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篇学习体会就想把所有的感受写完,只有与实际做好结合,写出的心得体会才更有价值,以下是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巴金云心得体会7篇,供大家参考。
有你在,灯亮着,巴金先生的去世让每一名读者感到遗憾和悲伤。
我并非是个热爱看书的人,最初的相识也只不过是教材书中载选巴金先生的几篇节选,还记得为《雷雨》在老师的课堂上演绎,在《爱尔克的灯光》中体味封建社会下带给我们的启发,称不上巴金先生的忠实读者,唯一接触完整的一本书《家》。
不久前,我又拿出了《家》,细细回味了一遍。
《家》这部小说是从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一个大家庭中说起的,讲述了那一代人对自由,对爱情,对创新中国的梦想的追求和努力,和他们三兄弟做出的不同决定,是坚持还是放弃,是爱还是恨,是走还是留以及这些决定带来的不同后果,越是读到后面,情节越是起伏不定,内心越是激动不已。
《家》中塑造了一个封建压制极其严重的大户人家,在这个家中有着不同性格,不同命运的人物。
觉新无疑是这个时代大部分人的影子,他是一种悲剧,曾经深爱着梅,但让他的父亲用占阖的方式决定了他的命运,娶了瑞珏。
他爱他的妻子,但世俗的思想害了他,听从别人的鬼话,将待产的妻子送到城郊,以至他的妻难产而死。
他含泪忍受一切不义行为,不敢吭一声,他活着,只为敷衍,豪无主见,这也正是旧中国的悲哀。
然而丫头鸣凤对觉慧的不渝也是一个悲哀,这个悲哀是这个社会造成的,但麻木的人们不以为然,在他们心中丫头拥有的权利不同于他们,他们是物品,可以当作人情相送。
而觉民则不同,当他得知与冯家小姐定亲时,为了自己的梦想毅然选择离家,最终他在这个家庭中是最早取得小小胜利的人。
读完了《家》,我的心潮澎湃,不知是为了觉民,觉慧的胜利而欢;还是为了琴,鸣凤的大胆而喜;或者是为了瑞珏,梅的遭遇而泣;再不然,就是高老太爷的专制受到了打击而歌。
总之,五味瓶打翻的味道,难以用言语阐述。
《家》中描述了封建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家》中让每有一位读者热情,冲动和幼稚,《家》中让我们看到了青春给予我们勇于改革和创新的.动力,不管碰到什么坎坷和挫折,都要坚定信念冲下去,千万别想觉新那样一生充满遗憾和内疚。
看完《家》已经两天了,心中还是空空的,宛如一波绿水。
这些天,我一直在想,到底是我是世界,还是你是世界?而世界,又是什么?是忘记吗?我沉陷在其中无法自拔,我不知谁对谁错,我只能去想我仍会努力去做。
一部1931年创作的作品,正如巴金自己说的,有些激进,有些不妥,有些幼稚。
它让我开始明白时代的意义,时代改变人的意义。
但或许当初作者若给人指出一条道路了,我就没现在那么喜欢它了。
同为新时代的人,我是不喜欢觉慧的。
甚至没有过多的好感。
他是个什么人?叛逆,造反甚至是疯狂的。
他试图改变一切,改变礼教,改变家庭,改变社会,但他手无缚鸡之力。
他只能用文字抒发自己的理想。
那么他带给我们什么了?星星之火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若所有的星星之火都跑到了一处,组成了大火,固然好。
但是,其他地方不还是冰冷的么?若真作为一个有志之士,应有远大的抱负,这点欠缺,也许就是所谓的幼稚吧。
觉慧另外让我深恶到痛恨的几个地方,就是:一个正面人物,一个需要讴歌的人物,竟然也会忘记!竟然会为他的所谓的无知的事业而忘记一个为他甘愿也确实付出一切的人。
鸣凤死后的第一句描写竟然是觉慧终于写完了,之后的那句他决定放弃她又是什么;他从不三思,当觉新饱含热泪说出你想过我的感受没有,我相信所有的读者此时都难以抑制心中的怜悯,我甚至以为他会打消出走的念头,谁知,他说:我不管这是什么?这是耍孩子气,觉新此时也不生气,反生歉意的泪光。
唉这是给了我们什么样的感受?当时是一个死气沉沉的时代,可正如狄更斯说的: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的时代。
新思想没有错。
新思想的发展势必会遭到遏制,所以激进一些也未尝不可。
但,以上两个片段,一个是深爱的人,一个是手足情深的兄长。
难道,新思想就是抛弃一切吗?人们说忍耐到了极点就是反抗,这种反抗的力量是惊人的。
可如果一个人没有忍耐,总是爆发,会长久么?我说不下去了。
舒了两口气的我觉得刚才的我确实有些气愤,过于冲动。
现在,我以一颗平静的心首先梳理一下过程:首先讲一下我对每个人的感觉,再详细作感想,最后,我对于忘记和你我以及社会做一个议论
文章里的主人公无疑是觉慧,他是一个接受新思想的人,但是,我想,他也许过于偏激,起的作用适得其反,而他自己却还茫然不知甚至以为成功~对于他,要说的太多,却不是主要的,没准后边还会谈及吧。
但是,这里要做重点说明的是,我认为,他毁了鸣凤。
换句话说,鸣凤爱上觉慧是个错误,是个宿命。
也许我这个人不习惯走中间,反而爱去两边。
爱去亲身体会最上层鱼最下层人的感受,尚且不说。
我觉得我要是从《家》这部小说中找出一个最正面的人物,莫过于鸣凤了。
她有什么?她什么都懂。
这一点第二章就有体现:她坐在床上,想着自己的未来,想着自己的宿命,哑然失笑。
说到苦笑,我还要岔开一下,巴金在《家》中用了过多的苦笑、凄然地笑、忧伤的笑,不知为何,总之我觉得有的地方真的难以这样抛弃自己本身意愿的笑,有些地方真的连哭都哭不出来或是根本不用苦笑唉,我不懂。
话说回来,正因为鸣凤懂得太多了,所以她会不自觉地瞎想,甚至想到死。
但是聪颖而不是传统的她怎么会爱上偏激好动异想天开的觉慧呢?!也许这真是宿命吧。
后文会提到,我有两三次看不下去。
《家》我是一直以一种不屑的眼光去看的,直到鸣凤的死,我突然感觉到了奇妙的痛苦,这也是我读说有书以来第一次痛苦憋闷的看不下去的时候。
当时仿佛大石压心口,抑郁、烦闷、焦躁使我真正无法看下那一行行字,我歇了眼,甚至因此休息了一天。
当我再次拿起书时觉慧终于写完了一行厌恶的字现了出来。
我很想再歇息一会儿,但强咬着牙看了下去。
居然看到了觉慧的一丝毁意,紧接着他决定放弃她使我刚刚舒下的心又激动起来,咽下的吐沫呛在嗓子里。
从此,我越来越看不懂觉慧了,也越来越厌恶他了。
大家若有谁为觉慧而不平,不要说我,找鸣凤吧之后的半部小说,我是在行尸走肉的状态下看完的,瑞钰的死,老太爷的死,的确也让我的心中产生了一丝波澜,也让我有时看不下去,但我都强忍了,鸣凤死后的那种惊天动地的痛却再也没有了。
从那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两兄弟回到自己的公馆,到最后那一艘缓缓驶向与远方的行船,《家》已经读完,一幅幅经典的画面却在我的心中久久地徘徊。
《家》讲述了一个封建的家族——高家慢慢由辉煌走向衰落的。高老太爷是这个家族的统治者,一个封建礼教的代表。他做了不知多少年的“四世同堂”的好梦,及梦想成真时高家却沦落到了堕落的边缘。
觉新与梅被分离,梅抑郁而终,而觉新的妻子瑞钰却因为避“血光之灾”难产而死。鸣凤因为将要被嫁给冯乐山,忍痛与心爱的觉慧告别,投湖自尽。因为老太爷的逼迫,与琴相恋的觉明离家出走……封建的礼教,摧毁了一对又一对年轻人的幸福。高老太爷的两个儿子克安和克定不务正业,坐吃山空,欠债无数,把老太爷气得病倒。高老太爷病死之后,他的三个儿子因分家产而争吵……终于,觉慧醒悟了,离家出走。
一出又一出的闹剧,让人彻底认清了摧残生命的封建礼教。高家的人接连成为封建的牺牲品,甚至连高老太爷也没有幸免,高家堕落了。
我最不能忘记鸣凤的死,只是读着这一段,心中不免充满了悲哀,同情与愤慨。最后投湖前的那一声“三少爷,觉慧”仿佛穿透纸张,清晰地传到读者的耳边。这是鸣凤第一次直呼觉慧的名字,但也成为了最后一次。这是下等人第一次与上等人平等的告别,可惜这告别的背后是无尽的悲哀。天地悠悠,可惜觉慧和鸣凤生错了时代。在那个黑暗的年代,青年人的爱情注定是悲剧。
这就是旧社会!这就是封建家长制!这只不过是众多悲剧之中的冰山一角,谁能想象得了,在中华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如此悲剧重复了多少次!高家的落寞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终于,年轻人们纷纷觉悟,开始了与旧社会不懈的斗争。
联系到今天,我们的生活又是多么的幸福。我们有权选择自己的前途,我们的身后有长辈们的支持。可是现在的我,哪里有以前青年们的独立和拼搏,哪里有以前青年们的闯劲呢?反正我还有大把的时间,我何必畏首畏尾?
《家》已经读完,让我来评价,它不只有黑暗沉重的一面,它也是一支青春的赞歌
昨晚一夜终于把家的最后几章看完,很有想法,觉慧走了,在封建制度下,我佩服觉慧,他是迈向他的美好的未来,他自由了!
在这个封建礼教的家庭中,各人物我大致留下了这些印象:
觉慧:一个有着新时代思想以及敢于挑战权威心态的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他从不坐轿子,因为他信奉人道主义,他不分尊卑,因为他和仆人鸣凤恋爱,他参加游行,他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办报,正是这样的青年才为封建和现代之间架起了一座过渡的桥,敢想,敢干!
觉民:有着和觉慧一样的思想,却终日想着他的琴,他深爱着琴,甚至为了琴在觉慧的帮助下逃婚,幸好老太爷病重。
觉新:三兄弟的老大,作揖主义,无抵抗主义,就是这两个主义,害了两个风尘女子,梅和瑞珏,因为父亲高克文死了,所以他要照顾整个家庭,他的这个公馆,好似一个小贾府,关系很复杂,所以觉新就像林黛玉进贾府那样,步步留心,听从长辈的一切吩咐,他因为听从长辈的要求,娶了瑞珏,害了梅,他因为听从了陈姨太的要求,把怀孕的妻子送到了又冷又潮湿的产房,结果连妻子最后一面也没见到。其实他心里也不好受,总是默默哭泣,尽自己最大努力承担一切,到最后,他终于醒悟了,帮助弟弟觉慧走向了光明!
琴:一个有着先进思想的女孩,却为母亲而牵绊,她热爱她的母亲,怕母亲被别人说闲话,所以连短发也不敢剪,她的家庭很不幸,只有她和她母亲相依为命。她和觉新相恋,是信任支持着这份荆棘丛中的爱。
徐倩茹:剪短发,有一个词概括,洒脱。
鸣凤:命很苦,自幼沦为人奴,在高公馆伺候了七八年,最后还是被无情地抛弃,她因为秉持着觉慧的那份爱,所以几度抱有希望,但最后才明白,没希望了,她跳进河中,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老太爷:害人不浅,整个一封建老混蛋,为了面子,他害了多少人,整日做着四世同堂的美梦,年纪这么大了,还娶了个姨太,自己不够,还把鸣凤送给冯乐山这个王八蛋做姨太……陈姨太:年纪应该不大,却乐此不疲地伺候老太爷,做他的姨太,还整日胭脂水粉,把脸涂得红扑扑的,走过就飘过一股不自然的香气,还扭着腰,恶心死了,老太爷死的前后,她想透了脑筋,终于想出了请巫师驱鬼和把瑞珏移到过城门又过桥的鬼地方的办法,他大概整日跟着老太爷,思想也腐朽了。
剑云:印象不深,他很自卑,喜欢琴却不敢说。
瑞珏:很贤惠的一个女人,身为人妻,她体贴丈夫,却不知丈夫心中已有别人,知道后,她也坦然面对,身为人母,她疼爱海儿,最终却只落得个死……
黄妈:一个和蔼的女仆,深受觉民觉慧两兄弟喜爱。
整个故事应该是以觉慧为主线,诉说了一代人在封建制度下受到的压迫,他们有的崛起,有的却永远地倒下。
激流三部曲,巴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家》、《春》、《秋》,我读的,是其中一部《家》。它讲述了二十世纪初期的一个封建大家族高家的故事。
高家有三位少爷,大哥高觉新,二哥高觉民,三弟高觉慧。
大哥觉新的性格与二哥三弟迥然不同。他虽然善良,却从骨子里透出怯懦。他视祖父的话为律法,却又对有新思想的青年充满同情,并给予帮助。他帮助觉民逃婚,帮助觉慧离家出走。他痛恨封建制度,但这该死的思想却早早的深深的在他的脑海里扎根,他虽然接受新思想的启蒙但却不敢过多的接触。他在祖父和弟弟们之间的夹缝之中生存,我喜欢他的善良,却讨厌他的怯懦,两种性格在他身上如同阴阳两极一般契合。最终,他的“不抵抗”主义却造成了他与妻子瑞钰,表妹梅三个人的爱情悲剧。
二哥觉民和三弟觉慧的性格倒是十分相似,但是相比于觉慧,觉民要成熟稳重得多。他们受到新思想的启蒙,勇于参加学生青年运动,热心创办刊物,宣传先进思想。
觉新的性子有些激进、叛逆,他爱上聪明伶俐的婢女鸣凤,但冯乐山却指名要娶鸣凤为妾,鸣凤坚决不从,投湖自尽。爱情的悲剧让他彻底觉悟,离家出走,投身革命事业!
高家,是一个旧社会常见的封建大家族,它表面上看起来光鲜亮丽、井然有序,但是实际上它处处遍布着黑暗,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两个有思想、有抱负、有理想的新青年出生在此,他们没有被封建旧制熏陶成行尸走肉,而是勇敢地冲出牢笼!
觉慧最终冲出了牢笼,他挣脱了束缚,成为了真正的勇敢者、革命者!
巴金先生以成熟尖锐的文笔狠狠地戳穿了封建专制制度的罪恶与黑暗,揭露了在温馨和睦掩盖下的大家庭的勾心斗角与险恶。此外,他还描写了在新思想的推动下,新一代青年逐渐觉醒和反抗。陈旧的封建势力虽然强势,但那毕竟已成为过去,和现代社会必然的发展道路相悖,陈旧的制度始终会被社会所淘汰和遗弃,如同生物,物竞天择!
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今天很荣幸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读的巴金先生的《家》之后的感想。初读《家》,也许这个故事并不吸引人。然而一本好书,是引人渐入佳境,一点点接近主人公,感受那个时代的气息。《家》,是我目前读过最令人身临其境,并且带来颇多感动的书。
《家》描述的是,中国已经逐渐从沉睡中苏醒,在新思潮的带领下逐渐变革,金陵城的高氏一族却处于旧的封建家长制中,在时代的影响下,年轻一代开始觉醒、反叛。高家不能结婚逐渐衰弱下去,直至最终崩塌。其中,以长房的三兄弟觉新、觉民、觉慧为主,一个故事展现了这个家族的悲欢离合。
巴金先生所写的《家》之所以打劫人心,不仅在于作者投入了他的爱情,融入了情感去写,更在《家》所表现的一个时代,新旧交替的时代以及这个时代中三代人的斗争。作者所描述的这个家,是这个时代的开端,亦是这个时代的结局。在高公馆中,有着雕梁画栋的房屋,迂回的行廊,精致的花园,时时可以听见欢声笑语,俨然一个人丁兴旺、诗礼传家的奢华的大家庭。可是这是一个华美却脆弱的表象,在暗地里,人人想着勾心斗角,互相排挤,而大难临头的时候,他们便一哄而散,这个家族只剩下空架子,孤零零地立着,既滑稽,又悲哀。这不过是一个血腥、专制的、腐朽的、自己挖成了自己的坟墓,自己又把自己埋葬了的旧封建家庭的代表。
整本小说,仿佛满满地承载的是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的血泪,妥协或斗争。但在我眼中,这不仅仅是三个人,而是千千万成个人,小说的重心不在描写人物,而是在透过人物,写出他们身后的封建制度。青年们,少女们,在纸上的控诉,反抗甚至是少有的欢乐,都不免有阴云的笼罩,压迫,要使他们成为傀儡,成为旧礼教的牺牲品。
有的人,譬如觉新,便成了这牺牲品之一。觉新作为长房孙,从小就被寄予厚望,而他也的确从不辜负父母的期望。他相貌清秀,自小聪慧,成绩也优异,觉新盼望着到国外留学,盼望着娶自己的表妹钱梅芬,却屈服于父母之命,媒灼之言,娶了素不相识的李瑞钰,同时与表妹分离。而恋爱的结束,又成为了祸难的开始,从此觉新行尸走肉一般地上班、下班、在长辈与弟妹们之间周旋,他做的所有事都是为了维系这个岌岌可危的家庭,牺牲了爱情,牺牲了自我,最为可悲的是由于荒诞迷信的借口:避血光之灾。他将自己的妻子送到阴冷的城外生产,导致妻子死亡,他却连最后一面都不能见上。觉新总是在屈服,总是在让步,他总是“像傀儡似地被人玩弄着,像宝贝似地被人珍爱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觉新是这样一个让人不能不心痛、叹息,继而深思的人。觉新作出的牺牲,不仅仅是由于他的性格感性软弱,更是由于他作为“长房孙”,在年轻一辈和年长一辈的中间作为桥梁而不得不承担的责任。在那时,像他这样的青年必然还很多,他们一脚踏在旧时代的阶梯上,另一脚又踏在新时代的阶梯上,作出无谓的牺牲而试图将分裂的两代弥合在一起。他们不是不愿意接受新的思想,也浊是没有看见旧时代血腥的倾轧、斗争,只是因为他们舍不得旧家庭,也不希望看到新一辈离去,他们希望看到一个完整的家庭,哪怕这需要许多人为此牺牲自我,牺牲一切。作者在书中悲哀地说:“这般人是没有希望了,是无可挽救了。给他们带来新的思想,使他们睁开眼睛看到这个世界的真面目,不过是增加他们的痛苦罢了,这正像使死尸站起来看见自己的腐烂一样。”作者指责道:“思想是新的,行为却是旧的,你们都是矛盾的!”不知有多少人,有着如此的矛盾呢?
小说中,还有其他的带有浓郁悲剧色彩的人物,比如鸣凤。她只是一个下人,一个小人物,可是作者却不惜耗费大量的笔墨,来描述她投湖自尽之前的心理活动。她在湖边的悲泣,是那样令人心痛不已。她哭诉,她从不曾伤害过一个人。她同别的少女一样,也有漂亮的面孔,有聪明的心,有血肉的身体,为什么人们单单要蹂躏她,伤害她,不给她一瞥温和的目光,不给她一颗同情的心,甚至没有人来为她发出一声怜悯的叹息!她悲伤,感到有一堵高墙隔在和和觉慧之间。最终的纵身一跃,一个美好的生命悄志声息地消逝在冰冷的湖水中了,可怜的鸣凤啊,她温柔、谦和、美好、聪慧,不过因为她是女人——被视作傀儡、玩物的女人,因为她是下人——被蔑视、践踏的下人,就遭到如此的厄运,被随意地送给别人,完全不被作为一个人来看待。平常,鸣凤也是同觉新一样,温和地默默承受一切,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她会有这样的勇气,以死来反抗专制的压迫。从这一点来看,全书中不是幼稚而大胆的觉慧,而是可怜可爱的鸣凤,在她身上,旧礼教的黑暗与青年的热血的碰撞达到了极致。从这矛盾中迸发的力量让人不能不惊叹、敬畏!这也正是巴金先生的作品的可贵之处,他是将自己的满腔热血投射到纸上,使每个人都有头脑,有思想,活生生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在巴金的笔下,许多年轻鲜活的生命在挣扎、呼号,为了权利,为了自由,他们抗争着。他们不仅仅是那个旧时代最鲜明的记号,今天或许仍然有许多这样的人,受命运捉弄,受权势压迫。即使我们不敢说,凭借主观的意愿就可以扭转局面,但是,看看觉新的例子,“无抵抗主义”和“作揖主义”可以生生断送一个人的青年,我们可以知道,面对压迫唯有奋起反抗,才有机会赢得胜利。巴金的《家》,我们不仅可以将它看作是对那个黑暗时代的控诉,更可以看作是对青春的呼唤,对奋斗,对斗争的呼唤。面对困境,我们要说:“我们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应当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
《家》仿佛是一幅恢宏的画卷,展现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一个混乱的时代,矛盾的时代。妥协者,让者都会沦为时代的牺牲品,只有勇敢无畏的抗争者,方可开辟一条康庄大道。让我们燃起全身的热血,无所畏惧地向前开辟属于我们的时代吧!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杯具”——这是巴金在读完了小说《复活》之后的一声感慨,而我觉得这恰是觉新生命的写照。
整部小说以“五四”户外为背景,描述了一个封建大家庭有昌盛至破亡的过程。这个家庭拥有着华美的外衣,貌似是豪门大家世代书香,其实在这层光鲜的外表下,以高老太爷为首的那些所谓的“卫道”“护法”者早就受了封建思想荼毒至深,他们不追随时代的发展趋势,固守旧制,压制一切反抗,竭力维护诸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死亡,不亡不孝”这一类的旧话。有这样一个封建的大家庭,这对于期望新生活却身为长孙不得不挑起家庭重担的觉新来说无疑是道枷锁,将他的身体心灵牢牢禁锢着,在矛盾,挣扎,痛苦,懊悔中艰难过活。
书中这样写道:“‘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对他的确有很大用处,就是这样的‘主义’把《新青年》的理论和他们这个大家庭的现实毫不冲突地结合起来。它给了他以安慰,使他一方面信服新的理论,一方面又顺应着旧的环境生活下去,自我并不觉得矛盾”,因此,他坦然地以便读者新思想的《新青年》,一边继续地过旧式的生活。
觉新自我也曾说过:“我的生命就这样完结了。我不反抗,正因我不愿意反抗,我自我做一个牺牲者……我跟你们一样都做过美妙的梦。但是都被人打破了,我的期望没有一个实现过,我的愉悦早就被人剥夺了,我并不怪别人,我是自愿地把担子从爹的肩膀上接过来的……”
连他都认为自我是一个牺牲者了,又何来反抗一说》因此,在祖父母亲的安排下,他放下了青梅竹马的梅表姐,娶了另一个少女瑞钰;因此,他放下自我喜爱的化学,开始了上班生涯;因此,在他的妻难产而死时却不能见她最后一面……他只能忍受,忍受,再忍受,可到头来他又得到了什么?什么也没有,却是失去了两个他爱的女生。
他心里不是不痛,只是从来都没有在人前流过泪。他是令人惋惜的,正因他的身份——长房长子,让它失掉了反抗的.资格,只能忍受精神上的折磨。
对觉新,觉慧多次批评他的懦弱,但更多的是同情和原谅。正因觉慧能了解哥哥作为一个被牺牲者的无奈情绪,觉慧能毫不犹豫地选取逃离这个家庭,但觉新能够么?
属于那个时代阴霾下的青年,都拥着一颗劈开黑暗见日明的心。他们在反抗和斗争中,有的是一段段不为人知的辛酸往事。只正因心中仍有梦,因此他就能忍住痛,只正因他的心中仍小小地希冀着愉悦,因此,他能坚强地活下去,而不轻易轻贱性命。
觉新觉新,你最终还是,觉醒了吧。
《家》是巴金最杰出的作品,以五四运动浪潮波及到的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描写了高公馆这个“诗礼传家”、“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没落分化过程,揭露了封建专制的腐朽本质,控诉了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恶,颂赞青年一代的反抗斗争精神。
《家》以娴熟的艺术手段,塑造了众多富有典型意义的文学形象。书中人物不下七十个,既有专横、衰老、腐朽的封建家族最高统治者、封建家长只代表高老太爷,荒淫残忍的假道学和刽子手冯乐山,腐化堕落的败家子克定,狡猾贪婪的克安等等统治阶层的形形色色人物;又有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如敢于以死向封建专制抗议的鸣凤,温顺善良地吞咽着旧礼教俄国的小姐梅,善良厚道柔情的长孙媳瑞珏等等;以及接收新思潮影响、向往自由平等、大胆争取个性开放、敢于反抗封建统治的觉慧、觉民、琴等青年觉醒者和叛逆者的形象。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觉新,他虽然接受过五四新思潮的激荡,但是处于“长房长孙”特殊地位,深受封建伦理纲常特别是“孝”道的熏染,铸成他委婉求全的懦弱型顺从的性格;他既同情支持弟妹们反封建的抗争,有屈从于封建势力的压力,维系着封建统治的权威。这些人物都写得血肉饱满,个性鲜明,富有深刻的历史内涵和阔大的现实包容。
在这个家里发生的故事也让人感觉到气愤与悲哀。第一个悲剧发生在鸣凤身上。已经六十岁的冯老太爷要在高公馆的丫头中选一个去给他当小老婆,而这个灾难恰恰降临在十六岁的鸣凤头上。鸣凤和觉慧之间有一段爱情,但是因为两人一个是婢女,一个是少爷,身份悬殊,才导致这段纯洁的爱情别成了一个悲剧。刚烈的鸣凤在他新婚前夜跳湖自尽。梅的命运更加悲惨,她死得比鸣凤懦弱多了。梅是觉新的表妹,他们二人之间也曾有过爱情,本来两家都同意结婚了,却又因为二人的八字不合而不得不散。觉新娶了李家的瑞珏,重新获得了爱情;而梅也另嫁他人,却当了寡妇,又回了娘家。两人依然对对方念念不忘。后来没得了肺病,却因为父亲守旧,不肯看西医,耽误了治疗,最后她怀着遗憾,软弱的死去。高老太爷的身体也是一天不如一天,快要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医药已经不起作用了,在陈姨太的提议下,人们开始求助于封建迷信。最开始找道士在大厅里做法念咒,深夜陈姨太又在天井里拜菩萨。后来克明、克安、克定三兄弟又祭天。最后居然找巫师到家里来捉鬼,把老太爷吓得够呛,陈姨太等人被觉慧说了一番后羞愧地散了。又过一天,老太爷死了,临死之前他醒悟了,同意觉慧等年轻人接收新思想了,可是已经太迟了。死得最令人悲愤的就是瑞珏了。老太爷死后,封建的思想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更严重了。葬礼就办得充满封建色彩,这还不够,长孙媳瑞珏生产的日子近了,太太们说长辈的灵柩停在家里,家里有人生产就会有“血光之灾”。所以按照封建理念,瑞珏不得不搬到城外去住。后来瑞珏难产,却不能与觉新相见,她在生下一个儿子之后,含恨离开人世。
这是四个悲剧,虽然发生在了几个完全不同的人的身上,但是却都揭露了封建统治的罪恶。梅和瑞珏都是觉新曾经爱过的女人,而她们也都是封建主义的悲哀,她们同觉新一样,太软弱了,对于别人说的,哪怕自己知道是错的,也要把痛苦埋在自己心里,只会服从,不会反抗,他们的所谓“作揖主义”哲学纯粹是给在封建社会白白做出牺牲。高老太爷在临死之前能够醒悟也称得上是一种庆幸吧,不过他醒悟地太迟了,没有任何的意义和价值,根本不能给这个家庭,这个社会带来丝毫的改变。而鸣凤,她与常人不同,她性格刚烈,虽然她的死也是白白牺牲,根本不会引起任何人(封建主义)的任何注意,但是她宁死也不屈服于封建主义,至少她死得不窝囊。总之,封建社会给人们的痛苦远不只这些,所以年轻人才要推翻这个社会,让人们看到新社会、新生活的希望。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67528911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