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和9的认识的教学反思优秀7篇

 2024-12-29 20:11:44

摘要:教师都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为目标的,所以认真写教学反思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写教学反思能够整体的推进教学质量,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8和9的认识的教学反思优秀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8和9的认识的教学反思篇1“吨的认识”是第五册的教学内容,教学的对象是第一学段的三年

教师都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为目标的,所以认真写教学反思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写教学反思能够整体的推进教学质量,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8和9的认识的教学反思优秀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8和9的认识的教学反思篇1

“吨的认识”是第五册的教学内容,教学的对象是第一学段的三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然而“吨”这个非常大的质量单位,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何将“吨”这个抽象的概念,以具体、形象、可直接感知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从而拉近1吨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是我进行教学设计时主要思考的问题,也是这节课的重难点。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新课标下的数学非常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除法,使数学贴近学生生活,变得有趣、生动、容易感受,从这一要求出发,我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故事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围绕能否同时过桥顺利引出课题—吨的认识。在学生掌握了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后再让学生去解决如何过桥的问题,鼓励同学们尽量把方法都想出来,渗透一题多解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的教学环节中,我设计了让同学们背一背25千克重的同学,这一实际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为下面建立1吨的概念作了很好的铺垫,让同学们有了这样的亲身体验后,再引导学生去思考多少个25千克重的同学的重量才是1吨?在这学生对于40个25千克是1吨的推导困难比较大,因此在讲解中要放慢速度,也不能一带而过,尽量一步步引导学生得出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我就没有预想到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障碍,在讲解过程中跳步了,导致有部分同学似懂非懂,这是教学中的一个不足,以后要加强,在备课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用学生的思维去想问题,也就是要备学生。

为了加强学生对1吨的概念的认识,接下来设计了两个练习题。紧接着就是体验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先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用到吨作质量单位的,然后在出示一些生活上用到吨的事物的图片,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让学生形象观察了图片之后,让学生总结一下以吨为单位的物体的特点,提高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

在黄老师的指导下,我在运用新知的环节中加入了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帮小明的数学日记改错,让学生在快乐中运用新知,也渗透出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最后布置同学们回去调查一下自己家里的家庭用水,并教育学生要节约用水。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有效地组织了教学,并合理分配各个环节的时间,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的体验,并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学习环境下获取新知识。在教学中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效率更高;并在教学过程中有育人的意识,让学生懂得尊重别人(在背同学这一环节中,由于很多学生想体验,但是由于时间关系不可能让所有同学都体验,因此只能让同学们下课在自己体验,但强调一定要征得同学的同意才行)。但是也存在很多不足,整节课的语言太平淡了,没有抑扬顿挫,讲故事讲得不够生动;讲解重点的时候没有放慢速度并把重点工整板书出来,有些地方讲得太快了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板书设计不够规范;作业没有分层布置,不能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等等。既然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以后就知道自己应该往哪个方向去努力,相信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吸取教训,不断地学习,我会做的越来越好的。

8和9的认识的教学反思篇2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注意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因此,在《0的认识》这堂课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在课的开始,我通过一个猜硬币的游戏让孩子们去发现“0”,接着通过说0的故事,让他们体验到“0”作为一个数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生活中离不开0。然后我和学生一起找尺上的“0”,由于0是起点这一意义学生平时不了解,因此,在教学时安排了百米赛跑和跳远比赛图片这一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场景让学生进一步体验0可以作为起点。接下来通过学生说生活中的0,穿插讲讲0的其它作用。在讲有关0的加减法计算时,我认为教材所呈现的3只小鸟从鸟窝里飞起的图画不够直观,于是设计了让学生亲自吃枣子这样一个情境:我准备了3盘枣,分别让学生亲自吃掉1个枣、2个枣、3个枣,列出相应的算式3-1=2、3-2=1、3-3=0,从而导出得数是0的减法,这个环节学生特别感兴趣,既经历体验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又体验了知识的连贯性。根据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特点, 我大胆打破了教材的编排顺序,将原本在0的计算教学之前的0的书写提到了计算教学之后,有效的保证了学生学习0的有关计算的时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最后的练习部分,注意了层次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游戏中轻松运用所学知识,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虽然课前我做了充分的预设,很多环节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一些没处理好的生成问题。

在教学0表示起点时,我让学生拿出尺子来观察,结果学生拿出尺子来后敲的敲,玩的玩,根本就没理我了。为了不耽误时间,我提了几个问题匆匆结束了这一活动,因而这一环节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由此,我想到对于低年级学生特别是一年级学生每一次活动都要事先交代清楚活动要求再行动,一旦他们动手了就静不下来了,另外光提供活动素材还不行,还应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发现、探究和讨论交流等活动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还有在让学生例举生活中的0时,我提问的本意是让学生说出在哪里见过数字“0”,而不是列举什么像0,生1的回答脱离了问题,我及时地进行了纠正,但是接下来还是有几个学生起来说足球像0、鸭蛋像0、西瓜像0等等,这说明一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停留在具体形象思维上,作为一年级的教师在提问时,提出的问题必须明确,不能模棱两可,对关键词要进行重点强调。

8和9的认识的教学反思篇3

本节课的一开始,我提问了关于左右方向的问题,接着我从孩子们的生活入手,通过“早晨的太阳从哪个方向升起?”这个小问题将孩子们的注意力集中起来。除了这个方向,你还知道哪些方向吗?从而出示了我的课题:认识东南西北。接着,我出示了书本上的那幅小女孩上学的图。提出了“从图中你能知道哪个方向了吗?”孩子们立马就知道女孩前面的方向是东面。接着我从两个方面让孩子们掌握识别方向的方法。一是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二是方向是按东南西北顺时针方向转的。先通过某些物体确定一个方向之后,从而确定其他三个方向。整节课,孩子们听的很认真。我想主要是这节课充分走进了他们的生活。但是整个环节仍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首先语言不够精炼。很多提问的方式比较繁琐。应该做到删繁就简。其次没有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场景,完全可以让孩子们识别教室的东南西北。可以说说你的东南西北坐着谁?教室的哪个面上有些什么?校门的东面是什么,北面是什么?应该做到把知识放到生活中去,再从生活中抽离出来。同时板书也应设计的细致点。能整合在一起的尽量整合到一起。

总的来说,语言太繁琐是本节课的最大问题。希望在接下来的课堂上会有所改善。对后排生的关注也需要加强。课堂常规教育要渗透到每个环节和细节中去。

8和9的认识的教学反思篇4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时、分的认识,能看着钟面说出几时几分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秒的认识》教学反思。本课的知识性目标相对简单,但单位时间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重量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本节课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体验1秒时间的长短,逐步建立1秒、几秒和1分的时间观念。

秒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怎样才能让学生切实感受和体验1秒、几秒及1分的时间长短,我做了如下尝试:

1、在教学“认识1秒”时,我让学生观察钟面上秒针走一格,同时滴答一响,再用课件演示秒针的走动,让学生感觉秒是可以看到、可以听到、可以感受到的。起到了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的作用。

2、在体验1秒的长短时,我让学生自己做一些一秒能完成的动作,学生很有成就感的汇报:我能拍一下手、我能眨一下眼、我能跺一下脚、我能摸一下耳朵……再当提到“秒”时,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不再是一个无意义的时间概念,而是和拍手、眨眼等现实情境联系起来了,学生对“秒”的认识就有了一个鲜明具体的情境支持。

3、在学习认识几秒的过程中,第一步:我让学生先跟着钟表秒针的节奏数数、拍手,让学生感受几秒。因为学生都有事做,所以走神的少。第二步:我让一名平时写字慢的学生(余佳俊)和一名平时写的快的学生(樊宇萍)上黑板,写“我爱数学”四个字,并让其他同学估测他们各自所用的时间,同时我用秒表计时,最后反馈。因为比赛能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所以每一个学生都很认真的用数数的方式估测几秒,大部分同学都估测的差不多,学习效果挺好。第三步:学生思考几秒钟究竟能做什么事情,锻炼对较短时间的估计能力,以便能够把课堂学习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对学生提出的明显不能完成的事情教师及时引导,并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让学生亲自体会一下,改善学生的错误印象。比如说脉搏的跳动,我就是让学生的按照中医诊脉的方法找到寸关尺的部位,体验一下脉搏跳动的速度,并且为他们看时间,让他们了解10秒钟自己的脉搏大概跳动了多少下。渗透了学生对几秒的估测与感悟。

4、在探究分和秒的关系时,因为1分=60秒是本课的重难点。但由于有1时=60分的知识基础,所以学生在学习时不会感到非常困难。第一步:我出示课件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多少格进行交流而得出结论,我给予适当启示指导。学生先通过自己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看看自己得出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性,是不是正确的结论,这样结论的得出水到渠成。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交流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能力和习惯。第二步:①安静地想、看:体验一分钟的过程,安静地想和看比拍手体验更准确,而且是让学生亲眼盯着钟面上的秒针转动了一圈,再一次巩固1分=60秒的结论;②自由活动:让学生完成自己认为一分钟能完成的事情(师适当提示),学生自由发挥:(有的点头、有的整理书包、有的折纸飞机、有的画喜羊羊、有的……,学生自由活动有创造性。经过前两次的体验,学生基本能够正确控制自己行动的时间,使体验过程动静交替,做中想,想中学,亲身经历知识习得的过程;同时,又发展了思维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但创新力度不大,今后需提高创新力度。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重视“经历”、“体验”、“探索”这个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尽快形成探究性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8和9的认识的教学反思篇5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5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节的内容。

教材简析:

“圆柱的认识”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以及圆的相关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拓展。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认识圆柱,了解圆柱的特征,知道圆柱的底面、圆柱的高与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之间的关系。能力目标是通过操作,看懂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使学生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兴趣。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前面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圆柱又是一种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形体,因此教学时教师应从直观人手,帮助学生形成表象。此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时指导学生看书、观察圆柱实物图,采用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进行讨论,探索圆柱的特征,并利用课件的演示,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了解圆柱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

2、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各部分的关系。

3、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探索,提高分析、推理、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

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设想:

依据教材编排特点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我们设计本节课的基本思路为:

1、情趣导入。诱发新知。

2、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在这个重要的环节中,我们创设了3个学习情境,即创设实践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创设探究情境。力争达到感知圆柱特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效果。

3、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新课后,我们设计了针对性和发展性的练习,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感知基础。

下面,就第一点、第二点作以简要介绍:

第一,情趣导入,诱发新知。

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因此,上课伊始,创设学习情境,在游戏中自然引出课题。

第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让学生学会思考,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有效思考,通过学生的操作、观察以及分析、比较,能够概括出圆柱的特征。

通过学生的小组交流、合作探索。理解了圆柱侧面展开图的不同情况及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随机演示学生得出的结论,可能有的学生会剪出不规则的图形,我们也做了相应准备。

8和9的认识的教学反思篇6

千米的认识对于学生来说,要建立这一观念的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十分注重学生已有的基础,强调新、旧知识的关系,从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开始,在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加以复习、强化、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尽量使学生较快地建立起1千米的观念,使课堂教学过度自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但是,千米这么抽象的一个长度单位,对于八岁的孩子来说那是很难想像的,单靠学生自己的凭空想像,那是非常难达到该课时的教学目标和任务的。这需要很多的实际例子,而且要是跟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比较大的。当然,学生也并非对此一无所知,在平时生活中对千米已有所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充分发表他们的意见,发挥他们的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用他们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

除此之外,教学千米的认识时,考虑到千米是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建立千米的长度观念就比较困难。因此,我就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学生实际走一千米的路,这样从实践中感知1千米有多长,就比较容易建立千米的观念。这样有一部分的学生就能跟实际操场的情况联系起来理解和掌握。这对于一部分学生有了很好的帮助,不过在课堂教学时我带学生下操场实际测量和感知的时候,有部分注意力比较容易分散的学生,对于该课时内容的关注减少了,所以对于这一部分学生来说,达到的效果就并不是那么的理想了。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这一方面的处理还需要更加的谨慎。

8和9的认识的教学反思篇7

“教学”是门非常神奇的科学,如果我们把握好了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今天,我就简单说一说在教学“吨的认识”的一些感受。

“吨”是个比较抽象的质量单位,学生不能直接拿东西去感受,因此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究竟该怎样去突破这样一个难点呢?我确实也颇费了一些心思。如果单纯的只让学生想着去感受,他们仍然理解不了到底一吨有多重,于是,在课堂上我专门设计了几次体验活动,如:掂一掂大米,抱一抱同学,估一估纯净水,无疑为学生建立“1吨”的概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掂大米的过程,一改以往“一袋100千克大米让一个人上来掂”的方式,用“每个学生掂一掂10千克重的大米,并不断叠加”的方式,扩大了活动的参与面,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体验,在一次又一次的感官与实践的刺激中,在猜测数据与真实数据的强烈反差中产生一种震撼,从而获得实实在在的经历和感受,而不仅仅是一些模糊、抽象的数学知识。

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学生自始至终热情高涨。除了体验活动使学生兴趣盎然以外,也应归功于大量的直观材料。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有时候总嫌费事,把一些学生亲自体验的过程都省略了,只是让他们去想象,但是,毕竟是小学生,他们还不具备这种大数量的想象能力,因此,效果总是不理想,这次,我一改常态,在教学中,我利用主题图进行展示,学生在惊叹“1吨大米竟然有这么多”的同时,正确地建立起了表象。难题迎刃而解。 受这节课的启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寻找更大的教学突破口,为学生呈现一节又一节的精彩课堂!

发表评论:

Copyright © 2024 聚查文案 文章均为网友分享和网络收集整理,如侵权请告知删除 675289112@qq.com

页面耗时0.0475秒, 内存占用1.84 MB, 访问数据库23次

皖ICP备2023006074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