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另-半调查报告5篇

 2024-12-30 03:36:20

摘要:要想从调查中收获更多经验,调查报告的写作必不可少,调查虽然结束了,但是大家一定都有及时写好一份调查报告,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理想的另-半调查报告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理想的另-半调查报告篇1漫漫人生,唯有激流勇进,不畏艰险,奋力拼搏,方能中流击水,抵达光明

要想从调查中收获更多经验,调查报告的写作必不可少,调查虽然结束了,但是大家一定都有及时写好一份调查报告,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理想的另-半调查报告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理想的另-半调查报告篇1

漫漫人生,唯有激流勇进,不畏艰险,奋力拼搏,方能中流击水,抵达光明的彼岸。对现状永不满足,对未来不懈追求是理想形成的动力源泉。从一定意义上讲,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和追求。理想信念的有无,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决定了一个人的奋斗方向。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是当代大学生所必须的,那么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现状如何?对理想信念的认识又如何?他们又决定以何种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为此,我们做了一项关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调查。

认真分析总结调查结果后,我们不难发现,关于理想信念,在当代学生中存在着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当代大学生缺少或没有理想信念。

2、当代大学生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一)、理想信念的坚定性是以一定的社会认识为基础,经过情感深化,不仅具有理智上的坚信不疑,而且得到了情感上和行为上的强烈支持。因而,这比一般认识具有更高的稳定性。然而大学生是一群即将进入但尚未进入社会这个大舞台的群体,认知并不稳定很正常。

(二)、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成长起来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在价值观念上出现了激烈冲突和深刻变化:人的主体意识被唤醒,但多元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冲突增多;价值体系的中心开始转移,由高度政治化、道德化价值取向转变为以经济为基础的功利、实用倾向;人们的价值行为发生转变,逐步开始从权力化的目标模式走向实力化目标模式;社会价值体系的运作机制发生转变,从静态调节为主走向动态调节为主,整个社会的活力增强、节奏感加快的同时,不安定和失落感上升。这些冲突和变化,必然制约和影响着大学生对人生价值目标的选择,其理想定位也自然会表现出模糊低迷和重功利、讲实际的特点。因而有些大学生理想过于功利化,过于狭隘。

(三)、大学生不够自信也不仅仅是自身原因。当今社会竞争压力过大,现在大学生遍地都是,出门谁都能拿出个大学毕业的本本。大学生已经不如曾经吃香,再没有骄傲的资本。在学校对外界了解太少,都说大学是个小社会,但毕竟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就是要比社会里的人单纯得多。很多事情总是要经历过了才学的会,但他们空有理论,知道社会上的东西多,却没实践过,自然胸无成竹。他们在学校学到的真正的东西又不多,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现在的大学生课余生活,已不再像当年那样泡泡图书馆,而是由丰富多彩的“节目”,一个比一个安排的还精彩,而真正课本上的东西能学到的又有多少呢?何况课本上学到的还不一定能在实践中发挥太大的作用。

理想作为人对未来事物的有根据的、合理的想象或希望,具有人生目标的意义。信念作为人对咸淳的或可能的事物、观念等确信的看法,是实现人生目标的精神支柱。针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理想信念的现状和特点,根据本次调查资料的综合分析,我们提出如下以下对策:

(一)扬先进,激励当代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

漫长的征途需要一步一步地走,崇高理想信念少不了。我们通过扬先进,激发学生的奋斗热情,从而使他们树立理想信念。

(二)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人生是一个人在实践中奋斗的过程。要是生命富有意义,就必须在有意义的奋斗目标的指引下,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前进。理想信念对人生历程起着导向作用,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定向器。理想信念一旦确立,就可以使方向明确、精神振奋,不论前进的道路如何曲折、人生的境遇如何复杂,都可以使人看透乌云与阴霾,看到未来的希望和曙光,用不迷失前进的方向。可见坚定的理想信念,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一个当代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所以我们要把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引导他们做一个志向明确的人。

通过这次调查报告,我们深入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及特点。他们大多数人缺少或没有明确的理想信念、没有坚定地理想信念; 当代大学生在面对理想信念时,更趋务实,懂得结合实际调整自己的理想信念,借助为自己为未来作为实现理想信念的源动力。这里面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希望当代大学生能继续发扬现在所具有的优点,不断改进现身存在的不足。大学生一个激情澎湃的代名词。我们是祖国的栋梁,是祖国的未来我们是我们要肩负好建设祖国美好未来的重任。这一切一切都离不开理想信念,没有了理想信念,再大的雄心也只是一个说得好听的笑话。所以我们要树立好坚定的理想信念,为自己为未来为国家而奋斗。

理想的另-半调查报告篇2

为摸清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而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及相关工作提供参考素材和决策依据,我们于xx年9月份以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理工学院二、三年级的本科生为对象,采取调查表的形式,以"我的理想、我的信念"为题进行了调查。

一、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无记名调查表320份,由学生私下即时填答"我的理想"和"我的信念",当场收回,实际回收312份,回收率为97.5%。对所回收的312份调查表进行分类整理后得到的统计结果和主要反馈信息如下:

(一).有245人(占78.5%)将理想定位于事业,他们都希望将来有一个"理想的职业",一份"满意的工作",可以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来"为人民服务","报效祖国","回报社会","造福人类"。其中:

1.有188人希望能在所学专业领域成为学有所成、干有所为的人才。其中:有10人希望成为科学家;有18人希望当教师,其中有3人希望当上大学教授,有1人希望当幼儿教师,"教出最好的学生";有2人希望自己办学,有34人希望成为企业家,"为社会创造财富",其中多人希望成为"中国的比尔﹒盖茨";有1人希望当工人,有1人希望回乡务农,有1人只希望"做一个能为人民办一点实事的人";有6人希望继续学业,不断深造,取得高学位;还有的希望成为军人、警察、将军、运动员、明星及各行各业的"白领"等等。

2.有14人希望能够当"官",但目的各不相同,如:"成为政府要员,并且做一位清官,为百姓造福","减轻农民负担";"成为首脑级人物,改革政要"

(二).有30人(占9.6%)追求的理想是钱财,他们希望"做个有钱人",最好是"百万富翁",或者"嫁个有钱人"、"娶个亿万富婆","拥有私家车、别墅"和"享之不尽的物质需要","让别人瞧得起";有的是想"赚很多钱来做自己的事",认为"有一千万就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三).有13人(占4.2%)把理想定位于爱情、家庭和自认为幸福的生活,希望"和她牵手,今生共相伴","有情者终成眷属","嫁个好老公"或"娶个好老婆","建立一个和睦的家庭","成家立业",甚至要"与心爱的人隐居山林"。

(四).有7人(占2.2%)的理想是"周游世界","游遍中国名山大川"和"国内的人文古迹","吃尽天下美味","成为一名旅行家"。

(五).有6人(占1.9%)的理想是"祖国繁荣富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维护世界和平","消除压迫与剥削","实现共产主义"。

(六).有11人(占3.5%)的理想有些虚无缥缈:"早点毕业,早点回家","当一个平凡人",做"真正的自由人","活得快乐就行","与世无争,平淡一生","永远年轻"。

(七).在对"我的信念"调查资料的统计整理中我们发现:凡是理想比较明确、现实者,其信念也都比较坚定、可行而有积极意义,如:"从小做起,从点滴做起","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怕别人瞧不起,就怕自己没志气","行行出状元","爱拼才会赢","失去热忱的人生,犹如无油的马灯"等等;凡是理想脱离现实、虚无缥缈者,其信念也都比较含糊而消极,如:"为自己和与自己有关的人活得更好","我贪财,我存在","一切向钱看"等等。

二、综合分析

(一).对调查资料在统计整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我们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当代大学生对理想的思考更趋务实。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形成了求真务实的理念,不愿避开物质空谈精神、离开经济空谈政治、脱离现实空谈理想。本次调查中近80%的大学生把理想定位于他们未来的事业,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可以实现的。

2.当代大学生在追求自身价值发挥的同时,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思想和社会责任感。虽然本次调查中只有1.9%的调查对象直接提出了"祖国繁荣富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维护世界和平","消除压迫与剥削","实现共产主义"这样的"远大"理想,但有近80%的调查对象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在将理想定位于事业的同时,都提出了要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来"为人民服务","报效祖国","回报社会","为百姓造福"这样一些远大的目标,体现了他们理想的崇高性,而构成了当代大学生理想的主流。

3.市场经济社会的消极因素已经渗透到部分大学生的心灵。本次调查中发现,有近10%的调查对象选择了钱财作为追求的理想,说明少数大学生的思想中,已经滋生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已主义的稗草,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理想危机。

4.少数大学生思想消极颓废,心灵空虚,不思进取。本次调查发现有4.2%的调查对象把个人的爱情、家庭的幸福作为追求的目标;有3.5%的调查对象理想虚无缥缈,无所追求。这些情况,与目前高校有些学生恋爱成风和部分学生混文凭的现实状况是相吻合的。

5.当代大学生的信念差异实质上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本次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有美好理想的调查对象,都有着积极的信念,如"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坚持就是胜利","财富是智者的奴隶,蠢人的主子","聪明得于勤奋,天才成于积累"等等;而那些追求钱财的调查对象,他们的信念却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一切向钱看!没有钱,免谈","没有钱万万不能","唯利是图"等等。这两类不同的信念,反映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基于调查资料和分析结论,联系当前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理想信念教育的实际,进一步分析其深层次的原因,我们发现:

1.近80%的大学生具有立足现实、目标远大的理想和崇高而坚定可行的信念,说明当前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理想信念教育总体上是成功的,有成效的。

2.少数大学生理想远大,但缺乏实现理想的具体目标,正说明他们对社会现实的了解还比较缺乏,对自己投身社会以后的路怎么走尚未进入构思和设计程序。

3.自以为对市场经济社会现实已然了解的少部分大学生以钱财为理想,他们只看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的社会难免出现的一些不公的、腐败的和丑恶的现象,而没有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朝着公平、公正、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及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区别,实际上还是反映出他们对社会现实的不甚了解。

4.少数大学生思想消极颓废、心灵空虚、不思进取以及混文凭、早恋等现象,从一定层面上反映出当前高校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薄弱环节。

三.对策建议

理想作为人对未来事物的有根据的、合理的想像或希望,具有人生目标的意义。信念作为人对现存的或可能的事物、观念等确信的看法,是实现人生目标的精神支柱。针对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根据对本次调查资料的综合分析,结合我们从事高校学生管理教育工作的实践,针对性地提出对当代大学生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建议如下:

(一).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本次调查中可以发现,大多数大学生都把自己的理想定位于未来的事业,希望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报效祖国,服务社会。这种崇高的理想正是建立在他们的专业学习基础上的,由此,也使我们看到了专业教学对学生理想形成的积极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时,除了要教学生学会怎样做人、做一个怎样的人以外,还应注意向学生介绍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和本学科领域最有成就的代表人物,特别是与所教学生联系最近的杰出人士,如最近年代的,本国的,本省的,本校毕业的,等等,以及他们艰苦奋斗的历程或典型事例,以激励和引导学生勇于踩到科学巨匠和学术先人的肩膀上去,努力探索学术的新境界,立志攀登科学的新高峰,从而树立起既崇高远大又贴切现实的人生理想,并坚定信念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奋斗。

(二).课堂与社会相结合,引导学生跳出书本,深入实践,尽可能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以帮助学生设定既有崇高远大意义又有现实可行性的理想目标。可以采用下列多种形式:

1.除了常规的教学实习、见习活动以外,还应结合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就近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社会行业岗位去参观、访问、考察,实地了解它的社会作用和社会需求,切身体会所学专业知识的社会价值。

2.利用双休日组织学生参观各种历史的、文化的、科 技的、成果的、英雄模范先进事迹等的展览,促使大学生充实精神世界,陶冶情操,提高素养。

3.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社区服务活动,扶贫助弱活动等,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奉献精神。

4.经常邀请各行各业有成就的杰出代表向大学生讲授艰苦奋斗、创业成功的奋斗历程,激励大学生坚定立志成才、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信念。

(三).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促使大学生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理想的形成往往需要依据对自身价值的判断,而大学生对自身价值判断的主要依据是学校的评价,如学习成绩评分、班级鉴定和教师评语等。面对当前大学毕业生和社会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对大学毕业生的学校的评价往往会与社会评价发生差异,即学校评价较好的毕业生首次就业时的社会评价不一定就好,也就是说他首次就业岗位的理想程度不一定比学校评价不如他的同学好。目前,这种状况确是客观存在的,加上一时还难以消除的社会不正之风如人情关系、权钱关系等对其反馈信息自然会影响到在校的大学生对学校评价的认可度和对自身价值的判断,这样,就造成了大学生混文凭现象存在的客观条件,反正"管它成绩好与差,不如有个好爸爸"。对此,要求切实改进学校对学生学业完成情况的综合评价,既要全面反映学生德、智、体等素质发展的程度,又要确切反映学生专业知识技能掌握和运用的水平,使之与社会需求紧密相联,与社会评价基本统一,以避免出现那种学校的优生在市场"滞销"的情况。这样,就能使学生在比较客观地认识到自身价值的基础上,逐步树立起立足现实而目标远大的理想。

(四).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在加强宣传教育的同时,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体育活动。

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闭路电视、校报、校刊以及校园网络等媒体加强对时代主旋律的宣传,用正确的與论引导大学生对时事政治和客观世界的认识,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人心,使祖国改革、开放、发展的面貌不断出现。另一方面,又要在校园中形成生动活泼、奋发向上的文化氛围,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体育活动,占领校园文化阵地,充实学生的业余时间,陶冶学生的情操,全面开发学生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特别要注意各种活动的覆盖面,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在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占领学生头脑,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竞争精神,引燃每一位学生的理想火花。

(五).树先进与促后进相结合,努力帮助后进学生鼓起理想的风帆。

高校学生管理教育工作中最令人头痛的是后进学生。而对这部分学生的培养教育正是对我们的教育和管理的挑战,对此,我们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既要通过树立先进典型,用榜样的力量来带动他们,又要花功夫、下大力气重点帮助他们,要注意从细微处入手,先在生活中帮助和感化他们,对他们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要重点帮助解决,尤其要注意把他们融入集体活动中,平时要格外关心,对他们的缺点错误要坚持说理开导,重在教育,对他们的点滴进步要及时发现,多多鼓励,促使他们树立进步的信心,鼓起理想的风帆。

理想的另-半调查报告篇3

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所面临的新的时代背景与时代课题

1。在全球化背景下,价值领域空前频繁的相互交流与激烈碰撞。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加快了融入全球化的步伐,同样加剧了我国思想理论界与世界的融会与交锋。其利无须赘言,其弊便是致使价值选择的茫然甚至混乱,这对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究其原因:其一,面对社会思潮多元碰撞,促使当代大学生要在多种价值判断中进行选择。这使青年学生避免了改革开放前价值选择一元化所带来的僵化,但同时又面临丧失价值选择标准的危险,我们跳出了“没有选择的标准”之禁锢,但又可能进入“没有标准的选择”之歧途。

其二,青年学生对西方现代社会思潮的认识局限。由于青年学生在理论修养与社会实践上的欠缺,面对复杂的现代西方社会思潮,求新追异成为其群体性特征,却很难认清这些思潮的本质以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西方社会思潮之间的关系。加之,在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只是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如何超越传统西方文化进行介绍,并没有理清这些先进理论同当代西方社会思潮之间的理论关系。没有清晰地向学生表明现代西方社会思潮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实现对其超越的?在理论尚未澄明的情况下,在教学实践中,也只能进行灌输式的说教,难以使学生在理想信念形成的过程中积极地进行反思与批判,难以使理想信念内化为大学生自觉的行动准则。因此,如何对西方社会思潮进行批判与借鉴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重要理论课题。

2。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结构、经济体制与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正在进行着深刻的社会转型,其进步意义有目共睹,但同时也伴随着种.种转型的阵痛。这反映在高校中则表现为:青年学生身处精神追求与物质追求、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近期理想与长远理想这三对矛盾的挣扎之中。从理论层面看,上述三对矛盾本身并不存在无法调和的冲突,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部分青年学生对于物质利益、个人选择与现实问题的偏执与贪求,抑或是在这些矛盾的挣扎中茫然不知所措。这表面上看来,是理想信念的日益个体化与多元化,但实际上却是对这一问题偏激化或虚无化的理解。即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们在其价值判断中,仍然存在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机械思维方式,或者什么都不是的虚无主义倾向。从教学实践层面看,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财富的与日俱增、个体选择的日益丰富,只是偏重于后者的说教,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其同当代大学生对于社会现实的感性判断产生某种隔膜。而如何统摄理想与现实,帮助学生对中国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同样是当代大学理想信念教育变革的重要课题。

3。互联网时代的冲击。由于互联网对信息传播方式的革命性变化,其普及也使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方式面临着挑战。首先,网络信息传播具有开放性与便捷性的特点,这就加速了前文所述的价值观念的交流与碰撞,增加了价值选择相对主义的可能性。其次,互联网信息发布方式具有明显的去中心化、分散化倾向,也就是人人均可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并有可能得到广泛的传播。这就导致互联网海量信息中良莠不齐的价值选择标准,甚至不乏较为极端的价值判断与虚假的信息。大学生作为互联网主要的使用人群之一,一方面易接受这些混杂思想的影响,使价值判断进一步模糊化;另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理想信念教育实践中师生在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是信息的占有者与传播者,而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方,是将何为正确者传授给学生。但是由于互联网使获取信息日渐高效便捷,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轻易获得远远超过教师在短暂的课堂时间能够传达的关于某一知识的信息。教师与学生信息占有不对称关系的改变,使学生日渐由教育实践的被动接受者成为主导方。因此,教学的主要任务也由传递信息转变为甄别信息的方法,也就是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既要帮助青年学生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也使其获得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的方法,不仅“授之以鱼”,还“授之以渔”。前文提及的三方面变化虽然有细节上的差别,但又存在一个共同的焦点:当代大学生在理想信念领域存在的种.种问题,其深层次原因在于思维方式局限,即缺乏辩证的理论反思能力。而要培养辩证思维方式则要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上做出适当的调整。

二、关于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内容调整的探讨

1。充分利用学术界理论研究的前沿成果,适当强化对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本质的介绍。20世纪以来的西方社会思潮以消解传统形而上学倾向为己任,其产生与发展有着清晰的历史脉络。如果说近代自文艺复兴以来兴起的理性主义,是为了消解宗教意义上的神祇、政治意义上的帝王将相,以彰显人类的理性,并以此为基础来确证人的尊严与价值,并将其视为放之四海皆准的终极价值。那么包括后现代主义在内的现代西方社会思潮就是要消解“理性主义”本身神圣的光环,即消解文化意义上的圣人圣言。在他们看来,“理性”本身已经异化为新的神祇,在理性的绝对性、普遍性、统一性的统治下,人们已经失去了独立性和丰富性与无限性的可能,甚至威胁人类存续本身。不论是人本主义将这种理性称作冷酷的、无人性的理性;还是生态主义声讨对科技理性的盲目崇拜,进而对自然进行无休止掠夺,导致生态危机等等都是这一观念的体现。不能否认现代西方社会思潮中有着深切的人文关怀和对人类现实生存危机的思考。但我们也应看到,他们在消解一切神圣形象的同时,也消解了人类对于神圣与崇高本身的追求。他们对崇高的否认也必然导致价值判断上的相对主义,甚至理想信念上的虚无主义。这既体现在现代西方社会思潮的相互激荡上,也体现在相对主义思想所带来的意义缺失、崇高失落所导致的整体迷茫之中。

2。理清马克思主义同现代西方社会思潮的逻辑关系以及如何实现对他们的超越。与现代西方社会思潮一样,马克思主义也将消解“理性主义”对人的异化作为自己的历史任务,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西方理论界对现代性进行反思的理论起点之一。但与它们不同的是,马克思主义不是以一种抽象的“理性”反对另一种抽象的“理性”,不是以具体性对抗普遍性、以独特性对抗统一性、以相对性对抗绝对性,而是将它们统一于人类不断发生发展的实践活动中,以实践辩证法来展现主观与客观、人与自然世界、人与人类社会之间丰富的矛盾性,即“用squo;现实的理性squo;(实践)去批判squo;抽象的理性squo;(绝对精神),从而达到思维与存在、人与世界之间的否定性统一的辩证理解”。这样,马克思主义至少完成了对西方近代社会思潮的三个超越。

(1)近代西方社会思潮仍然用矫枉过正的态度来面对理性主义的神圣化与绝对化,在批判理性主义的同时走进了相对主义与虚无主义的误区,而马克思主义则以实践辩证法将两者加以统合,在批判它的同时,也看到这种绝对化与神圣化表征着人类对于终极价值孜孜不倦的追问,这不仅仅是人类理性的狂妄自大,也不仅仅是普遍对具体、集体对个体的吞噬;也同时是人类不断突破个体生命的有限性,以期实现整体人类的“类生命”的永恒性所做的努力,也是人类追求生存的意义、人生之价值的题中应有之义。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既看到“理性神圣化”对人本身的宰制,也看到了其蕴含的价值追求。

(2)马克思主义在消解了“抽象理性”的神圣性后,确立了“现实理性”---实践的重要意义。因为人类的社会实践是一个时代性、历史性、生成性的过程,所以以实践为基础的人类理性及其确立的规则与规范也应具有上述特点。正如马克思将表征人类思想反思的哲学称作“时代精神的精华”而不是永恒的真理一样,人类在不断追求神圣与崇高的过程中,不断在确立时代性、历史性的真理,又不断对这一真理本身进行反思,达到人的进一步解放。也就是说我们在消解“绝对”的过程中,不断确立“相对的绝对”,这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而西方现代社会思潮在抽象的反对绝对化时,脱离社会实践的生成性,必然导致在相对多重的价值选择中徘徊而无所适从。而这相对的绝对正是时代性的理想信念的价值所在。

(3)承认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就必然要求我们不断地推进社会实践、发展真理。正如马克思所言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也就是说,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不仅要对反映时代精华的理想信念具有坚定的信仰,还要不断地推进我们的社会主义实践,让我们的理想信念不断丰富与完善。这也正是我党不断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导中国的革命实践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

三、关于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方式调整的探讨

1。高校两课教师应达到对辩证思维的理论自觉。教师本身应对马克思主义以矛盾性原则、历史性原则与否定性向度为导向,以超越性和解放性为价值旨趣的辩证思维方法有较为深刻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引导学生避免价值判断的单向度与相对主义。所谓价值判断的单向度,是指要么偏向极端的理想主义而忽视社会现实本身,要么偏向与极端的功利主义而导致崇高的缺位。而价值判断的相对主义则是指在理想与现实的挣扎之中,走向价值的虚无主义。其次,辩证思维中这一否定批判精神并不是要我们一概地反对事物,而是对一种价值观念进行前提性的批判,也就是确立这一价值观念的根基进行批判,这样有利于青年学生对其进行正本清源的思考。虽然这种前提性批判一样会导致见仁见智的问题,但这一追根溯源的思考过程本身已是一个删繁就简、去粗取精的过程。再次,这种批判不是对一种思想观念彻底的抛弃,而是我们常说的“扬弃”,既要肯定它存在的历史性价值,又要实现对其的超越。这就会使我们既不会盲从式地跟随短暂的、流行的价值风潮,也不会变成简单化的怀疑主义者。而是在不断澄明各种价值观念的过程中,始终为反思保留空间,既可以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又可以为人生、为社会创造更为丰富的可能性提供前提。要把握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的真实内涵,还要避免将其庸俗化的理解为一种思维工具,而是要不仅将其理解为我们改造世界的思想工具,还视其为一种既包容通达又刚健有为的人生态度。现实的思想困惑与理想信念的动摇往往是由“人的思维与现实生存环境的矛盾结构”导致的,它体现为理想与现实、感性与理性、精神与物质、个体与社会之间巨大的矛盾张力。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要化解这些矛盾,不单纯是思想观念的问题,而是要在人类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实践之中,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理想信念不可能在随遇而安的坐享其成中实现,其中的挫折与失落在所难免。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有战胜挫折的智慧,还要有跨越困难的勇气。包容通达的人生态度,可以避免青年学生在价值选择中的偏执与迷茫;刚健有为的价值取向,可以赋予当代青年以勇于通过自身的实践创造,促成理想信念变为现实。

2。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培养学生使用辩证思维方式进行自我批判的能力。由于理想信念教育的特殊性,要求被教育者必须对理想信念拥有坚定的内心确认,否则只是外在强加的规则,而不是理想信念本身。这就要求教师在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分析现实问题的同时,帮助学生运用辩证思维的方式对自己已经形成的价值观念进行自我反思批判。在这里我们可以借鉴在中西方教育史上被视作奠基人的两位思想家苏格拉底与孔子。苏格拉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通过反问,诱导学生找出自己思维的盲点与疏漏,却基本不为学生提供确定性的真理,而通过对话使学生自己探索真理之所在。而这种通过对话而不是宣称的方式使学生达到对事物的深入认识的方法被其称作“助产术”。也就是说苏格拉底并未将自己视为真理的占有者,而是平等地通过对话帮助学生产生正确的观念。正确的观念是学生自我反思的结果,而不是苏格拉底外在的给予,因此他将自己的工作称作为“助产士”,这种对话的方式也被哲学家称作辩证法的原初形态。而这也正是孔子所说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即平等地与学生进行探讨。唯其如此,才能真正体现学生在理性信念的确立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理想信念内化为自己的内心确认。同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思想观念的自我反思过程,也就是不自觉地在使用辩证的思维的过程,也就是将这一思想方法内化为自我思维方式的过程。

理想的另-半调查报告篇4

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在实践中把在生活的海洋里,人生理想如同导航的灯塔,指引着人们朝着奋斗的目标前进。一个人是否理智、是否成熟的根本标志就在于他是否已经确立了自己终身的奋斗目标。理想对一个人如何选择人生道路具有决定性意义。没有理想的青春是灰色的,没有理想的行为是盲目的,没有理想的生活是乏味的没有追求只能是浑浑噩噩、醉生梦死。古往今来,无数事实证明,人有了正确的人生理想,就会因既定的奋斗目标,而能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困难挫折甚至暂时失败时充满信心并坚信胜利。反之,人生就如无舵的小舟,或随波逐流,或触礁,或被搁浅。当人们走到生命的终点而回首反顾的时候,每每都有切肤之感:强者与弱者、奋起和沉沦之间其实就是理想和信念的差别,一切强者都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起,一切弱者都是因为失去了生活的目标而沉沦。当代大学生只有树立远大而又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看清社会的前途,认准前进的方向,在正确的人生道路健康成长成才。那么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现状如何?对理想信念的认识又如何?他们又决定以何种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为此,我们做了一项调查。

一.调查目的:

通过对我校大学生有关理想信念的调查,总结出当代大学生理想现状以及人生理想的态度等,同时把握同学们的理想信念的总体趋势和方向。而且大学生的素质是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要素,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情况作一下了解分析,找出其确实原因。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形式,样本总量为50份,获得有效样本44份,有效问卷88%。

通过认真分析调查结果后,我们发现大学生对理想信念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现如今大学生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2.当代大学生缺乏理想信念

3.有一部分大学生从未建立过理想信念

(一)理想信念的确立

调查报告显示的数据来看,有36.67%的大学生是在高中时就确立了理想信念,32.22%的大学生在大学时才确立。另外有72.22%的被调查者认为大学课程对树立理想信念有帮助,还有66.33%被调查者没有清晰的理想信念,只有一个大致的方向。由此可见,大多数当代大学生没有清晰的认识,他们认为大学课程对树立理想信念有帮助。大多数的他们有树立理想信念但缺乏更加细致详尽的实行方案,他们有的只是一个大约大致的方向。当代大学生肩负着祖国和民族的希望,承载着家庭和亲人的嘱托,满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学生在大学期间,不仅要提高知识水平,增强实践才干,更要坚定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明确做人的根本,这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没有明确的方向,再快的兔子,也比不上那慢吞吞的蜗牛。没有明确的理想信念,再聪明的学生也只能遥望成功之门。

(二)理想信念的动摇

对于“当你对自己的理想动摇时,你的态度通常是怎么样?”有47.78%会相信自己最初的选择,坚持到底,有25.56%的大学生会选择拼命思考为什么动摇,20%的会选择还是放弃了算了,平平凡凡过日子也不错啊。而在对于“如果自己所学专业与理想并不同轨,你会?”有55.56%的人会尝试在学习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理想,有33.33%的坚持理想,把专业当作达成理想的另一必要准备,努力学习。从问卷的结果来看,大多数的大学生在面对理想信念动摇时,他们会坚持自己的最初的选择,而对于所学专业与理想并不同轨时,大多数的人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理想。从这些结果,我们看到了美好的一面。人们在确立理想和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常常会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以从上述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肯定当代大学生执着和随现实调整自己的理想信念的美好一面。

(三)实现理想信念的源动力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38.89%大学生的实现理想信念的源动力是未来的幸福生活,35.56%大学生的是实现自身理想的坚定信念。理想变为现实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帆风顺的,往往会遭遇波澜和坎坷。在现实生

活中,人们对于理想有着美好有着充分的想象,而对于理想的实现的艰难则会估计不足。面对种种困难,我们需要有源动力的支撑,而大多数大学生实现理想信念的源动力是未来幸福生活和对自身理想的实现。要全面反映学生德、智、体等素质发展的程度,又要确切反映学生专业知识技能掌握和运用的水平,使之与社会需求紧密相联,与社会评价基本统一,以避免出现那种学校的优生在市场"滞销"的情况。这样,就能使学生在比较客观地认识到自身价值的基础上,逐步树立起立足现实而目标远大的理想。

(四)调查建议

一:学校应该多举办一些关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与信念的讲座,以指引同学们健康成长。让大学生在关于理想与信念方面有更理性的认识。

二:大学生应该多阅读、观看有关正确理想与信念树立的资料。做到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我提高。

三:学校和学生组织应该积极举办有关学生间的关于理想与信念的交流活动,使同学们相互了解,互促进步。

四:学校应该多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多与社会接触,还应提供通畅的社会就业方面的信息,让同学们对就业方面的问题有明朗化的认识,以便形成理性正确的思想观念。

理想的另-半调查报告篇5

调查目的:

了解大学生对于自身理想与信念的看法,掌握大学生对就业奋斗的普遍认识。

调查对象:

年龄在二十岁左右的当代在校大学生,其一般状况为精神正常的各级普通学生。

调查地点:

安阳工学院。

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取随机问卷方式,被调查者当即认真填完问卷,回收率好。

调查时间:

我不清楚,自己写吧。

调查内容:

把你们调查表内的东西大致说一下。

调查结果:

对于就业问题,一半的学生选择了先就业再择业。这是一个比较乐观的数据表现,近年来随着大学持续扩招,大学生数量显著增加,就业压力陡然增大,毕业生就业市场十年之内逐渐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而一半的大学生选择先就业再择业无疑是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较好的完成了大学生就业观念的逐步转变。对于毕业后几年成就事业的调查显示,百分之六十五的选择了四到六年或者七到十年。这说明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成就事业的时间设置都不是特别短,具有较为理性的认识,这种正确的观念与大学生和社会竞争环境之间的良性接触是分不开的,但仍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偏差现象,遏待调整。以有利于大学生毕业后就业时树立正确的心态和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在谈到什么因素对自己大学学习产生影响最大时,有一半的学生认为是自己的坚定意志,百分之三十认为是周围环境,百分之十五认为是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可见,有近一半的学生肯定了自我的主观意识对学业的绝对作用,但也有百分之四十五的过于在意外在环境的影响以及别人的看法,所以说,大学生还是存在一些不尽正确的观念的,解决这一问题不尽需要学生对自我能动作用的充分肯定,也需要学校打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大学生奋斗动力方面,百分之六十认为是来自个人对理想的追逐,百分之三十的认为是家人的期待,还有百分之十认为是社会逼迫。在这一项中,绝大多数大学生选择了追求个人理想与报答家人,其实二者是可以统一的,努力奋斗与报答家人都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个人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是值得肯定的,但认为是社会逼迫的则是一种亚健康的心态,它意味着一部分大学生消极被动地应对社会竞争压力,是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如不转变,走向社会后极易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总而言之,现代大学生关于理想与信念的状况总体向好,大部分学生能够拥有正确的学习心态与正确的就业观念以及健康向上的奋斗动力,这些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理想与信念方面日益成熟、理性、稳健。这对社会发展及个人进步都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存在着一些错误或不尽正确的观念,这部分人相对比例不大,绝对数量不小。他们需要自我调整及学校的积极引导。根据这一调查结果特提出一下具体建议:

发表评论:

Copyright © 2024 聚查文案 文章均为网友分享和网络收集整理,如侵权请告知删除 675289112@qq.com

页面耗时0.0514秒, 内存占用1.87 MB, 访问数据库23次

皖ICP备2023006074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