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是一种学习方法,越来越被我们来使用,通过写教学反思,老师们都能从中发现自身的缺点来加以改正,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小春笋的教学反思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春笋》一文写的是在春笋在美好的春天来临之际,破土而出,旺盛生长的情景,热情赞美春笋不怕困难,顽强向上的生命力。全文共两个自然段,第一段写春笋被春雷唤醒后,纷纷出土的景象。第二段写春笋出土后,顽强向上生长的情景。这篇课文,虽然简短,但是让学生完全进入角色,充分理解春笋的克服一切艰难险阻,顽强的生命力,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创设情境,以读悟情。一、在角色中体验《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中提出: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这就指出了在阅读中要强化感受性、体验性。文中“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是比较难理解的句子,虽然寥寥数字,却显示了春笋一股不断向上的顽强。在理解这句话时,我采用师生对话,角色转化。老师以土地公公的身份劝说春笋娃娃安于现状,别瞎费力气瞎折腾。一个个春笋娃娃,都纷纷表示不管用多长时间,花多少力气,都要冲出黑暗。由于角色的转换,激起了学生热烈的情绪,发出誓不罢休的铮铮誓言,正是在转换角色中,真切感受到春笋那种坚忍不拔的高贵品质,在朗读中,读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二、在朗读中感悟《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的要求是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课标中还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好课文插图,用教师的激情的语言,帮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尽量让课文抒发的情感溢出纸面,从而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如:它们迎着春风,在阳光中笑,在春雨里长。第一遍读:这是春笋历经千辛万苦,看到美丽世界的舒心微笑,。第二遍读:这是经历磨难之后胜利的微笑。第三遍读:这是强者最自豪的微笑。
春笋这堂课的教学令我自己很满意,不指别的,主要是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课从开始到结束,孩子们几乎始终情绪高涨,表现出少有的活跃、专注和投入。让孩子们学得有趣快乐的是以下几个环节的教学。
一、学雷爷爷叫一叫。课文开头写道:“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在模拟了春雷的声音以后,我说:“雷公公是怎样唤醒春笋的呢?谁来扮演雷公公?”孩子们一听,兴趣来了,纷纷要求做雷公公。于是,我让孩子们都做雷公公来唤醒春笋,愿意怎么唤就怎么唤。通过这一环节,一开课就充分的调动起了孩子们的积极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了孩子们的童趣。
二、把关键词演一演。在雷公公的呼唤下,春笋破土而出了,文中这样写道:“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这个地方,我试着让学生来演一演。我随手拿起一张废纸和一支铅笔,对学生说:“小朋友,这张纸代表地面,这支铅笔代表春笋。谁能来表演‘冲破’的意思?”一个学生走上来,手拿铅笔放在纸的下方,慢慢地把纸给顶破了。应该说,他的演示是正确的,他们理解了“冲破泥土”的意思。“那,掀翻石块该怎么表演呀?”我让孩子们自己想办法。他们有的还是用铅笔当春笋,石块则用橡皮代替;有的用手指当春笋,书本或铅笔盒当石块;还有的干脆站起来,整个人就是一个春笋,人做掀翻的动作,把无形的假设的石块掀翻掉。应该说,孩子们的表演是有创意的,也是对的。而当我们读到“春笋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的时候”,孩子们先是蹲下去,再慢慢站起来,“一个一个”冒出来的。孩子们是有表演天赋的,只要我们在合适的时候提供给他们表演的机会。这一环节则是通过最直观的方式让孩子们理解课文中词语的含义,我觉得效果很不错!
三、扮做春笋说一说。一个个春笋都从地里钻出来了,他们像一个个“嫩生生的娃娃”,睁大眼睛,好奇地张望着这个世界,一切都是新的。我在这里设计了一项思维和语言训练。我仍然让孩子们把自己当作春笋。“春笋,春笋,你从黑洞洞的泥土里钻出来了,你看到了什么呀?”孩子们激起了强烈的表达的欲望,他们调动大脑中关于春天的一切信息——来自书本的,来自生活的,来自平时积累的……畅所欲言。这一节课,孩子们之所以感觉学得快乐,是因为这节课上,他们真的动起来了,真的说起来了,真的笑起来了。我想:我们经常说课堂上要让孩子们思绪飞扬,个性张扬,要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性,促进自我的发展,其实关键是我们有否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兴趣真的是最好的老师。我觉得我这节课上得比较成功,而这些则是要感谢我的师傅庞莉老师和办公室里老师们平日里对我的帮助,谢谢大家了!有不足之处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
这篇课文分为两个自然段,通过描写春笋在美好的春天到来之际,破土而出,旺盛生长的情景,热情赞美春笋不怕困难、顽强向上的生命力。文章使用的语言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简洁、明快、节奏感强。因此,在教学前我通过读教材,以“冲破”、“掀翻”为突破口,利用影像使学生体会到春笋那势不可挡、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顽强生命力,从“冒”中看出春笋破土而出连续不断的动态。我主要抓住文章的这部分展开教学。就整节课来看,我结合学校领导和老师们对这节课的建议和看法分为以下几方面:一、不足之处1、学生写话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训练。所以结合平时的课堂学习来说,我认为没有哪个学生天生会写话,只有后天的培养,学生的书面语言才会丰富起来。本班在这方面是学习的弱项。因此我曾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结合自己的一点点的想法,总结出:写好话首先在选材,同样的主题选材不一样,文章给人的总体感受也会不一样,比如说:《司马光》这一课有这样一种句式“_____,有的____,有的____,还有的_____。”开始学生由于想法受到局限,很多学生这样说:“下课了,小朋友出来做游戏,有的跳绳,有的踢足球,还有捉迷藏。”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周围的事物,教师可以向学生举例,像“夏天到了,小朋友穿的衣服可漂亮了,有的会穿什么,有的会穿什么,还有的会穿写什么呢?”、“每一朵花也不一样,你可以观察。”低年级的学生想象力是很丰富的,经过老师的层层引导,学生的思维的大门渐渐就会打开了。其次,多读书,丰富自己的书面语言,俗话说:“书破万卷,路行万里。”丰富的词语会增加文章神采,使文章更加生动。2、教学过程中全体学生关注不够。本次教学以读为主,照顾了中间的学生的学习,但有余力的学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训练,让我觉得有些遗憾。在以后的教学中除了布置作业照顾差异外,在备课时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也应该将差异考虑进去。3、指导书写,写字时间不够充分。由于在时间上安排不够合理,所以今后在教学中严格把握好每个教学环节所用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生字书写得到充分的训练。4、研究教材从细节做起。通过这次开课,各位领导和老师的点评,我深刻感受到“研究教材不仅需要研究每个字,每个标点也有它的含义,需要我们仔仔细细地去领悟。”二、成功之处1、围绕新课标“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课堂教学以读为主。2、注意对学生的评价。如:“你读得真好,特别是声音像小百灵一样。”3、与学生亲切地对话。我认为反思在于思考如何克服课堂上所存在的缺点,将这些缺点进行研究、总结,以寻求更有效的方法,努力上好今后的语文课。而成功之处无需多说,关键在于能够保持优点,在此基础发掘更好的方法。三、自己的几点想法我认为现在在课堂上有很多以小组合作为形式的学习,小组合作就是小组间的成员互相帮助、讨论,最终达成一致,得出答案。这的确是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是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有部分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的学生,他会乘此机会聊天,做小动作等。学生的答案很少是大家共同商讨的结果。所以我们一定要正确对待小组合作。在课堂上,大部分教师都期望学生出色的答案,但是在班级中每个学生的能力不一样,更何况“神童”在这个社会中只占极少数。所以我们要正确的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要操之过及,急于求成。这些想法其实很不成熟,只是希望和大家共同探讨。
这篇课文是一篇文字优美、内容新颖的散文,写的是早晨,草原从睡梦中醒来,牧民们赶着羊群去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一片繁荣兴旺的新气象。
在导入课文时,我请孩子们听这首歌描绘的是什么地方:"辽阔的草原,蓝蓝的天空,洁白的羊群,奔腾的马儿......就是我的家。"伴随着优美的歌声,我从孩子们陶醉的眼神中,察觉到他们向往这个美丽的地方,然后让他们带着向往之情去读课文。
在教这课时,我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方面,由于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草原是陌生的,我就从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多媒体图片来展现大草原的美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朗读的时候,先让孩子们自由诵读,然后听老师范读。我用饱蘸着感情,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让孩子们正确把握语气,让学生充分地读课文。
我利用图片和音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比较抽象的词语,体会人物的心情与精神。比如,我用一张春天茂密的草原图来解释"铺满新绿",你看到草原的颜色是什么样的?(碧绿碧绿,嫩绿的,青青的)草原的草长得怎么样,多不多呀?(草原的草长得很多,很茂盛)。草原的草刚刚发出新芽,嫩绿嫩绿的,而且到处都是,所以课文中说--(铺满新绿)。再如我让学生听听牧羊人的歌声,让他们从欢快的歌声中感受牧民们辛勤劳作时喜悦的心情。
课文上下来感觉学生读书的部分还是不够理想,虽然我自己进行了范读,也让学生自己
读,但请学生起来读的时候还是出现不少字音不准、漏词断句的现象。以后在教学生字词这一块时还要加强,特别是二类字要反复识记。多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多给予读书的技巧,充分利用早读课的时间,培养学生的语感。
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对于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并不是靠简单的逻辑分析所可习得的,主要靠感,靠悟。而有感情地朗读是促进学生增强语感,积累语言的主要手段。
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一些儿童喜闻乐见的认知方式来丰富读的内涵,使受教育者能保持盎然的兴趣和不时创造出的快乐。教师以感性的认知方式,引导学生在由浅入深的读书过程中获得越来越充分的感悟。以《春笋》一课为例。
图画具有直观的,形象的特点。用图画再现课文情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既符合学生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认知特点,又能激起学生对课文一读的兴趣。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动画效果,将春笋如何醒来,冲破泥土,掀翻石块,在春风、春雨中,一节一节,向上向上快乐地成长形象地再现于学生眼前,使学生产生亲自前往看一看,读一读的兴趣,为有感情地朗读开启了成功之门。
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来演绎文中情节,可以使他们对之产生亲切感,就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的体验。课文所描述的形象直接作用于学生感官会使他们特别兴奋,情绪热烈,印象深刻。“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扮演春笋的小朋友们伸伸懒腰,悠悠醒来,一个一个猛然起立,“冲破泥土,掀翻石块”(假象石块:顶在头上的书本)。一站一掀之间,真切地感受到了春笋那顽强地生长意志。“冲破”、“掀翻”需要何等的力量啊!此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激情被带出,再来读这段话,效果势必不一样。
想象是思维的翅膀,通过想象可扩展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涵,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拓展思维,能丰富语言文字的情感内涵,弥补文字描述的局限与干涩,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课文教至最后,学生在悠扬的音乐生中,闭上双眼,跟随着老师极富感情的朗读声音,慢慢地整个春笋的生长过程浮于眼前:春雷阵阵,春笋醒来了,“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从地里冒出来。“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迎着春风,沐浴着阳光,在春雨中点头,微笑,不断成长……“我就是那顽强的春笋,再大的困难也难不倒我!”(学生言)气氛达到高潮。铮铮琴声,学生朗读课文,又增添了几分自信与力量,将春笋那顽强的生命精神,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这般的图、演、想,不仅是认知形式上的灵活多变,而是感悟手段的多样化。它使学生在近似游戏的活动中喜爱读书,乐于读书,读有所感,读有所悟,读有所获。
整整用了三节课学完了《春笋》,下课时,邓天玥一边冲我竖起大拇指,一边说着让我甜透全身,美得几乎要晕倒的话:“郑老师,你也真行(我经常在课堂上夸他们真行),我太喜欢语文课了,我喜欢你!……”看着她绽开着花朵的笑脸,我欣喜之余又长出一口气,我因为做课件和备课而忙到深夜所付出的精力得到了回报。这节课孩子们和我一起品读课文,他们激情地朗读,声情并茂,情不自禁地根据课文内容做起了动作,充分表达出对春笋的喜爱之情。一支支小手像雨后的春笋不停地举起来,让我应接不暇。反思今天的`教程,喜悦同时也发现了备课过程的不足或不合理之处。
《冲破泥土】
为了理解春笋不怕困难,冲破重重阻碍,生命力顽强的精神,我提问:“春笋是怎么样生长出来的?”孩子们回答:“冲破泥土,掀翻石块……”“如果郑老师是泥土和石块,你们是春笋,试试怎样破土而出,高贯鑫你来试试。”高贯鑫来到讲台,我以泥土的语气对他说:“小春笋,你看我这里多好呀,再说我又厚又硬你根本出不去,还是省省力气,别出去了!”高贯鑫很干脆地回答:“不行!”谁知他边说边趁我不注意竟然一下子站起身来,顶散了我紧握的双手,冲破了“泥土”。糟了,这么轻松就被他“冒”出来,接下来的课没法讲了,果然当我问他们春笋从你土里钻出来难不难时,部分孩子大声回答:“不难!”失败!为了让孩子们理解春笋生长出来很不容易,我又做一次实验,这次我憋足了劲儿,没让高贯鑫挺起来,孩子们终于说出不容易,可是苦了高贯鑫,这孩子太实在,我从他的表情看出他的头一定顶得很疼。现在思想起来这一教学环节不太合适,因为我的力气和泥土石块的力气是不同,春笋如果也长个 像孩子一样的小脑袋,肯定不能冲破泥土冒出来。春笋的生长就如所有的种子的力一样,是一种神奇的而又巧妙的力。我和孩子做的实验所用的力都是蛮力,即使孩子不能冲散我的双手,孩子们也不能真切地理解春笋破土而出的不易。虽然教学过程并没有因为这一环节而影响效果,但是我不得不为自己的这一设计而遗憾。可是怎样让学生理解春笋是冲破重重险阻才冒出来的呢?怎样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春笋所表现的这种精神呢?拿棵春笋让学生触摸,感受它的弱小,让学生搬搬大石块,感受石块的重力?(头疼了,留着遗憾继续思考。)
我认为这节课孩子们能够声情并茂的朗读成诵,感受到春笋的可爱,感悟文字描写的精彩就足够了。如果能初步领悟春笋不怕困难的精神,哪怕有些模糊,也没关系,因为这种精神是在实践中磨练出来的,没有实践,则纸上谈兵。
《春笋为什么要钻出来】
学生回答:
为看到精彩的世界。
为了给人类造福。
春笋长出来,为了给大熊猫洗肠子,为了让大熊猫吃饱。
长出来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
长成竹林供人们观赏,美化环境。
在阳光中生长,多么快乐!
我们的大自然非常美好,春笋迫不及待要出来欣赏。
在孩子们的眼里,春笋的精神已经升华到乐于助人了;在孩子们的眼里我们的世界是多么精彩呀。这是一群乐观、思维开阔的孩子,我喜欢!
《春笋与春雨】
要是论功行赏,春笋能够破土而出的功臣是春雨,没有如牛毛、如花针、如细丝的“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把硬硬的地表润软润松,春笋怎能破土而出呢?
《身临其境“我”是春笋】
后来孩子们已经能背诵全篇了,我随机设计一个环节——表演朗读。我让孩子们当春笋藏到桌子底下,一边诵读课文一边扮演春笋破土而出,掀翻石块,裹着外衣,笑,向上长的样子。最后有的孩子不自觉地“长”到了椅子上。
小春笋的教学反思篇7
课文描述了春笋在美好的春天到来之际,破土而出,向上旺盛生长的情景,热情赞美了春笋不怕困难、顽强向上的生命力。
在教授这一课时,我放手让孩子们在自读中感悟,反复接触文本语言,在字里行间去感受春笋的不怕困难、顽强生长的精神。
我首先让孩子们自读文章,说说读懂了什么?
第一个孩子站起来说到:“我明白了,春笋是从地里冒出来的。”我追问道:“你知道冒是什么意思吗?”他回答说:“就是长的意思。”我又问:“那你知道长和冒有什么区别吗?”孩子低下头想了想说:“对不起老师,我还没想好!”于是我将这个问题抛给孩子们,让他们小组合作交流后汇报结果,1分钟过后,小手就高高举起。我请一位小女生起来汇报,她说:“长就是一点一点长出来,冒就是一下子长出来。”我见机赶紧追问:“一点点长和一下子长,从速度上看有什么不同吗?”孩子们迫不及待地说:“速度不同,冒的速度快!”显而易见孩子们对“冒”这个字有了更准确的认识。
接着又有孩子长起来交流到:“我读懂了,春笋起初是在土地里被春雷唤醒后,冲破泥土,掀翻石块才长出来。”我引导他:“如果你是小春笋,你会用什么部位冲破泥土,掀翻石块呢?”孩子答到:“当然是用头了。”“那你在冲破、掀翻时,头部会有什么感受吗?”只见孩子用手摸摸自己的头皱着眉头说:“肯定会特别疼的。”我故意说到:“那我们还是不出去了就待在泥土里吧!”可爱的孩子急忙说:“不行不行!那样我就看不到外面的世界了,再疼我也要冲出去,我不怕!”我赶忙夸奖他身上有一种“春笋的精神”,我问大家什么是春笋的精神?孩子们你争我抢地回答到:“是不怕困难的精神”,“是坚强、努力的精神”,“是努力向上的精神”等等,一个比一个说得好。
对于本课的指导朗读我采用情景再现法,孩子们兴趣颇浓,读出了春笋不怕困难,顽强向上的感受。
我让孩子们高举双手,重重地击打桌面模仿春雷的声音,让孩子们感受春雷唤醒春笋的时刻,只听“咚”的一声,孩子们齐读:“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极好地渲染了课堂气氛。接着,我点名几个孩子饰演小春笋,在被唤醒后一个个冒出来,提醒他们表演出努力冲破泥土,掀翻石块时所受的痛苦与不怕痛苦、顽强生长地精神,其他孩子们先看表演再入情入境地朗读,效果太棒了。
在这节课上,孩子们在我的循循引导下,不仅积极踊跃发言,而且妙语连珠,更是在自主学习和小组交流中掌握了本课重点内容,朗读水平也有所提升。其实课堂就是这样,只有教师真正地走进学生,走进孩子们的思想,能从孩子们的出发点出发,能从孩子们的落脚点设置问题并循循诱导,我想这才是真正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
在学习第一小节时,我对孩子们说:春笋娃娃们,让我们一边表演,一边来读,好吗?学生们很有兴趣,都一个个的做起了小春笋,表演的声情并茂。“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这些词的理解在孩子们的表演中都迎刃而解。一直觉得低年级的教学,首先要让孩子们对课感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喜欢上学习,才能培养好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课中,我也一直努力着,让自己的课堂有趣些,让学生感兴趣些。
在学完“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一句后,我也让孩子们展开想象:雷公公还唤醒了谁呀?引导学生用:一声春雷,唤醒了 。 句式来说一说。我们班的倪雨林小朋友说的不错:一声春雷,唤醒了冬眠的青蛙,它们伸伸懒腰,慢慢的跳出洞来,在荷叶上唱歌。(还有几个小朋友说的也很不错,只是没有把它及时记录下来,很遗憾呢。下次一定及时记录)真的挺有意思。
今天,我又去教学第二小节,心雨还带来了春笋,让我们三个班的孩子都看了看,摸了摸,看着老师轻轻的剥下外衣,露出了白白的肉。孩子们一下子就把那句“春笋裹着浅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理解了。给孩子直观形象的视觉感受比单纯的说教要好很多哦。在此,谢谢心雨老师!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67528911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