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好家风传承好家训作文5篇

 2024-11-29 23:09:30

摘要:优秀的作文是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的,所以我们写的时候一定要用心,优质的作文一定是我们平时多积累素材后写出的,下面是小编为您分享的培育好家风传承好家训作文5篇,感谢您的参阅。培育好家风传承好家训作文篇1?一纸家风拂面》庚子年生日后,我恰满16岁。那天依然陷在网课的忙碌旋涡里

优秀的作文是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的,所以我们写的时候一定要用心,优质的作文一定是我们平时多积累素材后写出的,下面是小编为您分享的培育好家风传承好家训作文5篇,感谢您的参阅。

培育好家风传承好家训作文篇1

《一纸家风拂面》

庚子年生日后,我恰满16岁。那天依然陷在网课的忙碌旋涡里脱不开身,不曾想午睡醒来时在床头发现了爸妈的一封书信。每天低头不见抬头见的,生活里的琐碎话语必不会选择以这样一种方式诉说,怀着好奇与揣度,我展开了信纸。

“近夏日炎长,正是读书好时节”

我家既不是诗书之家,也非繁盛望族,甚至只是上几代都是庄稼人的寻常百姓,自然不会有像题挂在客厅的书法大字、小时便被要求的背诵的家训那样化形的家风,他们更偏向字面意思,化为无形的清风,散在生活中,浸润着从懵懂到成熟的我,潜移默化间,蓦然回首,发现家风已悄然润泽了每一寸心田。

父亲的文化水平并不高,但他爱书。小时候我字还未认熟,每夜倚在床头等爸爸熄灯,只见他捧着一本老旧装订的厚书,凑在灯下,暖黄的光亮萦在他的镜框上,绕着他翻页的带着粗茧的手指,最后落在页面有些斑驳的书面上,上面缀着无数个我还认不清的字。有时我会凑过去问这是什么书,父亲没有转头,只一字一顿地回答我:《三国演义》。尾音上扬,浸着欢喜。

于是我有样学样,也开始读书。后来,我也爱上了读书且一发不可收拾,那时我还不懂,长大后等自己拿到梦寐以求的书向友人介绍时,开口后才惊觉语气同那时的父亲像了个七分。

家里有一个很大的书柜,小时候的书大多是父亲的,但因为他工作忙,数量不多,只占了柜子小小的一隅,剩下摆满了杂物。渐渐地,杂物被撤下来,我的书登上了厅堂。随着年纪增长,书的数量逐渐增多,很快超过了父亲的那方小小,在升上高中之前已经把那个大柜子放满。每次提出买书,父亲也不拦,反倒乐呵呵的,甚至会找我借书看。

父亲在信中再三提及了读书的益处,我一一看下来,用心记住。时至今日,文学已经成为了我缀在不长的人生之路前方的长庚星,甚至是一个习惯,闲时阅读是消遣,忙里阅读是激励,得意时静读,失意时抄书......这样浸在文字里时,我恍然想起,是少时的那阵家风,把我这颗小小的种子刮到了这片文学的土壤,我才能在此生根发芽。

“进退有度,以礼待人”

接下来的字迹是母亲的。

母亲是个朴实且热情的人,小时候放学遇到暴雨,她会送缩在路边挡雨的小孩回家;路边捡到钱包,她会一遍又一遍地拨打电话,直到对方得知并来领回;好几次她为外出务工还没找到住处的亲戚朋友提供暂时的居所。

这样一个热情的人,她从小教导我时对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却是“君子之交淡如水。”

因为父母工作很忙,我很小便被教导独立,也因此早早地拥有了自己的房间。“有眼不见,有耳不闻,有口不言”,这是最早被母亲漆在房间墙上的话,我记得清楚。

她在信里写道:“尊重,是人际交往第一要领。”

除却言传,这在母亲平日的举动里也能找到身教。母亲在很早的时候就能尊重我的意见,尽管那时我还是一个无知的小孩,她从未看过我的日记,进我的房间会事先敲门......渐渐的,更懂事一些,我也学会尊重她的观点,尊重她的生活和私人空间。

我知道,比起母女,她也希望和我成为朋友,我亦然。

后来,带着这样的教导,我走过了小学,走过了初中,如今走到了高中。期间遇到过和朋友们的友谊的开始与逝去,也经历过争吵和分歧,每次沮丧时,想到母亲的话:尊重对方,和而不同。便渐渐地从面红耳赤中恢复冷静。

实践赋予理论力量。每一次的挫折,都会加深对过往知识的理解。

母亲也曾回答过我:“善意和热情是我能回馈给过去帮助过我的人唯二两样东西,而尊重和礼貌,是我送给你,在你那段没有我的未来里,能帮助你走下去的登山杖。”

是了,这样的家风潜移默化着我,让我变得更谦卑,能以一个舒适的姿态去探索未知。

“祝夏安”

父亲母亲的谆谆诫言如在目前,结尾收笔的弧度好像也带着真切的期盼,我一时不想再用清风一词形容它,家风,家风,更像是过去的人们凝了半辈子的心血,给予后来者的礼物。你切实抓住它了,便不再是风,而是护佑你向前的旗帜;反之它便是风,一直拂动你的心帆。

培育好家风传承好家训作文篇2

《人间至味是素朴——从传家宝中品家风》

说起传家宝,每家每户都不同。有的可能是一幅颇有来历字画、有的可能是一把意义非凡的刀剑、有的甚至是一尊充满时代印记的瓷器......传家宝,总带着浓浓的家族文化气息,是家风的浓缩,是给后代一种念想和经验启示,它在时间的冲刷下历久弥新。

我们家的传家宝不太一样。它是上海有名的一道年菜——四喜烤麸。上海人过年吃菜爱讨口彩,冠以“四喜”的名字,喜字又更能讨口彩,所以,有了“四喜烤麸”之称,我们家一脉相传的家风就蕴藏于此。

“烤麸”的名字是怎么来的?据说有位妇女总是欺负老实的丈夫,女人的母亲很担心。有一天女儿回娘家,母亲制作了一些麸,女儿吃后很是满意。晚上突降大雨,丈夫怕妻子回家时被雨淋湿,冒着大雨给妻子送来了雨伞,母亲趁机苦口婆心地劝说女儿,女儿听不进去,只想着刚才的美味,不停地问那道菜是什么做的,母亲只是不停地说着:“靠夫,靠夫。”从那以后母亲每逢过年过节都会给女儿送去一块蒸制过的麸,而女儿也想起母亲的劝导,慢慢改掉了坏脾气,和丈夫和和睦睦地生活着。也是因为这个寓意,我们家每年过年都要吃这道年菜。

和红烧肉、油爆虾一样,四喜烤麸绝对称得上是上海人家中“浓油赤酱”的代表作之一。在上海人心中的地位也不一般,逢年过节的时候,家家户户的餐桌上都少不了这道菜。外婆是上海人,定居广州之后传承太婆婆的“大业”年菜——四喜烤麸。听名字好像很高大尚,这道菜却一点也不难做。把干烤麸、香菇、木耳、黄花菜用冷水充分泡发,起油锅下备料,再撒一把香脆的花生米。待所有食材快熟时,加盐、糖、生抽、老抽、陈醋调味,加少许水,小火翻炒以防烤麸粘锅,待汁收浓变稠便可熄火上碟。传统的烤麸需要用沸水氽烫至豆腥味去除 ,滤干水后起油锅炸至金黄再与其他配菜一起炒,这样大量用油又不健康。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年岁的增长,外婆走进了健康生活之道。在一次次的制作中终于来了一个创新——煎制。由此一来既可以保持烤麸的豆香又不至于烹饪时间过久从而导致其变软变碎。送一筷入口,口感糯中带脆,有甜有咸的酱汁从烤麸气孔中渗出,再配上爽脆的木耳和黄花菜,味道浓郁同时伴随着清爽宜人的口感,令人回味。

《深夜食堂》中有这么一句话:人世间,酸甜苦辣,若长良川。长良川是日本的条河流。真正的美食不一定是山珍海味,上好的食材只能一时感动味蕾。而一碟质朴简单的素菜,有时却能令人久久不能忘怀。美食,是一道情感的寄托,它像温润的流水一样抚慰着生活的疲惫。我们一家和小姨一家都会在过年期间去外婆这好好地吃上一顿年夜饭,香喷喷的四喜烤麸一直是我童年至今的美好记忆。

每年外婆身体力行地制作素菜,从不马虎。烤麸和黄花菜专门托上海的亲戚寄过来,香菇精挑又厚又大的,买生花生回来炒至酥脆。食材简单,但制作过程精益求精,在最简单的食材中寻找臻味和意义。四喜烤麸的创作和发展蕴含着老一辈对此的创造、探究与改良,蕴含着中华民族别样的耐心与智慧。质朴中寻找真谛,脚踏实地、勇于创新就是藏在这一碟四喜烤麸中的奥秘,使其美味又不失健康,而且让我们秉承传统。

如今,每年的年夜饭便是对中华文化、对家风的最简单传承,吃着家里人煮的可口饭菜,我们纪念着从前的先祖留下的传统、爱着身边现在的人,希望着新一年有更美好的开始,年复一年。年三十晚家家户户窗口亮起的灯——不论是为了照亮期盼、是为了照亮相聚、还是为了照亮欢笑,仿佛都汇聚成无形的银河,承载着温暖的团聚、以及中华源远流长的文明,流向一个个美好的未来。

培育好家风传承好家训作文篇3

我的家风如一杯酒,清香甘冽;家风如一壶茶,醇厚芬芳;家风如一幅画,连城之壁。我们家有三风:善良之风、孝顺之风、勤俭之风。

我家的善良之风。妈妈常说:善良是心灵的灯盏,能引导迷路的孩子前行。记得有一次,妈妈和我准备上街去玩,突然外面来了一个讨饭的。我看他穿的破破烂烂的,对他产生了厌恶之感,觉得恶心。这时候,他向我们生出了手,颤巍巍的说:“大姐,行行好,给我点吧。”我打算把他赶走,不想搭理他,可妈妈却给了他5元钱。我大吃一惊,生气地对妈妈说:“妈妈,你干嘛给他钱,这些钱可以给我买好几颗糖了。”妈妈却和蔼的对我说:“他是真的需要帮助的人,帮助他就是献出自己的爱心啊!孩子,记住啊,一定要有爱心和帮助他人的心,多少钱也买不回来的东西,就是那颗金子般的心。”这翻话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告诉我一定要有爱心,有一颗帮助他人的心。

我家的孝顺之风。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顺是每个中华儿女都应该必备的传统美德,在家里,我孝顺我的爸爸妈妈,每天,我会在课余时间帮他们干点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晚上给他们捶背,倒点热水泡泡脚。我孝敬我的爸爸妈妈是因为他们言传身教。爷爷去世的较早,剩下奶奶一个人孤苦伶仃的。多少年来,爸爸妈妈几十年如一日的照顾奶奶。记得奶奶去年茶季生病住院时,爸爸妈妈放下每天上百元的收入,每天都会轮流去医院照顾奶奶,也没有告诉姑姑等人。我有些不解,妈妈认真的对我说:“姑姑也忙,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就自己做吧。挣钱就是为了用在该花费的地方。把奶奶的病养好了,可以在家照看家里,我出去做事就不要锁门了。所以,现在去医院照顾奶奶也是挣钱。”我听了妈妈的话,心里好感动,才明白我为什么一直生活在一个温馨的家庭之中。

我家的勤俭之风。我们家的勤俭的宗旨是:该花的钱一分都不能少花,不该花的钱一分都不能多花。我要买学习用具或者课外书籍时,妈妈总是给我充足的钱,让我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在我看见同学新买的玩具流露出羡慕的眼神时,妈妈教育我:“好钢用在刀刃上,这些钱可以给你买几箱书了,别和同学比吃穿玩的,要比比学习。”难怪乎,我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学习状态,集中精力学习,因为有一个善于开导我的妈妈。

我骄傲,我生活在这样的家风里。如春雨,润物细无声,随风潜入我的心灵。

我自豪,我生活在这样的家风里。如花香,悄然静绽放,伴情沁入我的心脾。

培育好家风传承好家训作文篇4

《忆家风,扬家风》

家风,何为家风?

“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

“家风”又称门风,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生活作风,即一个家庭当中的风气。家风是给家中后人树立的价值准则;是建立在中华文化之根上的集体认同,是每个个体成长的精神足印;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这些都是死板的概念。

或许曾经年幼,不懂得家风是什么。还记得问过只有3岁的弟弟,什么是家风,他圆溜溜的眼睛悄咪咪地滚了一圈,然后咧起嘴角说:“是风吗?”我楞了一下,风?我也不知道。若你之前问起我家的家风,我会非常笃定地告诉你:“没有!”因为年幼的我根本感觉不到有任何东西一直祖传般的影响着我。到了后来,随着年纪增长,我才领悟到什么是“家风”。它似远似近,飘渺虚幻,可是又真实存在,悄无声息。实话实说,我们都受到它潜移默化地影响。

邻里互助,是我收到最大的感触。无功不受禄。从只有几岁,能蹒跚学步的时候,当我开始蹲在菜地时,就一直在认识它。或许很普通,或许很平凡,或许司空见惯,但是,不得不说,有些东西真的深深地刻在骨子里了。蹲在树荫下,一大片菜地被附近的退休伯伯瓜分,烈日当空,一顶顶草帽在玉米丛中穿梭,一滴滴汗水低落在泥土上,一双双布满裂痕,指甲缝里藏着泥土的手在一片片青葱绿叶上抚摸着大自然的恩惠,一阵阵笑声洋溢在这几十亩大的田地上。“老苏!来!看看我家的玉米怎样?还行吗?”“苏兄,咱家的香蕉,一大串哎!分你一束!拿回去放几天就成!”“苏爷爷!我爷叫我拿给你咧!咱家的番茄,大个多汁,今早摘的,你不在,所以这才下午再给你了啊!呀,妹妹也在,来擦擦就尝尝,可好吃了!”爷爷欣然地接收这些好意,一一谢过,吩咐我拿回家后,便转身走向他们的田里,投身进帮忙松土、除草、浇水的行列里。等到我回到地里,我也很不解,自家的田还没弄好,怎么跑去弄别人家的了?等到爷爷归来,挺着腰板,拿起毛巾,擦着满身的汗水时,我便提出我的疑问。爷爷愣了愣,然后哈哈大笑,弯下腰,摸了摸我的脑袋,说:“虽然我们是邻居,是好友,可是关系再好也不能白拿别人的东西。咱们地里的东西要么没熟要么前几天摘了,没什么好给人家,那就帮别人干干活,也不碍多少时间。记得啊,以后可不能白拿别人便宜啊!要是给爷爷知道了你敢这么做,爷爷可就再也不给你种你爱吃的小番茄啦!”那时的我似乎才五六岁,只知懵懵懂懂地点个头,爷爷也没有再怎么讲,只是往后每次收到邻里的好意都会回馈一些瓜果蔬菜或者去帮忙干活。后来,田地随着征收,面积越来越小,大部分伯伯都失去了那一亩桃源,可是深厚的情谊未曾改变。盛夏,黄皮、龙眼、荔枝纷纷成熟,哪怕不再一起劳作,谁也不忘各家各户互送新鲜摘取的水果,路途再遥远,心意永不迟到。

后来,现在的我十几岁人了,渐渐迈向成年,也不得不说这类的事情还在影响着我。互联网发达,我们家也迷上网购,可是父母上班,我要上课,快递到家无人签收。对面屋的阿婆平时无事,打理着屋边的一小块田地,边上有个用木头搭的小木棚,里面放着她平时收起的可回收品。母亲嘱托阿婆帮忙收一下快递,阿婆很乐意地帮忙起来,买东西多的时候,她甚至一天断断续续收三四回快递。阿婆不愿意收钱,邻里谈钱伤感情,可是骨子里也不允许白白让自己得到这样的好处,于是母亲吩咐我们把废弃的书、纸张、纸皮、易拉罐、塑料瓶收好,每次趁阿婆在屋内忙的时候,悄咪咪把这些东西悄无声息地放在她的木棚里,这也是一份心意、一份回报。这些年,同样的,阿婆也经常分享她菜地上的各种蔬菜和草药,我们周末买菜的时候也会帮她买活禽。妈妈说,邻里之间,这些不算什么。但是,我总觉得,哪怕只是这些小事,也很重要,我说不出它哪里伟大,可是每次,心里都流淌着一股暖流。

这些事情很普通,真的很平常,但不得不说,这些教会了我很多。邻里和睦、互帮互助、将心比心、为人着想、节俭朴素、尊老爱幼、家庭和睦、勤俭持家、努力学习回报国家,这份无形的精神,这份无形的力量,跨越时空,跨越江海,跨过山河。

或许,这不算家风,或许,这就是家风。或许,我那天真年幼的弟弟说的没有错,家风就是“风”。它像风,悄然滋养万物细无声;它像风,随着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它像风,一阵又一阵地吹进千家万户;它像风,又可细水长流又可波涛汹涌……

这就是家风,从祖辈一直传下来;从一件件小事中表露出来;从街坊邻里间一位传一位,一家传一家,一户传一户;或许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或许是客厅里被框裱起来的“自强不息”“学无止境”,或许是在睡梦中呢喃的嘱咐,或许是爷爷深沉又活泼的叮咛……

这,就是家风!

培育好家风传承好家训作文篇5

《良善家风惠久远》

家风,是一个家庭世代相传的风尚,是一种薪火相传的文化和道德氛围。古有诸葛亮的《诫子书》、司马谈的《命子迁》;近有傅雷的《傅雷家书》,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无不包含了长辈对于晚辈的谆谆教诲,对于下一代甚至于社会,产生了深远悠久的影响。

而家训,则是家风的体现。就如《诗·周南·桃夭》中所描绘的“宜室宜家”,家训,是家族中个人的行为准则,是对于家风的守护。

明代有文学家、思想家吕坤写《望江南·示儿》:“贫贱易,富贵良独难。一分有利一分害,半生不足半生安。无私心自宽。”告诫儿子安贫乐道,无私坦荡;而今有家父予我之言:“同根源,少计较。有难处,多帮衬。”——这是我家的家训。而它,就像那绵绵细雨,“润物细无声”,默默地体现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生活之中。

仍记得几年前,老家大岭村里需要建造一座新亭子供村民休息。一时间,或多或少的钱财从四面八方汇向一处,而身为建筑师的父亲,更是向村委会自荐,想要设计这一座凉亭。当我回村时,凉亭已经修建完毕了。正正方方的一隅小亭,四个亭角高高翘起,时不时有飞鸟短暂栖息于上。这凉亭名唤“莲沁亭”,位于村头祠堂前的古菩提树旁。菩提树浓密的枝叶幽幽的压在亭子紫红色的瓦顶上,往亭中洒下一片斑驳光影。六个象牙白的圆柱,直直的支撑着这一方天地。它周围围着一圈浮雕石栏,粗糙的质感使我心生欢喜。

“好美的亭子!”我由衷的感叹道,“爸爸为了修建这座新亭定是费了不少心思啊!”我本以为,爸爸修建了如此精美的亭子,那么村里的奖赏也定是不会少的吧?却没想到,在一次偶然的闲聊之中,我竟得知:爸爸修建这座“莲沁亭”,一分报酬也没有!反而还要自己再投入一些资金。

坐在亭中冰凉的花岗岩石凳上,我不解。“爸爸,这明显是‘亏本的买卖’呀!”爸爸的嘴角却勾起了一抹微笑:“你知道,这座亭子为何要叫做‘莲沁亭’吗?”我摇头。爸爸指了指不远处的陈氏宗祠,“落叶终要归根。我们的祖先因逃难来到此地,开村建房;如今虽已是太平盛世,但百年来我们族人团结一致的品格从未改变。我们就像这莲蓬里的莲子一样,同根同源,哪怕身处他乡,心中亦满怀挂念。还记得我常与你提及的‘家训’:‘同根源,少计较。有难处,多帮衬。’吗?这亦是这个道理。金银固然珍贵,但同族之间的羁绊,确是比钱财更宝贵的。”。

抚摸着粗糙的石栏,我将目光投向不远处的祠堂。那一句“同根源,少计较。有难处,多帮衬”久久地在我的脑海中徘徊。它虽只有短短十二字,却是对于我百年来同甘共苦、宽以待人、互帮互助的祖德和家风的最好概括。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大岭陈家人,培育了我们“明月入君怀”的美好品质,巩固了我们风雨同舟的凝聚力!

“木欣欣以向荣”,微风轻柔,身披五百年古菩提撒下的阴影,我再一次默念那十二字家训.....

发表评论:

Copyright © 2024 聚查文案 文章均为网友分享和网络收集整理,如侵权请告知删除 675289112@qq.com

页面耗时0.0584秒, 内存占用1.84 MB, 访问数据库25次

皖ICP备2023006074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