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书写心得体会,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变化,写心得体会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可以激发自己的思考和反思能力,以下是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读故事的心得体会推荐6篇,供大家参考。
故事是最受幼儿喜欢的文学形式之一,蕴含着丰富的认知、情感、审美、道德等方面的价值,教师讲述故事是幼儿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手段。
以前觉得讲故事是讲挺简单的事只要注意一些语调就行了,xxxx年6月18日我有幸听到了于娴园长跟我们分享了《讲故事的秘诀》,听了于娴园长讲后感悟很深,顿时恍然大悟原来讲故事并不是讲简单的事,讲故事最基本的四个要素:
1、用声音塑造形象。
2、用语气把握情节起伏。
3、善用技巧突出重点。
4、不同时段的故事讲法。
于娴园长当天还通过《小马过河》《小猴捡西瓜》《圆脸奶奶和方脸爷爷》不同特色的故事来现场展示,讲得绘声绘色,讲得特别精彩,大家听得都津津有味。通过这次学习让我知道讲故事切记不能一气呵成,讲故事好像交谈一样,是一个互相交流及分享的过程,讲者及听者需要留意互相的反应,何时停顿、发问、总结均十分重要,像录音机般不停地讲下去的做法是十分呆板的。在给孩子们讲故事时一定要注意对每个不同情节描述的语气,必要时还要加上体态、手势、表情和眼神,夸张的表演可以将孩子们带人童话故事的情节中,让孩子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用丰富的.语言影响孩子们那颗爱幻想的心灵,丰富他们的知识。
感恩这次的学习给我带来很大的收获,在今后的工作中会多学多练,熟练掌握故事的艺术处理方法的。只有这样,才能讲出孩子们喜欢听的故事,带给孩子艺术的享受。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苦难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能够催人成长,更能激发青年人积极向上的力量。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他在回信中指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无数青年同在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道,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在“三十而立”的人生关口,仿佛“90后”们一夜之间都长大了。我们要用实际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绝不是被人们标签的“垮掉”的一代,而是能够砥砺风雨、堪当大任的一代!
“90后”的“三十而立”,立的是“信仰之旗”,谱的是“爱国之曲”。
在这次抗击疫情的斗争中,以“90后”为代表的青年一代挺身而出、担当奉献,在4.2万多名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中,就有1.2万多名是“90后”,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是“95后”甚至“00后”。庚子之“疫”,我们“90后”迎来了属于我们自己“不一样”的三十岁。或许有些“90后”已经在工作岗位摸爬滚打多年,或许有些“95后”甚至“00后”刚刚参加工作、略显稚嫩,但是我们却有着同样一颗信仰坚定、赤诚爱国之心。“90后”的“三十而立”,当树好人生价值观,立好“信仰之旗”,谱好“爱国之曲”。
“90后”的“三十而立”,立的是“本领之旗”,谱的是“实干之曲”。
“三十而立”,战“疫”有我,集结出征。在最好的奋斗年华,我们“90后”迎来了人生中一次重要的“疫”考和人生磨练。院子里练不出宝马良驹,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作为“90后”的我们,应该把基层一线作为干事创业的最佳“战场”,而不是“佛系青年”的舒适“温床”。“后悔过去,不如奋斗将来。”想要干好基层工作既需要信心、决心,更需要不断增强干事本领和实干精神。“90后”的“三十而立”是拼出来、干出来、闯出来的,不是等出来、望出来、盼出来的。我们“90后”要立起不惧风雨、敢拼敢闯的“本领之旗”,谱写好青春热血、脚踏实地的“实干之曲”。
“90后”的“三十而立”,立的是“担当之旗”,谱的是“无悔之曲”。
随着“而立之年”的到来,“90后”们除了自己对人生的憧憬,还有来自父母、家庭和社会的期待。别在应该奋斗的年龄选择安逸,“而立之年”就该是奋斗之年,我们就应该甩开膀子、扛起担子、干出样子,勇敢扛起家庭和社会的重担。十七年前,曾经在“非典”时期被“白衣天使”们所守护的“90后”,如今,大“疫”当前、疫魔肆虐,我们用“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和担当逆行冲锋。我们“90后”“疫”无反顾,当抗疫集结号响起的那一刻,我们没有却步、没有抱怨,大家迅速集结,踊跃投身防疫抗疫工作之中。“90后”的“三十而立”应该是经风雨、见世面,不断磨练自己的“别样年华”,就应该立起“担当之旗”,谱好青春“无悔之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90后”“00后”代表着青春和年轻的力量,更代表着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我们绝不能成为别人眼中“垮掉”的一代,我们要不惧风雨、勇挑重担;我们要立好信仰、本领、担当的“人生之旗”,谱好爱国、实干、无悔的“青春之曲”。扪心自问,作为那个“曾经少年”,我们曾经的梦想和初心是否改变?我们要把“90后”的青春深深扎在基层的沃土之中,在为人民服务中不断成长、在艰苦奋斗中砥砺意志品质、在实践中增长工作本领,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一口气读完了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少年爱国者》这一本书。
故事梗概是这样的:一个贫穷的意大利少年,从小被卖到马戏班,受尽了班主的虐待,过着悲惨的生活。一次,马戏班到西班牙演出。他趁机逃了出来,坐上开往意大利的轮船,准备返回祖国。同舱的.几位外国乘客同情他,送给他一些钱。晚上,那些外国乘客露骨的攻击意大利人是土匪,意大利是骗子的居住地。
这位濒于死亡边缘的意大利少年听到他们对祖国的诽谤后,怒不可遏。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民族的气节,他毅然将钱扔在地上,并高声怒吼:“我不要收说中国人坏话人的东西!”。小小年纪,特别是漂流异乡,举目无亲,饥寒交迫之时,他却舍弃了怜悯,维护了祖国的荣誉,真是可钦可敬啊!我的心被意大利少年对祖国深深的爱所打动。
对祖国的爱是一种伟大而深沉的爱。古往今来,有多少人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切。忆往昔,民族英雄邓世昌,为了祖国,率舰队向舰撞去;南宋名将岳飞,他少年时就立志:“精忠报国”,曾激励过多少有为青年奋发向上,看今朝,女排大姐姐刻苦训练,顽强拼搏,终于在三大球中为祖国赢得了一个个冠军;边防军叔叔,为了保卫祖国,不怕流血牺牲,赶走了入侵我边境的外国军队,
但现在也有极少数人不爱自己的祖国。他们嫌他穷,一味地追求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在“洋人”面前低声下气,丧失中国人的尊严。他们为了个人的享受不惜损害国家的利益。这些人多么渺小!他们的灵魂是多么丑陋啊!
“爱祖国,要为祖国增添荣誉!”这就是我读了《少年爱国者》的主要感想!
纳博科夫说:有三种东西是无法挽留的,它们是时间、生命和爱。
很多情感让人遗憾,很多思念无法言说。然而,文字却可以穿越时光,承载记忆中的温情。
最近,我深深沉浸在高诵芬、徐家祯所撰写的回忆录《山居杂忆》中。
《山居杂忆》的文字,一看就让人沦陷。它没有波澜壮阔的修饰,只有四季文化风俗、平凡小人物、普通家常事。然而这些小事,在时间的推演下,却勾勒出直击人心的命运轨迹,让人心生敬畏。
作者高诵芬出身名门望族--“双陈衙(孩儿巷)高家”。据记载高家祖先读书、经商、做官,出了不少人物。杭州有半个城的产业都属于高家,因此得名“高半城”。
在这个仆人比主人多得多的豪门望族,有着哪些不为人知的传承和动人心弦的故事呢?
01 风俗雅趣、满目繁华对于小孩来说,过年是一年中最为高兴的时刻,有吃、有穿、有看、也有玩。
过年之于吃
大年初一一睁眼,保姆就会将冰凉的橘子和香甜的干荔枝塞进小孩子的嘴巴里。取“橘”和“荔”(吉利)之意。
早上吃糖汤年糕、肉粽、豆沙粽、枣泥粽、红枣莲心粽等。
初五前来拜年,要请客人喝清茶,吃红枣莲心冰糖汤,外加四盘热点(茶叶蛋象征元宝、玫瑰年糕、肉粽和枣饼)。
过年之于穿
老话说“小孩骨头嫩,要焐烊的”,就是说小孩要节俭不能穿绸衣“折福”。
家里有女裁缝,专管绣花的用人,一年四季有做不完的衣服,除了日常的绸缎、绣花,出嫁的绣衣和绣品,还要把大人的旧衣改改给小孩穿。
只有新年,小孩才能换上新衣服、新鞋子,辫子上还要扎红花。到了十六岁,男孩戴冠,女孩梳髻,算成人了,才能穿绸衣、皮衣和丝锦的衣服。
过年之于玩
春节除了压岁、拜年、祭祖、放鞭炮外,给孩子们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玩兔子灯。
正月十三是上灯,家家户户都会买灯。而高家常买的是走马灯和兔子灯。
八匹马威风凛凛的走马灯挂在厅中,夜晚点上中间的蜡烛,烛火的热气驱动着灯顶的风车,八匹马瞬时奔腾起来,很是热闹。
兔子灯顾名思义是个兔子形状,兔脚下安着轮子的灯,放在地上,小孩子可以像遛小狗一样牵着。
然而,稍不小心,烛芯一歪,兔子灯就着起火来,小孩吓得哇哇叫,大人赶忙来救火。倒是别有一番风趣。
其他季节风俗
春节一过,春天就快来了,最重要的就是清明上坟祭祖。
夏季从立夏开始,高家西湖边的庄园“高庄”的管庄朱师傅采了鲜菱、鲜藕送上门给主人尝鲜。也会种四季需用的特殊菜果,比如青精饭叶子,又叫南烛草。
作者高诵芬时常怀念青精饭叶子做成的“乌糯米饭”,因为她在妈妈肚子里吃过,母亲很喜欢,自己儿时也是欢喜得很。
她们都很高寿,不知道与道家的诗书记载,吃了青精饭可以长生不老的传闻是不是有关。
立夏之日每年都要用大秤称人,全家老小还要吃咸蛋和苋菜,寓意一年四季不中暑(杭州话叫发痧)。
父亲还专门教高诵芬一首儿歌,讲得就是立夏要吃的食物:
薄切猪肉蒜泥烧,青梅白糖与樱桃。
海蛳甲鱼健脚笋,咸蛋米苋乌饭糕。
不知道现在的杭州,每逢立夏,是不是还会吃这些美食呢?
立夏之后很快到端午,端午前一天,高庄的朱师傅会带来菖蒲和艾叶。待端午当天,做成的菖蒲宝剑和艾根挂在各门户上,再采购白芷放在炉里烧熏。
一切都是为了防止虫豸进一步繁殖。这种较为原始的消毒动作,如今看来也有几分道理。
小孩在端午那天,要佩戴各种彩线编织,内里放了香料的“香袋”。额头上还要被雄黄酒写一个“王”字,大人则喝雄黄酒解毒。
端午吃食,黄色的小菜不可少,如黄鱼、黄瓜、枇杷、黄鳝、烧鹅等。
入伏以后,高庄朱师傅送来荷花、荷叶。荷花被放到客厅花瓶中观赏,荷叶也被做成杭州的特色菜“荷叶粉蒸肉”,清香不腻,酥软可口,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夏天的最后一个活动是“落夜湖”(杭州话),也就是夜游西湖。这是我读完全书,最令我心驰神往的地方。
“落夜湖”每年必在观音菩萨生日前一天,即阴历六月十八。
出家人会去西湖念佛,商家会放莲花灯结缘,而有钱人则买好几十只莲花灯,带着在井水浸了一夜的西瓜、菱、藕、炒果,坐大船去夜游西湖。
湖里荷叶清香,湖边树木成荫,碧波荡漾,水清如镜,快活得似畅游仙境。
六月十八是杭州一年最热的时候,湖水晒了一天,热气未散,小孩坐在船上摇摇晃晃,莲花灯在湖面飘飘荡荡,看久了,便睡眼惺忪。
这时,冰凉的西瓜一塞进小孩嘴中,顿时瞌睡全无,只记得口中的香甜和夜景的神秘。
秋天,满觉陇飘香的桂花栗子,乞巧节供拜验巧手,中元节拜皇忏,“晦日”插香烛,中秋吃酒席、赏月亮、互赠亲友礼物,重阳煮菱角汤、粉刷灶头、打赏用人。
冬天,庆祝冬至,去祖宗堂拜祭,吃年糕,采购年货、互赠礼物、大扫除、送灶司、请财神等。因篇幅有限,不一一描述,感兴趣者,可自行翻阅《山居杂忆》,一品杭州旧时风貌。
作者高诵芬用写实的语言描绘了杭州的风土人情,记录大家庭的旧时日常,满目繁华,却平和素雅。只因她出生的显赫家庭,拥有简朴、向善、孝顺的家风。
本书记录上百人,有亲戚长辈、良师益友、邻居医生、用人保姆等。每个都面目鲜活、让人难忘。
高家是杭州世家大族,从当时的家谱考查,远祖是为皇帝护驾的大将高琼。后来,大家庭聚族而居在“双陈衙”。
在所有的亲戚朋友中,蕞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是作者高诵芬的曾祖母高老太太。
她个头不高,梳着发髻,不苟言笑,却通情达理。她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杭州名气很大,是德高望重的社会名人,被人尊称“高老太太”。
高老太太思想进步,对儿女结婚置办嫁妆的态度上很是通达,而且关心社会问题,创办女子学校,还会写诗讽刺时政,出版过《云峰阁主人诗稿》。
她的私房钱也常拿来做善举,提前把钱包成一个包,沿路遇到乞讨者,就择个包布施。
那时,看医生买药都很贵。穷人生病只能硬抗,或者求神保佑,吃香灰。
高老太太就请有名的大夫配置药品,有孕妇用的催生丹、胃病用的梅花丹、小儿惊风用的金老鼠丸。她有一张祖传的药方,还亲手配置解暑用的十滴水。
她会施药给需要的人,分文不取。高诵芬的父亲早年丧母,从小就由曾祖母带大,感情很深。
所以,高父为了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拒接自由恋爱。直到高家的远房长辈做媒,成就了高父高母的姻缘。
高诵芬的母亲是外婆最小的女儿,六岁时丧父,姓金,名琳。金家上代都是做官的书香门第。
外婆家是杭州有名的世家大族,被誉为“小粉墙朱家”。西湖十大景色之一平湖秋月附近的朱公祠就是他们的家祠。
写下“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千古名句的朱熹就是朱家祖上的长辈,朱公祠的主人。
高诵芬的母亲二十三岁嫁给当时在日本留学的父亲。新婚不满一个月,父亲回日本上课,待明年暑假才能回国团圆。
母亲作为高家长孙媳妇,要在堂上遵守家规,一日三回到太婆房里请安、陪坐。此外还要主持一切应酬等上正场的事。
母亲对曾祖母尊敬有礼,很得曾祖母的信任和喜欢。结婚三年后,生了高诵芬的哥哥;又三年,高诵芬出生;再三年,弟弟宜官出生。曾祖母十分高兴,亲戚本家更加敬重母亲。
高半城虽有田地、房子、店铺,但平时并不铺张浪费,很是节俭。高母每个月有四块钱零用钱,除了逢年过节给曾祖母送礼物,给用人节钱,还要给远在日本留学的父亲邮寄火腿。
高父回国后,当了浙江农校的校长(现在浙江农业大学的前身)。人家向他借钱,总是有求必应。甚至一两千元借了不还。农校缺房子,于是,高父从家里拿钱造房子。
后来,他觉得这样工作下去,赚不到钱还总是搭钱,便索性辞职闲居起来。他经常与和尚往来,还拜一位高僧为师,在狮子峰修建庄园,长期居住在山上,上下山时也会布施沿路乞讨的乡下人。
高家从曾祖母开始信佛,所以所食用的鱼虾都是刚死的,如果有半死不活还没死混进来的活物,也会被挑拣出去。当然,死得太久,不新鲜的,也是绝不能吃的。
而高诵芬的外婆则不同。外婆很讲究菜肴,每顿都吃活蹦乱跳的鲜鱼鲜虾,还在自己园里饲养鸡鸭,等养得肥肥胖胖再宰杀。高诵芬每次到外婆家都要多添两碗饭,让人忍俊不禁。
待高诵芬长到十二岁,父亲的好友为他的外甥做媒,这个外甥就是徐定戡。
徐定戡父母双亡,是长子长孙,从小在祖父母身边长大,同高父的命运很是相似,心里大为同情。
高诵芬作为高家唯一的女儿,婚事更是备受重视。高母总想养得大点,再出嫁。
多次推诿,反复相看考察,终于在十四岁那年与徐定戡交换庚贴,下定(订婚)。接下来,父母花费了整整四年才准备完高诵芬的嫁妆。
准备嫁妆很复杂,因为女家从穿到用几乎一切都要准备好。主要分为木器家具、床上用品、四季衣着、杯盘碗碟、铜锡竹器、金银首饰六大类。
找红木匠定制新房八间的红木家具,前往苏北采购上等长绒棉,请弹工来家定做棉胎三十条,配上绣花被面,再定做几条春冬丝锦被。
去江西定制平日用的碗筷、酒杯各十只,另配有不计其数的花果缸、茶杯、茶壶、痰盂等。此外,还特别准备两套请客用的古玩盘碗,一套是清朝光绪年制裁的水仙、梅花等各色一百多件瓷器;另一套是清朝制品,名为“锄月山房”,绿梅花、月亮图案的盘碗,也是一百多件。
光这两套碗具就装满两大木箱。可惜后来被抄家,扫地出门,很多碗具被充公,也有的不翼而飞。只有少数的几只随身携带,可以当做念想了。
嫁妆中的日常器具大都由银、铜、锡、竹做成。高家祖上有一家铜锡器叫“高广泰”,嫁妆中的日常器具就在此定做。
母亲陪嫁的是祖上传下来的十只大小不同的典铜水暖碗,也送给高诵芬做嫁妆。
除此之外,高父高母还为新郎准备文房四宝、英国瓷器用具、花瓶、木盆、太湖石摆设等,特意定做十二只大皮箱。可谓是一应俱全,应有尽有。
嫁妆装了整整三十六个条箱。搬到新房,布置得妥妥当当,大家都称赞嫁妆齐全周到。
父母总算放了一件大心事,喜气洋洋,把筹备嫁妆的辛苦忘得一干二净。
然而,谁能预料到,短短三十年后,当年辛辛苦苦准备的嫁妆所剩无几。
一切财富都是浮云,尤其在动荡的年代,人就如同大海上的一叶扁舟,不知将会飘向何处。
03 故人远去,山河动荡高诵芬七八岁那年夏天,为逃避军阀混战,举家迁到上海,住了一年。
高诵芬和其他小孩对于逃难的定义就是坐火车,吃炸鱼和蛋炒饭,住振华旅馆,看街景,买好东西,很开心。
却没想,在第一次逃难时,一向健康的曾祖母从楼上摔了一跤,从此一病不起,后来医治无效,仙逝了。高老太太也是有福气之人,没有赶上后来的动荡,也没有看到大家庭的分崩离析。
第二次逃难在高诵芬九岁那年,好多人生了病,母亲得了夜尿症,高诵芬得了伤寒症,曾祖父也一病呜呼。
虽然逃难没有吃什么苦,结局却都凄惨,以两位长辈的去世而告终。
第三次逃难在高诵芬结婚的第二年,日寇侵杭,全家逃到上海,在戈登路玉佛寺附近买了一栋几十个房间,三层楼,楼前有七八亩地的的大花园洋房。
后来又因局势动荡,不能住下去了,遂卖给zf做普陀区纱厂医院。就此徐氏家族分了家。
作者一家夫妻二人及四个孩子,在沪西买了一栋两开间三层楼的大房子,请了三个女用人照顾孩子和专门煮饭。
房子很宽阔,房间很大,作者夫妻二人睡三楼,四个小孩住二楼,用人住一楼。最大的几间房间可放置六个圆台面,每逢轮值祖先的生辰、忌日等祭祖时,其他两房的亲戚好友就齐聚一堂祭拜吃饭。
就在这栋房子里住了十几年,后来被抄家,又不能住了。
一家人就又搬到附近一所只有十六平米还没有用人房间大的后间里住了十几年,三代五口人,挤得像沙丁鱼。
曾经在高家做了多年用人的陈妈带着布袋,想讨些恩典回去,才知道徐家和杭州娘家高家都被抄家,遭遇坎坷。
作者高诵芬念及往日恩情和此时境况,拿出两毛钱给陈妈做车钱。陈妈眼泪汪汪地说:“小姐,你要想开点,比如你本来就生在苦人家。”
读到这,我心里莫名涌现一股悲凉。没有亲历,却感同身受。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动荡年代,最惨的不是分隔两地,自顾不暇,而是朝不保夕,祖坟失窃。
曾经被族人用心供奉祭拜的祖坟,被破坏的惨不忍睹。石板大半被周围村民偷去筑路建屋,棺材都露了出来,还有的棺材被人撬破,可能想搜刮里面的陪葬品。
那个年代,活着都是难事,死去的人更不能多加照顾。他们但仍然花钱找人买了坛子把骸骨装进去,在原来的坟地附近深挖坑埋葬了。
后来,在高诵芬弟弟宜官的帮助下,大儿子徐家祯前往美国谋生,几经周折后工作稳定,定居澳大利。
二儿子和女儿全家也先后定居澳大利亚。1994年,大儿子徐家祯回国探亲,带着父母(高诵芬夫妻)同来澳大利亚定居,只剩下高诵芬的小儿子一家生活仍在上海。
九十年代,大儿子徐家祯再回杭州看祖坟,却已物是人非,墓道都找不到了,连墓道旁的石碑“永思庐”也不翼而飞,找来找去,才发现被一户人家放在门口做了垫脚石,让人唏嘘不已。
转瞬间,八十年如白驹过隙。遥想当年承平风物、熙熙攘攘的热闹景象,恍如隔世。
04 写在最后《山居杂忆》是高诵芬在丈夫徐定戡帮忙回忆,儿子徐家祯帮忙整理下于1995年完成。
一经出版,就被提名为2000年最佳“回忆录”。08年澳大利亚《南澳时报》用一年半时间连载全文。09年,又被《中华读书报》推荐30部女性自传。
作者高诵芬成功地将个人情感,自然环境、风俗历史结合起来,可称之为上乘之作。
大到四季交替的景点和风俗,小到婚丧嫁娶、时令美食的细节,无不栩栩如生地再现于高诵芬的生花妙笔下,并且她的描写也不留于表浅,而是跟随社会变迁,呈现人物跌宕起伏的命运。
这本书中还收录尽百幅珍贵老照片,通过“闺房小姐和家庭主妇”的视角,呈现还没走远中国曾经不可遗忘的面貌。
徐家祯曾说,回忆正在消失的中国--一个传统中国大家族一百年来的日常生活,倒是与写作此书的意图十分相符。
手捧高诵芬的《山居杂忆》,不禁让我想起《瓦尔登湖》的一段话:
让我们如大自然般悠然自在地生活一天吧,别因为有坚果外壳或者蚊子超膀落在铁轨上而翻了车。
让我们该起床时就赶紧起床,该休息时就安心休息,保持安宁而没有烦扰的心态;身边的人要来就让他来,要去就让他去,让钟声回荡,让孩子哭喊﹣﹣下定决心好好地过一天。
也许,这就是高诵芬老人想透过文字,传递给我们的关于人生的奥秘。
人生百年,财富带不走分毫。用力生活,不负每一份热爱。
我是梁板凳,关注我,陪你读书看世界。
《地球的故事》这本书由美国房龙先生写的这本关于人的地理书详细介绍了地球上的世间万物,它的宗旨是:把所有的'高山,城市,大海统统放进地图里。只告诉我们生活在那里居民的情况,告诉我们它们为什么会生活在那里,他们来自哪里,他们在干什么。
《地球的故事》讲了各个大洲,各个大国,甚至每个岛,还有地球的地形,再通过作者的描述下,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地球上的世间万物。在这里面,我最同情非洲人,因为白人的奴隶贩子把黑人作为交易的对象。也因为这样,我们要阻止那些奴隶贩子,给黑人一个温暖的家。因为这本书为1932年所著,那时的地球完全是另一副模样:空气比这时清新多了,臭氧层也没有空洞。但现在,人类的过度开发搞的地球乌烟瘴气。还有,我非常感谢一个预测。说中国人一时还赶不上世界的步伐,但是我相信,他们总有一天能赶上西方人,那时西方人永远竞争不过他们。
我们要同作者呼吁:要热爱地球,珍惜地球,共建人类美好家园。而不是为了“利益”无休无止的破坏地球。
全国劳动模范,这是一个光荣而又响亮的称号。见证着中国劳动人民的坚定志向,坚韧品格和勇攀高峰的精神。他们的事迹不仅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也是推进新中国不断向前的力量。
她,是20_年的劳动模范;她,用自己坚韧不拔的精神,一心为拉祜族的脱贫致富做着重大的贡献;她,凭着对民族文化的挚爱,用自己的歌声,唱响了神州大地,让全国各地人民了解到拉祜族的文化;她,是一位80后的姑娘,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更是体现新一代年青人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文化的热爱的一种表现,也是对自己努力拼搏,回报祖国做了榜样。她,就是拉祜族姑娘:李娜倮。
作为祖国新一代的年青人,我们要向李娜倮学习。学习她在传承文化上做出的努力,以及她那颗对民族热爱的心,和坚定不移的精神。她写了30多首拉祜族歌曲,其中的“快乐拉祜”最能体现出拉祜族人的纯朴文化成为经典,成为脍炙人口的歌曲。我们要学习李娜倮不畏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她,早上跟族人下地劳作,晚上挑灯排练节目。她为了拉祜族文化脱贫致富的目标,不辞辛劳,披星戴月,周而复始,从不间断。她坚韧的品格,勇攀高峰的精神,是我们每个人学习的好榜样。
新中国一步一步走向繁荣昌盛,一步步走上世界强国。离不开作为中国人对民族的热爱,离不开每个热爱祖国的人的辛勤耕耘。让我们一起用勤劳的双手,为祖国添砖加瓦,为祖国走向更强的道路上,增添一份自己微薄的力量。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67528911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