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让我明白,生活中的点滴细节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启示,心得体会让我明白了坚持的力量,只有坚持才能克服困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护旗手的心得体会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武汉疫情爆发以来,一群群90后白衣天使们奔赴战场,不顾自身安危,以一己之力保护着全国百姓。有人说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治病救人、和死神抢人罢了……而我想说,这正是我们这个民族的骄傲:江山代有才人出,不负华夏顶天地!
中国很早就提出了“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的教育理念,对青少年培养教育的投资也可谓竭尽全力。从九年义务教育到营养午餐,从国家助学金到“双高双普”,一项项严格落实的教育政策都无一不体现了国家把青少年教育放在重要位置的良苦用心。中国以这样的方式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也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国家栋梁。华夏母亲以这样的方式哺育子孙,在他们头顶撑起一片蓝天的同时,也给了他们接受教育的机会。
长大后,这些孩子们投身于各行各业,以自己的方式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付出,一步一步推动着国家的发展。接班者从前辈手中接过火炬,向前奔跑,又将它平安地送到他们的子孙后辈手中,这是报恩也是责任。乌鸦尚会反哺,以报父母养育之恩,而这些在“母亲”庇佑下长大的孩子们如今也正以自己的力量来报答国家。记得小时候我们常说“我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国家的栋梁”,也很早便明白,国家的未来需要我们。此次疫情让我们看到,很多人小时候的话不是说说而已,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是中国最坚实的力量。“使命”二字永远是中国人不会间断的传承。
危急时刻,中华儿女团结一心,共克难关。不论年龄,不分职业,只是凝聚所有人的力量,筑起一道永远不会倒的长城。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一方有难,自会八方支援。08年那场大地震,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们帮助寻人,供给物资,治疗伤员,终于又将汶川重新建设起来。一次次事实证明,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祖国母亲给予百姓以庇护,而祖国儿女,则努力让母亲变得更加强大。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90后的孩子们从全国各地出发支援武汉。不畏艰苦,不惧病毒,从没有想过自己也只有20多岁的年纪,只是一心救治病人。除了战斗在治疗一线,他们还坚守在防控前线,用自己的汗水,为全中国的百姓筑起一道道屏障。明明他们可以在自己的家里确保自己和家人的安全,但他们却还是奋不顾身的奔赴前线,明明他们也是父母掌心中的宝贝,却抛下一切,不计后果,只为了全那一份报答祖国的赤子之心。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共克时艰,方知少年意气!灾难面前,没有民族,也不分性别,更无年龄,每一个中国人都与这片大地生死相依。生于华夏,便得华夏庇护;长于华夏,便对华夏感恩。亿万人之心,凝聚一同,做华夏最忠诚的守护者!
“治愈患者带来的慰藉是任何酬劳都不能取代的”
“治愈患者带来的慰藉是任何酬劳都不能取代的”。李桓英对患者的关心不仅仅体现在治好他们的病痛,更如同亲人一般,时刻给予他们温暖,为他们寻求最佳的治疗方案。
1993年年底,云南省文山县有一位女生在临近高考前不到半年,被诊断患了麻风病,李桓英得知情况后非常着急,赶去为她仔细检查:“现在得了麻风,就像得了一块皮肤癣,只要联合化疗一周就失去传染性,你可以边学习,边治疗,最多两年就能治好,放心吧。”
李桓英还鼓励她一定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不能自暴自弃。因联合化疗中有一种药物会造成皮肤染色,李桓英又与当地医生一起,为这位女学生设计专门的治疗方案,并请当地的医生一定要保证她的治疗,不要影响学习。过后,李桓英仍然惦念着这位女学生,曾多次打电话、写信询问她的情况。后来,这位女学生真的考上了大学,并在毕业后成为一名教师。
麻风病是一个“穷”病,大多数麻风病患者的家境都不是很好,李桓英像照料自己的孩子一样给予他们关怀和体贴。
2007年3月,热研所麻风室接诊了一位24岁麻风患者小马,小马生长在一个麻风病高发家庭,家里有5人患麻风病。李桓英无条件接收了这一家5位患者来京免费治疗。经过两年的治疗,他们的麻风病已基本治愈。一次复诊中,李桓英教授看到小马的手已破溃感染,并得知他一家租住在平房,生活十分拮据。“患者这么年轻,一定要为他的将来着想。”她既着急又心疼,立即拿出随身携带的1000元钱给了他们。
有条件干,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干。行医70余年,这就是李桓英的行事风格。
在深入麻风病区的途中,由于山高路险,道路崎岖,她曾经4次遇险,2次翻车,2次翻船。
她遭遇过最严重的翻车是从翻滚的汽车前窗挡风玻璃甩出去10多米,躺在覆盖着厚厚白雪的山坡上昏了过去。连车带人滚下坡底的同志们从车中爬出来,大声呼喊她。她才反应过来连声呼喊:“我在这里!”但是她爬不起来,李桓英歪头一看,雪地上留下一大片殷红鲜血。这次车祸导致她两侧锁骨和3根肋骨骨折,头部外伤缝了7针。大家都劝她好好休养,她却缠着厚厚的绷带、打着石膏投入了新的工作。
2015年,已是94岁高龄的李桓英,不顾膝关节手术后的行走不便,再次来到云南。一进寨子,那些当年经她治愈的麻风病康复者就像见到了亲人,眼含激动的泪水,扑上来就喊:“李妈妈,您回来了!”他们的子孙听说李桓英回来的消息,也纷纷请假,从打工的城市赶回寨子,只为见上李桓英一面。在他们心中,李桓英就是改变她们命运的“贵人”。
“如果我能活到100岁,还有5%的人生可以成为一名光荣在党的人”
“这一年来,我丝毫没有松懈,而是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我诚恳地向组织提出转正申请,请党组织审查。”
2017年12月26日下午,96岁高龄的李桓英教授戴上大红色的围巾。在党支部党员大会上如期转正,正式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我回国不后悔,干麻风病防治工作不后悔……我想把有限的日子,投入到无限的工作中去。”老人一字一句地认真向党组织汇报着预备期的心声。声音中饱含岁月打磨过的笃定,颈间的红围巾和党旗相互映衬,鲜艳无比。
预备期这一年里,李桓英仍奋斗在一线。2017年年初,她悄悄打包,准备再次出发前往云南。她心里牵挂着那些治愈的麻风病人,更惦记着尚未解的麻风病发病机制。“我身体没问题,就是去看看病人的病情有没有复发,他们的亲属有没有潜在感染。”
一如她2016年对着党旗承诺:“如果我能活到100岁,还有5%的人生可以成为一名光荣在党的人,更加坚定跟党走,为医学事业继续奋斗!”
1921年出生于北京的李桓英,曾于1946年留学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毕业后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成立后的第一批官员,她在世界卫生组织任职7年,被派往亚洲、美洲的许多国家,为防治性病等疾病在贫穷落后地区的蔓延做出了努力。
1957年,在李桓英为世界卫生组织工作7年期满时,世界卫生组织主动提出与她续签合同,期约5年,她婉言谢绝,瞒着家人,只身一人绕道伦敦,几经周折,于1958年从莫斯科回到了祖国。
时年37岁的她,回到阔别多年的北京,被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性病研究所工作,开展“梅毒螺旋体制动试验”“麻风抗原检测”等。
当时实验室设备简陋,李桓英用土法自力更生制作的麻风菌脂质抗原(pgl)提取成功。她和同事先在自己身上做试验,至今,李桓英左右手臂上还留有清晰可见的疤痕。
1970年,李桓英来到江苏省的一个麻风村考察,在这里,她第一次见到麻风病人。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历来是备受歧视的、致残的“不治之症”。
当时由于没有治疗麻风病的有效药物,最人道的处理,是把他们赶到一个偏僻的地方,让其自生自灭。这一幕刺痛了李桓英:“我当初回国就是为了帮助祖国的同胞!”
李桓英决定,攻克麻风病。
1978年,李桓英调到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任研究员。从此,57岁的她将全部精力奉献给麻风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她将国外先进的治疗方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率先开展了服药24个月就停药的短程联合化疗和消灭麻风病的特别行动计划,解决了麻风病的治疗难题,为数以万计的麻风病人解除了疾苦。
1996年,李桓英又率先在国内开展消除麻风运动,首次提出了麻风病垂直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相结合的模式,被称为“全球最佳的治疗行动”。
“很多人问过我,当初已经离开祖国那么多年,为何选择回国?我都毫不犹豫地告诉他们,因为我是中国人,不能忘本。”
李桓英说:“回国,我就一个目的,把我学到的东西用到生我养我的地方,不愧是个中国人。”
“全世界麻风病防治现场工作,你是做得最好的!”
1979年春天,李桓英第一次前往云南西双版纳考察麻风病情,那时的西双版纳3个县,分布着大大小小十几个麻风寨。过去,由于缺乏特效药物,以及社会对麻风病的恐惧、歧视和偏见,麻风病人忍受着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
“麻风病面临的最大障碍就是歧视!”为了拉近与麻风患者的感情,李桓英没有穿戴任何防护衣服和面具,走家串户给病人做检查,甚至与病人见面时总是握手拥抱拍肩膀。
由于长期的疾病折磨和远离人群,寨子里的人们对治疗既缺乏信心,又难以适应按时按量服药的治疗要求,有的病人甚至自暴自弃,把送来的药丢进水塘里。
李桓英听闻,十分着急,亲自上门送药,口渴了舀起病人家的水扬头就喝,饭捧起就吃。时间一长,寨子里的村民都传:“村寨来了个女医生,不怕麻风!”
“我们做医生的是没有恐惧的,我走遍世界,恐惧对我不是个事儿。我甚至巴不得自己被传染上——让你们亲眼看看我能治好它!”
李桓英还会教麻风病人穿鞋。“早晨和晚上,你们要这样。”手一下子伸进病人刚脱下来的脏鞋,“摸摸有没有砂子和钉子,再穿上”。麻风病人手脚是麻木的,甚至,端滚烫的火盆都感觉不出烫手。李桓英不怕脏,就是为了教给他们防止皮肤破损溃烂的自我防护方法。
她用自己的行动来消除大家对麻风病的歧视,不断向人们证明:麻风病是可治之症,麻风病人并不可怕。
为了我国麻风病防治事业,高龄的李桓英长期奔波在云、贵、川贫困边远地区,7个地州、59个县,几乎每一个村寨都留下了她的足迹。
在她的努力下,云南省勐腊县的麻风病患者被全部治愈,1990年的泼水节,他们摘掉了麻风寨的帽子,作为一个行政村,被正式划入勐仑镇,李桓英为它取名为“曼南醒”,意思为“新生的山寨”。这一天,李桓英和人们一块儿跳起了傣族舞蹈。
1998年,李桓英在第十五届国际麻风会议上作了《在云南实施麻风病防治特别行动计划的报告》,报告结束后会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世界卫生组织官员诺丁博士紧紧握着李桓英的手说:“全世界麻风病防治现场工作,你是做得最好的!”
“治愈患者带来的慰藉是任何酬劳都不能取代的”
“治愈患者带来的慰藉是任何酬劳都不能取代的”。李桓英对患者的关心不仅仅体现在治好他们的病痛,更如同亲人一般,时刻给予他们温暖,为他们寻求最佳的治疗方案。
1993年年底,云南省文山县有一位女生在临近高考前不到半年,被诊断患了麻风病,李桓英得知情况后非常着急,赶去为她仔细检查:“现在得了麻风,就像得了一块皮肤癣,只要联合化疗一周就失去传染性,你可以边学习,边治疗,最多两年就能治好,放心吧。”
李桓英还鼓励她一定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不能自暴自弃。因联合化疗中有一种药物会造成皮肤染色,李桓英又与当地医生一起,为这位女学生设计专门的治疗方案,并请当地的医生一定要保证她的治疗,不要影响学习。过后,李桓英仍然惦念着这位女学生,曾多次打电话、写信询问她的情况。后来,这位女学生真的考上了大学,并在毕业后成为一名教师。
麻风病是一个“穷”病,大多数麻风病患者的家境都不是很好,李桓英像照料自己的孩子一样给予他们关怀和体贴。
2007年3月,热研所麻风室接诊了一位24岁麻风患者小马,小马生长在一个麻风病高发家庭,家里有5人患麻风病。李桓英无条件接收了这一家5位患者来京免费治疗。经过两年的治疗,他们的麻风病已基本治愈。一次复诊中,李桓英教授看到小马的手已破溃感染,并得知他一家租住在平房,生活十分拮据。“患者这么年轻,一定要为他的将来着想。”她既着急又心疼,立即拿出随身携带的1000元钱给了他们。
有条件干,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干。行医70余年,这就是李桓英的行事风格。
在深入麻风病区的途中,由于山高路险,道路崎岖,她曾经4次遇险,2次翻车,2次翻船。
她遭遇过最严重的翻车是从翻滚的汽车前窗挡风玻璃甩出去10多米,躺在覆盖着厚厚白雪的山坡上昏了过去。连车带人滚下坡底的同志们从车中爬出来,大声呼喊她。她才反应过来连声呼喊:“我在这里!”但是她爬不起来,李桓英歪头一看,雪地上留下一大片殷红鲜血。这次车祸导致她两侧锁骨和3根肋骨骨折,头部外伤缝了7针。大家都劝她好好休养,她却缠着厚厚的绷带、打着石膏投入了新的工作。
2015年,已是94岁高龄的李桓英,不顾膝关节手术后的行走不便,再次来到云南。一进寨子,那些当年经她治愈的麻风病康复者就像见到了亲人,眼含激动的泪水,扑上来就喊:“李妈妈,您回来了!”他们的子孙听说李桓英回来的消息,也纷纷请假,从打工的城市赶回寨子,只为见上李桓英一面。在他们心中,李桓英就是改变她们命运的“贵人”。
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前夕,沈阳市妇联联合_晚报以“巾帼心向党 奋斗新征程 芳华——时代女性风采”为主题,推出特别报道,集中宣传展示我市上世纪30至80年代出生的优秀女性典型代表事迹。讲述她们立足岗位、不懈奋斗的感人故事,鼓舞全市广大妇女坚定理想信念,为推动沈阳新时代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作贡献,庆祝建党100周年。
1966年3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出《关于开展学习尉凤英同志活动的通知》;1966年4月末,中央批准举办《毛主席的好工人尉凤英同志事迹展览》;1966年10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向毛主席的好工人尉凤英同志学习》的社论,从此“毛主席的好工人”尉凤英享誉全国。
尉凤英,1933年出生,辽宁省抚顺市人,中共党员,东北机器制造厂工人。曾任沈阳一三九工厂副厂长、工会主席。曾两次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两次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曾当选中共第九、第十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第二、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1953年,为赶制抗美援朝需要的产品配件,在老师傅的帮助下,她研制成功自动分料器和半自动搬柄,提高了生产效率。年轻时的尉凤英就对技术革新着迷,有一次路过建筑工地,看到工人师傅筛沙子的场景,尉凤英深受启发。午休的时候,她把和完的泥当作模具,晚上下班的时候,她挑灯夜战,改进刀具。“那时候,也不知道苦和累,只是一门心思地想提高生产效率,早一点完成生产任务。”困了,她就找块砖头当枕头,在车间地上睡一觉;第二天醒了,再继续工作。经过两个多月的连续攻关,尉凤英的第一个技术革新成功了,提高工效80%以上。
进厂第一年,尉凤英就实现了两项技术革新,成功将手工送料改成自动送料,提高工效5倍。她用434天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任务,用4个月完成了第二个五年计划任务。1953年至1965年间,她实现技术革新177项,其中重大技术革新58项。
周春梅同志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参加法院工作17年来,她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坚守法治信仰,精研实干、勤勉尽责、无私奉献,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她情系群众、公心持正,经常不辞辛劳、不怕麻烦,冒着严寒酷暑到现场组织勘查鉴定,疫情期间通过“云开庭”方式及时妥善审理涉疫情案件,最大限度降低因疫情给当事人权益造成的影响。
她极富爱心、热心公益,关爱妇女儿童权益,积极资助困难学生,通过善行义举传播法治精神,传递法官温情。她刚正不阿、秉公办案,严格执行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的要求。
“三个规定”分别为:《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记录和责任追究规定》《关于进一步规范司法人员与当事人、律师、特殊关系人、中介组织接触交往行为的若干规定》。
因多次拒绝犯罪嫌疑人向某为案件打招呼的非法要求,2021年1月12日,被向某行凶报复,不幸遇害,年仅45岁。周春梅同志用生命捍卫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司法防线,兑现了新时代人民法官对党和人民的铮铮誓言。
决定指出,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国各级人民法院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工作目标,忠实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恪尽职守、勤奋工作,砥砺奋进、攻坚克难,为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作出突出贡献,涌现出一大批对党忠诚、品格高尚、实绩突出、敬业奉献的先进典型,周春梅同志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她是不徇私情、不受干扰、严格公正司法的好法官,是新时代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大典型。
决定号召,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和全体法院干警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十四五”时期人民法院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大力加强法院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认真抓好队伍教育整顿,严格落实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的要求,健全审判权运行和监督机制,确保公正廉洁司法。
要广泛开展向周春梅同志学习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干警以先进典型为榜样,牢记初心使命,忠诚履职,勇于担当,积极投身新时代人民法院事业。
一场突如其来的暴力事件,让45岁女法官周春梅的生命戛然而止。
1月12日清晨,她像平常一样告别家人,准备乘电梯到地下车库,前往供职的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上班。电梯门打开,一双罪恶之手持刀猛地捅向她。慌乱中,她试图躲开呼救,但最终还是中刀,倒地不起。
周春梅怎么也想不到,她会丧命于自己亲昵称呼为“慧”的同学手上。行凶者向某,是周春梅的同乡和同学。因为一起劳动纠纷案件,向某几次三番找周春梅请她“打招呼”,被拒后心生怨恨,进而行凶报复。在湖南司法界有着好口碑的周春梅,就这样遗憾离开了。
拒为同乡“打招呼”
女法官倒在“家门口”
据警方调查,向某与周春梅系高中及大学校友。
1999年大学毕业后,周春梅曾短暂在吉首大学工作,后来考上湘潭大学法学院研究生,毕业后进入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工作至今。
据知情人士透露,2000年8月,向某入职湖南省某科技研究院,后成为由该研究院改制而来的湖南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员工。因为殴打公司同事等原因,上述公司于2019年5月解除与向某的劳动关系。
在随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向某与上述公司多次对簿公堂。向某的核心诉讼请求——继续回“老东家”工作,一审、二审法院均未支持。不服气的向某向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也被依法驳回。
在与上述公司进入诉讼程序后,向某就一直在找周春梅,要求周春梅帮她向一、二审法院“打招呼”。据湖南高院查实,周春梅以法院系统有相关规定、禁止过问他人所办案件为由,断然拒绝了向某的不当请求。
案件进入再审审查后,恰好由周春梅担任副庭长的审监一庭审查,向某再次请求周春梅帮忙“打招呼”,还是被严词拒绝。
多位警方知情人士透露,向某还曾试图给周春梅送钱送财物,但均被拒绝了。请托不成的向某由此怀恨在心,进而蓄意报复周春梅。
血案发生前几天,向某应聘到周春梅居住小区做保洁员,伺机伸出了罪恶之手。
一位优秀的人民法官,就此遗憾地离开了她深爱的家人和事业。
“她热爱自己的职业并恪守着法官的良知”
2月13日,周春梅办公室门口的去向牌,依然指向在岗那一格。她的办公桌上,两摞案卷堆得高高的,一本《民法典》里写满了笔记。
“春梅遇害前一天下午,我们还一起学习了民法典的时间效力问题。” 伍斐觉得一切仿佛就只是一场噩梦,“多希望我还能跟她一起讨论案子。她是那么的专业,总能找到案件焦点。”
周春梅是高院专业法官会议委员。在审监一庭负责精审案件,所有上诉、抗诉的疑难复杂案件都由她带领的团队负责。
“审判监督就是依法纠正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错误判决、裁定,这对法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求更高。”省高院审监一庭副庭长蒋琳告诉记者,“不管多么复杂的案子,春梅都办得非常精细、扎实。”
高院审判楼9楼会议室正中间,挂着一面写有“新时代法治楷模”大字的锦旗。这是3年前,一名当事人给周春梅送来的。
2007年5月25日,湖南某水电开发公司与某慈水电有限公司签订了一份《电量损失补偿合同》,约定湖南某水电开发公司须据实全额补偿,因尾水水位抬高导致某慈水电有限公司发电量减少而损失的电量电费。一、二审法院均认定上述合同有效。后经申诉,湖南省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
周春梅主持听证后,没有遵循一、二审法院的裁判思路下结论。而是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对水法这个比较偏门的专业领域进行了系统学习。
当事人关于基准水位达80.3米以上给某慈水电有限公司补偿的约定,是否违反了《水法》的强制规定?当事人不按规划水位蓄水是否会损害公共利益?为了解决这些疑问,周春梅加班加点查阅资料,向水电专家学习请教。
最后,周春梅从公共利益的界定标准出发,慎重提出了“《电量损失补偿合同》因违反公共利益而无效”的处理意见。合议庭讨论后,一致同意了周春梅的处理意见。这篇说理清晰、逻辑缜密的裁判文书,获评首届全国法院“百篇优秀裁判文书”。
在省高院副院长杨翔眼里,春梅热爱自己的职业并恪守着法官的良知,“在召集专业法官会议时,我总是点名春梅参加。她见解独特,从来不会因为领导或者老师缘故而随意附合我的看法”。
不唯上,不唯师,只唯自己对事实和法律的确信。周春梅在办案中总有自己独特的思考。“不论工作再忙,她每年都写撰写一些理论文章。遇到典型案例,她会及时提炼裁判规则。”伍斐说,“春梅是一个踏实的耕耘者,她对法律敬畏。”
周春梅的钻研精神和业务能力在学生时代就小有名气。读研期间,周春梅因科研成果突出,参与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得过湘潭大学校长奖,并在多个国家核心法学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在法院工作17年,周春梅获得的荣誉不胜枚举。她多次被评为院机关优秀共产党员、办案能手,多次获年度嘉奖,一次立3等功。2019年,周春梅被评为湖南省审判业务专家。
面对种种赞扬,周春梅总是摆摆手,是莞尔一笑。
作为朋友,民一庭法官助理向英知道这些荣誉背后的不易。“春梅既要负责业务指导,又要办理具体案件,回家还要照顾孩子,每次见春梅,都有分秒必争的感觉。为了节省20分钟多写一会儿判决书,春梅很少按点吃饭,只为避开下电梯和排队的高峰。”
除夕夜,在全国团聚迎新年的时候,上海、广东等地的医生、武警等“最美逆行者”,乘着岁末迎春的列车奔赴武汉。大年三十本该是一个团圆的日子,只为一句“武汉需要你”,就逆行远去,舍弃了自己的团聚时光。正是这些“逆行者”,让这个春节增加一份温情,更添一份感动。
八十四岁的钟南山爷爷,本来可以避开病毒的危险,安度晚年,但是他在人民最需要他的时候,站了出来,就跟十七年前,sars病毒爆发的时候一样。十七年前,他曾坚定的说:“把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这斩钉截铁的话语,带给全世界无比的震撼。十七年来,这颗为人民服务的心,始终未改,为人民的安全逆行的志,始终不变。当医务人员脱下穿了12小时的防护服,满脸都是压痕与汗水,却依然露出微笑。
疫情面前,逆行回去参加战斗的绝对不止们,“以身犯险”投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的人还有很多。为了能让这个春节,有更多的人可以健康安心的过年,他们放弃了团圆,严阵以待、不顾自身安危。是他们给了大家希望,给了国人信心!
为了赢取防疫控疫的胜利,“逆行者们”在全国各地忙碌着。当许多人都在奔赴回家的路上时,武汉外地务工人员自觉的退了自己回家的车票、飞机票,只为阻止疫情蔓延的可能。在人们都远离公众场所的节点,铁路工作人员逆向而行,扎根人潮涌动之中,只为保障人们的回家旅途顺畅。这是职责所在,更彰显了大爱和担当。李荣浩的《同根》中写道“只为同根,想做点什么,能力范围内,哪怕给句安慰能安慰到谁吗,好多感人事迹,好想哭想参与,别给感染任何机会”这是一位歌手用自己的力量与病毒抗争,他用自己的歌声赞“最美逆行者”!
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逆行者”注定是孤单的,我们更有责任为他们提供最有效的帮助,最大限度的关爱。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在我们为“逆行者”点赞的同时,也要做好自己的分内事。外出戴口罩,注意饮食勤洗手,有身体不适的情况及时就医诊治,同时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我们做好自己,就是对“逆行者”的最大支持。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67528911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