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有出色的表现,我们就一定要重视工作总结的写作,优质的工作总结是需要结合实际的工作情况的,随意杜撰是没有意义的,以下是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学校课改工作总结优质7篇,供大家参考。
在县教育局“积极、扎实、健康、科学”地推进课程改革的原则指导下,我校课改工作已经开展了两个学期。这一年来,我校认真贯彻落实教育局的指示精神,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中心,突出重点,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不断推进新课程改革工作的深入开展。摸索出了适合我校校情、师情、学情的教学模式,即“357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反思这一阶段的工作,我校以“以体验培训走进课改”;“以教研活动促进课改”;“以开放办学提升课改”。这三个方面为课改的重点工作来抓,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和工作的不足之处。
(一)课改工作的具体做法:我校的课程改革实验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成立课改领导小组。
2、制定方案:
3、动员培训:
①组织教师学习县课改方案,领会课程改革精神,明确自己在课改实验中的地位、任务。
②进行新课程学科教师培训。
③运用各种途径、形式对社会、家长进行课程改革实验的宣传和动员,营造全社会理解、支持课程改革实验的良好氛围。
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
我们学校的教学改革大体分三步走,即:以体验培训走进课改、以观课议课促进课改、以开放课堂教学提升课改。
1、以体验培训走进课改。新课改工作的实施离不开培训,我校采取体验式培训的方式对教师进行课改培训,为新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有效保障。
2、以教研活动促进课改。学校通过集体备课、听评课、观议课、跨校授课、送课下校等多种活动激发教师的研究热情,保证教师的参与广度,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整体提高。
3、以开放课堂教学提升课改。既课堂全面开放,接受全校领导和老师的检验。随时检阅,使课堂真正成为民主的课堂、生命的课堂、展示学生个性的课堂。
第三阶段:总结评估阶段。
1、学校进行课程改革实验总结,在自评的基础上,迎接上级对学校课改工作的评估。
2、撰写课改总结,汇报总结课程改革经验和不足,鉴定研究成果。
(二)取得的成绩。
学生方面: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升。无比浓厚的学习兴趣,自主开放的质疑问难,互动合作的小组学习,彰显个性的精彩发言,充满自信的交流展示……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
教师方面:通过实践,教师们体会到了课改的必要性,明确地认识到课堂不是教师的独奏,而是师生的合奏,演奏主旋律的是学生。我们应该蹲下身子,放慢脚步,与孩子们真心对话,鼓励他们的“自主合作”,欣赏他们的“自信展示”,努力创造出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生本课堂!教师们不断努力地尝试着新的模式,用心智慧地演绎着有效课堂……
课堂方面: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让课堂成了学生展示的平台。过去一直提倡的合作讨论质疑等课堂活动,有了一定的内容,有了一定的时间,教师把持课堂的现象明显改变。课堂上,教师说得少了,学生说得多了,师生间的关系平等了,学生越来越自信了,生生之间学会合作了,与众不同的见解越来越多了。
1、师资水平制约着新课改的有效推进。参加新课改的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基本功的影响课改工作。
2、评价机制不够完善限制着课改的进度。如何将新课改下对教师的评价与学校的量化考核统一起来。
总之,我们会努力把课改的理念植入每位教师的脑海中,用教师坚持不懈的付出换来课堂上心灵与智慧碰撞的灵动,将新课改践行到底。
20xx年,学校课程改革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学校工作要点,主要在校本课程开发、高效课堂构建和青年教师培养方面开展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20xx年主要工作及20xx年工作思路汇报如下:
(一)以艺术体育课程的实施为主要实践方式,抓校本课程开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管理的改变,给了学校一定的自主开发课程的空间。20xx年,我校在反思前段开展艺术体育活动的基础上,对艺术体育活动实施了课程化改造,即将学校艺术体育兴趣活动“升级”为艺术体育课程,要求有课程目标、有课程内容、有课程实施、有课程评价,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学校还进一步规范了艺术体育课程的管理,在班级管理上,要求各艺术体育课程班级有正常班级的建制,有学生花名册、有联系电话、有班干部、有值日安排。在教学上,要求艺术体育课程教师有学年教学工作计划,有学情分析、有学期教学目标、有周教学安排。
每周有教学目标、有资源准备、有积累的“课程活页”。在评价上,进一步丰富了评价的形式,除了对照教学计划看完成教学计划情况外,增加了学生对课程的满意程度的调查,评价的方式除了查看学生过程性作业、现场考核外,增加了现场问卷调查、积累“课程活页”的评价等。本学期,学校四十多个艺术体育教育活动队积累了200多份优秀的“课程活页”,涉及合唱、舞蹈、剪纸、鼓号等门类,每个“活页”包括实施的目标或意图,对学生潜能开发、优势形成的价值,程内容或活动的安排,课程实施建议和课程评价建议等。
此外,学校还对午间视听(学校小星星广播站和小星星电视台节目)进行了系统的课程设计,制定了午间视听课程的标准,由师生一起设计并经常更新播出栏目,吸引全体学生参与到不同的栏目中来。本学期结束时,学校通过问卷了解学生对午间视听课程满意度,很多栏目深受学生喜爱,如“童星闪闪”才艺展示、“挑战电视节目主持人”等已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目前,我校已形成了艺术体育课程、图书阅览课程、午间视听课程三大校本课程系列。
(二)以高效课堂构建研究为主线,抓课堂教学创新
20xx年来,学校根据《小学高效课堂建构研究》实验方案,以实施“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堂训练、及时反馈”为重点内容进行了研究。学校的高效课堂建构研究以教研活动为抓手,以课例研究为主要手段展开。学校把教研活动分为学校和年级两个层次,年级教研活动由各年级教研组自主组织,围绕承担的子课题进行研究;校级教研活动由教科室统一安排,分年级承办,围绕“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堂训练、及时反馈”展开有针对性的主题研究。不管是校级还是年级教研活动,都有课例展示、教后反思、集中研讨、中心发言、成果整理,甚至还有教学重建等。
今年,各教研组围绕研究主题共组织了30多次中心研讨活动,xx0多次分组研讨活动。在中心教研活动中,涌现了一大批有研究价值的好课,如傅丽老师执教的《自己动手写写诗》,王维老师执教的《三角形的认识》,黄卫华老师执教的《广播体操》等,学校收集整理了中心活动中近30个经典的教学课例。在课例研究中,教师的教学观念进一步转变,教学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老师们的现场学习力也得到提升,评课及中心发言的质量明显提高。
为了引导教师个体或团队研究教育教学中的问题,鼓励教师自组团队开展专题攻关,学校制订了《教育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支持教师自主确定研究主题、自主设计研究方案、自主开展研究活动、自主整理研究资料、自主提炼研究成果进行项目研究。学校为项目研究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如为项目组的教师优先配备电脑,优先安排项目组教师外出学习,给项目组教师添置图书,邀请省内专家诊断项目研究,单列教育科研项目经费,每个项目启动时发给启动资金20xx元,每年教育科研项目经费预算不少于5万元等。
目前学校有6个团队申报了教育科研项目,有改革备课方式的,有开发校本课程的,有研究当堂训练设计的,有研究“目标导学高效阅读”的,还有研究学生行为习惯训导的。其中,六年级数学组申报的项目“改革备课方式建立电子教学资源库”已取得初步成果,建立了六年级下学期全册的教学资源库,并向全校教师进行了展示,在不加班加点的情况下参加全市六年级毕业检测取得了优异成绩等。
学校在整理中心教研活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炼出一些课型的教学思路。如语文阅读教学的“出示目标、自读自悟、互动交流、训练深化”;习作教学的“先说后写、先写后评”;数学概念教学的“大量感受、形成感悟、当堂训练、拓展提升”;计算教学的“唤起经验、迁移探索”等。我校黄卫伟老师、李月老师、徐婵娟老师根据这些教学思路设计、执教的阅读课《花钟》、习作指导课《写写我自己》、计算课《口算除法》等均获得荆州市一等奖的好成绩,受到了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
(三)以改革青年教师研修班学习模式为重点,抓青年教师培养
20xx年,学校在分析20xx年青年教师素质达标测评成绩的基础上,根据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状况,对青年教师的学习模式进行了改造。在学习内容上,体现层次性,把研修班学员分为三个层次,即项目攻关、理论武装和教材研读,使学习内容更符合教师发展实际;在学习方式上,更突出自主性和研讨性,学校指定了郑焱、戴方丽等老师为不同学习小组的牵头人,定期组织学员学习研讨。为确保青年教师研修班办出质量,学校制定了《青年教师研修班管理办法》,使研修班管理更加规范,有章可循。在抓好青研班的同时,学校还十分重视青年教师的全面健康成长,组织青年教师开展社会调查,开展读书演讲活动,选派青年教师外出学习,与大师对话。
这些措施,对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起到了较好作用。今年,不少青年教师成果喜人,徐婵娟老师在荆州市课堂教学竞赛中获一等奖第一名,郑慧、江黎两个青年教师在全市语文课堂教学中也表现不凡,在全省组织的“中国梦我的梦”教师征文大赛中,我校徐婵娟、郑慧两位老师荣获一等奖。占全市一等奖总数的四分之一。此外,郑焱、赵倩、李雯、匡倩、尹琼菲、刘绍群等老师在教学竞赛、论文竞赛中也取得优异的成绩。不少青年教师在迅速成长。
(一)部分项目攻关名不副实。不少教师有畏难情绪,以没时间、理论水平不够、不好组织等为借口,使部分项目攻关停滞不前,还仅仅停留在方案层面,没有付出真正的行动。
(二)校本课程开发不够系统。虽然积累了一些“课程活页”,但离成为课程还有一定的距离。如活动的开展对学生发展的价值,与学校核心价值的联系,课程内容的体系等。
20xx年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是以项目攻关带动课程改革,让项目研究成为学校又好又快发展的助推器。学校将20xx年确定为学校项目研究攻关年,将于近期召开的教代会,将围绕项目攻关进行讨论交流,修订通过《教育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和相关的管理制度,讨论通过推动项目研究的激励措施,确定项目攻关的主要方式,增加合适的项目如校本课程开发项目组、学生学习能力评价项目组等,并将形成学校推动项目研究的纲领性文件,并指导20xx年的项目攻关研究,在项目攻关中实践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达成课程改革的目标。
新课改实施近一年来,我们按照新课改精神的要求,汲取传统教育教学中成功的经验,积极探索新的方式、方法,希望通过努力在课改实施中不掉队。下面谈一下我们的具体做法。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给我们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我们不断思考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让每一位教师把他的潜力变为现实,抓住这次新课改的机遇实现自身的价值。一年多来我们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突出重点,狠抓教师素质、能力的提高,为每一位教师提供最大限度的学习机会、展现机会,力争使我校每一位教师都成长为在全镇乃至全市有名的名师。
1、培训先行,更新教学理念。
实现《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师只有树立了正确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才能致力于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才能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培训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成了学校的首要工作。
学校重视青年教师培训。学校制定了“青年教师培训”方案,采取“师徒结对”的方式助推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学科教师示范、交流研讨等形式,扎实有效的开展业务学习。
2、科研先导,转变教学方式。
教育科研,能有效地推动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教育科研工作的持续发展,是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精教学、懂科研的专家型教师队伍所必须的。
我们认为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教研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有立项课题,教师的教学行为只要有所创造就是在进行教研。因此我们十分重视平时的教研活动。为发挥群体互补优势,形成整体合力,在集体研讨中丰富充实自我。各学科根据年级特点建立备课小组,定时与分散相结合,以“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为辅助,即:在利用“集体备课教学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先由初讲教师进行试讲,然后与其他教师研讨教学得失与改进措施,以利于其他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最后,每位教师写出本课的“教学反思”,在集体备课中,我们同时强调保持每位教师的个性,避免趋同现象。
3、放大教师的“亮点”,让老师们有成就感。
“热爱学校、尊重学生,快乐工作,成就自我”,是作为校长寄语赠送给老师们的。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自我”,是教师们的最大愿望,没有一个老师不想干好工作,当专家的。“成就自我”,也是学校所期望的,教学质量的高低就取决于教师整体素质的高低,名校需要名师支撑。放大教师的“亮点”,就是发现教师的长处,采取鼓励、激励措施,在学校内部宣传教师们的成绩,给其他教师树标;在社会上宣传一部分骨干教师,扩大教师、学校的影响力,让教师有一定的成就感。特别是鼓励年青教师展现自己的才能,形成你追我赶、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
事实证明,营造浓厚的学习、探究氛围,给老师们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让老师们实现自我价值,是吸引、凝聚老师,提高老师积极性的一种好方法。
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改的主阵地,随着新课改思想的逐步深入,教师理念的不断更新,教师对自我角色重新定位,课堂教学变的越来越活跃,形式、花样翻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体验。但是,课堂教学特别是非课改年级仍存在着“满堂灌”的另一种形式“满堂问”,还存在着学生参与度不够,实效性差等缺憾。
亚里斯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
新学期我们参照20世纪80年代,美国在基础教育领域,提出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法。把提高师生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意识作为促进课堂教学的突破口来抓,并作为一个校级课题进行研究。
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善于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做到一个转变——从把问题抛给学生要求学生回答转向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质疑能力,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也是新课改的要求。鼓励学生把问题带出教室,加强小组合作以及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贵有疑”,问题意识培养的最终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保证学生更加有效的主动参与学习,形成良好的思考、学习品质。目前,我们在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进行着积极探索。
我校xx学科多年来困扰着管理者和执教者,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是我们一直探索的问题,学生xx成绩普遍较差,怨学现象严重,到初三很多学生根本无法跟上进度,甚至听不懂课。带这着这么问题,本学期我们对xx学科教学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通过中期考试看出我们xx水平整体提高较快。
1、进一步加强教科研投入力度,特别是在教师评价中的力度。
2、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3、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教师、学生的评价方式。
根据市教育局和片区教研室20xx年度工作计划,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本期我校的课改工作主要以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念,不断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为目标展开,我们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扎实开展“三课活动”,不断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新课标”精神,展示本校教师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推广优秀的教法和经验,为广大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同时也为会诊和解剖课堂,解决教学中一些共性问题,学校教科室、教导处在9月下旬组织了为期近三周的“三课活动”,学校成立了九个学科评价组(小学语文、数学,初中语文、数学、英语、理化生,政史地、艺体电脑和幼儿组)负责对“三课”课堂进行全面剖析,客观、公正、准确的进行了定性评价。本次三课活动,学校共排了51堂课,其中小学语文7节,数学3节;初中语文10节,数学8节,英语8节,物理2节,化学2节,政治1节,历史3节,生物1节,地理1节;音乐2节,电脑3节。学校要求全校教师在三课活动中务必听完本学科的课,再选听至少10节跨学科的课。通过检查发现全校不少教师不仅听课数量多,而且记录认真详细,分析到位,建议合理。学校把教师参与三课活动的情况纳入第一学月六认真工作考核和期末考核。当然,这次活动时间安排比较紧,老师们在完成自己教学任务之余,克服了不少困难,尽可能挤出时间参与“三课活动”,使本次活动得以顺利圆满地完成。
二、继续做好大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和运用水平。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的课程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我校在上一学年开设基础上,学校全员参与,开发出了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多样性特征的校本课程,使我校的大文化校本课程形成了体系。
在过去实行集体备课的基础上,为了使集体备课落到实处,对每位教师的课堂真正起到指导作用,本期学校教导处、教科室进一步规范了我校的集体备课制度,主要作法是:学校成立了年级各学科备课组,每个年级每个学科均由组长具体负责,采取先集体研究,再由教师本人形成个性化的教案,并且集体研究的过程必有相关领导参与其中,由蹲点领导签字认可学校才予以认定其集体备课。
四、积极组织全体教师不断总结,提炼、优化课改成果
1、组织学校骨干教师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成果评选活动。本期有14位教师撰写的教研论文在国家、省市获奖或在有关刊物发表。
2、16位教师参加本年度省教科所优秀信息技术论文评审,其撰写的优秀论文已送省教科所参评。
3、积极撰写教学案例评析,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月均应撰写至少一篇优秀案例评析,各教研组每一学月交一篇到学校教科室,学校全体教师撰写教学案例评析的热情高涨。在11月进行的年度教研成果评选中,学校一共评选出48篇份优秀成果送片区教研室。
1、承办了片区教研室组织的校本教研现场会。
2、承担了片区初中语文、数学、英语、理华和小学语文专题教研活动的部分研究课、教材教法讲座及专题讲座。
3、认真组织了学校领导干部赛课活动,我校有三位领导由片区教研室推荐到县参赛。
4、加强教师的教学技能培训,对教师进行为期三周的现代信息技术培训活动,提高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水平,让现代信息技术真正走进学校每一位教师的课堂。
5、积极筹备《课改笔记》再版工作。
6、积极参加市教育局组织的“校本教研研讨会”,并在大会上分别作了经验交流。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单纯的“教书匠”转变为自觉的“研究者”,主动的“实践者”和严肃的“反思者”,即要求教师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和学会创新。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农村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与缺乏专业指导的矛盾日益突出,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仅靠专家的指导远远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大规模送教师外出学习也不现实。因此,学校必须探索出与学校发展,教师成长相适应的校本研修模式尤为重要。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校在加强校本研修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现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强化校本研修管理
领导非常重视校本研修工作,成立了校长任组长的校本研修领导小组,加强对校本研修工作的指导,把校本研修作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开展校本研修,大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学校加强了对校本研修过程的管理,做到了研修时间、内容、人员、考评“四落实”,做到了辅导教师上课有讲稿,听课教师有笔记,学校有记录和信息反馈记载。
(二)建立激励机制,推动校本教研进程
为了调动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促进校本研修深入持久地开展,学校购置了大量的有关新课改的光盘与书籍,以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开拓教师视野,提高教学水平。此外,学校还制定了《教师岗位考核奖励办法》《课堂教学达标考核办法》,把考核结果与奖惩、教师评优等挂钩,促进教师不断进取,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提高自身理论水平,从而推动以校为本研修活动。
(三)采取多种研修模式,全面提升教师素质
1、拜师结对模式。对新老教师的培养学校采取了拜师结对的形式,扩展了师徒带教的内容,赋予这传统的形式以新的校本研修内容,且拜师是相互的,能者为师。如英语组为了让新教师尽快进入角色,组内进行“师徒结对”,帮助他们尽早走向成熟。他们是这样做的 (1)搀扶新教师“学走路”。新教师在上岗不久,能对教材进行一定的解读,设计了一定的教学方案,但在课堂上呈现出满堂灌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骨干教师进行手把手指导,对每一课时都为他们解读教材,分析教材,同时向他们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状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备课,同时进入课堂为她们上示范课,然后在另一平行班听她们上课,总结在课堂中展示出来的优点,分析在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2)试着让新教师“自己走路”。通过一阶段骨干教师引领,新教师对教材的解读有了一定的理解,让新教师自己解读教材,分析教材,自己设计教学方案,让新教师自己先有一定的思考,然后骨干教师对教案设计进行一定的修改,再进入课堂听新教师的课,进行反思与重建。(3)让新教师感知不同课型。英语学科的每个单元是由不同的板块组成的,每个版块的功能不同,对教学的要求也就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呈现出的课型也就不同。在新教师有了一定的自主研究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之后,对新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了解不同课型,在一个阶段中集中力量针对一个课型进行突破。通过一年不到的师徒结对,两名新老师的教学能力可以说是一个质的飞跃,张丽丽老师在片级小班化教学评比脱颖而出,出片参加县级小班化教学评比;徐振飞老师由于教学扎实而代表新教师向全县的英语老师展示了一堂充满活力的英语课。
2、案例研修模式。即从典型案例中获得启迪、寻求解决问题思路的方式。运用这种模式进行研修时,研修者一定要精选出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案例,然后组织教师进行深入讨论。这种模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效果较好。通过教师参与式的研讨,引导教师运用课改的理念,对课例进行分析、模仿、借鉴,从中领悟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启迪自己的课堂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课题研究模式。以我校的市级课题《农村小学“多元联动”校本研修提高中老年教师教育改革适应能力的研究》为抓手,开展系列式主题教研活动。
学校充分利用骨干教师资源,以“学科主题式系列教研活动为抓手,以日常课堂教学研究”为载体,组建了各学科的联动小组,由各学科组长具体引领承担本学科的日常研究,将研究重心下移到了教研组,使教研和科研得到有机的整合。通过本校骨干教师与其他教师“多元联动”的校本研修来提升每一位教师教育改革适应能力。
各学科组根据本学科的特点确立研究主题,我们确立的研究主题基于这样几个思考:一、问题直接来自于教师的课堂,是具有代表性的,亟待解决的;二、围绕课题研究目标能提升教师教育改革适应能力的;三、在前期实践中骨干教师已对这方面有一定实践研究的基础与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与做法的主题,因为引领的力量与能力直接影响课题研究的质量。
在此基础上开展“三段四步”主题系列联动教研活动。它分两个层面:第一、骨干教师之间的联动研究,就是对于确立的研究主题,如果之前骨干教师也没有很多经验积累的,就先在骨干教师的课堂中进行联动的实践研究,先从寻找相关理论进行深入解读,再到进入各自课堂进行实践,然后通过骨干教师之间的一次次互动研讨交流,集聚群体智慧,解决遭遇的问题,逐步对这个研究主题形成共识,形成可积累的经验与做法。第二:将骨干教师先行实践较为成熟的研究主题作为与其他教师联动研究的主题。具体的流程与做法是:
第一阶段:骨干教师示范性研讨。它经历了(1)认知准备(骨干教师进行相关主题研究的资料解读及结合主题进行的课程资源的开发);(2)骨干展示(先由骨干教师围绕研究主题进行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弹性化教案的设计说明等,在走进课堂上示范课)(3)问题研讨(先由骨干做自我评价,其他骨干就示范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最后中老年教师参与评价)(4)后续拓展(骨干教师把前期自身整个示范过程中积累的材料整理成文本,然后让中老年教师学习,并结合研究主题布置一到两项作业)。
第二阶段:以其他教师实践为主的螺旋式研讨阶段。它经历了(1)合作开发与设计(围绕主题,集体备课,在骨干教师的引领下集聚群体智慧共同设计教学方案)(2)初步尝试(先由一位教师尝试课堂实践,再由执教师自评,骨干教师点评,其余教师参评)(3)再度重构设计实践(骨干教师组织再次修改教学方案,其余逐一上重建课,再反思再重建)(4)反思、总结、提升(执教老师谈过程中的体会,骨干教师对整个活动过程作总结提升,并对主题研究作动态调整)。
第三阶段:总结提升研讨。它由网络作业评价;阶段课堂教学展示;主题活动经验总结;完善多元评价等几步构成。
(四)校本研修内容丰富多彩
1、加强师德建设,夯实立教之基
教书育人,师德为本,缺乏良好师德的教师队伍,无从谈好的教学质量。本学年学校贯彻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精神,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规章为依据,以县教育局师德建设活动为契机,把师德教育和学校的各项活动结合起来,加强教师思想道德建设,强化教育引导,注重内化,扎实有效的开展师德建设活动,促进学校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大力学习和宣传师德教育理论,展开师德大讨论、宣传师德典型等多种形式,结合荣辱观学习,提高教师对新时期师德建设的认识,并不断赋予新的内涵,拓展新的载体。不断完善师德建设的相关制度,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并以此为辐射点,常抓不懈,使每位教师能够做到遵纪守法,爱岗敬业,为人师表,自尊自律,廉洁从教,团结协作,积极进取,勇于创新,成为教书育人的楷模,学生、家长、社会满意的好教师。
2、新课程理念研修。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程度直接影响课改实验的成效。为此,本年度继续把学习、实践、验证新课程理念,作为师资研修的重点任务来抓。重点学习《各学科课程标准》、《走进新课程》一书,加强通识研修,主要抓好四方面的工作:一是明确研修目的:掌握新理念、实践新理念、优化教育过程,为全面课改打实基础。二是确保研修时间:用足、用好业务学习时间。三是形成研修系列:重点围绕说课、上课、评课开展教研组活动,通过校内各科优质课、公开课、示范课和观摩课研修,在一个个案例中实践、体验新的课程理念。四是加强合作交流:派教师外出学习、观摩,返校后及时向教研组其他成员传达先进思想、理念,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3、教研组集体备课研修。教研组定期活动与分散活动相结合,以分组教研的内容为主,鼓励教研创新。教研组每月一次教研公开课,进行教学反思、案例分析。做到课前反思新旧教材有哪些不同、新课改的理念如何渗透、三维目标如何落实、运用怎样的教学策略等等;课中根据教学实际,反思如何调整教学策略;课后反思自己的这节课达到了什么目标,用了什么教学策略,有哪些成功之处等,帮助教师寻找课堂教学的优点与创新之处,寻找问题与不足,捕捉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念,从而找到改进的切入口。使教学反思过程成为教学研究过程。案例分析有助于教师了解自身的缺失,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缺失方面的学习与锻炼,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定期撰写教学反思或教学随笔上传到“县研训博客群”。
4、教育科研培训。我校在“科研兴校、科研兴教”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坚持引领广大教师走科研之路,开展多层次教育科学研究,人人有课题,人人学理论,人人掌握科研方法,有效地提高了我校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第一,健全机构,加强教科研指导。教科室主任负责课题的管理和规划;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和教育科研知识;指导安排课题组的研究活动和课题成果的总结。第二,指导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第三,抓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我们把“小班化教育研究”中取得的成果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使教师在科研——实践——应用的良性循环中提高了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
5、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培训。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正在迅速地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我校校本培训积极推进以普及计算机应用能力为核心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培训,组织人员对教师进行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培训和网页制作的培训,指导教师充分应用网上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使教师逐步适应这一形势,并向高素质,高水平发展。
强化教研组的建设和管理,特别强调要发挥团队精神,群策群力,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打破了以往教师备课各自为战的局面,每一堂展示课都是教研组集体的结晶,教师在互动、互补、合作中不断提高了自己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已形成的教育观念顺利地转化了能动的教育教学行为,使教师不断走向成熟。
推行主题式研修,提高研修实效。各教研组推行主题式研修,以提高研修质量。如语文教研组开展了以“读写结合的有效实践”为主题的研修活动。数学组以课例为载体,开展了以“解决问题”为专题的研讨活动。这些专题性的主题研讨真正提高了校本研修的实效性。综合实践活动组开展了以“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有效指导”为专题的研讨。
实行多元联动式研修,促进了中老年教师迅速适应新课改理念。对青年教师实行“结对制”培养方式,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同伴互助中的积极作用,帮助和指导青年教师,使他们尽快适应角色和环境要求,实现跳跃式发展。除了师徒结对工程,学校还引导教师自行组成“学习伙伴”,互帮互助互学互进。营造了“人人有学习之所,处处是学习之地”的浓厚的学习氛围,使我们的学习型教师队伍不断走向成熟。
由于我校校本研修机制的完善落实,校本研修活动的扎实开展,校本研修形式的丰富灵活,使我校逐步形成人人爱研修、大家共研修的学习局面,教师综合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同时带动了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学校整体工作也提高了一个新的水平,得到了社会和广大家长的认可,让我们再次理解了“教育质量就是教师质量,选择学校就是选择教师,素质教育的成败取决于教师素质”。
在教师研修过程中,只靠重复强化和外在的诱惑或强迫来维持“填鸭式”的研修活动,不仅使研修质量和效益降低,更严重的是压抑教师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展;在研修过程中,我们有时采取的“研修者主讲,被研修者听”的单一的“灌输式”的研修方式,必然导致交流的封闭性,也必然使被研修者失去学习的兴趣;我们在日常的研修活动中常常忽略教师已有的经验,认为只要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传授给教师,教师就会认同,就会接受,就会付诸实践。其实教师作为一名学习者,他需要一个体验、接受的过程,才能将正确的观念内化,然后才能带来教育行为的变化。如何使校本研修逐步走上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以什么样的形式展开,还需要探索。
结合我校的课题方面,由于各学科青年骨干教师及中老年教师的分布不均衡,成员科研水平及参与实践研究的热情程度不同,导致目前各学科组的发展态势不均衡,还需加强各学科青年骨干教师之间的联动研究,加强互动交流和培训,倡导研究和创新。在具体实践研究的过程中感觉到对每个具体研究主题中所需要的理论支撑比较薄弱,有时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需要得到教研室专家及兄弟学校同行的指导与帮助。
为了使校本研修工作真正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我们必须继续以全面提高我校教师的整体素质为核心,着眼于教师适应现代教育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不断开发校本研修内容、创建校本研修的新形式,把校本研修真正落到实处,促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对以后的校本研修,我们将提出如下理念:研修规格上追求“教师即研究者”——充分利用教师现有经验,改进而不是改造教师及其教学行为。我们提出“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以研究推动工作,把研究成果落实在工作中”的工作要求;研修方式上走“校本化专业发展”之路——学校应该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佳场所和舞台,是一个开放的学习化社会的窗口;研修策略上采用“科研先导、课题带动”;研修内容上偏重于实施新课程的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对校本研修我们还要确定如下原则:持续性,即终身教育;针对性,即按需施训;主体性,即主动参与;合作性,即校内外的合作与交流;一致性,即教师个体发展与学校发展的统一。
新课程的实施以来,传统的课堂教学面临一场变革,但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最关键的是我们的思想要变革,我们的理念要更新。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打破传统教学束缚学生思维发展的旧模式,遵循以人为本的观念,给学生发展提供最大的空间,要根据教材提供的基本知识内容,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会自主学习,让他们即要“学会”,也要“会学”。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掌握尽可能多的人类文明成果,也才有可能通过学习,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创新的能力。那么,如何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模式如何创新才能顺应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针对一系列问题,我校确立了“立足于教研、立足于课堂、立足实际、大胆改革、稳步推进”的课堂教学改革思路,把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工作来抓,紧紧围绕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积极推进和实施课堂教学的改革。我校教师在学中教,在教中探索,努力实施课堂教学结构改革,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教师是课改的主力军,教师拥有全新的教育理念是课改成败的关键。我校教师均乐学善教,自20xx年秋期月起动并在我校小学3年级起至9年级实施“学案导学六步走教学模式”后,教师都感到自己对新课程的理解还不深,在实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困惑甚至于是怀疑。于是,我们采用派出参加课改的教师到开展较好的特兴中心学校学习,开展校内教研组“学案导学六步走教学模式”研究相结合,来进一步帮助教师提升对导学案的运用和理解,指导学生如何在新教学模式下进行自主学习。促使教师在教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不是纸上谈兵,更需要我们去实践。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校教师着力于以下四个转变,以深入实施课程改革。
1、教室功能的转变。以往教室仅作为学生接纳知识的空间。如今的课堂,我们的教师改变原来的布置方式,以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分组,指导学生积极进行自主学习,充分体现兵教兵,让学生乐于交流,乐于展现自己,增强学生信心。
2、教师角色的转变。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我们的教师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有了新的认识,新型的师生关系逐步建立。课改以来,民主、平等、互动、和谐的师生关系正在逐步形成。在听课中,我们发现教师在课堂上能摆正心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独创性,鼓励学生质疑、发问、探究,我感觉到教师们正努力使自己从“传道、授业、解惑”中解脱出来,全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一时不能回答,也能从容处理,不会觉得下不了台,而是向学生说明课后查阅有关资料后再作解释。可见教师的职业角色正由居高临下的不可挑战的权威者、传授者变为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制定明确的改革目标以课堂“教与学”的改革为新课程实施的立足点,以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切入点,以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为生长点,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实践、探索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研究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转变;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策略;培养学生在新课程理念下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发现、分析、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寻求适合于、满足于不同学生学习需要的,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教学途径,以实现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要求。
3、课堂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课改以来,教师不再是单向地向学生讲授和灌输知识,而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组织一定的活动,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分组合作,大胆交流、研讨、提问和动手操作,在现实的参与、体验和实践中学习;同时,师生互动,共同讨论、研究一些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境和学生的特征即兴发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中,物理环境也发生了变化,教室四周布置了用于学生交流和展示的黑板,课桌有摆成丁字形的(几张小课桌合并),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于是,以四人或五人合作的小组学习便在我们的课堂中悄然兴起。如我们的老师注重发挥小组长的作用,教给小组长学习的方法,让小组长去带领小组合作学习。
4、学生的作业形式发生了变化。学生的作业逐步改变了过去机械的重复做题的模式。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大多数能联系学生的实际和课堂教学内容,具有开放性,答案不惟一,具有多种可能性,学生只有相互协调与合作,动手操作、实验、观察,收集信息、搜集资料,才能在解决问题中获取知识、巩固知识,逐步培养发散思维,提高探索、钻研的能力,从而完成作业。
以课堂“教与学”的改革为新课程实施的立足点,以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切入点,以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为生长点,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实践、探索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研究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转变;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策略;培养学生在新课程理念下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发现、分析、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寻求适合于、满足于不同学生学习需要的,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教学途径,以实现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要求。
新教材老上法。有的教师无法把握新教材的设计意图,教学中注重落实知识目标而忽视了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穿新鞋走老路”的课堂教学现象还存在。
部分教师的专业水平离新课程理念有距离。新教材要求教师能有宽泛的知识储备及灵活的教学策略,把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整合起来,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与研制,但是部分教师认识不足,难以做到。新课堂教学改革推进,呈现出发展的不均衡。包括老中青教师的观念更新及行为跟进的相对不同步,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为一所农村中心学校,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从教材方面来讲,现在的教材更贴近生活,符合学生的实际,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农村孩子相对来说,接触了解的事物、信息不多,我们感觉有些还待完善和改进;从教师方面来讲,教师的业务能力亟待进一步提高,由于教师的配置结构不是很合理,跨学科从教现象极为普遍,教师对所教学科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在“学案导学六步走教学模式”的实施的过程中,感到工作繁重,力不从心,很少有时间、精力来研究、总结,一些年龄偏大的教师由于教学观念、业务都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另外,还有少数成绩优秀的教师对“学案导学六步走教学模式”的实施还存有一定程度的抵触情绪或者怀疑;从办学的条件来说,我校的设施简陋,没有较大的投入,硬件与新课程的要求还相差一定的距离;在进行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即“放”,但不能放任自流;对学生要有效控制和引导,即“收”,把学生引导到有效的教学活动中时,有时教感到有一定困难,即度放开容易收拢难。我们将继续努力,让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成为焕发生命活力的乐园。为开创我校教育教学的新纪元而努力。
1、探究发现、建立模型:这一环节要帮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探索、思考、交流等活动,揭示出解决问题问题的基本策略,建立基本的数学模型。
2、理解应用、强化体验:这一环节相当于传统教学中的巩固练习,但在目标上又有所不同。传统练习过分强调“滚瓜烂熟”,新课程强调的是充分的“理解和体验”。
3、总结归纳、提升经验:这一环节要对本节知识进行系统归纳、揭示规律,还要对探究发现的过程、方法、经验进行梳理。
这一模式由于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使课堂教学更加具有目的性,教师可以在交流的过程中更加及时地了解课堂的动态,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最大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结合实际认真开展课改培训工作。我们以培养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为重点,以培养教师适应新世纪、新课程、新教法、新学法的能力为出发点,开展面向全体教师,突出骨干教师培养的有效培训。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学习国内外教育专家的有关的课程教育理论。选派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后,及时对培训内容依情况选择向全校教师传达或部分推广,同时做好课程改革建档工作。
xx年,划归小店区教育局管理后,我校课改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0xx年,借助“一三三区域课改”的东风,我校在学案设计和使用、小组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完善,模式教学初见成效。在我校初中部即将并入x中之际,将课改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1、推进我校教学改革
借全区整体推进教学改革的东风,推动我校新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工作,完善教学管理服务,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提升教学质量。
2、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课改模式
在前期探索实践的基础上,把我校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引向深处。逐步构建切合我校实际的、具有自身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3、培养一批课改能手
通过交流课、学案编写评比、学科教研等活动,切实提高全校教师课改工作的创造性和执行力。最终,使一批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能脱颖而出,真正带动我校教师队伍建设。
4、形成以学案为核心较为完备的资源库
在教学教研过程中,不断完善课改工作的具体思路和措施,注重过程性资料的积累。以学期为单位,组织教师对教学研究成果补充完善,为下一步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打好基础。
1、工作开展过程
20xx年x月份,4名骨干教师赴江苏洋思学校观摩考察,返校后,为全校教师做了考察工作汇报。按照洋思教学模式,并结合我校实际精心准备,在初中进行了汇报课,让师生近距离了解课堂模式教学的魅力。期中考试后,模式教学在我校部分科目进行试点。20xx年x月初,教导处2位教师参加了区教育局赴昌乐高级研训班的学习。学习回来后,针对洋思、昌乐两所学校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确定了我校“先学后教.学案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开始在七、八年级进行模式教学的尝试。之后,我校全部教师陆续参加了小店区组织的昌乐专家讲座及公开课观摩学习。
2、重点工作
(1)学案的编写、应用。
学案的编写、使用,是我校模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我校教师认真研究了洋思、昌乐两所学校的学案体例和实际操作过程,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多次的尝试后,最终形成了具有我校特点的学案编写体例。对页眉、水印、字号等基本格式进行了统一要求,对不同科目的学案呈现形式、学生活动设计、排版的合理性也作出了相应的要求。
教导处也相应地调整了业务考核要求,鼓励教师编写学案。在借鉴资料、印刷材料上尽最大可能提供便利。
经过1年多的实践,学案工作基本由模仿借鉴过渡到自主编写为主,学案式教学也成为教师授课的一个基本习惯。在这个过程中,我校的学案工作有了一定的积累,获得了很多积极的经验。在20xx年小店区教研室标准化验收中,我校提供的学案资料获得了相关领导的好评。
(2)小组建设
在原有的基础上,以学力水平为主,兼顾学生综合能力,对学生小组进行调整。新的学生小组增加了课堂反馈、班级基本工作、学生活动等的职能。
同时,结合实际,不断丰富学生小组的职能,逐步强化师生对学生小组的认同和应用。结合需要对学生不断进行相应的培训,使学生能够逐步理解新模式的基本要求。
(3)在重点学科重点开展观摩课活动
以英语、数学、政治、化学等四个学科为重点,组织教师按照我校课堂模式进行示范课,通过教学实践不断完善教学模式,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
示范课的一个特点就是关注细节。将课堂每个环节操作过程的影像资料记录下来,用文本的方式加以汇总,进行具体点评分析,让教师换一个角度来看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更加有效地进行改进。
示范课的又一个特点是注重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使用。将教材、电子白板课件、学案三者进行设计和应用上的整合,将模式教学的推进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相结合。
1、模式教学的统一性与教师个性风格、不同学科特点之间的矛盾。在“271高效课堂”小店学科培训时,昌乐学校的教师也提出过同样的问题。在实践中,我们的摸索出的思路是,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其理念内涵、操作结构是相对稳定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自身的教学风格对教学模式各环节进行灵活的处理,体现对模式应用的实效性。当然,不论怎样调整,有一个重点是不能或缺的,那就是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科学设计和合理组织。因为,高效课堂的实现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就在这个方面体现。
例如,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数理化科目的任务安排和时间分配,就和语政史科目有较大区别,加大了教师讲解的比重,以适应中差生较多的实际。
再如,当堂检测环节不一定非要放在课堂的结尾进行,也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化整为零、穿插进行。
这种尝试可以说适应了我校当下的教学情,但是,模式教学的规模化优势还是难以真正得到体现。
2、评价工作的配套
作为“先学后教.学案式”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载体,就是学案。进入整体推进阶段后,学案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就与试点阶段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鼓励教师更多更好地编写出具有原创性的学案,如何鼓励教师用好学案,以完善学案式教学模式,这就需要相关评价体系的介入。但我校目前的工作评价体系还没有在这个方面做出更为给力的规定。
鉴于我校初中部教师即将并入x中的实际,最后一点就不再赘述。希望在水工学校近2年的课改工作实践,让教师们在新的工作岗位上能够有所帮助、有所借鉴。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67528911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