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红军故事心得体会7篇

 2024-11-15 17:28:15

摘要:心得体会人人都会写,但是要想引起别人的深思还是要下功夫的,记录好个人的看法之后,心得体会的写作才是有意义的,下面是小编为您分享的女红军故事心得体会7篇,感谢您的参阅。女红军故事心得体会篇11942年,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对冀

心得体会人人都会写,但是要想引起别人的深思还是要下功夫的,记录好个人的看法之后,心得体会的写作才是有意义的,下面是小编为您分享的女红军故事心得体会7篇,感谢您的参阅。

女红军故事心得体会篇1

1942年,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对冀中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日本鬼子从炮楼出来不断袭击邻村老百姓,进村后,他们烧杀抢夺,无恶不作,老百姓对他们咬牙切齿,恨之入骨。

高家庄群众在党支部书记高老忠、民兵队长高传宝的领导下,随机应变,因地制宜,把土洞、地窖改造成户户相通、村村相连的多口地道,并且一向挖到敌人的炮楼底下。某夜,小鬼子山田队长率日军在天黑之际偷袭高家庄,这事被老钟叔发现了,高老钟意识到鬼子进村将是老百姓的一场灾难。应对凶恶的日本鬼子,他一路小跑,毅然来到村中的老槐树下,解开绳索,拉响了那口报警的大钟,就在钟声回荡在高家庄的上空时,山田的枪声也响了,这位忠诚的老钟叔倒在了山田的枪口下……高家庄人民被激怒了,他们望着老钟叔的遗体,立下了铮铮誓言,他们要为老钟叔报仇!

鬼子一出炮楼就会被藏在地道里的民兵发现,他们连忙告诉村里的老百姓,赶快下地道,敌人进村后,什么也发现不了,可是,民兵连长高传宝和他的所有民兵早已做好战斗准备,一声令下,四面开火,敌明我暗,战术自如,打得鬼子措手不及,乱窜乱跳。敌人在逃往炮楼的途中,被我埋伏在田野外的民兵从地下向神兵一样杀出,打得鬼子溃不成军。最终,活捉了日本鬼子小队长。高传宝揪着小鬼子的衣领说:“你抬起头来看一看,这是什么?这是人民!仅有人民才能创造出这样的奇迹,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读了这个故事,我有我有了深切的感受,我明白了以前的人民是怎样打败日本人的,明白了他们的辛苦。六十几年后的今日,回望六十几年前的峥嵘岁月里,高家庄的地道战中的地道是奇迹,而我说冀中平原的劳动人民们才是奇迹!他们发挥自我的智慧创造了地道,战胜了的困难,用自我的生命捍卫了自我的家园和祖国!他们在抗日战争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如果说,生命如花,岁月如歌,那么历史呢?历史就能够说是激荡生命、贯穿岁月、蜿蜒曲折、奔流不息的浩浩长河。

在这浩浩长河中,中国共产党集合了一大批意气风发、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如: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中夏、向警予、蔡和森、张太雷、罗亦农、瞿秋白等等,他们犹如璀璨群星,光华夺目。

读完《红色经典故事》后,让我感受最深的是红军长征。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根据地进行长征。其间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芫人烟的草地,行程约25000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这使我想了毛泽东写的一首诗,叫《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大渡桥横铁索寒……三军过后尽开颜。

红军的崇高品质使我敬佩,他们刚毅勇敢,热爱祖国,坚贞不屈,扶危济困。我要学习红军的精神,将来报效祖国。

女红军故事心得体会篇2

怀着对红军的敬仰,我把江西电视台《红色故事汇》节目看了一遍,我对红军以及红军精神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感悟。

看《红色故事汇》,我知道了更多红军和革命先辈的故事。主要感受如下:例如:“重上井冈山”(让我的心灵经历了建党以来发生在江西这片红土地上的革命历史足迹,让我比较形象领略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先辈当年生活和战斗的风采。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先烈,为了祖国富强、人民解放,身先士卒。作为党员,我们要学习他们的崇高品格,继承优良传统,发扬优良作风,更好地发挥共产党员在群众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胡耀邦与共青城”(我感受到了胡耀邦的崇高品格和当年知识青年艰苦创业的可敬精神,以后我一定要去共青城瞻仰伟人的雕像。)

“吃水不忘挖井人”(在毛泽东的带领和工作下,沙洲坝人民终于告别了喝池塘脏水的苦难日子,老百姓终于可以喝上甘甜可口、安全放心的井水。毛泽东挖的那口“红井”滋润的不仅仅是当地百姓的生活,更是滋润了我们的心田,让我们对党产生了充分的信任,我们坚信:只要跟着党,就会有出路,就会过上好日子。)“井冈母亲——曾志”(我深深体会到了革命先辈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质,这是催人奋进的精神丰碑和道德楷模,值得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纪念、学习、传承、弘扬,也是对我个人心灵的洗礼。)

“长征渡船记忆”(让我想起当年为了解放江南,我们这些船工们为帮助解放军渡江做战,冒着枪林弹雨和惊涛骇浪在长江中奋力地摇橹划桨情景。)《红色故事汇》的确具有教育意义,总结如下:

1,传承井冈山精神、红军精神,弘扬时代主旋律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红色故事汇不但凝聚了人心,也激发起人们对党和人民的事业继续奋斗的进取心。

2,红军的精神,是中华历史的牢固根基;红军的风骨,是中华民族的坚强基石;红军永生,是中华励志的永存榜样;红军的情怀,是一心为民的真实体现;红旗飘飘,是江西红色土地一个深邃的色彩。

3,我们要让红色主旋律不断唱响,始终铭记革命先烈开创的伟大事业

女红军故事心得体会篇3

在红军长征的途中,不仅仅有战士们的英勇奋战,还有许多支援抗战的人,他们为这场战争的胜利付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战地女子贺子珍》讲述的就是贺子珍女士,在长征路上,在面临敌机轰炸扫射休息营地的时候,不顾个人安危去疏散担架,帮助伤员。结果一颗炸弹在他的身旁爆炸,弹片镶满了她的身体,鲜血浸红了她的军衣。在没有任何麻醉的情况下,她接受了手术,但是只取出了身体浅层的弹片,深入她身体的单片成为战争留给她永远的纪念。

长征的胜利,是军民团结一心的成果,那些参与长征的可敬的巾帼英雄,在硝烟中救死扶伤,在战场中呈现飒爽英姿。虽然当年的大多数女战士已经告别人世,但是她们留在长征路上的精神,是那样的荡气回肠,动人心魄,让每一个听闻她们事迹的人都肃然起敬。

贺子珍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女性,她将自己的生命完全投入到了中国革命中去,她是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是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她身上充满着艰苦奋斗,舍己为人的精神品质。

在中国的革命历程中,正是有无数这样的人,他们前赴后继的,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自己的信念,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同帝国主义作斗争,才换来一个独立而又强大的新中国。

女红军故事心得体会篇4

看了红军四渡赤水的抖音视频,让我对毛泽东主席在红军初创时期,个人所经历的人生和事业低谷期,表现出来的沉着冷静和大气睿智产生了浓厚兴趣。

之后我买了一本双石写的《非常轨迹》在空闲之余拜读了几天,从刚开始对红军组织结构和川滇黔地理的陌生,到后来边看地图边仔细阅读作者给出的信息,再结合自己的思考,我初步对毛泽东主席指挥作战和蒋介石方面错综复杂的军阀割据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此我就个人的一点浅薄理解和认知与各位看官分享一二,有之处欢迎指教,也是想通过这种方式与更多的有识之士交流成长。我总结了以下五点心得体会:

1.环境不利的情况下,要懂得隐忍,但不能气馁,找机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关键时刻有相当能量的力量),古人曰的民心者的天下,一定不能脱离群众。

2.当新的变化和危机出现之时,一定要干净利索及时改变之前的既定方案。同时要给对方以一定的惯性思维的烟雾假象,利用短暂的时间窗口扩大优势,同时还要保存实力。

3.在运动战中还要利用好引诱,钳制,让对方不知道你的最终目标。

4.在下属有情绪和误解时,首先明确坚决服从命令,其次容忍部下适当的牢骚,不能因为小的过失,而采取过激的处理手段,最后在恰当的时候帮属下分析一下厉害。做到上下齐心。

5.反面教材是,在大局面前,不要把个人的利益看的过于严重,同时要根据具体的情况不仅表面要大度,执行的时候也要符合大局。只有在把共同的敌人打败才能有后边的小九九。

综上是我一点理解,后续我将会再分享我接下来的心得,欢迎朋友们讨论指教!

女红军故事心得体会篇5

我想《小兵张嘎》这个电视剧或书很多小朋友和大朋友都看过。

我异常羡慕里面的小嘎子,他为了救奶奶和老钟叔他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去救老钟叔,他异常喜欢老钟叔给他做的那把木头手枪,可是此刻老钟叔受难了,你说小嘎子能袖手旁观吗?当老钟叔被枪毙的那一刻,小嘎子的心不知已经自责了多长时间。可是再自责也没用,从此小嘎子为了给奶奶和老钟叔报仇,他不知进行了多大的努力,最终有一天,小嘎子告别了队长,自我提着心,抱着胆走进了鬼子的司令部,我想他当时就在想,我必须要给奶奶和老钟叔报仇。

记得一次在剿灭敌人的战争上小嘎子夺下了一支手枪,他很喜欢这只手枪,可是在缴枪的时候,他故意的把手枪留下了,可是到最终他还是恋恋不舍的把手枪交给了队长,仁慈的队长决定把手枪送给他,当小嘎子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心里好像都乐开了花,最终队长决定让小嘎子成为正式的八路通信员。

在战胜日本人的时候小嘎子在奶奶和老钟叔的坟前说了这样一句话:“奶奶,老钟叔,我给你们报仇了!

看着小嘎子远去的背影,我由衷的要向他说一句,嘎子你最棒!

女红军故事心得体会篇6

最近写了篇文章,关于黔北黔西红色旅游的。重新研究了长征历史,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里面血渡湘江的悲壮不同于切瓦格拉在拉美丛林里的失败斗争,里面转折里的必然不同于赫鲁晓夫背离马列主义和斯大林主义,里面的三进三出遵义四渡赤水不同于任何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范例,里面的红军菩萨的事迹是以往任何一支军队都没有发生过的事情,里面的刘伯承和小林丹那种肝胆相照血肉相连的英雄气真是世间少有,里面的雪山草地也不过是英勇的衬托。哼着十送红军,从于都到陕北,面对数十倍的强敌,这种军队活了下来。并且,传播了信仰,撒下了革命的种子。这是什么样的精神,这难道仅仅是人在苦难面前的一种主观性吗。

自己认为自己很坚强了,读这段历史,还是哭了两次,在红军离开黔北黔西的时候失散的红军、革命的群众、穷苦的人民被军阀、地主、土豪、劣绅无情的屠杀,手段残忍,怎么能不让人潸然泪下。当小林丹即使献出生命也绝不向反对派投降的时候,怎么能让人不热泪盈眶。什么是革命,什么是信仰,什么是二万五千里的长征精神。

毛主席说,读历史是智慧的事。党史的学习总是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书本里到生活中,读得越多,仿佛越能感受到发生过的历史。在历史中明白道理,汲取教训,吸收经验和塑造价值。毛主席就熟读历史,如果不是他喜欢读地方史,他不熟悉贵州的情况的话,在血染湘江之后,他可能就不会向政治局建议到贵州去开辟根据地;如果毛主席没有熟读历史,他可能就不会知道在大渡河上游几百公里外的地方有一座泸定桥。

关于长征这个词,还是在初中的课本里读到。那时候,还流传着史玉柱重走长征路的故事,那时候是真的不懂。

中学时我是很喜欢诗歌的,但很少有像长征这样背得熟的诗词。小时候读毛主席的诗词,有种独特的领袖那种雄才伟略的豪迈感。是革命的、大无畏,比如《长征》。但是后来随着生活实践和读的党史越来越多的时候,就发现,每一个字都不是随随便便的,是历史雕刻的印记,是苦难中国里的泥泞前进,是悲壮的,当然也是豪迈的。现在读《长征》,更多的是信仰里的坚定和在泥泞中前进的沉重。

再如《忆秦娥 娄山关》,这首长征时期著名诗词,如果学生时代读,我可能更多的关注它的艺术性,可能会琢磨为什么它是毛主席被公认的三大杰出诗词作品之一。但是读了党史,我可能更多的会关注诗词背后的故事。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种直接的苍凉悲壮在毛主席的诗词里是非常罕见的。战争是何等的惨烈。毛主席看着担架上抬下的战友,后来有名的独腿将军,望着娄山关“万峰插天,中通一线”的陡峭,也不难在这首词里看出没有战争的喜悦。

但是牺牲吓到了红军吗,数十倍的强敌吓到了红军吗,雪山和大草地吓到了红军吗。没有。红军在成长中越来越强大。

在李德的经验主义中,红军学到了要根据中国国情打仗,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实事求是,不是洋大人在屋子里的瞎指挥,不是共产国际在数万里遥控中国,不是苏联人搞得大国沙文主义。现在还有人为李德洗白。前几天专门找了德语的李德回忆录,有承认错误的,更多的还是抨击教员。哎,他们的错误几乎断送了中国革命。到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那里,不知道李德有没有忏悔。

在三人团博古那里,我们可以学到,光是书本上的东西是不够的,不是说光会一口流利的俄语,光会被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就是一个共产主义战士。搞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人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并且,中国的事情还是要靠中国人自己。光信洋人的,洋人他即使再高尚也不懂中国的事情啊。

实事求是是克服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法宝,也是后来毛主席三进三出遵义、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的思想基础。其实读到这里我才明白为什么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以前觉得实事求是就是毛主席发明的一个词,它在书本里,在我见过的中国人民大学校园里,现在,还应该放在我心里。

实事求是不仅仅是一种价值观,还应该付出行动啊,我的达瓦里希。才才,要明白实事求是不是放弃和妥协,是要斗争的,现在自己遇到点点困难就妥协,这怎么可以,这是实事求是吗,这是博古李德的逃跑主义。

斗争需要智慧。遵义会议是伟大的转折,无论是在伟大转折的前夜,黎平会议和猴场会议,还是在遵义会议上,毛泽东实际上是团结了大多数人,由于历史认识的局限性,对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在思想上左的路线教员并没有批判,并且还稍加赞许。这就是政治家的智慧。

但是教员是不搞宗派主义那一套的。王明、博古、李德……还有后来另立中央的“张主席”,都是搞宗派主义的好手,对自己人比对敌人还狠。我想,这段历史应该是毛主席在哲学上的“矛盾论”观点的实践来源。

还有群众观点。通过学习党史我对党的群众路线认识更深刻了。如果有什么能值得奋斗一生,那一定是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共产主义才是全人类的灯塔。有的话我不敢写。但是我相信:等到有一天,人民普遍觉醒了,我们不会对政治避之不及,每个人都主动追求自我解放,主动承担起社会的责任,主动让世界变得更好。

现在我们身边很难看到这样的人——主动让世界变得更好。但是,在长征时期,他们就是这样的人。由于黔北黔西的斗争太过惨烈,反动派对红军和革命群众、进步人士和穷苦百姓的杀害方式太过残忍,这里不作赘述。军爱民,民拥军。如此英雄的军队,如此英雄的人民,不是任何的反动武装可以打败的。写到此处,潸然泪下,赋诗一首:

初至黔北英雄地,万里山河百战多。

纵横二万五千里,试问寰宇谁可敌。

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实事求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为了信仰,在党史教育中感受、学习、了解、体验,让长征精神薪火相传,走好今天的长征路,走好自己的长征路!达瓦里希,加油!

女红军故事心得体会篇7

新华社长沙7月3日电 题:革命理想高于天——解读红军长征壮烈“起步”

新华社记者柳王敏、袁汝婷、黄可欣

1934年10月16日,中央红军从江西于都出发,至1935年新年的两个多月里,跋山涉水,英勇战斗,连续突破国民党军队四道封锁线。

在寻访红军长征起始阶段的征程中,记者感动于红军壮烈的牺牲故事,感奋于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气概;强烈感受到,红军长征何以取得最后胜利。

参观者在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通道转兵纪念馆内参观(6月18日摄)。新华社发(陈泽国 摄)

顾全大局,不畏牺牲

红军战略转移先遣队的出发,比中央红军还要早两个月。

1934年8月,红六军团9700余人,由江西遂川的横石和新江口出发,突破国民党军多道封锁,来到湖南郴州市桂东县寨前镇,在这里誓师西征,为中央红军长征起到了侦察、探路的先遣队作用。

桂东县党史专家罗健东说:“探路的队伍是冒着很大风险的,要讲大局、讲纪律,要有不畏牺牲的精神。”

中央红军长征后,红二、六军团在湘西发动攻势,调动和牵制了敌人11个师又2个旅的兵力,打乱了蒋介石的作战部署,有力配合了中央红军在湘黔的行动。后来,红二、六军团在湖南桑植县出发,挥师北上长征,后编为红二方面军,实现了红军三大主力的胜利会师。

这是位于湖南省桑植县刘家坪乡的红二、六军团长征出发地旧址(6月19日摄)。新华社发(陈泽国 摄)

记者在桑植县看到,昔日红二、六军团长征出发地旧址已修缮一新。当地各级党员干部,正为夺取脱贫攻坚的最后胜利而奋战。县扶贫办主任熊基林说:“我们发扬的,正是红军舍小我为大我的牺牲精神。”

勇于胜利,突破封锁

为围堵中央红军,国民党军在红军前进的路途上重兵设置了四道封锁线。

10月21日,红军各军团突围后与敌军发生战斗。25岁的红三军团四师师长洪超献出了生命。他是中央红军长征路上牺牲的第一个师长。至27日,红军所有部队渡过桃江,胜利突破敌人的第一道封锁线。

11月11日,在湖南汝城县官亨瑶族村延寿河畔,发生了突破第二道封锁线最激烈的战斗之一。88岁的官亨瑶族村老人胡共海回忆:“延寿河的水都被血染红了。”

这是在湖南宜章县白石渡镇白石渡村拍摄的中央红军长征突破第三道封锁线指挥部旧址一角(6月25日摄)。新华社发(陈泽国 摄)

湖南宜章县是85年前中央红军长征中打下的第一座县城,这里保留着红军突破国民党军第三道封锁线的指挥部旧址。攻打县城前,宜章的党组织和游击队便配合红军捣毁了国民党设在县境内的一批碉堡,并帮助红军修战壕、搬炮弹;战斗打响后,又全力照顾红军伤病员。

“战争,不仅是军队的拼杀,还是人心向背的较量。”宜章县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谢水军表示,紧紧依靠人民,是红军长征、中国革命取得最后胜利的法宝。

1934年底,突破第四道封锁线的湘江战役打响,这是红军长征出发以来最壮烈的一仗,也是关系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一仗。9天血战,红军广大指战员拼死突破,表现了无比壮烈的献身精神。湘江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军在湘江以东围歼红军的图谋,保全了党中央和红军主力。

这是位于湖南道县革命烈士纪念园内的陈树湘烈士墓(6月16日摄)。新华社发(陈泽国 摄)

湘江之战中,担任总后卫任务的红五军团第34师被阻于湘江东岸,师长陈树湘身负重伤,不幸在湖南道县被俘,他用手从腹部伤口处绞断肠子,壮烈牺牲,年仅29岁,用生命捍卫了“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坚强信念。

谢水军深有感触地说:“伟大事业必须进行伟大斗争。红军勇于突破、勇于胜利、勇于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继承发扬。”

广西灌阳县是陈树湘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灌阳县史志办主任史秋莹认为,红军为什么不怕牺牲?是因为他们对革命有必胜信念。“这种英雄气概、坚定信仰激励着今天的我们。”

实事求是,勇于担当

湘江战役结束后,中央红军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人,减少到3万余人。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见证了红军在严峻生死关头面临的抉择。正是在通道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红军必须西进贵州,甩掉强敌,避实就虚,寻求机动的主张。

这就是红军长征中著名的“通道转兵”。红军长征史研究专家胡群松认为,“通道转兵”是一项实事求是的决策,“只有真正负起责任,勇于担当,积极作为,才能夺取胜利。”

这是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通道转兵纪念馆外景(6月18日摄)。新华社发(陈泽国 摄)

红军进入贵州后,于12月18日在黎平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否定了博古、李德的错误战略方针,采纳了毛泽东的灵活机动的战术思想。193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在贵州瓮安县猴场再次召开政治局会议,再次否定了博古、李德的错误主张,重申了黎平会议的决定,决定抢渡乌江,攻占遵义。

党史专家认为,从通道会议到黎平会议、猴场会议,再到遵义会议,构成了党的历史发生第一次伟大转折的链条。中国革命终于开辟出新的局面。

这是位于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通道转兵会议会址(6月18日摄)。新华社发(陈泽国 摄)

“红军坚定的理想信念,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值得我们今天深入学习,大力弘扬,去夺取新时代伟大斗争的胜利。”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征集研究处处长桂新秋说。

发表评论:

Copyright © 2024 聚查文案 文章均为网友分享和网络收集整理,如侵权请告知删除 675289112@qq.com

页面耗时0.1150秒, 内存占用1.79 MB, 访问数据库16次

皖ICP备2023006074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