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相信大家一定都养成了及时写工作总结的习惯,工作总结是我前行道路上的指南针,让我不至于在困境中迷失方向,下面是小编为您分享的2024年行政调解工作总结6篇,感谢您的参阅。
20xx年以来,我局围绕服务大局谋划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根据省、市、县综合治理工作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落实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健全和完善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效工作机制。现将20xx年我局维稳总结如下。
认识到位是关键,组织落实是保证,责任到位是基础。为认真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局领导班子始终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指导思想不动摇,专门成立了农业局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由党组书记马忠强任组长,纪委书记为副组长。农经站,畜牧生产发展股,粮油发展中心,特色产业发展中心,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局办公室等为成员单位,各涉及站股长为责任人组成农业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协调及阶段性总结、信息报送工作,制定出本单位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具体意见和工作措施。
二、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创建活动,综治维稳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创建平安单位是一项社会系统工作,只有全局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到综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把这项关系每个公民、家庭、民族切身利益的工作做好。
积极做好土地纠纷调处工作,加强农村土地确权调处纠纷,化解矛盾,确保农村社会稳定。坚持每月录入矛盾纠纷信息、矛盾纠纷整体态势分析及对策建议;维稳信息录入,认真疏理了存在的不稳定因,并针对性地制定了有效处置方案,有效防止了非正常上访、重复上访、集体上访,以及群体性的事件的发生。
1、全年共接待办理群众信访案(事)件21起,化解矛盾纠纷42起,印发宣传资料1500份。
2、对不愿进行行政调解或未达成协议的,积极引导当事人运用行政复议、裁决等方式进行解决,有效化解了矛盾,确保了社会安全和谐。
1、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认真抓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进一步提高应急管理水平,不断增强应急管理能力,主动应对、最大限度地预防、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学习贯彻落实的浓厚氛围。
二是切实加强应急组织体系建设。
三是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
坚持“预防为主、预防和应急相结合”的原则,制定完善了相应的应急预案。
2、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根据我县近年来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结合三农工作特点,制定完善了《xx县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应急防治预案》、《xx县突发动物疫病应急预案》、《xx县农业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应急预案,提高了救灾应急预案的适用性和覆盖面。制定24小时值班制度,保持通讯畅通,及时上报灾情。
3、切实加强应急队伍建设。认真及时的组织开展了全县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壮大农技人员队伍,提高农技人员综合素质,增强农技人员的应急指导能力;今年以来,先后邀请省、市农业专家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6次,有针对性的培训农技人员和示范户。培训技术指导员100余人次、科技示范户100余人次、发放各类资料500册,打造了一支理念先进、技能优良、作用明显的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为应急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按县委防邪办的文件及会议精神,我局认真传达,并要求职工准时网上收看防邪文艺节目和投票,一年来我局发放宣传资料1000张,且安排专人负责宣传,对外公布了举报电话,在全局营造了人人参与反对邪教活动的良好氛围。
按照县委保密委员会办公室、县保密局《关于在全县开展保密承诺书签订工作的通知》,农业局高度重视,及时对有关人员传达了文件精神,并签订保密承诺书,认真做好保密承诺工作。 首先,为加强对保密工作的领导。我局及时调整充实了保密工作领导小组。主管机关工作的局长任领导小组组长,为第一责任人;办公室主任为副组长,其它相关负责人为成员;明确了办公室具体负责保密工作,保密重点部门也指定专人具体负责。同时也明确了各部门的保密职责,使有关部门负责人不仅要做好各项本职工作,还要做好相关的保密工作。
其次,健全制度,完善措施,保密工作得到规范化。建立健全保密规章制度是做好新时期保密工作的重要保障。我局注重保密工作制度建设,修订完善了相关的保密工作制度。先后制订了《保密工作治理规定》、《档案工作人员保密职责》、《计算机保密治理规定》、《文书打印、复印治理规定》、《文件传阅、治理、归档制度》、以及保密审查、失泄密报告制度、秘密文件、内部资料的传递、回收、注销规定、秘密文件、内部资料的传递等相关制度。
农业安全生产不忽视、宣传力度不够、物质保障没跟上、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需要提高。
1、继续加强领导,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制定的工作方案和签订的责任执行,始终坚持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分析形势,查找薄弱环节,解决重点和难度问题。
2、高度重视强化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一是以“六月安全生产月”活动为契机,多形式、多渠道开展综合治理、平安建设、“大调解”工作宣传,进一步营造“综合治理人人有责、平安建设人人参与”的浓厚社会氛围。坚持“一手抓清理,一手抓防范”,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法律赶场”活动,把职工法制宣传和安全教育纳入单位制度化、常态化工作。
二是在巩固县级“平安单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动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平安单位、平安机关、平安股室的创建活动,深入推进“月月创平安”、“月月保平安”活动,不断推进全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工作向纵深发展。
3、加大社会稳定及相关工作的物质保障。做好社会稳定及相关工作要有较好的物质基础作保证。
4、加强工作人员的自身建设。
一是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不断提高依法思想素质;
二是深入学习法律知识,不断提高政治监督的能力;
三是深入学习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四是加强廉政建设,自觉抵制不正之风的侵害。
一年来,赤锡乡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在县总工会和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基层劳动争议调解工作,认真贯彻《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切实发挥调解在促进劳动人事关系和谐和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现就我乡2011年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总结如:
随着赤锡乡重点项目的大力推进即界竹口水电站建设、203省道的改建、福永高速赤锡段的建设,加之马洋飞地工业的规模形成,劳动者维权意识增强,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呈上升态势,集体劳动争议增多,处理难度加大,我乡总工会进一步完善劳动人事争议处理工作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建立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事业单位调解、乡村调解、行业调解、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等多渠道的争议调解体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彻“预防为主、基层为主、调解为主”的工作方针,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最大限度地将争议通过调解快捷、平稳化解,维护劳动人事关系和谐和社会稳定。截止目前,我乡共受理各类劳动争议纠纷9件,调解率达100%。
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要求,推动企业依法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赤锡乡规模以上工业及中纺实业有限公司、三连服装厂等企业均已成立调解委员会,尚未成立企业则工会组建与调解组织建设同步推进,在车间、工段、班组设立调解小组,形成企业内部调解工作网络,及时化解劳动争议。同时推举企业和职工共同认可的职工代表负责与企业经营者、职工以及乡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沟通协调,主动参与协调履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执行规章制度等方面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健全劳动争议预防和预警机制,做到超前防范,将争议化解在源头。
三、加强调解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调解质量和效能
加强调解员队伍建设是做好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的重要保障。赤锡乡通过劳动人事法律知识培训、调解方法和技巧培训、典型案例评析研讨等形式,不断提高调解员的调解能力和法律素养,努力建设一支公道正派、联系群众、热心调解工作,具有劳动人事法律知识、政策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素质调解员队伍,认真接待各类来信来访及投诉举报,做到有问必答、有始有终、件件有着落、事事有结果,对发生在企业与劳动者、劳动者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劳动争议纠纷进行规劝疏导,维护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20xx年,杭州市工商局按照加快推进法治工商建设的总体要求,拓展工商职能,大力开展工商行政调解工作,积极化解矛盾纠纷,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社会和谐。全年共办理行政调解案件33712件,其中消费争议调解33685件,合同争议调解13件,行政争议调解14件,调解成功率为95%,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0039.68万元。
多年12315投诉举报平台的运用,使得该局在消费争议调解方面积累了较为成熟的工作方法,而相对于消费争议的调解,该局在行政争议、合同争议、商标侵权争议的调解工作中则进展较为缓慢。近年市工商局着力探索运用调解手段解决行政争议,在行政复议调解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该局的主要做法:
一是在被申请人的具体行政行为存在瑕疵的情况下,行政复议机构认真向被申请人解释法律法规、阐明后果,动员被申请人纠正不当行政行为。通过被申请人的主动纠错,取得申请人的谅解,使申请人撤回复议申请,化解该起行政争议。如杭州拓成五金工具有限公司对临安分局於潜工商所对其举报临安鹏达五金工具有限公司侵犯其“建新”注册商标专用权所作出的《举报情况反馈函》不服而提起的行政复议,在审理过程中,市局、临安分局多次向被申请人解释法律法规、阐明后果,动员被申请人纠正不当行政行为,最后,被申请人主动撤销了原作出的《举报情况反馈函》。
二是在行政复议中引入听证机制。对申请人和被申请人就事实认定和相关法律适用问题存在较大分歧时,为详细了解双方争议焦点,通过举行听证,为行政复议当事人提供一个质证、辩论的平台,促使双方消除隔阂,达成谅解。如在办理汤万凤不服拱墅分局封存财物的强制措施案过程中,市工商局决定举行了听证,通过听证使双方充分表达各自的观点,并借助于听证程序向申请人宣传解释相关法律法规,使申请人认识到自身行为的违法性,主动撤回行政复议申请。
三是对于可以调解的其他案件,行政复议机构都秉承化解争议、消除矛盾的办案理念,积极居中协调,努力促成双方争议的圆满解决。如申请人李名均对江干分局对其侵犯商标注册权所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而提起的行政复议案,申请人对案件的定性没有异议,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非法经营额的认定以及所处罚款的额度。对于非法经营额,被申请人认为申请人提供的票据存在矛盾,按经营额无法计算进行处罚,有事实根据,作出罚款5万元的处罚并无不当,而申请人认为经营额是可以计算的,只有9885元,处罚明显偏重。鉴于本案实际以及双方的意愿,该局按照自愿、合法的原则进行了调解,最后被申请人考虑申请人重病在身、经济较为困难的实际情况以及案件事实,同意将原罚没款5万元减为2万元,双方达成了了协议,市工商局制作了行政复议调解书。
二、搭建多元衔接机制,努力构建消费争议“大调解”格局。
一是与消费争议先行和解机制衔接。通过建立顺畅的沟通渠道,将一部分消费申诉转交企业先行协商处理。目前我市已有180家自行处理消费争议的企业。市工商局加强对自行处理消费争议企业的指导,今年共组织开展了两次企业调解(处理)纠纷工作人员培训,共有120余人参加培训。同时,加强对企业消费维权自律工作的走访和检查力度。截至10月底,全市180家自行处理消费争议企业共受理申诉3426件,占工商12315总申诉量的10.17%,回复及时率达到97.8%,满意率达90%。
二是与仲裁调解机制衔接。在日常监管中,引导经营者和消费者签订消费合同时订立仲裁条款,或在发生消费争议后达成仲裁协议。在杭州市仲裁委员会支持下,在下城分局设立了消费仲裁庭,并在工商调解人员中发展兼职仲裁员,实现裁调有效对接,成立至今,下城消费仲裁庭运作良好。
三是在大型商场超市、景区(点)商店等大力推行“无理由退货制度”。目前,全市已有近400家经营单位实行无理由退货服务事项,已为消费者办理无障碍退货2万余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250余万元。
一是工商机关行政调解制度不完善。虽然法律法规规定工商机关可以调解处理商标侵权、广告、合同、消费等民事纠纷,但有关行政调解的机构、管辖、程序、时限、效力等方面缺乏具体规定,可操作性不强。
二是行政调解组织机构和行政调解人员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目前该局的行政调解主要是消费争议调解,多年12315投诉举报平台的运用,使得该局在消费争议调解方面积累了较为成熟的工作方法和工作经验,而行政争议、合同争议、商标侵权争议的调解工作则始终未能有很大的突破,究其原因,行政调解的组织机构、工作制度和规则、行政调解人员队伍建设不够完善是不容回避的主因。
三是行政调解出现错误的救济途径和赔偿等后续问题亟待进一步研究。
一是强化工作责任。在强调对行政调解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的同时,要积极采取措施,落实岗位责任,防止因职责不清、责任不明而造成职能缺位、错位现象。
二是夯实工作基础。降低受理门槛,简化工作程序,营造工商部门善于调解、人民群众愿意调解的工作氛围。切实加强基层工商部门行政调解工作,积极引导当事人通过法定渠道反映诉求。
三是加强行政调解人员队伍建设。充实基层调解人员队伍,加强教育培训,有针对性地组织学习培训民法、消法、商标法、合同法、人民调解法等相关法律知识,提高调解员调解技能。
四是完善调解制度。制定完善受理标准、工作流程、调解纪律等一系列调解规章制度,及时做好调解登记台帐以及报表统计报送等工作。
二o一o年,我乡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创建“平安开江”,打造“平安拔妙”为目标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县政法工作部署,紧密结合我乡实际,始终坚持“打防并举,以防为主”的工作方针,着力发挥“大调解”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全力精心构筑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努力筑牢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在“大调解”活动中,我乡各级调委会共调处群众各类民间纠纷24起,涉及人数54人,调解率达100% ,调解成功率达86 %。涉及征地补偿、土地承包租赁、物业管理、低保、财产赔偿、医患纠纷、婚姻家庭、邻里关系建筑纠纷等各类社会矛盾以及一些个体性问题。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的整体稳定,有效地保障了我乡经济的健康发展。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年初,乡党委下发了《关于成立拔妙乡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和矛盾纠纷“大调解”协调中心的通知》,党政办、综治、司法、公安、信访、国土、村建、民政等各个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矛盾纠纷调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矛盾纠纷“大调解”协调中心”,我们还着力巩固和整顿了9个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每个调委会都选聘了2名专职调解员,充实调整了59名组义务调解员和义务纠纷信息员。在村(居)民小组建立维护稳定群众自治协会组织,发挥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治安积极分子的积极作用,排查反馈存在基层群众中的各种不稳定信息,及时化解各类矛盾,从而形成“村(社区)—村(居)民小组—群众协会”上下联动,协调一致的工作网络。同时,明确了调委会的工作职责和任务,严格实行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管辖责任制,坚持分工负责和联合调处相结合,属地管理和集中调处相结合,做到了信息联通、纠纷联排、力量联动、矛盾联调。对本地区、本单位的重大矛盾纠纷,明确责任主体,实行定领导责任、定单位(部门)责任、定调处时限的工作制度,努力做到纠纷矛盾调处件件有回音,事事有反馈,重大案件有报告,从而有力地保证了“大调解”机制的正常运行。
一是建立健全矛盾纠纷预警机制。村(社区)相应建立健全了预警机制,形成信息员、村(居)民小组、乡四级预警网络。乡矛盾纠纷“大调解”协调中心指导村(社区)调处中心、村调委会每月进行一次纠纷排查,重大节日和敏感期必须及时排查,并将排查结果报乡调处中心。乡矛盾纠纷“大调解”协调中心每月最后一天上报县大调解中心。预警信息员、调解员发现重大纠纷和集访苗头,随时上报,并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调处,并及时通过信息渠道向上级报告,切实防止民转刑案件和集访、越级上访事件发生。二是健全检查考评机制。乡矛盾纠纷“大调解”协调中心明确了主要考评考核标准,把大调解的各项指标进行细化分解,进行量化考评考核。三是落实社会矛盾纠纷联合调处责任制。各单位对属于本部门调处的矛盾纠纷,要切实负起责任,及时化解,不得把矛盾纠纷推向上级、推向社会,达到小纠纷不出组、一般纠纷不出社区、大纠纷不出村(社区)、疑难纠纷不出乡,全面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合调解机制。四是实行首问责任制。对群众上门要求调处的矛盾纠纷,实行首问责任制,不管找到那个部门都应热情接待、主动受理,然后转交责任部门调处,切实防止矛盾激化。五是建立领导接待、包案制度。乡、村(社区)两级都确定了领导接待日。乡定期安排领导接待群众来访,村(社区)每月排出处理纠纷值班表,党政领导按照职责分工,对重要信访来访、重大纠纷和上访案件,特别是久拖未决的问题,实行包案处理,负责包案的领导要一包到底,亲自处理,直至息诉停访。
一是统一制度建设标准。乡矛盾纠纷“大调解”协调中心及人民调解委会统一建立了重大纠纷快报、重大纠纷(社情)汇总分析;重大纠纷协调调解、纠纷排查专项治理、重大纠纷管辖督办联合调解等制度;各级调委会统一建立健全工作责任、例会、学习、考评、业务登记、培训、统计、档案管理等八项内部管理制度;完善和规范了大调解工作业务台帐。二是统一业务建设标准。在“大调解”工作整个过程中,从纠纷调处申请、受理、告知、调查、调解、制作协议书,到协议履行及回访等方面都建立了完善的制度,并严格运作程序,克服工作中随意性,坚决做到既重视实体上的合法规范,又重视程序上的合法规范。三是统一队伍建设标准。各调委会组成人员实行推选与聘用相结合,并报乡大调中心审查、备案;司法所负责培训调委会主任,4月25日举办了全乡基层调解员培训班,参训人员18名;同时下发了文件,对基层调解员进行目标管理、量化考核、严格按标准落实 奖惩。四是统一协调中心和调解室建设标准。协调中心建立了办公室、调解室、档案室。调解室面积达40平方米,并有明显标志;全乡统一了上墙公示栏。从而使镇、村(社区)两级协调中心规范化建设得到了加强,使调处中心成为整合力量、联动各方的调处机构和工作平台。
一是进一步健全大调解体系。调处服务中心机构健全,制度完善,人员到位,切实保障大调解各级组织网络管理规范,运行有效。加强组织协调,继续加大对大调解工作的指导、督促和考核。根据制定的大调解量化考核标准,对大调解工作开展情况实施检查考核,确保大调解工作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二是进一步深化大调解体系。按照县大调解中心关于进一步深化大调解中心工作体系的要求,建立和规范“大调解”运行机制,加强纠纷排查工作,提高矛盾纠纷预警和调处能力。三是严格落实矛盾纠纷调处责任制。坚持“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把矛盾纠纷调处的责任落实到各部门、单位,实行分级负责,归口调处。在当地发生治安及型事案件时调委会、派出所要及时了解情况及时进行处置,对属于因民事纠纷引发的案件,要实行责任倒查。四是进一步加强村(社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和基础建设。规范公示内容,健全基础台帐,完善工作制度,严格考核奖惩。五是大力加强调解员队伍建设。按照为人公正、办事公道、有群众威望、懂政策法律的要求,选好配强调解队伍。加强调解员教育培训和管理,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威信高的高素质调处队伍。积极推行首席调解员制度,坚持调解员持证上岗,努力提高调解质量。六是继续推进人民调解规范化建设。切实按照“六有”、“四落实”、“四规范”的标准,大力推进人民调解委员会规范化建设,努力减少和预防因邻里纠纷引发的民转刑案件的发生。民间纠纷调解率达到100%,成功率达到90%以上。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进一步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上级文件精神和要求,深入基层,认真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树立典型,因地制宜,总结好经验、好做法,把我乡的“大调解”,工作推向一个新台阶,为创建“平安拔妙、和谐拔妙”做出新的贡献,为全乡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为了建立健全行政调解工作体制,规范行政调解行为,充分发挥行政调解在预防和化解争议纠纷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的作用。根据溧政办发【2016】29号文件精神要求,我镇行政调解工作有序推进。现就行政调解工作汇报如下:
(一)、健全组织网络,完善行政调解机制。
我镇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党委副书记、综治办主任为副组长,各行政职能单位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镇司法所,司法所长为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行政调解的日常管理工作。并在全镇各企事业单位、村(居)委会明确专人为行政调解信息员,具体负责本单位复杂矛盾纠纷信息的收集、汇总、反馈工作。同时落实了工作经费,解决调解场所,配备办公设施,公布调解人员名单,受理电话和相关调解方式。
(二)、加强制度建设,强化责任考核机制。
建立健全了行政调解制度,如:统计报告制度、公开执行制度、信息宣传制度、重大矛盾纠纷快报制度、责任考核制度,重点突出了责任考核制度,将工作绩效和年终考核、晋级、晋升挂钩。
(三)、精心组织协调,积极化解矛盾纠纷。
近年来,一是抓好行政调解员的业务培训工作,2015年来共开展培训班5期,培训人员200多人次,使调解员严格按《溧水县行政调解工作实施细则》规范调处矛盾纠纷。二是狠抓矛盾纠纷排查工作。2015年来,共组织矛盾纠纷排查36次,排查出矛盾隐患16起。三是狠抓矛盾纠纷的化解。2015年司法调解衔接化解纠纷5起,再如:优德尔电源科技有限公司与职工的劳动争议纠纷等,与人民调解衔接矛盾纠纷36起,如:田友萍计生医疗事故赔偿纠纷、陈小云医患纠纷处理等。2015年我镇共受理行政矛盾纠纷71起,调处成功69起,调处成功率达97.3%。2016年受理行政矛盾纠纷24起,调处成功23起,成功率95.8%。
(一)、调解资源整合作用发挥优。在各种调解机制衔接上下功夫,发挥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人民调解的联调作用,多管齐下、多措并举,使社会矛盾得以迅速化解。
(二)、提高调解素质方法作用佳。加强调解员的业务技能培训,提高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通过集中培训、以会代训、案例剖析会、法院观摩庭等形式,有效地发挥人员的作用,促进了行政调解的成功率。
(一)、加强行政调解培训工作,提高化解矛盾纠纷的水平。
行政调解队伍的工作能力,决定着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效率,因此对调解员的业务培训工作应采用定期与不定期集中培训为主,集中学习与分散自学为补充的方式来开展业务培训,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40小时,重点培训影响当前社会稳定的突出矛盾纠纷,如:房屋土地征收、社会保障、治安管理、食品安全、安全生产、消费者权益保护、劳动争议等相关知识和内容。
(二)、加大对行政调解的投入,保障行政调解工作有序开展。
为切实做好行政调解工作,不断加大对行政调解组织建设的投入力度,确保调解队伍健全。加大对工作场所的改造,做到设施完备齐全。同时加大对工作经费的投入,保证行政调解工作顺利开展。
(三)、积极整合社会调解资源,充分发挥联动调解机制作用。
我镇将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开展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人民调解的衔接联动机制,夯实行政调解基础,扩大行政调解范围,加大多调对接力度,充分发挥行政调解工作作用,提高行政调解工作效率,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一)、工作程序规范性不够。工作中的难点较多,最主要的是调解程序规范性不够,应对调解员加强程序规范性学习。
(二)、调解衔接工作仍然困难。目前司法调解、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的衔接机制不够完善,在行政部门调解过程中,缺乏时效性,因此,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信息通报交流制度等。
2016年,下城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行政调解工作的部署和要求,稳步推进行政调解工作的开展,及时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总体成效明显。
目前,下城区21个行政机关、8个街道办事处中共有专兼职调解员436人,其中专职36人,兼职400人。区法制办成立了行政调解指导中心和调解室,指导全区行政调解工作,大部分区属部门未建立专门的行政调解机构,而街道办事处的行政调解组织则采用与综合治理组织相结合的模式。在案件办理方面,今年全区共受理调解案件3257件,调解成功310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到95%,这些案件中绝大部分是行政机关参与调解的案件,法定调解案件较少。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了行政调解工作领导小组,由区政府常务副区长任组长,研究解决全区重大、复杂的矛盾纠纷,统筹协调跨街道、跨部门的行政调解工作。行政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立在区法制办,负责处理日常工作。同时,将行政调解工作纳入年底依法行政考核,建立健全了目标责任制。
(二)积极强化制度保障。一是建立行政调解联席会议制度。区法制办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排查、分析、研判行政调解工作开展情况,加强各部门行政调解工作交流互通。同时,各行政机关根据本单位的工作特点和要求,制定工作方案,明确矛盾化解目标,规范、完善本单位开展行政调解的工作程序,确保行政调解工作依法、规范、有序进行。二是落实行政调解场所。要求各单位落实相应的办公场所作为“行政调解室”,其中调解任务重的单位应建立专门调解室,并将工作职责、工作规范、调解范围及原则、调解流程图、调解须知、调解工作纪律、当事人权利义务等内容公示上墙。三是强化日常工作制度。要求各单位按要求配备专兼职行政调解员,确保调解工作有人抓、有人管。规范台帐管理,区法制办行政调解中心根据省市要求统一制发行政调解案件情况统计表及相关工作台帐,各部门于每季末将本机关行政调解案件情况报区法制办行政调解中心。
(三)融入“大调解”工作体系。行政调解是大调解工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行政调解的专业和导向作用,就要充分借助人民调解、司法调解、仲裁调解、专业调解等各种资源和平台优势,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解决矛盾纠纷的整体合力。今年上半年,下城区召开了全区大调解工作推进会,下发了《关于全面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有效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的实施意见》(区委办发〔2016〕50号),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行政调解工作,充分发挥其在大调解工作中的专业和综合作用。一是专门建立了行政调解指导中心。中心主任由区法制办主任担任,并设人员编制一名,加强对全区行政调解工作的指导和督查。二是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排查调处各类纠纷。利用司法行政法律服务中心、社会矛盾排查调处中心、综治工作中心等各种资源和优势,有效借助网络等信息化平台,实行“访调对接、诉调对接、民行对接”,实现优势互补、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最大程度的形成解决矛盾纠纷的合力。三是建立健全与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的协调配合机制和信息沟通机制。加强与人民法院、司法行政、信访等单位的协调配合,优化、整合调解资源,灵活运用多种调解方式,及时化解行政争议纠纷,实现了“三调联动”,互补优势。
(四)创新调解工作方式。全区各级行政机关充分发挥本部门行政管理职能优势,在处理各自职责范围内的矛盾纠纷时,与行政管理职责相衔接,依托专业法律法规,注重运用行政调解手段,积极创新了各种行之有效的行政调解方式。如对一些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区法制办将复议接待移到了信访局,与信访人员一起开展调解工作,大大提高了调解成功率。在办理行政复议案件中,只要双方自愿,且不违背法律、法规,不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复议办案人员都尽量采取调解方式促成和解,增进争议双方的相互信任,丰富和拓宽了行政调解的渠道。区城管局借助“城管和事佬”调解室的实践模式,让执法人员深入社区,重基层、重平时、重务实,充分发挥属地优势,通过开通热线,设立意见箱、实行共建共管、结对帮扶和“六进三日”活动等举措,进一步畅通群众利益表达渠道,有效化解复杂的城市管理矛盾,蠃得了群众的支持和信赖,体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五)注重调解队伍建设。调解队伍建设是开展行政调解工作的基础。《关于全面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有效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的实施意见》(区委办发〔2016〕50号)下发后,各单位按要求加强了行政调解队伍的建设,选择熟悉法律政策、有威望、为人正派、办事公道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从事行政调解工作;各单位采用多种方式加强技能培训,优化队伍结构,加强队伍建设,规范队伍管理;加强行政调解与人民调解相互衔接,成立了全区大调解专家库。吸纳热心调解工作、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退休干部、律师、教师担任特邀调解员和调解志愿者,区司法局负责实施调解员的选聘、培训、奖惩,统一备案进行管理。
(一)行政调解工作开展不平衡。总体上看,各部门都能按要求认真抓落实,建章立制、积极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个别单位对行政调解工作重视程度不高、开展力度不强,有的单位尚未将该项工作列入工作议程,有的单位虽有制度,但具体落实不够。行政调解力量总体薄弱,区法制办作为全区的行政调解工作指导单位,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开展工作,连调解场所也是和其他单位会议室共用,工作条件现状不利于行政调解工作的长足发展。
(二)行政调解工作的统一性和规范性不够。行政调解职能分散、数量庞大、内容原则缺乏系统性。一些单位在调解纠纷时也有较大的随意性,各自为政,规范性差。有的缺乏最低限度的正当程序保证;有些基层行政机关虽然做了大量的行政调解工作,但未形成规范的行政调解工作体系,更没有完整的工作档案和记录;法定调解较少,行政机关牵头参与调解较多,调解效力较低。
(三)行政调解队伍专职化程度不高。行政调解工作面临的现状是,纠纷类型多、任务重,调解人手少、调解技巧不高、工作压力大。一些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群众工作经验不丰富,社会阅历少,法律知识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行政调解成功率不高,一些行政调解还需要借助外力如人民调解平台开展工作等,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调解工作的开展和发展,影响了纠纷的调处效能和调解的社会威信。
(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要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行政调解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对行政调解工作在人、财、物等各方面的支持力度,采取措施保证“领导、机构、人员、责任、经费、场地”六个落实,切实履行工作职责,积极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二)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衔接互动。进一步发挥区法制办对行政调解工作的指导作用,依托“大调解”工作体系,增进各单位之间的交流互动,扎实做好各级行政矛盾争议的预防、排查和调处工作,推进全区行政调解工作整体发展。
(三)进一步加强行政调解的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对行政调解工作进行广泛宣传,并通过印发行政调解工作宣传手册、利用法制宣传日开展现场咨询、开通行政调解咨询电话等方式,增加公众对行政调解工作的了解和选择度,畅通公众申请行政调解的渠道。
(四)大力加强调解人员队伍建设。在选好配强调解队伍基础上,加强行政调解人员的法律知识和调解技能的培训,邀请省市法制办专家、调解高手授课,提高行政调解人员的业务水平,着力建设一支政治意识强、业务精、威信高的高素质调解队伍。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67528911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