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教学反思,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对于教学反思的书写,很多人都可以发现不足并改善,下面是小编为您分享的光和热教学反思通用8篇,感谢您的参阅。
自提倡素质教育到全面贯彻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阅读教学中我们欣喜的看到,课堂活起来了,个性突出来了,创新多起来了,这是新课标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观的体现。但纵观目前的阅读教学案例不难发现人们对“课改”环境下教学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前不久在我集团总部任教研究主任的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来我校送课,教学了三年级的《荷花》。教学中体现的深刻的教学思想,精湛的教学艺术给我们的阅读教学留下了宝贵的启示。
目前阅读教学追求“个性”“创新”成了一股时髦的风,“写字教学”常常被人们忽视,平时的教学中尚能在课尾提一提并布置学抄写默写,但在“课改”研讨课之类的阅读教学中越来越成了麟毛凤角了,生怕学生的“创新”的热情,弘扬的个性受到它的破坏。在于老师的课上“写字教学”不仅受到了重视,而且贯穿在整 个教学过程中。
如于老师在导入新课后即板书课题,他是这样教学的,“请同学们一起看一下?荷花?怎么写的”。随即在黑板上书写,“?荷?字上面是草字头,下面是?何?字”。“现在我一起读题目。”这样的写字教学一点不刻板又起到了识字的效果,做到“润物细无声”,教学过程中的也是这样。
于老师让学生把课文中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划下来,然后指名学生把自己划的词语写在黑板上。一个学生写了“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中的“冒”字。于老师相机进行写字指导。“这位同学?冒?字写得很好,很正确。对学生的好的写字习惯给予表扬,激励和引导学生注重写字“?冒?字的上部的`两横不封口的不要写成?曰?字,随后又书写?帽?字”,“这个字很形象,你看眼睛上(书写?目?)戴着一顶帽子(画个半圆,再画两横作帽沿),帽口是不能封死的,又因为帽子是布做的要加个?巾?字 旁,这就成了一个?帽?了”。形象
的“字理教学法”即教会了学生识字,更教给了学生识字的方法,是真正的“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课程最后于老师和学生一起把文中的生字书写了一遍,提出了一些注意点,并让学生认真描红才结束此课。
以前的阅读教学往往以“讲解”为主,而剥夺了学生“品读”“体味”的权利,现在的一些阅读教学则因追求“创新”和“个性”而剥夺了学生“品读”“体味”的机会。《荷花》的教学为“呼唤回归阅读权”的阅读教学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教学中于老师介绍了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散文语言清淅流畅,平实淡雅,写景状物细致优美,耐人寻味。然后说:“《荷花》就是一篇描景的?美文?,我们要能读出他的?美味?来”。这给阅读教学下了一个总的要求,然后又介绍方法说:“古人把读书叫估?煮书?(板书),书越?煮?才越有?味?”。在“煮书”过程中,于老师分三步走进行教学。首先是熟读课文。“现在请大家认真读课文,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把课文读熟(板:熟读)。”在读书过程中于老师边巡视边指导让学生读进去,然后指名几位同学读文。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于老师要求学生再品读课文。
“同学们,请你们细细品味文中的语句(板:“品读”),把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或语句划出来。”“同学们读得很仔细划得认真,再请你把自己体会的内容批注在旁边。”这里于老师提出更高要求,继续“煮书”,深入“体味”。在“品读“的过程中于老师让学把一些好的词语写在黑板上。当“品读”告一段落后,让学生共同交流从划出的词语中“体味”到了什么,并让学生练习如何把体会到的东西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品读”逐渐进入了高潮,“煮”出的味道越来越美了。如:
一个同学在课文第一部分划出了“赶紧“这个词,并说到:
“我体会到了,?我?迫切的心情,巴不得一下子跑到,同时也好像?闻?到了塘里的荷花的淡淡清香,荷花一定美极了。”(赢得了同学们一阵掌声)。于老师继续引导,“你能把迫切又美的感受读出来吗?”他试着读到:“赶──紧──”(“赶”字读得很急切,“紧”字则舒缓,赞美的读出)。
于老师这时竖起了大姆指,然后又带领大家读了两遍。此外于老师还引导学生“品读”了“挨挨挤挤”、“冒”、“饱胀”、“翩翩起舞”等关键词语及第四自然段中的优美语句。在细细“品读”读出“味”之后,于老师再让学生美美地读课文读出“美味”来。(板“美读”)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于老师给予指导,并范读,如第四自然段要轻声读,用气读,带着想象读。通过于老师的引导学生不仅自己陶 醉在优美的文中,听者也被深深的吸引了。
适当的“创新”或说“创新”要适当。“创新”是好事,是课改倡导的核心,但在一些课堂上,常常一“创”不可收拾,沾边的不沾边,恰当不恰当的统统称之为“张扬的个性”,有“创新”。归究其原因,这是没有在扎实的基础上追求“创新”,没围绕文章或字、词句、段的中心意思去“创新”。前面叙述中我们已经感觉到了在于老师教学中,学生通过“熟读”“品读”“美读”课文,与“文本”进行了扎实充分的对话,创新思维非常活跃,产生的创新成果也与“文本”相贴切。
再如,在教学到“有的还是花骨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一句时,于老师播放课件让学生说说“花骨朵”是怎样的,有的学生说:“含苞未放”、“含苞欲放”,还有的学生道:“含苞羞放”,这时于老师又竖起了大拇指夸她想得好,既贴切,又运用了拟人的方法使“花骨朵”羞答答的形象栩栩如生。像这样“创新的火花”,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多处,每一处都让我感觉到“油然而
生”,“水到渠成”。这才是课改体现的“创新教学”。
以上三点是笔者听课后油然而生的自我反思,于老师的课展示了教学艺术的无穷的魅力,表达他对阅读教学的深邃的思想值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去探究体会。
钱塘江江大潮浙江省,真正能到过钱塘江的小朋友很少,能有幸看到“天下奇观”壮景的小朋友更少。因此,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真正感受钱塘江大潮的汹涌之威,咆哮之势,感受到大潮的动态之美是教师教学预设中要考虑的主要问题。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自己在以下几方面做得较成功: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这两个自然段着重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前的风平浪静与潮来时的惊涛浪吼形成鲜明对比,尤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潮水由远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教学时,我从整体入手,先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有关“潮”的句子,朗读并感知作者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和描写方法。在学生初步感知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之后,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惊叹大潮的奇观,然后回归整体,朗读背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明显地感到,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对钱塘江大潮的认识逐步加深,赞叹、惊讶之神逐步显现。
在教学过程中,电教手段的适当运用,能创设情景,提供感知,发展情感,促进理解。在本节课中,对于“闷雷滚动、人声鼎沸、山崩地裂”的理解,在学生初步了解之后,媒体配以声音,对“如线的潮、横贯江面的潮、如墙的潮和如万马奔腾的潮”的句子的教学时,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媒体配以相应的画面,帮助了学生理解,促进了学生朗读,感觉效果较好。
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径。《观潮》从声、形、色三方面描绘赞美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想象鲜明,富于感染力。有感情地朗读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这堂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读法:课始的.教师激情朗诵;课中学生的自读和齐读相结合;理解后的感情朗读和课尾的背诵。
读的形式多样,以读引思、以读促思、读思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当然,语文课永远都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永远都拥有残缺的美丽。下课之后,我总觉得在品词析句的时候处理过于琐碎,有损于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作为一名刚刚毕业、教龄三个月多一点的新手语文教师,接到参加青年教师公开课活动的任务真是让人紧张不已。郑振铎的《猫》是我上学时没有的文本,因为想要挑战自己就选择了它;也正因为陌生,一拿到文本我就有了几个教学设计。但困难很快就出现了,正在我蛮有心得的时候,居然发现这些设想其实别人早就已经用过了。而我既然要在诸多有丰富经验的语文老师们面前上课,必然要尽量去寻找新的突破口,讲一些更新颖的东西。因此,我及时叫停想法,从头开始对文本研读探究,并逐步生成了本次课的教学设想:
对于《猫》这篇文章,在现行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堪称经典,许多老师都各自摸索出了符合个人特色的有效教学法,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文本,以此为突破口。在我看来,其实从文题切入是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可以避免抛洒的点太多,涉及的面太广,以致教学了半天也摸不到中心,因缺乏系统性和一定的深度而让文本被解析得支离破碎,课堂效率变得极其低下。而从文题切入,便于顺藤摸瓜,使课堂结构清晰有层次。正如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所说的那样:“课文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和灵魂,抓住了标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内核。利用标题来组织教学,可以突出重点,加深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次教学过程中,我由文题“猫”切入,紧紧围绕“猫”这一中心,组织了“讲述猫的故事”“观察人与猫的关系”等活动,详略得当,由浅到深的解读了文章内容与主旨。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这篇经典篇目篇幅长,涵盖的知识点多,主旨解读具有多样性,可谓头绪繁多。如果在解读过程中面面俱到,或是围绕一目了然的内容频繁互动,则会陷入繁杂的泥淖中久久抓不到文本的重心或游走在文字表层而无法探知文本的内核。因而,在这堂课上,我把“猫的悲剧命运”“人性的黑点与亮点”设计为了主问题,有层次、有重点的突破了文本到底要表达什么的难点。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优秀课文为媒介,发挥教师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特点,巧妙地带领学生在阅读文章过程中积累经验方法。这次教学过程中,很多阅读的方法都有意识地传授给了学生:采用圈点批注法,迅速抓住文本有效信息;运用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深入领会文本主旨;鼓励质疑讨论,但讨论探究不能流于形式,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方才展开合作探究;联系生活实际,大胆阐述个人见解等。教学内容的传授往往是伴随着教学方法的启迪一起进行的,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对学生大有裨益。课后思考题的设置也是基于此:运用课上所学的方法带着疑问去做进一步的探究。
而我根据文本内容改变成的小诗展现在学生面前时,还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这样的创意既提示了文章的内容,也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在无形中感染了学生,激起了他们的创作欲望,最后学生在小创作中的精彩表现就是明证。
当然,语文课的学习不仅在于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育人”,培养学生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在课程最后我借小诗的“弱小生命”这一词,将主题进一步升华,从小猫小狗到清洁工、外卖员等身边的弱势群体们,引领学生们懂得“尊重弱小,热爱生命”的道理。
当然,这堂课的设计和教学仍存在一些遗憾的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如时间仓促,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相对较少;实际上课时,学生比较拘谨,课堂讨论效果并不好;上课时语速有些快,且有时一些总结的地方可以让学生说而不是老师总结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当逐步改善的地方。
我第一次先上生活中的透镜在学习透镜成像规律。生活中的透镜知识,主要让学生从生活中的透镜利用研究照相机、投影仪以及放大镜的成像特点。本节课中学生重点掌握生活中的这三类光学仪器成像特点。
学生对照相机比较熟悉,不过对照相机成倒立的像不太容易理解,可以用视频拍摄的`照相机工作的过程说明是倒立的。此时利用常识介绍,让学生知道成实像时像距物距变化以及像的变化。
投影仪介绍倒立不容易,利用书上的光路图,去掉平面镜说明较容易,同时学生也能体会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路改变成像位置。幻灯片播放时要倒放。如“f”应该怎么放,让学生体会上下左右都相反。
放大镜的知识时间有点仓促,而且不能用光路图知识,只能下一节课才讲解了。
任教初中物理多年,在过去的教学中,只是单纯的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愿望和学习方式的注重。自使用新教材后,我们普遍感到压力,务必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来满足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的精神就是把教师和学生从繁重的教学和学习中解放出来,给他们更大的个人发展空间。新课程的要求教师能够结合本学科的特点,针对所教学生的实际状况,对教学的资料和形式进行调整和创新。以前教材中偏难,偏旧,没用的东西不少,而此刻有用的有价值,有用的资料多了,并且在教学中能给学生留有更多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说得多,做得多,学生说得少,做得少。在新教材的使用中,我们经常有“惊喜”的发现。过去老师讲,学生被动的听,效果不理想。在此刻的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小组学习等形式进行实验,开展学习。让学生自由探索,设计实验,分析实验数据,总结规律。在这种氛围下,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也经常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有新的发现,也有经常被学生难住的现象。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一味传授的权威,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此刻学生普遍反映,此刻的课堂教学形式多了,经常开展讨论和交流合作学习。老师鼓励的话多了,比以前和蔼可亲了,上课经常能够联系,接触社会实际,从生活中来学习,思考。经常做家庭小实验,上网查资料,学生学习比以前更简单了,更喜欢上学了,对学习也比以前更有兴趣,更用心了
本课古诗词教学总体看很成功,这三首诗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五年级的学生是积累了一些表达思乡怀亲的诗词的,所以,我就利用学生的积累,引入新课的学习,让学生一下子就能抓住课文的思想情感。
三首古诗词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样的.,但是表达的方法各异,《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秋思》则是叙事抒情,《长相思》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基于这个特点,我在让学生初读课文,理解内容之后,把三首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在体会相同感情的同时,感受语言的各自特点,揣摩表达方法的不同。效果比较好。
同时,在教学中我也很重视诗词的朗读指导。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和机械的朗读腔调的模仿。联系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所以,学生在这课的学习中,表现最突出的就是朗读的质量比较高。
成功之处:是“小练笔”将本课古诗词任选一首改写成小短文。孩子们的兴趣十分高。想象也比较丰富有趣。如;张籍写的《秋思》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被学生们改写的丰富多彩,就连语文很差的学困生吕哲很勇敢地诵读了自己改写的短文,写得也很有意思,她读完后班级立刻响起一片掌声,全班为她鼓掌。本课的二诗一词同学们都有选择习作。习作效果很好。以往我有时教学时间紧常常忽视这种小练笔,而今看来着实是个失误。往往这种小练笔更能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激发他们学习语文,运用祖国汉字表达的激情。这篇小练笔我布置孩子们写在小作文中,我准备进一步引领孩子们去欣赏品评,并在今后的习作中引领孩子们品评欣赏更多的快乐!
不足之处: 从作业反馈来看,个别孩子不能准确把握本课基本翻译,如:绿、还、见、开封…看来他们没有认真学习,有走神的大有可能,今后我要加强对他们的引导。
《巨人的花园》这篇课文是选自王尔德童话集的一篇意蕴深刻的童话。自古以来,童话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章体裁,尤其受孩子们的青睐。
本文的显著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文中有许多处进行了对比,如,巨人砌墙与拆墙后花园情景的对比,巨人砌墙与拆墙后态度的对比、感觉的对比,正是在这些对比中,故事的情节变得跌宕起伏,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也自然地显现出来。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教学难点是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作为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已接触了不少童话,童话本身以其生动有趣深深吸引了这些爱幻想的孩子。孩子对童话的浓厚兴趣使本篇教材具有莫大的磁性,但磁性到底能吸引住多少孩子,得靠教师的精心引导,因为孩子们毕竟没真正掌握阅读童话的`技巧。
在教学时,我让朗读成为学生阅读学习的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读懂这篇意蕴深刻的童话,让每一位学生的心灵都为之一颤,为他们点燃心中的一盏明灯,让他们学有所获。
寻找文本中的空白点,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童话中没有对巨人外貌的描写。教学时我出示了安徒生童话《拇指姑娘》中拇指姑娘外貌描写的段落,引导学生描写巨人的外貌。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描写中能大胆的想象。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在描写方法的指导上还存在着不足。
引导学生拓展性阅读。文本里有许多想象的空间,比如巨人赶孩子们的时候是怎么想的,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小男孩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但他没有说出来,又比如当巨人看到小男孩这种眼神后,他心里火辣辣的,那为什么火辣辣的,也没有写出来,这时我就安排学生说一说写一写,这样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表达的能力,通过前期一系列的对比感悟,这时再出示重点句,学生对重点句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课的最后,链接本文的作者王尔德,名人档案。拓展作业,收集有关幸福的名人名言。收集王尔德的其它童话故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给大家听。学生都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是一堂集欣赏美与动手操作为一体的综合实践课,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注重培养学生观察、交流、操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题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
两只小兔到外地旅游,介绍沿途参观的很多著名景物(这些景物都是对称的),带领学生一起畅游了一番,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开始观察优美的画面,仿佛身临其境,领略了对称物体之美,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初步感知对称的事物。这种营造宽松愉悦、开放式的环境,学生纷纷自觉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观察这些实物的特点——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模一样的,从而引入对称,逐步将实物抽象成平面图形,通过操作实践发现其共同特征,导入教学新授,达到串连教材的效果,让学生在这种欣赏美的教学情景中快乐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引导学生感受美、鉴赏美、领悟美,达到情境交融的教学效果。
本课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轴对称图形的这一特征,安排了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在新授课时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灌输手段,而是把学生看作是课堂的主角,让学生通过观察平面图形的特征,大胆地加以猜测,说出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的,并通过小组动手操作来验证它们为什么是对称的,采用对折的方法来折一折,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从只重视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注重学生活动的'课堂生活,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在对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点,通过操作发现图形的两边是完全相同的,这时教师就引入“完全重合”,让学生反复地操作体会,再配合课件的动画演示,初步感知什么是“完全重合”;最后教师在学生动手操作、形成初步感知的基础上配合课件动态出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形成感性的认识。
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始终以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为主导,在巩固练习中也安排了一些学生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会“完全重合”和“不完全重合”的区别,为辨别是否轴对称图形奠定了基础。在最后的制作轴对称图形时完全放手让学生去操作,活动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体验,使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同时得到发展。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67528911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