几个一组成的。在写一写的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已有的写数水平上,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写数,然后再重点讲解,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针对性强。同时,教师给了学生自主交流的空间,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1、小朋友知道教师节是几月几日吗、
教师节这天,小朋友把教室打扮得漂漂亮亮。看!(屏幕出现庆祝教师节图)
提问:仔细观察,与小组的同学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哪位同学能用数说说你所看到的事物、(1个男孩拉琴,3个女孩跳舞,4个不同颜色的气球……)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学生所指的事物旁,依次出现数1、2、3、4、5……
2、抢答:看图说数。
出示图:3根黄瓜,5个西红柿,2段藕,4个萝卜,1棵、白菜、。(随着实物图的不断出现,学生站起来说数,比比谁说得又对又快)
3、猜数游戏。
(1)2后面的数是几、
(2)3和5之间的数是几、
(3)4前面的数是几、
你们也可以与同桌互相玩一玩猜谜的游戏。
4、你们爱吃水果吗、
屏幕出现水果图:1个西瓜,2个菠萝,3个梨,4个草莓,5个香蕉。 这些水果分别有几个、
5、出示花瓶图。
在这幅图中,每个花瓶里都缺少几朵花,用水彩笔画出花瓶里缺少的花。(画完后,用实物投影将图画展示给全班学生看)
[评:练习设计形式新颖,层次清楚。特别是第3题猜数的游戏,实际是对今天所学知识的巩固,学生练习时思维活跃,兴趣、浓厚。]、
[总评]
本节课的设计重视学生通过学具操作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教学中,教师为学生主动参与创设了良好的氛围,大量的动手操作为学生提供了观察、交流、合作的时间和空间。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面向全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引入新课的过程中,教师用学生喜爱的小动物,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整个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计的动手操作、看谁写得最好、猜数游戏、找找生活中1~5各数等一系列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让学生在操作、交流中自主学习。
教师在这节课中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很多,体现了儿童“智慧长在手指尖上”的特点。在拨一拨的过程中,学生充分认识了1~5各数以及它们的顺序,实际也渗透了这几个数是由几个一组成的,学生对这五个数的认识是深刻的。通过“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等形式,不仅巩固了今天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人人参与了学习的过程,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如练习中的猜数游戏,创设了开放的学习环境,互相提问、互相解答,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增进了积极参与学习的意识。
3、结合生活实际,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知识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学习完1~5各数之后,教师让学生找找生活中1~5各数的应用,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经验,举出各种实例。此时,教师又将与1~5有联系的生活中常见的几楼几单元等实例呈现给学生,打开学生的思路,学生体会到原来生活中与这五个数有联系的事物还有很多,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1.使学生在具体场景里体会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初步学会使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初步学会使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挂图。
(一)情境导入
谈话:小朋友们已经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懂得了很多课堂纪律。老师问问大家,当我们想发言的时候应该先怎么样?(指名回答)大家举手看一看?(让学生在座位上举手)
提问:大家举的是哪只手?没有举起来的这只手是——(左手)谁来说说怎样区分左、右手?
谈话: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小朋友再看一看,在我们的身上你还能找出这样的好朋友吗?谁来说说?(要求学生摸着说)
小游戏:由慢到快听口令做动作(想想做做第1题)。
左手握拳头,右手握拳头;
左边拍拍手,右边拍拍手;
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
(二)探索交流
1.多媒体出示小朋友在教室里上课的场景。
谈话:小朋友们上课坐得多整齐啊!你能用我们刚才学习的左和右来说说他们的位置关系吗?
同桌讨论,尝试说说小明与小红的位置关系。交流反馈,引导学生正确说出“小明坐在小红的左边,小红坐在小明的右边”。
如果有的学生说“小明坐在左边”,则启发:这样说不够完整,你能完整地说一说小明坐在谁的左边吗?
小结:在描述两个人的位置关系时,要说清楚谁在谁的左边或右边。
提问:你还能看图说说哪些物体有左、右的位置关系?同桌互相说后汇报。
2.联系教室里的真实场景,强化对左右位置关系的认识(“想想做做”第2题)。
让每个学生自由说一说坐在自己左面的小朋友是谁,坐在自己右面的小朋友是谁,再同桌交流,最后指名回答。
选同桌两个小朋友,让其他小朋友说一说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
选横排或竖排里的三个小朋友,请学生说说中间小朋友所处的位置。
小结:我们在描述位置时,一定要说清楚,谁在谁的左边或右边,而不能只说谁在左边或右边。
3.让学生就教室里的某一人或物说一说所处的位置。(可以用前、后的关系进行表达)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星期天,小熊买了好多好吃的来招待好朋友(多媒体出示情境图)。谁来说说小熊都买了什么?
提问:每个小朋友可以选一样,但是不能说出它的名字,只能说出它上、下、左、右的邻居各是谁,让大家来猜一猜好吗?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同桌合作操作:把数学书摆在课桌的中间,把文具盒摆在数学书的右面,把学具盒摆在数学书的左面,把小尺摆在文具盒的上面。
让学生说一说,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从左数,文具盒是第几个,从右数,文具盒是第几个。数学书的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要求同桌合作,自由摆放学具,再互相说给同桌听,指名交流。
3.完成“想想做做”第5、6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指名全班交流。
第5题可让学生先看图说,再让学生说说还可以怎样说。
(四)总结点拨,拓展应用
提问:小朋友们,谁来说说这节课你都知道了些什么?(揭示课题:认位置)
谈话:课后,请小朋友们用你们那善于发现的眼睛到生活中去仔细观察,找出各种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并且说一说,好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经历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2、让学生初步经历运用点子图表示物体个数的过程,初步培养数感,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
3、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事物,渗透应用意识。
4、让学生在他人的帮助下,初步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乐趣。
教学过程:
谈话:小朋友喜欢玩吗?你们最希望到哪儿去玩?悄悄地告诉你的同桌。老师猜,小朋友一定非常希望到儿童乐园去玩吧。(多媒体课件出示儿童乐园情境图)
1、初步感知
(1)提问:图上画了些什么?这是什么地方?你去过这样的地方吗?
(2)同桌交流后集体交流。
2、看主题图数数
(1)提问:图上画了滑梯、秋千、木马等东西,还画了人、鸟、花等,你能数出每一种有多少个吗?
(2)学生先自己数一数,再数给同桌听。
(3)集体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按顺序数,并指出在数较多的物体时,可以数一个轻轻地画掉一个,防止遗漏。
3、总结方法
(1)讨论:怎样数数又对又快?
(2)小结:数数的方法。
4、用点子图表示个数
(1)谈话:儿童乐园里每种东西有几个,我们怎样记录下来呢?可以用一些简单的符号表示物体个数。我们可以用点子来表示。
(2)提问:你能用画点子的办法表示小飞机、蝴蝶、小鸟和气球的个数吗?
(3)提问:这里还有三幅点子图,它们各表示多少个东西?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从占面的大图画里找出它们各表示什么东西吗?说给同桌听。
1、在习题纸上画点子。
2、找数活动。
(1)找一找我们自己身上和小朋友身上藏着哪些数?找到后与好朋友交流。
(2)找一找我们教室里藏着哪些数?找到后与好朋友交流。
谈话: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紧相连,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希望我们每一个小朋友都能从现在起认真学习数学,与数学交朋友,长大后为祖国作贡献。
课后记:学生刚入学不久,还不懂得如何与同桌交流,应该给学生更明确的引导。 教案《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数一数》教案》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8~2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拼搭等实践活动,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的认识。
2、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判断能力和想像力。
3、 使学生了解常见几何形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4、 通过小组活动形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良好态度,在有趣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过程
小朋友,这节课,老师先带大家到积木世界里观看精彩的表演。(多媒体播放动画片:四种几何形体滑滑台比赛、叠罗汉表演等)
你们看了觉得有趣吗?好,我们就一起来动手玩有趣的拼搭游戏。(板书课题:有趣的拼搭)希望同学们在拼搭的活动中能仔细观察,积极动脑,发现新知识,得到新体会,获得新乐趣。
[说明: 创设积木世界精彩表演的情境,既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又暗示本课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方法,为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索几何形体的特征打好基础。]
1、 开展摸一摸活动。
(1) 活动导入: 小朋友,刚才给我们做精彩表演的小演员已来到我们教室。(出示装有四种几何形体木块的袋子)你们想知道它们是谁吗?请大家将它们一个一个从袋子里请出来。
(2) 指名上台摸一摸,并说说摸出的是什么物体。
(3) 小组开展摸一摸活动。请每个小组组长拿出袋子,每个同学都来摸一摸,可以先摸出物体,再说出名称,也可以先报名称,再摸出物体。
[说明: 通过动手摸和说名称,加深对已学过的几何形体的认识,也为接下来的活动打好基础。]
2、 开展滚一滚活动。
(1) 活动导入: 小朋友,现在我们来开展谁滚得快的比赛。先请每个组的小朋友分别拿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各一个,把它们一起放在搭好的斜面的顶端,听到老师发出开始的口令后,让它们自由滚或滑下。同时注意观察这四个物体是怎样往下滚或滑的。
(2) 老师发出开始口令,各组开展滚一滚活动。
(3) 讨论交流: 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哪种物体滚得快?哪种物体滚得慢?
(4) 联系生活实际,引导联想应用: 像圆柱和球这样形状的物体容易滚动。你能再举一些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吗?
[说明: 营造比赛气氛,激发参与欲望。实际动手操作,既加深了认识,又验证了自己的发现。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培养了数学应用意识。]
3、 开展堆一堆活动。
(1) 活动导入: 小朋友,我们再来开展看谁堆得高的比赛。请同一组的4个同学分别拿出6个长方体、6个正方体、6个圆柱、6个球,把它们分别堆起来。
(2) 小组开展堆一堆活动。
(3) 讨论交流: 在堆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哪些形状的物体好堆?哪些形状的物体不好堆?
(4) 联系生活实际,引导联想应用: 物体表面平的容易堆得高。你能再举一些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吗?
[说明: 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观察、思考、讨论,获得了直观认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了数学应用意识。]
4、 开展搭一搭活动。
(1) 活动导入: 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对各种形体有了新的认识。下面请大家当小小设计师。每个组的同学先集体讨论,然后大家动手,用带来的材料搭成自己喜欢的、有趣的作品,比如动物呀,交通工具呀,房子呀等等。比一比哪个组搭的东西既有趣又好看!
(2) 小组开展搭一搭活动。
(3) 各组介绍作品,组与组互相评比,教师表扬鼓励。
[说明: 开展小小设计师活动,引导学生根据几何形体特征,合理利用材料,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和想像力。小组集体讨论、拼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介绍作品,互相评比,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
5、 开展数一数活动。
(1) 活动导入: 小朋友们拼搭的东西真有趣。现在老师请大家数一数,一件作品中各种物体各用了多少个?
(2) 小组开展数一数活动。
(3) 多媒体呈现教材上的几种几何图形,要求学生看图说说: 搭出的图形像什么?是用哪些形状的物体搭成的?数一数,各种形状的物体各有多少个?
[说明: 看图说像什么,培养了想像力;看图说名称,加深了对几何形体认识;看图数数,提高了数数能力,并渗透了分类统计的思想。]
今天,我们活动的主题是有趣的拼搭,为什么是有趣的呢?通过活动,我们发现了什么?学到了哪些知识?
小朋友,你们能不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去帮助小白兔搬运萝卜呢?(多媒体播放动画片《小白兔拔萝卜》。小白兔说:今天,我在菜地里拔了一大筐萝卜。我用尽力气怎么搬也搬不动。这里没有车子,只有几根圆木头,怎么办呢?小朋友,你们能帮我想个好办法吗?)请大家课后商量,下节课把你们想到的办法告诉小白兔,好吗?
[说明: 课末总结,突出重点,引导学生总结、概括活动收获,深化认识。通过童话故事,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内容。
教具学具准备
第2~3页彩图(或相应多媒体课件),第4~5页彩图,10以内的数字卡片。
教学设计
谈话引入课题
[刚步入课堂,学生会出现紧张情绪,首先运用轻松的谈话,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然后转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轻松自然。
小朋友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小学生了,要与老师一起学习很多的数学知识。数学知识是很有用的,学会它你就能增长本领,会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大家想不想学好数学?
我们平时很多时候要用到数数,大家会从1数到10吗?谁来数一数?
伸出两只小手,互相数一数同桌小朋友有几根手指。
与老师一起一边伸手指一边数数。
[此处安排数手指的活动,利于学生了解(或熟悉)点数的方法。使全体学生做好参与数数活动的准备。
看图数数
1.激发观察兴趣。
出示教科书第2~3页彩图。
[挂图也可以制成多媒体电脑课件出示。先引导学生看图自由发现,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按数量的多少数,并从数数的过程中抽象出数。引导学生发现个数相同的可以用同一个数来表示。
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一所美丽的小学校。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上学来了。大家看看这里都有一些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同桌的小朋友。
谁来说一说这幅图上都有些什么?还有什么?
2.数图中的数量。
(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小到大数图中的数量。
小朋友们认真地数一数,这里有几面国旗?
(配合学生回答,贴一面国旗图。
一面国旗,就可以用数字1表示。
(同时在图右边对应贴出数字卡片1。
教师领读,学生自己小声读。
小朋友们再找一找,图中还有哪些也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
(数字2的教学与上面过程相似。)
[给学生展示的机会,既让学生体验成功,又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发言、交流的好习惯。]
小朋友们再数数看,你又发现了什么?有多少?
(配合学生的回答,依次贴出教科书4~5页上的各图片及对应的数字卡片。)
数到数量是3以上的人或物时,可以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知道其数量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到前面给大家数一数,全班学生判断是否数对了。
认读1~10各数
10个数都数完后,教师先领读各数,然后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读一读。
[同时,促使每个学生都有收获和提高。
可以打乱顺序指数让学生读。
数身边的实物
[此处安排学生数身边事物的数量,将数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这幅图上这么多事物的数量能用数来表示,那么我们身边的事物能不能也用这些数来表示呢?
你有几个铅笔盒?几枝铅笔?
第一行有几位同学?几位男同学?几位女同学?
我们教室有几扇窗户?几枝日光灯?
你的右边有几位同学?左边有几位同学?
黑板的上边贴了几个字?
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数了美丽的小学校里面的红旗、花、树木和鸽子等许多东西,还数了我们身边的门、窗、铅笔等事物。下课后,小朋友们还可以数一数我们校园里的事物。放学后,再数数路上看到的或回家后家里的一些事物。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学、老师或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好不好?
[这一环节,先对本节课数数活动进行总结,然后将数数活动延伸到课外。这样有助于学生不断地发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步培养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设计说明
数一数一课是一年级学生入学学习数学的第一课。为了使学生了解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一上课,运用了轻松的谈话方式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教学时,先对学生的数数情况进行初步的了解。接着为学生出示鲜艳的挂图(或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吸引其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教学活动按照先引导学生数图中事物的数量,再抽象出数,然后再回到数数活动中进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10以内各数的认读,采用多种方法,分步骤地练习与反馈,便于全面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最后,引导学生数一数身边事物的数量,将数与学生身边的实际紧密相联,体现数学的广泛性。最后的小结,既对本节课学习活动进行了总结,又进一步将活动扩展到课外,使数学学习走出课堂。
专家评析
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新课开始,李老师用亲切简短的谈话,把学生引入数数活动。随着美丽校园画面的展开,教师以大家看看这里都有什么?把学生请进画中。同时,以把你的发现告诉同桌的小朋友的安排,留给学生随意观察、自由交流的活动空间。无拘无束的观察和交流给学生带来乐趣。在这个基础上,老师请学生说一说这幅图上都有些什么?并追问还有什么?促使学生全面、认真地观察画面。然后,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观察,数一数各种事物的数量。由让学生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到提出任务让学生观察,看的是同一幅图,活动要求不同,学生就有新鲜感、有兴趣。李老师把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置入了多次观察美丽校园图的活动之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活动逐步产生观察兴趣。
2.紧密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通过数学学习,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是《标准》中特别强调的一点。虽然这是学生入小学学习的第一节数学课,从知识和技能要求方面看,几乎无数学要求。但是,李老师十分重视这节课,紧密联系实际组织数数的教学活动。首先,老师有意识地把数数活动引向学生身边。如,让学生数身边的实物。接着,老师有意识地把数数活动引向校园里,引向校外。如,李老师请小朋友课后数一数我们校园里的事物,放学后数一数路上看到的或家里的一些事物。并请小朋友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同学和老师,告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教学中,学生从数画面上的事物,到数教室内的事物,再数到校园内、数到校外让学生在数数活动中不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要用到数,数学就在身边。由此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产生学好数学的愿望。数数活动,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进了生活。这样,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联系的同时,不断促使学生产生爱学校、爱老师和同学、爱家人、热爱生活的情感。
1、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对于纷繁的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如果从结果能否预知的角度出发去划分,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现象的结果总是确定的,即在一定的条件下,它所出现的结果是可以预知的,这类现象称为确定现象。例如,抛一个石块,可预知它必然要下落;在标准大气压下且温度低于0℃时,可预知冰不可能融化。另一类现象的结果是无法预知的,即在一定的条件下,出现哪种结果是无法事先确定的,这类现象称为随机现象或不确定现象。例如,掷一枚硬币,我们无法事先确定它将出现正面,还是出现反面。
教科书通过主题图及例1、例2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体验在现实世界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1)主题图的教学。
教科书第104页呈现了学生熟悉的“新年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的场景,引入本单元的学习。目的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体验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图意,描述图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再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在“抽签表演节目”时的实际感受。使学生在观察、描述和交流的活动过程中充分感受到,在用抽签来决定表演的节目的活动中,“表演某种节目”这样的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性的。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周围熟悉的情境,说一说在生活中还有什么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需要注意的是,只要学生能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用“可能”等词语来描述就可以了,如“我可能要表演唱歌”。不必要求学生一定要说出“我表演唱歌这件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2)例1的教学。
教科书呈现了学生摸棋子的试验,使学生在猜测、试验与交流的活动中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则是不确定的。教科书中给出了两个盒子装有不同情况的棋子,是想通过两个简单试验的对比,让学生更好地体会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教师可以依照教科书中的图示分别在两个盒子里放进各种颜色的棋子(也可选用乒乓球等),注意这些棋子除了颜色外应完全相同,并将放棋子的过程完整地展现给学生,而且在每次摸棋子之前都应将盒中的棋子摇匀。
教科书中一共提出了三个问题,提示教学的过程、反映不同方面的要求。
①教学第一个问题“哪个盒子里肯定能摸出红棋子”。教师可以先提问“左边的盒子里肯定能摸出红棋子吗?”让学生进行猜测,再让学生实际摸摸看。通过试验,验证自己的猜测,认识到在左边的盒子里装的都是红棋子,所以一定能摸出红棋子,“在左边的盒子里摸出红棋子”这个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教师再提问“在右边的盒子里肯定能摸出红棋子吗?”让学生进行猜测,再让学生实际摸摸看。通过试验,使学生发现在右边的盒子里有红棋子,所以可能摸出红棋子,但不一定能摸出红棋子,“在右边的盒子摸出红棋子”这个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②②第二个问题“哪个盒子里不可能摸出绿棋子”和第三个问题“哪个盒子里可能摸出绿棋子”可一同教学。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猜测“左边的盒子里可能摸出绿棋子吗?”“右边的盒子里可能摸出绿棋子吗?肯定能摸出绿棋子吗?”,同样再让学生讨论交流,并通过试验,验证自己的猜测,认识到因为左边的盒子里没有绿棋子,所以不可能摸出绿棋子,“在左边的盒子里不能摸出绿棋子”这个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在右边的盒子里有绿棋子,可能摸出绿棋子,但不一定能摸出绿棋子,“在右边的盒子里摸出绿棋子”这个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③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地为学生提供猜测、试验与交流的机会,有条件的地方宜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师可以依照教
科书中的图示,事先为每个小组准备两个盒子和两袋棋子,为了交流方便,可以给盒子标上序号1和2。在教学时,先指导学生分别将两袋棋子放入两个盒子,然后逐一提出教科书中的问题。教师还要提醒学生,在每次摸棋子前应将盒中的棋子摇匀。提出一个问题后,先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讨论、试验,然后再全班交流。使学生充分经历猜测、试验与交流的活动过程,丰富学生对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的体验。
④另外,在汇报时只要学生能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用“在左边的盒子里一定能摸出红棋子”“在右边的盒子里可能摸出红棋子”等描述进行表达就可以了,不必要求学生一定要说出“在左边的盒子里摸出红棋子这个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在右边的盒子摸出红棋子这个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⑤(3)例2的教学。
⑥教科书呈现了六幅与现实世界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紧密相关的画面,通过生活实例丰富学生对确定和不确定事件的认识,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学会判断哪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哪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⑦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图意,独立思考,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做出判断,再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在描述、思考和讨论交流的活动过程中充分感受确定和不确定现象。需要注意的是,在让学生判断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时,只要学生能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来表述就可以了,如“地球一定每天都在转动”“三天后可能下雨”“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升起”等。不必要求学生一定要说出“我从出生到现在没吃过一点东西这件事的发生是确定的”“吃饭时,人用左手拿筷子这件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每天都有人出生这件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
⑧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周围熟悉的情境,说一说在生活中还有什么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什么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另外,教师还应有意识地寻找一些带有感情色彩的事件让学生来判断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如“明天的拔河比赛我们班会赢”。让学生认识到对于某一客观事件来说,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与个人的愿望无关。
⑨2.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⑩随机现象虽然对于个别试验来说无法预知其结果,但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大量重复试验时,却又呈现出一种规律性,我们称它为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概率论正是揭示这种规律性的一个数学分支。
为了叙述的方便,把条件每实现一次,叫做进行一次试验。例如对“掷一枚硬币,出现正面”这个事件来说,做一次试验就是将硬币抛掷一次。如果一个试验在相同条件下可以重复进行,而每次试验的可能结果多于一个,在一次试验中结果无法事先确定,这种试验就叫做随机试验。把随机试验中,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情,称为随机事件。
一个随机事件的发生既有随机性(对单次试验来说),又存在着统计规律性(对大量重复试验来说)。随机事件的统计规律性表现在:随机事件的频率──即此事件发生的次数与试验总次数的比值具有稳定性,即总是在某个常数附近摆动,且随着试验次数的不断增多,这种摆动幅度越来越小。我们给这个常数取一个名字,叫做这个随机事件的概率。概率可以看作频率在理论上的期望值,它从数量上反映了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上述关于概率的定义,通常称为概率的统计定义。
由于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他们一般只能在感性的层面理解概率的知识。因此,教科书通过例3、例4和例5的教学,使学生在试验活动中,认识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初步感受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经历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2、让学生初步经历运用点子图表示物体个数的过程,初步培养数感,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
3、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事物,渗透应用意识。
4、让学生在他人的帮助下,初步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乐趣。
教学过程:
谈话:小朋友喜欢玩吗?你们最希望到哪儿去玩?悄悄地告诉你的同桌。老师猜,小朋友一定非常希望到儿童乐园去玩吧。(多媒体课件出示儿童乐园情境图)
1、初步感知
(1)提问:图上画了些什么?这是什么地方?你去过这样的地方吗?
(2)同桌交流后集体交流。
2、看主题图数数
(1)提问:图上画了滑梯、秋千、木马等东西,还画了人、鸟、花等,你能数出每一种有多少个吗?
(2)学生先自己数一数,再数给同桌听。
(3)集体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按顺序数,并指出在数较多的物体时,可以数一个轻轻地画掉一个,防止遗漏。
3、总结方法
(1)讨论:怎样数数又对又快?
(2)小结:数数的方法。
4、用点子图表示个数
(1)谈话:儿童乐园里每种东西有几个,我们怎样记录下来呢?可以用一些简单的符号表示物体个数。我们可以用点子来表示。
(2)提问:你能用画点子的办法表示小飞机、蝴蝶、小鸟和气球的个数吗?
(3)提问:这里还有三幅点子图,它们各表示多少个东西?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从占面的大图画里找出它们各表示什么东西吗?说给同桌听。
1、在习题纸上画点子。
2、找数活动。
(1)找一找我们自己身上和小朋友身上藏着哪些数?找到后与好朋友交流。
(2)找一找我们教室里藏着哪些数?找到后与好朋友交流。
谈话: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紧相连,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希望我们每一个小朋友都能从现在起认真学习数学,与数学交朋友,长大后为祖国作贡献。
课后记:学生刚入学不久,还不懂得如何与同桌交流,应该给学生更明确的引导。
设计说明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幼儿园已经接触过10以内的数,绝大多数会指物数数,结合他们已有的数学经验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如下:
1.激趣导入,逐层深入,理解新知。
学生刚刚从幼儿园迈进小学,对课堂学习还不适应,容易疲劳,观察能力有限。在观察教材主题图时,往往只对其中的色彩、人物等感兴趣。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结合这一特点,我用“校园图”(课件)导入,让他们先看看图上都有哪些自己感兴趣的人和物,说说都看到了什么。当他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一一说出校园图里的人和物后,再给出数数的任务。数一数图中有几座房子,有几面红旗,有几个看球的小朋友,有几个单杠……引导学生按数目从小到大的顺序数出图中事物的个数,给学生创设了充分的观察探究空间。在和谐愉悦的探究氛围中,通过集体交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虚心向他人学习的好习惯。
2.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
课后我布置了口头作业,回家数数家里的东西,哪些可用我们学过的数来表示?让学生知道数学无处不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1~10数字卡片一套 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 1~10数字卡片一套注: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的“备教学目标”“备重点难点”见前面的“备课解决方案”。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亲爱的同学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已经成为一名真正的小学生了,老师会带领你们一起探索数学王国里的奥秘,让你们学好数学,用好数学。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数一数。(板书课题)
出示教材2~3页的主题图(课件出示)。提出要求: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这幅图画是什么地方?图里都有什么?
(1)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2)指名说一说。
小结: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在这座美丽的校园里学习和生活,学校就是我们的家,同学们要爱护校园里的一草一木。
设计意图:从主题图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从上课伊始便能全身心投入,进入一个最佳的学习状态。
⊙自主探究数数的方法
1.数图中各种事物的数量。
(1)同学们认真地数一数,图中有几座房子?有几面红旗?(生观察后汇报)
教师说明:一座房子,一面红旗都可以用数“1”表示。(在图右边对应贴出数字卡片“1”)
(2)同学们再仔细地找一找,还有哪些事物的数量是1?(一位老师、一个足球……师板书“1”,全班齐读)
教师说明:我们在数不同事物的个数时,同一种数量就可以用同一个数表示。
(3)图中有几个看球的小朋友?有几个单杠?图中还有哪些事物的数量是2?
(生观察后汇报,师板书“2”,全班齐读)
(4)谁能说一说有几个小朋友在踢足球?图中还有哪些事物的数量是3?(生观察后汇报,师板书“3”,全班齐读)
(5)谁能说一说用哪个数来表示垃圾桶有几个?向日葵有几棵?(生观察后汇报,师板书“4”,全班齐读)
(6)谁知道4数完以后该数几?请同学们用上面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课堂活动卡的内容。(出示课堂活动卡)
集体交流,汇报结果。(学生汇报时,教师要出示相应的数字卡片)
小结:我们要想准确地数出事物的个数,就要一个一个有序地数。
设计意图: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模仿能力强,有序意识弱。学生在观察主题图的时候,一般都是盲目地去观察,在这里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去观察,而是引导学生按照老师的方法,即按从小到大表示相同数量的事物去观察。在自主数数的活动过程中,放手让学生依照老师的方法,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有顺序地数数。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发现按一定的顺序数数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2.做游戏:我来说,你来做。
(1)教师先和一名学生做示范,例如:老师说1,学生就伸出与之相对应的1根手指。
(2)同桌之间互相游戏,看谁的反应最快。
(3)选一个小组到前面做游戏。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有趣的游戏,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达到了在全班范围内对新知识进行巩固的目的。
⊙课堂练习,提升反馈
1.认读1~10各数。
(1)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1~10各数。
(2)打乱顺序指数,让学生读。
2.数一数、找一找教室里有哪些事物的。个数可以用我们所学的1~10各数来表示。(生先观察,再自由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由读,最后打乱顺序让学生读,要求一步步提高,目的是让学生不要受数字顺序的影响,而是真正地去认识数字。通过数、找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在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
⊙总结提升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希望每个同学都能从现在起认真学习数学,与数学交朋友。
⊙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找一找生活中的哪些事物可以用1~10各数来表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通过调查、统计活动,了解一些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质量问题,使学生感受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加深对千克和克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及估算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中小组同学们的相互配合,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1、加深对千克和克的认识。
2、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估计物体的质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张秉贵的照片,提问:你们认识这个人吗?生:不认识。师:他就是全国劳动模范张秉贵,是一名优秀的售货员。他的特点就是顾客要多重的糖,他一把抓起来放到秤上一称,准得连一块糖也不差,所以被人们尊敬的称为“一抓准”。你们知道他为什么抓得那么准吗?就是因为他勤学苦练,练就了能够准确的估算物品质量的绝活。你们想不想向他学习?生:想。
师: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模仿一个购物的场景,评选出咱们班的小“张秉贵”。
1、活动要求:
(1)同学在小组活动时要互相帮助。
(2)当你在准备称物品时遇到人多地情况下要注意遵守公共秩序,排队等候。
(3)活动时说话要轻,不要影响到其他组。
(4)这次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估计物品的质量,先不考虑物品的价钱。
2、活动过程:
(1)同学们把要买的物品先在手中掂一掂,再估一估,最后拿到售货员那里称一称,看看你的估算准不准,把估算和实际称的数据请记录员帮你记录下来。
(2)老师想先做一次售货员,你们做顾客,你们同意吗?(同意)请你拿出带有红色标记的物品,先在手中掂一掂,再估一估,说一说你的估算结果。(指名回答)咱们把物品放到秤上称一称,看谁估算的最准。(500克)请同学们再来轮流掂一掂,这就是重500克的物品。
3、你还想买别的物品吗?
(1)角色分配:每组选定一个售货员,一个记录员,一个汇报员,其他同学做顾客。下面咱们以小组为单位开始自由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活动(略)。
(3)全班交流。同等质量的物品都有哪些?(小组汇报)
(4)评选小“张秉贵”。每组评选出一名同学。
(5)提数学问题。师:请同学们看一看你手中的物品,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6)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出示生活中的物品:
1、出示一袋奶,你们估计它有多重?出示一盒奶,估计它有多重?出示一袋包子,估计它有多重?
2、药品:在药盒上找数学信息。师:克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
3、营养配餐:找数学信息。(师指说含量)师:克的知识能让我们的营养均衡。看来克与千克的知识在生活中真是无处不在呀!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就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一秘为大家带来的8篇《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前、后基本含义。理解前后位置的相对性,能从具体的情境中正确确定“前后”。
2、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操作、说一说等活动,感知前后的位置关系,初步体会前后的相对性。培养探索意识和协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探索知识的积极性。
重点: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前、后基本含义。
难点:理解前后位置的相对性,能从具体的情境中正确确定“前后”。
1、观察课室,感受前、后
小朋友们,你看一看我们教室的前面有什么?后面有什么?
2、说一说
请同座位的两名小朋友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
3、听口令,摆物体
文具盒放在数学书的前面,数学书放在文具盒的后面;铅笔盒不要摆在数学的前面……
1、看图讲故事
课件出示《龟兔赛跑》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谁能根据这幅图给大家讲故事?
2、说一说
学生之间互相说一说在故事中你知道了什么?
3、观察、讨论
请4个小朋友站一列,互相说一说这4个同学的位置。学生互相交流:----的后面是----,----的前面是----。
4、变换位置,加深理解
(1)请全班同学站起来向后转,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
(2)以前后两个小朋友为一组,互相摆一摆你们的文具,然后说一说谁在前面,谁在后面。
1、队列游戏:请几位同学到前面来,站成一列(前后站)。你发现了什么?围成一个圈,这样站,你又发现了什么?
2、说一说:我们身边有前、后的应用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67528911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