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必须是要建立在认真思考的范畴上,我们在写心得的时候,一定要将自己的思路梳理好,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读《弟子规》心得体会优质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我小时候没读过《弟子规》,虽然也懂些孝道之类,却面窄识浅,更无法上升到一定的思想高度,也就没有形成良好的个人修养。自从学校组织孩子们学习《弟子规》,我也有机会跟着儿子从头到尾通学了一遍,我才发现,《弟子规》确实是先辈们留给我们传统文化的瑰宝。虽然它只有一千零八十个字,却凝聚着儒家千年流传下来的处 世哲学与诸多的生存智慧。《弟子规》给了我很多触动,《弟子规》让我和儿子一起重新成长,《弟子规》让我做了一回“有修养的人”。
其实,学校刚开始让孩子们背《弟子规》的时候,我以为只是为了锻炼和培养孩子的记忆力,后来,在孩子读译文的时候我却被其中的道理和感悟深深的吸引了,这其中的寓意和指导方向不正是我天天思考的如何培养孩子正确成长的育儿经吗!。尤其是里面三字押韵的节奏,更加让人明了易懂又清晰好记。那一个个催人警醒的小故事,那一句句谙世谨身的警句忠言,让我流连忘返,感受颇多。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刚刚学完这一段,孩子就明显的改变了挑食的坏毛病,以前吃饭挑三拣四的身体瘦弱多病,慢慢的,不仅长胖了,还长壮了,亲戚们还问是不是吃了什么偏方呢,看来《弟子规》就是偏方;“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这一段对我儿子的作用实在是太大了,他以前就爱摇腿扭腰,没有一会儿闲着的时候,后来,他一闲摇的时候我就念这一句,再后来,他自己一摇晃自己就会想到这句,渐渐的,他就板住自己了,现在,他同学的家长还夸他长大了,老实了,我认为是《弟子规》让孩子成长成熟了。
在学习和力行《弟子规》的过程中,不只是孩子有收获,我也是受益匪浅。《弟子规》对人的一些行为规范很细节化,几乎是一言一行、做人处事的方方面面都被浓缩于其中。通过和儿子一起学习《弟子规》,我也发现了很多自身的不足,我努力将《弟子规》的内容付诸于行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自己竟明显的比以 前“有修养”了,从而也增强了自信,而这种做“好人”的自豪感又反过来促使自己去更进一步的美化自己的言行,从而达到了进步和提高的效果。
希望大家都来学习和力行《弟子规》,美化我们的心灵,美化我们的社会!
《弟子规》的内容,是圣人对学生的训斥,读了它之后,才发现自己的教敬还有不满。
《弟子规》告诉了我们不仅要孝敬父母,还要尊重老师,如《弟子规》里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有的人甚至因为自己的爸爸妈妈催自己搞复习,从而觉得讨厌,却不知道父母是为了他们好,还有的人被老师批评或是责备了,很憎恨老师,上课开小差,却不知道老师的良苦用心啊!
《弟子规》中的“规”是规范的意思,还写道做人要懂得诚实,感恩,《弟子规》还有一句“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的就是既然答应别人的事情就一定要办到,凡事从口里说出来的话,一定要以守信为基础。
说到感恩,父母、朋友、老师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我们也是应该好好回报下了,在家里,哪怕帮爸爸妈妈整理家务,在朋友身边,遇到困难时,帮助他们一起解决,在学校的走廊上,如果碰到了老师就说声:“老师好!”在课堂老师为我们在黑板上写了那么多粉笔字,浪费了那么多的口水,说声:“老师,您辛苦了。”这些都是感恩,让我们一起去感恩父母,感恩朋友,感恩亲人,感恩传授我们知识的人,感恩曾经与我们一起拼搏奋斗的人,感恩那些曾批评我们的人吧!
《弟子规》让我懂得了不少深刻的道理,我相信如果每个人都按照弟子规的条件去做好每一件事,社会将会是快乐的社会,世界将会是和谐的世界。
秦东魁老师把这包《精讲弟子规》送给我的时候,我特别激动。对秦老师,我始终仰视崇敬,因为他神奇,也因为他的言行,堪称楷模,让我感动。
我和东魁老师认识得很早,深入交往也有七月之余,他无私奉献、敢于担当,对社会那种深沉的热爱和强烈的责任感,在我认识的周围人群当中,无人能及。“菩萨心肠、雷锋精神”是秦老师在我心底的写照,我为拥有这样的良师益友感到骄傲,也为能够与秦老师深交而荣幸。
现今社会,各种丑陋现象通过网络媒体等各种途径扑面而来,层出不穷,有些可称之谓奇闻。现今的人们到底怎么了?困惑迷茫、善恶界限模糊,我们不仅在听,有时也在随波逐流地跟着做。其实,人的良心都有,缺的是智者、一个有大智慧的贤达仁者去醍醐灌顶,去帮助这些迷糊颠倒的人们拂去思想当中的那层尘垢。
当我翻阅这本博大精深、集大思想、大智慧、大慈悲于一体的《精讲弟子规》时,我彻底被征服了。畅游之余,我特别欣喜,因为愚下曾有的一些粗浅想法,这本书中都有深刻的阐释,我深刻地感受到与秦老师在思想底蕴和水平上的差距,但也为能与秦老师思想趋同而异常振奋。秦老师总是勉励我说我是一个很优秀的人,后学非常惭愧,我是想得多做得少,而秦老师是行胜于言。我幸运能够得到秦老师的言传亲教,我会努力做一个优秀的人。
《精讲弟子规》不单单是一本书,也是秦老师多年言行阅历的实录,是对人性最深处探寻的发现和总结,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叶绿芽,更是一种伟大的社会责任感使然,读后受益匪浅。
我是一个不太喜欢读书的人,以前曾迷恋过武侠小说,对其它类书籍耐不住性子。特别是说教性类的,你要怎么怎么做,我一向反感,不愿意看,认为一是枯燥乏味,二是理说不清、意释不透,三是对个人行为指导和规劝约束作用也不大。上述问题对《精讲弟子规》来说并不存在。
秦老师的书,引人入胜,发人深省,沁人心脾,催人泪下,其理其义为广大读者接受,我曾反复听到不少陌生人、长者、年轻人、普通人对这本书的赞叹,他们说,这本书是他们过上幸福生活最需要的。我是基层一名党政干部,认为这本书也是中国当今社会最需要的。
工作当中,我遇到的很多家庭矛盾、社会纠纷,法律解决不了,村委会也调解不了,但在这本书却可以找到解决方法和答案。在社会矛盾凸显、大力加强社会道德建设的今天,这本《精讲弟子规》对社会和谐、家庭幸福将起到重大作用,理应成为中国道德讲堂的必备教材。
如今有许多新型企业开始引进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科学的管理不可否认有提高工作效率、优化人员配置等作用。但是如果只靠严谨的管理条例来约束员工,那么它离创新型企业还远。
现代企业管理中缺少“德”,何谓“德”,“德”就是“仁、义、礼、信”。对,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现代企业最缺少的“德”。现代企业过于注重“利”字,凡对企业有利的才做。企业之所以能生存在这个社会上,是因为它不仅仅只为“利”,更有它的责任和使命。
《弟子规》提倡“德”,导人向善,正是现代企业所须的。正因为注意到了这一点,也有部分企业开始注重企业“德”育,讲《弟子规》引入到企业文化中,融入到企业的日常管理中。也有企业开始研发《弟子规》与企业管理的课程。这是一种进步表现。但是它离创新型企业还尚有一些距离。
看一个国家发达与否的就可以看她的国民的民主与科学的素养如何,而这恰是我国公民短缺的。这同样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所缺失的。
把《弟子规》融入企业管理中,并不是就让管理按《弟子规》所说的去做,而是去学习它的精髓,取其精华。如果盲目照搬,那么跟“墨守成规”又有何区别。
企业管理中的民主是什么,是让企业员工自己做主人,做企业的主人。当代有不少成名的企业家,可是他们有这样的管理理念吗?没有。只讲义务不讲权力的管理理念在如今的私企中到处可见。
企业管理的科学又是什么?管理上的科学不仅仅只体现在制度上,更需要体现其人性化。我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特点特点,重伦理轻科技。古代重科技的首推墨子,后人曾称之为“科圣”。但因他与正统的儒学稍有不同,后来就被贬为邪说——许多儒家口说仁爱宽厚,可是在排斥异己时毫不手软。古代众多文化人读经典、注经典,劳心不劳力,是看不起科技工作的,更少有学者进行科学实验。这就是传统文化中对“智”的片面阐释,当然这是不人性化的。这就好比你只告诉人们这样做是对的,而不讲怎么样会错,错了有啥不好。
要做创新型企业,就要明白什么是创新型企业。美国可以有“苹果”和微软,为什么中国就没有。我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教育,强调立德树人,树立为国为民的责任意识,这是应该大力弘扬的;可是,如果只讲责任意识,忽视了对责任能力和责任制度的研究,这种管理理念对执行力有可能流于空谈。如果我们依然对此不重视,依然崇尚空谈,那将如何实企业的创新型转变。
传统文化的全部内容都应进行研究,特别是引入到管理中就必须有所选择,择善而从,而且要合理安排比重。明确应该抓什么,可能抓什么。因为人是活的,每个人都有鲜明的性格。管理只有做到人性化,把“德”与科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让企业走的更远,往更高的层次发展。
非常感谢郑金昌老师的介绍,末学受之有愧。今天非常高兴能够跟大家一起在此地来学习,非常感谢大家!
尊敬的李校长、郭校长,尊敬的诸位校长、老师,诸位大德朋友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末学心情非常的激动,非常喜悦,在马来西亚能够看到这么多的仁人志士在一起推动和弘扬中华圣贤文化,如果是孔老夫子在世,我想他一定是不亦悦乎、不亦乐乎。大家在此地这样来弘扬中华的传统文化,对於全世界和谐太平都会带来深远的影响。所以末学在此地既是感恩大家,也是祝福大家,能在这一条圣贤之道一直走下去,愈走愈幸福,愈走愈快乐。谢谢!
今天大会给末学的这个题目是个老题目,「百善孝为先」。虽然是个老题目,可是我想什么时候讲都有它的新意,因为这个伦理道德确实是历久弥新的。我们现在全世界的人民都是希望世界和谐,都希望能够有幸福美满的生活,刚才主持人已经提到了,这个根本还是在於孝道。今天我给大家汇报主要从两方面来讲,一个是如何称百善之先,就是为什么孝道叫百善之先,明白了以后我们才会认真力行孝道。那如何去行孝?这是第二个部分。好,我们来看看为什么说孝道是百善之先?我记得曾经有人在新闻媒体上登过这样的几句话,就讲和谐世界它的内涵,包括人心和善、家庭和乐、人际和顺、社会和睦、世界和平。这里都有个「和」字,和就会善、就会乐、就会顺、就能睦、就能平,和是属於作用,这个根本还是讲的孝。
其实关於和谐世界的理念,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孔老夫子跟他的学生已经有讨论。你看看这《孝经》一开头就说,「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仲尼就是孔子,孔子有一天在家闲居,学生就来求教,学生对老师就如同儿子对父亲一样,在旁边侍奉著老师。孔子这时候对曾子(曾参)就说了,先王有至德要道,至德就是至高的品德,要道是最重要的方法,能做什么?能和谐世界。你看,「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这不就是和谐世界吗?「汝知之乎?」你知道吗?孔子为什么对曾子问这个话,不对别人问话?《孝经》我们知道曾子是当机众,是他来当机的,也就是孔子对他来讲。为什么对他讲?我们也了解曾子他本身是个孝子,你看「二十四孝」里就有他,说他对母亲至孝,有一天他上山砍柴,家里来了客人,他母亲心急,不知道如何去招待,就想到自己儿子跟她平时心连著心,於是就咬著手指。过去没有手机,有手机通电话就方便了。曾母她居然懂得咬手指,然后用心电感应,她一咬手指,十指连心,心痛,谁的心痛?曾子在山上感觉到心痛,这一下,哎呀,不好了,是不是家里出了什么事?就赶紧往家里跑。回到家一看,原来家里来了客人,这时他母亲告诉他,说因为自己心慌意乱,也不知道怎么呼唤你,所以咬手指。你看看,曾子如果不是达到至孝,怎么可能跟他母亲有这种感应?孝心达到了纯真的时候,所有的障碍都化解掉了,都没有了,这时空都能超越。所以现代人我们听到曾子觉得是不是很不可思议?因为现在父母打手机都打爆机了,还没有把儿女叫唤回来,惭愧!所以孔子为什么对曾子讲这个话,不是没有道理。所以只要真正有孝心,才可以做为《孝经》的当机众,才有资格学《孝经》。今天大家有缘在一起来学习孝道,也是恭喜各位,大家都是孝子、孝女。
曾子听到孔子问这个话,觉得这个问题可不小,先王的至德要道,这古圣先王他凭什么来和谐世界?曾子听了之后,怎么办?「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曾子这时候,他本来是坐著,侍坐在孔子身旁,现在他避席,就是从他的席位上站起来,不敢再坐,对於这么重要的问题,马上就恭敬起来,对孔子说: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参是曾子自称。称自己的名字是最谦虚的称法,像我自己,我说茂森今天有缘跟大家见面,称茂森这是谦卑。曾子他叫著自己的名字,古时候只有父母和老师才能称呼我们的名,其他的人,连皇上,只能称我们的字,不能称名。所以老师跟父母是同等地位的。曾参这里说,我并不聪明,何足以知道古圣先王的至德要道?这个话我们听起来觉得曾参是非常的谦虚。确实,学生对老师的态度必须是谦虚、恭敬。你看避席,这就是恭敬,他称自己「不敏」,叫著自己的名称不敏,这是谦虚。谦虚、恭敬才是好学的态度,才能够接受老师的教诲,这叫师道。我过去在美国大学教书,常常有感叹,美国的大学很难教出像曾子这样的人,为什么?缺乏曾子的谦虚好学。老师上台讲课都是站著讲的,学生在底下是坐著听的,甚至带著一瓶可乐一个汉堡,甚至还有甚者,把两只脚放在前面的椅背上靠著这么听课(一秘☆.1mi.net)的也有之。你想想这样的一个态度,他能学到什么?什么都学不到。所以尊师才是重道,重道你才能学得了道。
曾子何以能够这样尊师重道?道理很简单,因为他是孝子,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对父母能够尽孝、能够致敬,对老师才能够恭敬。所以事师就如同事父母一样的道理。古人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你就看看古人对於师道的重视。所以,我们在座很多都是学校的老师、校长,大概您与我也有一些同感,觉得现在的孩子不好教。为什么不好教?其实现在学校的教育,全球都是这样的,注重科技的教育、知识的传授,缺少道德的修养。像你们上课有没有拿出一节课专门谈孝道的?你要想孩子他学到东西,必须得尊师,要尊师必须得孝养父母,你不从孝道教起,你让他尊师重道,让他能够好好学习,这个怎么可能?所以你看曾子他这个态度,一开始《孝经》就给我们演出来了。曾子他说「何足以知之」,说我不足以知道古圣先王的至德要道。曾子是孔子的传人,我们后人称孔子是至圣,称曾子是宗圣,他也是圣人,怎么他不知道圣贤的至德要道?我们现代人说出来就是孝道,怎么不知道?他是谦虚,也说的是实话。这里讲到「何足以知之」,这个足是满足、圆满的意思,就是曾子他是知道一些,但是不足以知之,没有知道圆满。古人讲到,学、知这是我们力行的条件,假如我们能够真正知了,一定就能够行。圣贤的学问叫知难行易,你果然知,你必定能行,你要是行不出来,那你知的不够,不足以知之。
所以我们今天讲「百善孝为先」,这个话题我过去曾经在马来西亚也讲过,在各地也都讲了,这个光碟也流通不少。我自己要老讲也是教自己,为什么?自己没做好,没做好就是不足以知之,要是你足以知之了,你必须是你肯定做得最好。所以这个我们得要不断的去薰习。古圣先王的至德要道确实哪里是这么容易知之的!这个孝可以说是你成就圆满的大圣的一个过程。孟子讲「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你要真正把孝道做到了,你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大圣人也都不难。所以我们还是要像曾子那样,以著非常恭敬的心一起来学习。这时候夫子怎么回答曾子?一看到曾子这么谦虚、好学,老师肯定将自己平生之所学和盘托出,不会保留,保留对不起学生。老师心量很大,怎么可能说学生他想学我不教他?现代的老师可能会这样,保留一手,不能教全他,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父。这是一个狭隘的观念,这不可取。像孔子,一看曾子这么好学,恨不得一下子就把他平生学问全部端给他。你看他讲了这句话,「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你看他平生所学归纳成一个字,你说儒家学问归纳成一个字是什么字?孝。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育从这里出生。什么教育?圣贤教育。为什么要教育?因为「人之初,性本善」,你本来是善的,所以你一定能教好。为什么现在不善?「性相近,习相远」,因为习气使然。「苟不教,性乃迁」,要是不教育,这个习性就做主了,本性就被掩盖住了,那就成了凡人。现在把习性去除,把本性彰显出来,这就是成为圣人了,所以要教。从哪儿教起?这里孔子告诉我们,从孝道教起。《弟子规》你看一开端也这么说,「圣人训,首孝悌」,圣人的教诲首先注重的是孝悌的教育。说老实话,
圆满也是圆满在孝悌,自始至终无非是孝字而已,尧舜也是孝悌的圆满而已。
我自己从小非常的幸运,有遇到好母亲。这相片是我三岁的时候跟妈妈照的。谢谢!我小时候在广州出生、长大,那时候,从小只会讲广州话,广东话,讲国语不会讲,我妈妈教我。我是先学会念唐诗,才学会讲普通话。我妈妈第一首诗教给我的就是「游子吟」。这「游子吟」给大家朗诵一遍,这是唐朝诗人孟郊他写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诗讲得很简单的一个生活小事,家里母亲要送孩子出门,孩子要远行,可能他是出去工作或者是去留学,这母亲给他去缝制衣服,这手中线,游子的身上衣,临行密密的缝。为什么要密密缝?这我们也能想像出来,做母亲的担心孩子在外面这衣服要是开了口,破了,很不方便,所以密密的缝。心里就想著孩子赶紧把工作做完了,把学业完成了回来,意恐迟迟归。你看就这样一个简单的生活画面,诗人已经把慈母的那一分爱心表现得淋漓尽致,用一句话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来形容。寸草心是我们儿女的心,儿女就像小草,沐浴在阳光之下成长,有一天长大了,忽然想到,我之所以有今天,完全是父母阳光一样的温暖关怀下长大的。於是想要报答这一分的恩情,能报答得尽吗?就像小草能报答得了三春太阳的温暖吗?
我回想我母亲,在我从小到大,每一天每一个时刻都是用爱心来关怀我、照顾我、教育我。从我的小学到了中学,中学上了大学,我是在广州中山大学毕业的,然后又送我出去美国留学,二十二岁去美国的。当时在留学之际,正好遇到我生日,那时候妈妈送我一份贺卡,这是临别的赠言。她说:「茂森儿,我的祝福,将伴随你走遍天涯海角。我的心愿,将附丽於你清净光明的一生。」当时母亲写这个是在一九九五年四月,我二十二岁。我忽然想起了母亲在我小的时候对我的教导,她跟我讲范仲淹先生的故事,宋朝的名相,他在小的时候,他的父亲早逝,母亲带著他改嫁,改嫁了姓朱的人家,后来他长大了,朱家人排挤他,说你是范家的人,不让他在家里。所以最后范仲淹被迫拜别他的母亲,要去求学,要去考取功名,将来希望衣锦还乡来报答母亲,来重振范家。当时他拜别母亲的时候,跪在地上对母亲含泪说:妈妈,请您等我十年,十年之后我一定回来接您去奉养。於是范仲淹就带著几本书、一把古琴、一把佩剑上路了,到了一个破的书院里面攻读,生活非常清苦。当时真的是像《论语》里讲的,「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吃饭每天只煮一锅粥,冻了把它切成几块,一餐吃一块,拿野菜用盐腌成咸菜,切成一条一条,这叫齑,断齑画粥,就是稀粥就咸菜。有一次有一个同学,家里比较富贵,来到书院里面看到范仲淹先生生活这么清苦,不忍心,於是送来一桌很好的酒席,希望范仲淹能够改善改善生活,增加点营养。结果过了好一段时间再去看望他,还看到那个酒席原封不动,於是就有点儿不高兴,就问范仲淹先生,说为什么你不吃我的酒席?范先生说,不是我不想吃你的酒席,是我如果吃了你的酒席,来日就吃不下我的齑粥了。你看看,范先生就是用这样清苦的生活来砥励自己的志向。记载中说,他五年晚上睡觉都不解衣带,和衣而睡,夜夜苦读,读到深夜,第二天早上鸡一叫,他起来就开始继续读书。结果后来果然,像这样的用功的青年他一定是能够考得功名,所以他后来考上进士。进士是古代最高学位,举人,举人像硕士,进士像博士,最高学位。考了进士,真的衣锦还乡,要多长时间?只有八年,原来向自己母亲承诺说十年,现在提早回来了,衣锦还乡,接他母亲奉养。
之后范先生出将入相,为朝廷建功立业,而且他把自己所有的俸禄都拿出来捐献给贫苦的亲友,资助那些贫寒的学子,让他们有机会读书。所以范先生对於北宋文化、儒家复兴起了很大的作用和贡献。可是他老人家还是,虽然是身为宰相的高位,生活还是那样勤俭,家里人只能穿布衣,不允许穿丝绸、缎子。他自己最后走的时候家里已经布施得差不多是一干二净,连自己丧葬费都不够。你看看,身为一国的宰相,我们说总理,这么高的职位,到走的时候却是像这样的清廉,做人做到这样那可谓是圣人了。所以范家,你看看他的子孙,个个贤能。范仲淹的一个儿子叫范纯仁,事父至孝,他父亲年老的时候他在家里照顾他父亲,朝廷因为仰慕他的才能、学问,於是就请他出来做官。像这种机会一般人看到,那还不赶快去,皇上有请,正是准备平步青云往上爬了。可是范纯仁怎么说?他拒绝了,他在家里照顾他的老父亲,他说了一句话,说「岂可重禄食而轻父母?」怎么可以看重这个俸禄,功名利禄,而把父母给疏忽了?用现在的话来讲,要把孝顺放在第一位,把事业放在第二位,你的事业才是真正有根基的事业。果不其然,范纯仁先生后来还是当了宰相,他父亲走后他最后出来做官了,也是跟他父亲一样,成为一代贤相。所以你看命里有时终须有,你该做宰相的你拒绝都拒绝不了,何必要这样斤斤计较,不断营求?自己冤枉做了小人,人家君子乐得做君子。所以一味的提升自己的道德、学问,至於说功名利禄、富贵穷通,能不能够为这个社会做贡献,那都是天命,不是我们自己凭著那种妄想心、攀缘心可以求得来的。要求只是求提升自己道德、学问就行了,你有肯定就有。
所以当时我想到母亲这番教诲,带著母亲的这分祝福,远赴重洋到了美国路易斯安那州读书,开始攻读硕士学位,进而攻读博士学位。当时因为家里经济也并不富裕,带了很少的钱,所以生活非常清俭。我记得从中国带过去的一张毛毯,冬天很冷,这毛毯不够,也不舍得买棉被,於是把衣服什么都压上来,最后把我的书本都压上来。当时买菜,搭著同学的便车每周去超市买一次菜,因为不想麻烦别人,所以买菜时间尽量的缩短,到了超市里头,我是不挑菜,专挑价格,看到哪个价格最便宜就买那样菜。所以通常买胡萝卜一大包,包心菜一大个,每餐吃的就是胡萝卜加包心菜,或者包心菜加胡萝卜。后来听到周泳杉老师的「健康饮食」才知道,原来吃包心菜、胡萝卜是很健康的。当时有同学毕业了,毕业了,他用了好多年的一个高压锅,已经不高压了,因为那个高压阀已经不见了,他把它扔掉,我把它捡回来,说这我还能用,就用这个不高压的高压锅来煮饭、炒菜、煮汤,一用就用了四年。当时我在美国读书,因为学习成绩还算不错,也挺用功的,所以有奖学金。这奖学金每个月八百美金,当时还觉得挺不错了,刚从大陆过去的孩子,八百美金,是吧,一美金相当於八块钱人民币,八八六千四,好像眼睛都亮了。一般的同学用这个奖学金,省点过一、两年能够买一部二手车了。那么我,当时我把这个每个月的俸禄把它分成好几分,除了自己的学杂用费,用生活费以外,每个月我给我母亲寄两百美金。我母亲跟我父亲早年离异,所以我母亲是一个人,我是独生子。所以我母亲送我出门留学的时候,大家可能想像不出来我那种感慨万千的那种思绪。母亲能够为我做出这样的牺牲,把自己唯一的,身边唯一的孩子送去留学,希望他能够学成,能够将来有所建树,能够为人民做一点服务,这是一种奉献。所以除了我给母亲每个月寄钱以外,另外还有给我父亲寄一百美金。另外,因为母亲在家里一个人,我就每个礼拜给我母亲打一次长途电话。人家有时候就笑我,说:你呀,什么都省,就是打电话不省。因为我每个月的电话费是非常高的,跟父母沟通的时候,因为母亲都惦念自己的孩子,特别是在美国好像无亲无故的,一个人在这里拼搏,母亲难免挂念,所以每个星期给母亲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让母亲能够安心,另外每两个礼拜给父母写一封长信,汇报自己的工作学习。所以虽然是我跟父母远隔重洋,可是我们的心还是心连著心。
当时,给大家分享一份我在去美国留学第一年,一九九六年一月七号写的一封信,这是给我母亲的。我说「冬天的路易斯安那州挺冷,我们这儿晚上一般都在零度以下。有一天早上起床,竟发现天上飘落许多雪花。目前是最冷的时候,我可以挺过来,便可省些钱,无须买棉被了。尽管冷,我仍然保持每周一、二次的冷水浴。在冷水浴时,我可以锻炼自己舍受。」这儿插一句,这个舍受就是舍离寒冷的感受,是这个意思。为什么舍受?因为外面的这个五欲六尘的这种享受,很容易让我们心志堕落,所以我当时常常用冷水浴来砥励自己不要死於安乐。这信继续往下写,「我目前的学习、生活都较单调,每日穿同样的衣服,吃同样的菜饭,走同样的路,读同样的书。我尽量让自己在单调中求单调,使躁动的心息灭。我每日早晚警示自己安住单调的生活,做至少七年的机器人,直至获得博士学位为止。因为我深深懂得,我来美国不是享受的,而是在欠著父母的恩德,花著父母的血汗钱,若不努力读书,天理难容!」这里我为什么说做至少七年的机器人?因为我在出国留学前,也是拜别母亲的时候,说:母亲,请您等我七年。干什么?这七年是一般读硕士要两到三年,读博士要四到五年,我妈妈希望我把博士学位攻下来。所以我说:妈妈,你等我七年,我毕业之后我接你到美国奉养。信继续往下写,「所以我突然很喜欢寒冷的冬夜,因为在冬夜里我才能体会『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才能享受范仲淹断齑画粥的清净。这个星期五晚上下了一场冻雨,格外的冷,然而我的进取心却比任何时候都强了。我要以优秀的成绩供养父母。妈妈,请您放心,您的儿子向您保证,向您发誓,我一定会孝顺您,把孝顺放在第一位,把事业放在第二位!」
当我母亲接到这封来信,大家说我母亲是什么感受?或许有的妈妈看到这封信都流眼泪了,这孩子怎么冬天都没有棉被,赶紧给他寄点钱买棉被;你不要用那个不高压的高压锅了,去买一个好锅。可是我妈妈没有这样,她给我的回信当中是这样写到:「寒冷能使人如此理智和坚强,感谢路易斯安那州的冬天,感谢清苦无欲的生活,它使人恢复性德之光!」诸位朋友,什么叫性德之光?这个性就是「人之初,性本善」的那个性,我们的本性具足了万德,只是我们现在本性被我们的习性给覆盖住了,所以我们性德的光明显露不出来。如何能够打开我们的性德的宝藏,让自性光明显发出来?孝道是最好的钥匙。当时我受著母亲的教诲的鼓励,自己给自己规定过清苦的生活,别人在周末的时候去玩、party,我都不参加,每天都是工作日,天天都是图书馆、教室、宿舍,三点一线。人家觉得我好像有点呆板,怎么什么都不会玩。确实,既没钱玩,也没心思玩。我给自己规定七条戒律,叫「七不」,第一,不看电影、电视,第二,不逛商场,第三,不留长头发,第四,不穿奇装异服,第五,不乱花钱,第六,不经常朋友玩乐,第七不谈恋爱。效法范仲淹先生一样,用清苦的生活砥励自己的志向。所以本来希望七年能完成硕士和博士学位,后来我四年就圆满毕业了。
我的博士毕业以后,最理想的,对我们这个中国留学生来讲,最理想的就是找到大学里教书,做教授,因为在学术界里面比较少歧视,所以我们就很希望能够在大学里教书,况且我母亲也是这样期望我的,她的父亲,就是我的外公,就是大学教授,她觉得当教授挺好。我从小是,虽然挺笨的,但是还算听话。我记得我母亲曾经告诉我,说我的姥姥,就是我的外婆,过去在世的'时候,看见我母亲教导我非常的耐心,循循善诱,她在旁边看得都没有耐心了,说这孩子怎么这么笨,怎么教都教不会。但是我母亲很耐心,她从不打我,然后很耐心的教导我。所以笨,必须得听话就行,如果不听话又笨,那就没救了。等我到了三十岁那一年,我舅父给我写了个生日贺卡,他跟我讲,他说茂森,我看你从小到大,没什么优点,只有一个优点,就是两个字,「听话」。所以妈妈叫我出国留学,我就出国留学,妈妈让我念博士,我就念博士,妈妈让我当教授,我就得当教授。博士毕业前夕要去找工作,找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导师的推荐函。因为我的导师是在美国比较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但是他要求人很苛刻,譬如说我们拿奖学金要给他工作、服务,一个礼拜按照规定是工作二十个小时,为教授做像搜集数据、做点运算等等,做这些助理的研究工作。可是我们这位教授没人敢跟他工作,原来有几个人,工作不到半年就跑掉了,因为什么?受不了。我当时刚到美国,是初生之犊不怕虎,在他的手下工作。他工作量给你布置下来,一个礼拜二十个小时绝对不够用,至少得四十个小时。当时,因为我是从小到大听话听惯了,也不会跟他辩论,也不会去要求,
记得小时候首先接触的是《三字经》,总是喜欢和同学比,看谁背的多,背的熟,弟子规学习心得。
其实那些故事的真正含义都是后来才慢慢明白的。
来到了巨人培训学校,第一次接触到《弟子规》,这伟大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
不得不深感惭愧,这么晚才学习《弟子规》。
经过几天的学习下来,令我受益匪浅。
今天就把学习心得和大家分享一下:首先通过学习《弟子规》给我最大的影响就是"孝"。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百善孝为先,这就是最简单的做人原则。
一个对自己父母都不善的人对他身边的亲人朋友也一定不会好。
我很赞同这种教育观念,从小我也是个比较听话乖巧的女孩,对长辈一向是比较尊重,所以在父辈或长者也对我很关心。
这点我深深明白,什么都是相互的,只有自己尊重他人,善待他人才能更好的得到别人的尊重。
《弟子规》中提到最多的就是"父母",换句话说,我们要孝顺父母长辈,也应善待他人!《弟子规》提到"信"说道:"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就是开口说话,诚信为先,答应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诺,没有能力做到的事不能随便答应,至于欺骗或花言巧语,更不能使用!对于"诚信"我想很多人都深有体会。
如果我说过要做的事一次没做到,两次没完成,第三次便不会有人相信你了。
言出必行,言而有信才能更好的得到朋友的信任!"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
说话要恰到好处,该说的就说,不该说的绝对不说,立身处世应该谨言慎行,谈话内容要实事求是,所谓:词,达而已矣!;不要花言巧语,好听却靠不住。
我是个爱说话的人,很外向的性格促使我喜欢在任何场合表现一番。
看到"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我心里深感内疚。
我以前从来没有重视过说话的艺术,从来没有认真的反省自己在说话方面有什么缺点,所以经常会因为自己说话不妥与朋友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今天《弟子规》让我知道了,我要刻骨铭心的记得说话不要多说,要说到点上,说得具体明白。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就是说任何事情在没有看到真相之前,不要轻易发表意见,对事情了解得不够清楚明白时,不可以任意传播,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谣言止于智者,不要被谣言所利用。
)不合义理的事,不要轻易答应,如果轻易允诺,会造成做也不是,不做也不好,使自己进退两难。
讲话时要口齿清晰,咬字应该清楚,慢慢讲,不要太快,更不要模糊不清。
遇到他人来说是非,听听就算了,要有智慧判断,不要受影响,不要介入是非,事不关己不必多管。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这句的意思是当你有能力可以服务众人的时候,不要自私自利,只考虑到自己,舍不得付出。
对于他人的才华,应当学习欣赏赞叹,而不是批评、嫉妒、毁谤。
不要去讨好巴结富有的人,也不要在穷人面前骄傲自大,或者轻视他们。
不要喜新厌旧,对于老朋友要珍惜,不要贪恋新朋友或新事物。
对于正在忙碌的人,不要去打扰他,当别人心情不好,身心欠安的时候,不要闲言闲语干扰他,增加他的烦恼与不安。
最后说说生活习惯,《弟子规》道:"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早上要早点起床,晚上也别很早就睡觉。
因为时光宝贵,转瞬即逝,应当好好珍惜和努力。
学习是不断的,生活更是学习做人最好的平台。
感谢《弟子规》巩固了我做人的道理,教训了我要在生活中不断都告诫自己有很多不足,谦虚的接受别人善意的批评并加以改之。
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我将要继续学习《弟子规》的传统教育,做好工作的同时要学会做人。
我励志珍惜每一次自我提高的机会,乐观积极的面对未来成长道路上的各种挑战。
做感动中国人的教育!
今天认真并且朗读了《弟子规幸福教育手册》,每一次读过之后都感触颇深,书中的每个故事都很经典,更值得我们学习。
孩子自上初中学习《弟子规》以后,改变很多,每次父母出门,孩子都会叮嘱路上慢点,知道了关心父母。从以前的顶嘴到现在的微微一笑,知道了父母都是为了自己好。
花钱方面知道心疼父母挣钱不容易,不买奢侈的东西,也不比吃穿,真的很欣慰。
当然也有许多做的不够好的地方,希望以后通过继续学习《弟子规》慢慢地一点一点改正,做一个品德高尚之人,健康快乐成长!
《弟子规》是少儿诵读经典之一,是古圣先贤的智慧结晶。它不仅在教孩子如何立身做人,也要求师长身教在前,率先垂范,成为孩子效仿的楷模。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是《弟子规》的总则,这24个字清楚明晰地告诉我们每个人出尘入世做人的基本准绳。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要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并向他学习。以上这些是为人处世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这些都做好了之后,还能有余遐,就应更努力地学习礼、乐、射、御、书、术等六艺,各种经典,以及其他有益的学问。,
先立德,后学文。俗话说: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对于一个人,一个民族来说,首先要培养良好的品德,这是根本的东西。因此《弟子规》总序中说,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但长期以来,受市场经济不良影响,我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过分追求知识技能的学习,忽视思想品德的教育。这种舍本逐末的错误做法使许多人表现浮躁,急功近利,唯利是图,缺乏爱心,没有社会会责任感,甚至身败名裂,违法犯罪。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净化人们的心灵,提倡以德立人、以德兴国。
从《弟子规》的第一章里,我首先读到了孝道。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千百年来,中国人都讲究一个“百善孝为先”。历朝历代,都很认同一个人如果能够孝顺,那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像“孟子哭竹求笋”、“王祥卧冰求鲤”、“黄庭坚车衣顺母”、“张良为母埋儿”等典故,寓意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孝顺父母、尊老敬老的良好风尚。而这些典故里的人也成为后世学习的榜样,这些事也日益成为流传至今的经典长久不衰。古人所讲的“仁爱孝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特色的思想精华。“仁”的核心是“爱人”,即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同情人。在家庭生活中,“仁爱”以“孝悌”为根本,崇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从而形成一种浓厚的家庭亲情,进而有利于形成“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在学习之前,我自认为是个孝敬父母的人。可是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发现我做得远远不够。以前我常常因为这样那样的理由不能常回家看看,总认为多打几个电话,多给父母几个养老钱就算是孝子了。这是何等的认识错误啊!现在我的父母都已进入花甲之年,我应该怎样尽到作为子女的孝道,让他们尽享天伦之乐。现在心中自有了答案。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也可以用弟子规来教育学生。如上英语课时,发现溜号的同学,教师可用《弟子规》中的“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的教诲教育学生,帮助他们改掉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批改英语作业,发现学生抄作业,监考、改英语试卷发现学生作弊,教师可以用《弟子规》中的“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的教诲教育学生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弟子规》教人向善,长养人的德行,目的是让人活得有意义,而我也是想从《弟子规》学到做人的智慧。人生是一个过程,过得如何很大程度取决于选择什么样的目标。“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从这句经文让我明白了要以“德学”和“才艺”为重。把“努力学习,积蓄力量,努力工作,贡献社会”作为人生的目标。因为如果以外在的物质作为追逐目标,无论多少都不能让人感到真正长久的快乐,这种快乐可以充满人生的每一个瞬间、每一个过程,这种快乐我想应该是可以带入坟墓并影响后世的,应该不会让人的一生有什么遗憾。
总而言之,《弟子规》所讲的道理,正是圣人的训诲,从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亲仁及余力学文着手,在日常生活中的伦常广泛运用,并经过家庭、学校、社会,逐步推广定能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所以我觉得这本书应该认真地反复读诵,深入内心,并把它当成个人反省的镜子和行为的指南。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67528911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