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铅笔教学反思模板5篇

 2024-11-17 07:50:11

摘要:教学反思的写作对于教师来说是很有必要的,教学任务结束之后最重要的就是及时写好教学反思,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削铅笔教学反思模板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削铅笔教学反思篇11.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教学反思的写作对于教师来说是很有必要的,教学任务结束之后最重要的就是及时写好教学反思,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削铅笔教学反思模板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削铅笔教学反思篇1

1.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

教学中,我将两个简单的问题“测量桌子的高度”与“测量铅笔的长度”让学生观察讨论,由此激起学生探寻除米和厘米以外其他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

2.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我向学生提供生活中的一些实物:1分硬币、ic卡、铅笔、橡皮和一些扑克牌等,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3.鼓励学生质疑,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

课堂上,一名学生在测量实物时发现1元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多一点、2毫米不到。于是,我对学生说:“那对于不是整毫米数的`物体,如果我们想得到更精确的结果,怎么办呢?”学生感觉应该有一个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我又告诉他们:“其实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确实还有,请同学们课后去查阅工具书,也可以向别人请教或上网寻找。”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提出了新问题,教师也让学生在允许范围内加以讨论,这些看似对教学不利的“突发事件”,实际上把它利用起来,让学生再一次产生探寻课本以外新知的欲望,让他们知道知无止境,也为学生走出课本、走向课外创造了机会。

4.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教学中,我始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这一过程,我认为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最大价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学时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5.本节课的教学中,由于我在使用多媒体演示格尺上的1分米、1毫米时,没有向学生强调说明屏幕上的1分米或1毫米是放大了的1分米或1毫米,容易使学生对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概念产生误解。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保证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尽量做到合理准确。

削铅笔教学反思篇2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抓住教材的实质,我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使其达到较好的效果。

一、开展体验性的学习方式,激活学生思维。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它能给予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情感体验的时空,激发学生的思维。

《在铅笔有多长》一课中,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想一想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认识分米、毫米,体验并建构“1分米”和“1毫米”的空间观念和它们与其他单位间的关系。在体验长度单位的意义活动中,学生的回答极其精彩。“分米可以用来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毫米太小了”,“可以量很短小的物体的长”。在体验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时,学生讨论出“10厘米就是1分米,10分米就是1米”。

这样教学,激活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深化相关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更好的掌握数学有效的学习途径,提升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成功的愉悦。

二、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解读他们的体验和思维。

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体验性学习为每个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因而当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时,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来审视客观世界,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便是一个极富个性的过程。

在《铅笔有多长》教学时,认识1分米后,提出问题,“你能找出身边的`1分米吗?”通过身边的物品来感知1分米的长度,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欣赏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探究学习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上,学生随时会闪现与众不同的想法,耐心听取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激励他们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出来,从中解读他们的体验和思维,这样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本节课的不足

这节课的知识点看似简单,学起来却容易混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总担心学生没搞懂,正因为担心学生没搞懂,在前面的探究环节我进行了反复的感知体验,以至于精心准备的一些环节来不及让学生品味,如“数学故事”可以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是个小遗憾。

削铅笔教学反思篇3

《买铅笔》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加与减(一)第一课内容,本节内容是学习“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是小学一年级退位减法的起始课,教学的重、难点在于学习“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种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因此,我采取了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方式,使学生知道“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是多样的,并在多种方法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而我作为教师则重在关注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

这节课中,我注意了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我引导的语言有:“谁听懂了他的想法?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谁有不同的想法?”“和他的方法一样的有哪些同学?”“与他的算法差不多的有吗?”“他的想法谁听清了,能给大家复述一遍吗?”“谁再来解释一下?”“有道理,有与他们不一样的`方法吗?”“为什么要把小棒分成10和5呢?”“你真行,你发现了自己的办法,”“大家认为他的方法怎么样?”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算法的多样性,还理解了算法的合理性、培养了优化意识。

通过比较,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在交流中知已知彼,智慧的火花在不断地闪现,碰撞。大多数学生能理解同伴的不同算法,学生的交流有了实效。但在巩固练习时,各题结束时没有进行适当的总结,本课知识没有得到升华。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常常教后才知不足,要想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必须要使我们的教学经历“实践-反思-再实践”这一过程。

削铅笔教学反思篇4

在学《铅笔有多长》的过程中,其中在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四只小熊都在量这只铅笔的长度,学生在独立观察,思考后,第1个图中,学生很容易就判断没有对准0刻度。第2个图是正确的。到第三个图中和第4个图放一块观察,学生有了不同的.意见,有认为都不正确。第3个是没有对准0刻度,第四个没有对准0额度,但结果正确。学生还是根据刚刚讲的对准0刻度观察,没有别的办法了。看着学生都想不出来办法,我思考后,重新回到看这把直尺,让学生重新观察和回忆

问:从1-1,1-2,2-3......每一大格有什么特点?

我接着让学生回忆,第三单元学习是有小猫跳格,小青蛙跳格,他们跳格有什么特点,这时学生很快告诉我跳的格一样长

接着我追问:他们跳格的图像不像我们今天学习的直尺。

学生联想后大声告诉我很像。重新再看这把直尺,1-1,1-2,2-3......每一大格有什么特点?

生:每一大格都是一样长的。

师:1-2表示几厘米?2-3,3-4,4-5呢?

生:1-2是1厘米,2-3也是1厘米......

师:现在知道了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那么有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

接下来,重新回到小熊量铅笔的题中,用查格的方法试试,从1开始量就从1开始查格。学生很快告诉了我是5格,就是5厘米。

在新授这部分知识时,根据学生的认知,普遍性的会有一种思维方法,但是遇到灵活的问题时学生就会不知所措,找不到解决的方法,其实教师在这个时候也不能把方法直接告诉,数学知识都是有纵向联系的,后面的新知,在前面的学习中都是有渗透的,数学学习就是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遇到的问题,教会学生融汇贯通的学习和思维方法很重要。

削铅笔教学反思篇5

在教学本课时,我用学生每天接触的铅笔作为教具,创设两手分别拿着3枝铅笔和2枝铅笔的情境,并夸张地做把两部分合起来的动作,让学生一目了然一共有5枝铅笔。但本课的目标之一是:能根据提供的情境,提出简单的加法问题并进行解答。于是,在我两手合并的一刻,我也试图让学生来提出一个数学问题,但学生的“问题”真的是一个大问题。有的学生的问题是:2+3=5;有的是:2枝铅笔加3枝铅笔是5 枝铅笔;有的是:2枝铅笔加3枝铅笔是多少?……虽然有的同学已经将加法的意义说出来了,有的同学的问题也很接近了,但就是不能提出简练的问题。直到解决完问题,我结合本情境引导、强调算式和问题的不同后,还有些同学迷迷糊糊,但大部分都建立了算式和问题的概念。在下面的“试一试”和“练一练”中,我也能让学生结合情境图说说图意并提出问题再列出算式解决,进一步巩固加法的意义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节课只为提问题开了个头,学生在反复引导下已经逐渐抓住了提问题的雏形,我相信以后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定会更棒的!

本课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在“摆一摆”这一活动中,我没有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只是把教材中的桃子转换成学生现有的铅笔,试图让他们创造出除了2+3=5之外的5以内的加法算式,可是,一年级的小朋友真是一发不可收拾啊,让他们拿出铅笔来之后就开始和铅笔交上朋友了,我这种比较急躁的人就剥夺了他们继续体验的机会,让他们直接看书,填一填,再集体交流每个加法算式的意义。我想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形,我应该放慢速度,让学生边摆边填边交流,让学生充分体验,在动手操作中逐渐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

在一年级的课堂上,我更感受到自己的责任重大。这节课是提出问题的能力让我有感而发,说不定下一次就是动手操作的能力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积累起来,一年一年提升的。一年级是从无到有的开始,我们急不来,而应给他们创造条件、环境,让他们去体验、探究,去建构、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与能力。

“有几枝铅笔”是加法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学生对加法意义的理解是建立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的。教学时,利用图中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加法的含义。先组织学生看图交流,从而引出加法,在此基础上鼓励引导学生提出自己身边的加法问题,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理解。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或学具摆一摆、说一说、算一算,然后引导学生完成教科书上的练习。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创情境,如模拟表演(原来有几个人,又来几个人,一共有几个人)、讲童话故事等,鼓励学生用学具摆一摆、说一说,在具体情境活动中,体会加法的实际意义。

发表评论:

Copyright © 2024 聚查文案 文章均为网友分享和网络收集整理,如侵权请告知删除 675289112@qq.com

页面耗时0.0487秒, 内存占用1.78 MB, 访问数据库16次

皖ICP备2023006074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