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心得体会7篇

 2024-12-31 06:18:53

摘要:当我们积极参加相关的活动之后内心都会有很多收获,赶紧拿笔写份心得体会吧,心得体会是我们在追求生活品质提升中获得的宝贵启示,以下是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曾国藩心得体会7篇,供大家参考。曾国藩心得体会篇1期中我读了《

当我们积极参加相关的活动之后内心都会有很多收获,赶紧拿笔写份心得体会吧,心得体会是我们在追求生活品质提升中获得的宝贵启示,以下是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曾国藩心得体会7篇,供大家参考。

曾国藩心得体会篇1

期中我读了《曾国藩家书》这本书,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他整顿吏治、倡导科学,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随想而至,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孩子以及亲友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交友类等10大类。曾国藩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读书

曾国藩一向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认为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他在致诸弟的信中反复提到读书的重要性和读书的方法。教育儿子和兄弟子侄读书要勤勉,安于居家苦学,坚持早起,拥有恒心。

在讲到怎样读书时,他在一封信中写到“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学问无尽,不甘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看天,皆无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他勉励兄弟自立课程,还为他们设立了课程表,从早到晚,从读到写,从史到经,从读书到修身养性,详细至极。

很多人让孩子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走上仕途,但曾国藩却不愿孩子做官。他在写给儿子纪鸿的信中曰:“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

很多人家长让孩子读书是为了让孩子通过考试入“仕途”,为自己和家人长脸面,谋福利。殊不知,我们的读书理念培养出了很多有文化没有教养的自私自利的人,只注重学习分数忽略做人的教育使很多孩子丧失了自我约束的能力,不能不说这已经成为社会的悲哀。

待人

帮助邻里族人是曾氏家族的传统门风。

尽管曾国藩在京生活曾一度很窘迫,靠借钱度日过年,但仍旧寄钱给族人以资助。在谈到为什么接济亲戚族人时,曾国藩写到“家中之债,今虽不还,后尚可还,赠人之举,今若不为,后必悔之!”“君子之处顺境,兢兢焉常觉天之过厚于我,我当以所余补人之不足,君子处蔷境,亦兢兢常觉天之厚于我,非果厚也,以为较之尤蔷者,而我固已厚矣。古人所谓境地须看不如我者,此之谓也。”道光年间,曾国藩越四级而超升,托叔父将黄金十两兑钱送与最亲最苦之人。节俭用度,置义田以济贫民,捐银修祠堂。

曾国藩在家书中教育子女和诸弟过日子要能勤能俭,略有结余,有人做官“侍邻里不可不略松,而家里不可不守旧”。与眼下很多为富不仁,到处显摆甚至胡作非为的官宦子弟与富家子弟的行为相比,是何等的天上地下!

交友

俗话说:“千金难买是朋友,朋友多了好走路”,曾国藩十分注重交友待人的原则,尤其是他的“八交九不交”值得我们学习。

八教是指与以下八种人交朋友:胜己者;

盛德者;

去围着;

肯吃亏者;

直言者;

志趣广大者;

惠在当厄者;

体人者。九不交是指避免与以下九种人交友:志不同者;

谀人者;

恩怨颠倒者,全无性情者;

愚人;

落井下石者;

德薄者;

好占便宜者。

曾国藩在京为官,从不肯轻受人惠,情愿别人占他的便宜,断不肯占别人的便宜,在《家书中》,他多次告诫子侄亲近良友、对待朋友必信必诚、患难与共勿留遗憾、勿与权贵相交、不可轻取人才等。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父母兄弟的,也是写给后世之人的,阅读《曾国藩家书》我们可见贤思齐,慎独内省,立德、立行、立言,修身养性,培育子女,树可世代薪火相传的家风。

上面内容就是一秘为您整理出来的10篇《曾国藩》,能够帮助到您,是一秘最开心的事情。

曾国藩心得体会篇2

读《曾国藩家书》,从第一封家书开始,笔者就被书里浓浓的亲情味所感染。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位被誉为“清朝第一中兴名将”的形象在笔者心里彻底被改变了。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看的笔者都想让时光倒退几十年,重新回到仅靠书信联系的时代。

如今人们,应当说是赶上了好时光。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多远,都好像在咫尺之间,都能够经过电话、信息、微信、网络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电子通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现代人能够说已经告别了原始的信纸、信封。可是,无论如何方便快捷,总觉得少了一点感觉。读着《曾国藩家书》,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几年前自我写信读信的情景。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纸香味的信,读起来,感觉特亲切特温馨,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活灵活现,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我身旁。读着亲朋好友的来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浓浓的亲情友情。如今,无论是接电话还是看信息,总觉得少了一点韵味和感觉。

读《曾国藩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作为史上名臣曾国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丽最温馨的善良之光的闪现。那一封封家书,无论长短,字里行间充满的是对亲朋好友的挂念、关心和关怀,字里行间充满的是中华民族最完美的道德——孝悌。一代名人重臣经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养。看曾公的家书,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曾公在家书多次提到生活的艰难,可是总是尽力的帮忙家人和亲朋。看到这些,我感动了,并且感动的想流泪。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物质生活十分富足,可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许我们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们心里少了像曾公一样的亲情和友情。

也许是因为此刻的这个世界诱惑太多,也许是因为人人都忙于追名逐利,如今,人与人之间以往拥有的浓浓亲情和友情好像在逐渐变得淡薄,维系人与人之间感情联络的纽带越来越脆弱,感情的深浅和好坏全维系在利益的天平上。一旦利益的天平严重失衡,以往浓厚的亲情和友情就会变得寡淡如水。古人所云的“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的人间百态,在当今物质极度礼貌的社会上更加凸显。我们将一切都归咎于穷和富这两个字,似乎有点偏薄。《曾国藩家书》一书中,从很多家书里我们都能够看出作为为官之人的曾公生活的艰难,有些时候冬天要靠外官进献的炭资钱过活。这样的生活境况也许此刻人觉得不可思议,更不敢相信,可是,当时曾公的生活境况就是如此。即使如此,他还时刻不忘尽最大努力接济家人和亲朋好友。看了曾公的家书,我有点顿悟了,维系亲情和友情的金钥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熏陶。

曾公在家书中,上千次的提到他的弟弟们学习状况,从中能够看出曾氏家族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曾公家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份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来源于曾公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积淀。所以说,改变人的素质,真正的根源还在于教育和文化。今日,现代人缺失的正是物质的超前发展和教育的相对滞后,物质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如今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

当下的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迫切的问题是发展文化和教育。经济能够改变人的生活状况,而文化和教育能够改变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素质。民强方可国富,民强首先强的应当是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没有文化和道德修养的人,即使披金戴银,拥有万贯家财,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动物而已。因为人毕竟是靠感情维系的动物,没有感情与禽兽无异。

《曾国藩家书》处处洋溢的浓浓亲情和友情,正是迷茫的现代人正在丢失的和渴望得到的东西。当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的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时,也许这个社会才不会那么浮躁和狂热,也许每个人的心儿才会多几分宁静和安逸。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来自于民众深厚的文化积累和道德修养,除此也许别无他法。

曾公作为历史上一位毁誉参半的人物或者领袖,我们不去评说其史上的功与过,只就其人性中最闪光最完美的一点就足矣,人无完人,孰能无过。最终,以曾公的一首诗结束此文,“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

曾国藩心得体会篇3

曾国藩曾教导子侄:“一书不尽,不读新书。”即一本书没认真读完,理解其真正内涵,就不要开始读下一本,否则尽是浅尝辄止,走马观花。同时强调,读书应从容涵泳,略作札记。

在笔者看来,曾公提倡的读书方法有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的人生三境界:

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即刚拿到一本书,左右观瞻,虽略有所获,但不求甚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即前思后想,寻寻觅觅,将一本书大意主旨掌握了,但更深一层的内涵以及对自己人生的启迪还不曾体会。

三是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即终于豁然开朗、一通百通,感悟到书中的终极启示。这样的读书过程也是把一本书由薄变厚再变薄的过程。正如歌德所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只有深入下去,才能最终获得自身提高。

其实,读书的品性何尝不是我们做人应该坚守的操守?往往看似最笨的方法最终却走了最近的路。只有在一个行业内坚持深耕,才能有所获得。然后在深耕基础上,再考虑博观,大范围地涉猎各类书籍增加知识的宽度与广度。

文/南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用户可关注 中国家庭报官微(zhongguojiatingbao1)。

曾国藩心得体会篇4

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

唐剑锋

曾国藩的成功,与他爱读书、读好书、会读书,有很大关系。学习曾国藩如何读书,对我们是一件有启示的事情。

曾国藩天资不高,一天晚上,他在家背书,来了个贼想等曾国藩睡觉后偷东西,哪知曾国藩背诵一篇文章到天亮,还是没有背熟,贼不耐烦地告诉他:“我都会背了,这样笨读什么书!”但曾国藩并没有因为自己天资不高而放弃,总是像笨鸟一样,下比别人更大的功夫,吃比别人更多的苦,也要完成学习任务。

曾国藩认为,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这是曾国藩写给儿子家信中的一段话,表达了读书改变一个人情操和价值观的道理。曾国藩之所以在较短时间内学业精进,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从《朱子全书》中活学活用到了“朱子读书法”,有了自己独到见解: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这是曾国藩的读书技巧。

曾国藩认为读书要多读经典,因为读书是为了学习别人的智慧与思想。知识性的东西会随着时间而不断更新,但思想性的东西、智慧性的东西,越经过时间的沉淀,就越有学习价值。所以读书最大的捷径,就是读经典。经典一定要精读。泛读虽然也能学到不少东西,但学得多,忘得也快。精读就不一样,能吃得深、吃得透。读书,最忌一知半解,最忌囫囵吞枣,最忌贪多嚼不烂,贵在学深学透。读书要专注,“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通,明年再读”。学而不思则罔,只读书,不思考,就会惘然无知没有收获。读不懂,书岂不是白读了?

很多人读书都有一个毛病,一下弄好多书,这本翻翻,那本翻翻,其实一本没读通、读透。曾国藩主张一本没读完,不要忙着读其他的书。读一本书,你要先能沉浸进去,才能最终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东西。曾国藩曾说:“凡读书,不必苦求强记。只须从容涵泳,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就是说读书要沉浸其中。此外,曾国藩认为读书贵在多思,要“略作札记,以志所得,以著所疑”。意思是要把读书时的心得体会,或者疑惑不解的地方,都随手记下来,这样有助于读而后学。胡适对这一方法也颇为推崇。

曾国藩说:“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有志不甘落后,有识,知道学海无边学问无穷,有恒才会坚持到底把事做成。此言得之。

本文来自【四川日报-川观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曾国藩心得体会篇5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更有甚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他整顿吏治、倡导科学,使腐败的满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作为中国近代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行文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尽管曾国藩著作留传下来的很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此刻他写给孩子以及亲友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交友类等10大类。曾国藩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曾国藩是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述人生梦想和道德修养。他每日记日记,将一念之差、一事之失,都记于当天的日记里,对自我的错失,毫不留情,并且还和好友互相传看,以到达监督的作用。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警醒世人的作用,值得每个人一读。古语云:盛可是三代。而曾国藩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和科学家。

曾国藩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培育出来的最为优秀的成功者。儒家文化要求人们进取地应对人生,投入社会,在有限的生命期间里,使自我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的发挥。在全球经济越来越趋向于一体化的时候,民族的文化认同以及民族自尊心的建立就显得尤其迫切和重要。仅有对自我严格训练,才能培养出较高的本事和素养,应对世界。

一、曾国藩的成功之道

人生在世,几乎都渴望成功,谁都不愿意做一个失败者。对于曾国藩的历史评价,至今或许还有分歧,但他是一个成功者,应当是不争的事实。他修身立志,储才养望,奠定了成就事业的基础。

曾国藩的修身表此刻:为人表里一致,内心的一切都能够公之于众。有恒心,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在严格修身的同时,为自我树立一个的远大志向。曾国藩充分利用时间,发奋苦读,博览群书,如诸子、兵书、水利等方面实学书籍,以此完善充实自我的知识结构,为做事而储备真才实学。

二、曾国藩对今人的启迪

中国人喜欢历史。这种喜欢,除因历的人物和事件能带来一种欣赏乐趣外,还因为历史能给人以启示和教益。曾国藩认为,读书,一要有志气,二要有胆识,三要有恒心。“恒”最为重要,学无止境,若不持之以恒,必定半途而废。读书如此,做人做事也应当如此。

(一)普通人照样能够成就事业,改变命运的关键在自我奋斗。曾国藩成为后世榜样的根本原因就在那里,他的成功激励了千千万万没有依靠、没有财富的普通人家的子弟的上进心。毛泽东可作为这方面的典型的例子,毛泽东在一师读书的时候,与教师杨昌济谈到自我的务农之家时,杨昌济“以农家多出异材,引曾国藩、梁任公之例为勉之。”此话对毛泽东的鼓励是相当大的。现今保存的由湖南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早期文稿》中有一处提到了曾国藩,对曾国藩表示出很大的敬意,最有名的一句话便是“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青年时期正是人的梦想和抱负的构成期,曾国藩的言行对青年时代的毛泽东确实产生了很大的激励作用。

(二)教育之本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中国的教育,从古至今都是应试教育,过去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求功名,有了功名之后便能够做官,此刻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考大学、考博士,有了学位后便好去求职,应试教育的负面是:培育出来的人缺乏应对复杂多变社会的本事,缺乏成就事业所必须具备的其他的相关知识。曾国藩在进京后的不少家书中,都要那几个迷恋科举考试的弟弟从科举中走出来,去读一些于身心学问有益的书。而他却更加身体力行,拜师访友,求学问道。因为有了这个过程,曾国藩才有了一个学问和人格的升华,为他日后的事业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人的综合素质是做人的根本,如果把人的一生在社会上的生存比作一门学问的话,技能则如同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则好比基础理论,基础理论扎实雄厚,相关的专业则较为容易掌握。此刻的社会变化得快,专业门类越来越多,人在学校里的专业学习决不可能都学到,到了社会后要适应社会的变化,其立身之本则在人的综合素质上,这是其一,还有更重要的是,人类的事业只能是人格完美的人才能担当得起。人的综合素质的高下,在事业成就的大小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毛泽东同志曾评论他: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他被认为是中国近代最终一个集传统文化于一身的典型人物,他的成功给我的启示是:处在变革时期而浮躁不安的中国人,依然需要来自本民族文化的滋润。这种启示,因为同源同种同血脉的缘故,而显得更亲切,更实用,也更有效。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提高。

曾国藩心得体会篇6

昨天在百家讲坛听南京大学副教授------郦波讲曾国藩的家训是耕读传家。据说曾国藩小时候也不是个聪明的孩子,他之所以成为一代伟人,是因为他无一日不读书的习惯。所以,他也让他的子孙也要读书。但他对每个孩子都是让他们自己选择喜爱的专业去读,没有强制。他的观点:一、关于科举:不必过于看重,读书做人要紧。不象现在有些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分数,而不注重孩子的兴趣爱好。曾国藩还说读书要读经典,因为经典是经过许多人见证的理论,所以要省去好多时间。一本书没读完,不读新的。二、关于修养:为人切忌一个“傲”字。他曾经说从他一生的经验来看。有两个败字,一是傲字,一是惰字。即非傲即惰。也就是说庸人败在懒字,才人败在傲字上。当时他对他的学生李鸿章就是这样教育的。当时李鸿章是很爱睡懒觉的,有一次当众教育李鸿章做人要诚实,不能因为怕迟到挨说就说谎。这样李鸿章很难堪,从此就没在睡懒觉,也就没再迟到。最后成为曾国藩最有出息的学生。所以自己也知道自己失败的原因了,即是平凡之人,又有 惰性,所以也没有什么遗憾的了,因为我本没有人家用功。三、关于人生始发点:最重要的是立志。曾国藩之所以让他的后人读书要读经典,也是这个原因,因为读经典可以让人立志,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不至于迷茫,它可以给我们引路,免得走歪。现在有些孩子,读了读书提分处,基本的什么都不学。有的孩子的思想教育缺乏,而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走上歪路。也是很可惜的。

曾国藩他本人是非常爱家的人,他曾把他的家起名为八本堂。八本是指:一,读书以训诂为本,二,诗文以声调为本,三,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四,养生以少恼怒为本,五,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六,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七,做官以不要钱为本,八,行军以不扰民为本。而家是根本中的根本。和以治家。勤以持家。孩子要以孝悌为重。做为一代伟人,能把齐家看得那么重要,说明家真的是对每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家可以包容最真实的自己。

曾国藩曾写过这几句话值得大家思考:

一、宦官之家,兴旺不过一代

二,商贾之家,兴旺不过三代

三, 耕读之家,一般兴旺五代

四,孝友之家,一般兴旺十代 、

原因何在?

曾国藩心得体会篇7

读书,这个词从我们懵懂的少年时期家长就经常挂在嘴边,从儿童读物读起,读书,好像书是我单调的童年生活里唯一的色彩,我借它看宇宙辽阔,万物惊奇。后来,有吸引力的物件太多了,渐渐也就放下读书了。

后来高考失利,低落难眠无人可愈,我耐着心性读完唐浩明的《曾国藩》,在他的人生起落里获得力量,宛若重生,与我而言,阅读已不习惯,它是救赎。

它治愈我,打发漫长时光。多数假期时间我独自生活,空荡荡的房间,我读周国平、冯唐,在心底与他们对话,冲淡了孤独的夜晚。后来情伤无人分享,亦舒的爱情小说,抚平我悲伤。

我从没想过,读很多书就要成为了不起的人。它也许不会成就我,但它一直陪伴着我。对我而言,爱会消失,人会背叛,读过的书永在,它早已融入我的血液。

阅读的意义,不是要成为别人眼里满腹诗书的人,而是让自己变得充盈。生命只一次,有很多际遇无法体验,有很多远方无缘抵达,那就用文字去看看。

我们可以在书里,成为张爱玲,成为简奥斯汀,成为梁启超,成为王阳明,可以儿女情长百转千回,可以救国存亡血气方刚。

阅读的意义,不是挑几句富有哲理的话,发社交平台。比起美言美句,更重要的是体悟和共情。

是怎样的境遇才造就了这样的主人公,随文字而悲喜,然后去思考自己的人生。多年过去,也许书中细节多已记不起,但你成为了它塑造的人。

读书,你读到的不仅仅是主人公的人生,更是你自己的人生,读书,虽然不能带你一夜暴富,但是读书可以给你的生活多一种选择。

我相信,我花在读书上的时间,都会在某一刻给你回报,愿我们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

文字|李松蔚

编辑|姜梦

审核|曾子烨

图片|源自网络

发表评论:

Copyright © 2024 聚查文案 文章均为网友分享和网络收集整理,如侵权请告知删除 675289112@qq.com

页面耗时0.0430秒, 内存占用1.84 MB, 访问数据库23次

皖ICP备2023006074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