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文学理论心得体会6篇

 2024-11-25 22:46:14

摘要:记录个人的思想最好的方式就是写心得,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接触到新鲜事物的机会日益增多,有了新的收获的时间记得写心得体会,下面是小编为您分享的致文学理论心得体会6篇,感谢您的参阅。致文学理论心得体会篇1960分钟的网上自

记录个人的思想最好的方式就是写心得,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接触到新鲜事物的机会日益增多,有了新的收获的时间记得写心得体会,下面是小编为您分享的致文学理论心得体会6篇,感谢您的参阅。

致文学理论心得体会篇1

960分钟的网上自主学习结束了,通过这么多天的学习我感受很深,每一个专题都涵盖了很多知识,其中我对“外国文学”这章很感兴趣,下面是我学习“外国文学”这个专题后的心得体会:文学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的表现和传达方式,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文学特征的同时也积淀着其民族性、时代性。

以下是外国文学的发展过程:

欧洲文学从古希腊、罗马到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文学中很丰富的一部分。

古希腊、罗马文学是欧洲文学的开端。古希腊文学中的神话和史诗则反映了从氏族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时的希腊生活和斗争。希腊神话是古希腊人最早的意识形态,是古代希腊人民留给后世的一份珍贵的口头文学遗产。希腊神话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突出征服自然的战斗精神和乐观主义情感。《伊利亚特》[《伊利昂纪》和《奥德赛》(《奥德修纪》)]是欧洲文学史中最早的重要作品。

十三、十四世纪之交,随着意大利城市的兴起,佛罗伦萨文化的发达,学术派别对意大利文学的影响,产生了代表作家但丁。留下了他最伟大的作品《神曲》。《神曲》的构思宏伟,想象丰富,结构完整。象征、寓意、梦幻的表现手法给后人以启发。

十四至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是一次新兴资产阶级反教会、反封建的文化思想启蒙运动。这个时期,古希腊、罗马文化重新受到重视,因而有“文艺复兴”之名。代表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最高成就的是威廉·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

亚洲和非洲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大陆,由于民族复杂、人口众多;历史悠久、文化传统源远流长。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这一地区众多民族所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学,都是世界文学宝库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亚非是人类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世界文学的摇篮。这一时期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史诗、诗歌、戏剧、宗教箴言等等反映出人类童年时期的历史印迹,表现出古代人类为征服自然所进行的艰苦斗争,记载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重大变革,它代表了古代世界文学的最高成就,成为人类历史上珍贵的精神财富。

现代亚非文学,指二十世纪初到五十年代这一时期的亚洲和非洲的文学。印度的近代文学,虽然在十七世纪后半叶巳经初现萌芽,但真正的开端是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印度文学最重要的代表作家是世界闻名的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日本现代文学是以二十年代反映现实为主旨的左翼文学和以追求艺术美为主旨的新感觉派双峰并峙的。新感觉派的产生标志着日本现代派的诞生也标志着西方现代派文学开始在日本生根发芽。其代表作家有:横光利一和川端康成。

发展到近代,西方社会的发展使社会悲剧诞生,大都取材于社会丑陋于人类美好愿望的对立,这也从侧面表现了西方社会发展到近现代产生的对人类自身的批判性。

另外,文学不仅仅是时代、民族、国家精神特质的浓缩,还有助于我们认识世界各地的文化风俗、风土人情,扩展我们的视野。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实是要求我们不仅仅要注重书籍的阅读。

还要求我们领略各地不同的风情,而外国文学就是我们领略世界风情的最好的桥梁。

学习外国文学不仅可以自身的文学素质和修养,还可以在我们研究中国文学时扩展思路、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对象。

致文学理论心得体会篇2

通俗文学无非是一些情感小说、冒险小说、侦探小说等,另外就是科幻小说,除此之外国外还盛行魔幻小说这一题材。这些对我的吸引力都不是很大,我想写写有自己特色的东西。托尔金的魔戒系列对我的影响很大,他凭借自己无与伦比的想象力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宏伟的中土世界画卷,让全世界都为之疯狂。我想像他一样靠着自己的想象力,为世人构建一幅恢弘壮丽的图景。同时为使我的创作得以升华,作品应该融入对人性的探讨,而不是像现在绝大多数的作品一样只停留在感官的刺激层面。当世很多作品都以其诙谐幽默的语言针砭时弊、痛斥人性,值得借鉴,比如斯蒂芬金的绿里奇迹和迷雾。但是这毕竟是西方世界的世界观,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对于文学创作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文学宝库,有无穷无尽的灵感来源,在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更加易于接受。想象力与中国古典文学的结合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然而,创作需要写作人员具备一定的社会文化知识背景,才能有感而发、有话可说、言之有物,才不会空洞、贫乏。因此,最擅长的才是最适合自己的。于我而言,没有特别丰富的人生经历,也不是什么拥有独特技艺的匠人,既没有见过什么大场面,也没有自己的一技之长,甚至连想象力也不丰富,写作无疑是一个巨大挑战,更加需要好好地构思。

致文学理论心得体会篇3

我一直都比较畏惧理论的学习,甚至很多时候有意无意地会忽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但是,经过近一年的文学理论课程学习,我取得了一些或深或浅的对文学理论的体悟。尽管对理论的畏惧依然存在,写的理论文章也漏洞百出,但是这其中一些关乎整个人生内质的文学还是在不经意中深深打动了我,让我明白,文学理论并非单纯地让人觉得枯燥,它的丰厚、智慧都是不可或缺的。文学是一辈子的事。

“文学是一辈子的事,是一辈子值得守卫和探索的事业,随时可以拿起,随时可以放下,最可贵的是,它是一个人人都可以做的梦。”这是我在一本杂志上看过的关于文学的一句话,当时我被它所震撼,也曾几次跟同学说过。而这学期的文学理论课,更是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文学在生命里的流动。

这学期的文学理论老师给予了我们新的文学观,他对文学理论的认真严谨、对这份事业的尊重和热情一点一点地感染着我。在短暂的十几周的文学理论的学习里,我看到了来自一个智者一个坚守者一个平凡又伟大的师者的光辉。老师总是可以带我们走出课本理论知识的局囿,让我们在更多作品更多课本之外的或虚或实的'世界里找寻到新的生机,新的对文学对人生的感悟。他总是会在百忙之中,不吝惜他的时间来为我们增加课堂学习的机会,这种奉献是他对文学事业融于血液的一种痴迷。我也在畏惧钦敬的缝隙中努力地想要让自己成为老师所说的“他可以教的学生”,但是这个过程中,仍旧不可避免地出现同以前相似的那种对理论的疏远逃避,尽管它不再似以前那么单薄,可是每每提笔依旧深感无力。我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我是一只蜗牛,但我还是会在太阳升起前到达终点。

记得某节课上,老师说起加缪的一句话:“在一个突然丧失了光明和幻想的世界里,人的存在成为了一种不可避免的流放。”我们在成长的年月里,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中在某种程度上沦为了考试的machine,我们很多人都在这种似乎已固定的模式下在已沉沦甚至习惯的制度下在夹缝中艰难地寻找着自由、寻找想象、寻找自身和世界无限的光明和希望,但我们很多时候还是像一摞纸张,轻易就能被风吹乱。所以这学期的课程教学改革是有突破传统的力量的,但是也注定是艰难的。老师在这条曲折的改革路上匍匐前进,我们能做的,就是尽自己的可能让这条路上的风景比昨天绚烂,这样课程教学改革才能绽放出花朵。

我们对文学理论的课程学习时间其实是相当短暂的,里面的很多理论、方法,我们也或许还无法做到把它真正地融入自己文学的血液之中,做到灵活熟悉地运用到实践中来。但是,对它的学习已经给我们带来了一种肉眼可见的可能,可能会更全面更细致更真切地了解一部文学作品,了解一种方法论了解其中人生可存在的千姿百态。这种可能来源于对文学的信仰。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无论是中篇小说评价中体现的分析作品角度,还是对《朗读者》的剖析中体现的严谨的思维方法,或是每节课中老师言语表达里渗透的哲思都给我们一些启迪。虽然很多时候这些启示甚至是震撼在心底的滞留并不长久,可是我知道一些理念一些体悟已经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进入我们心底了。

对于文学,这个宏大的话题,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师在课上的一句话:“一个学文学的人,应当让文学有骨骼。”文学源于生活,对生活的理解和升华即对文学最好的感悟。文学理论这门课程让我们的思维更加缜密,同时有了更深的对文学对人生的理解,即使现在我们在很多方面还是很薄弱,但是我相信我们都有共同的想要变得更好的愿望。今天比昨天好,就是希望。无论是文学理论这门课程,还是我们自身。

文学是一辈子的事。谢谢这门课程,谢谢老师带给我们的宝贵的关于文学、关于理论素养、关于人生的触动。我是蜗牛,但我愿意一步一步靠近文学的骨骼。

致文学理论心得体会篇4

20xx年10月25日至26日,我市组织了河南省农村中小学(语文)送教到县培训,我有幸参加了这次培训活动,国培语文学习总结。培训内容全面而细致,深刻而生动。从郑州市冯宇老师的《经典绘本阅读为学生打开一扇窗》到陶岚老师的《找寻语文教师的专业尊严》;从刘红老师的《生命因阅读而美丽》到张贵民老师的《小学习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这次培训建立了一个平台,同行与同行交流学习的平台,把自己的闭门造车变成了资源共享,使教育资源得到优化,对新教师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对老教师是一个新的教学理念的学习与旧的教学理念碰撞与融合的机会。

时代在进步,教育在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的当今,更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断进行自我充电,如此,自身的教育工作必将比原本得心应手些。下面将我这几天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转变观念,加强阅读,不断进行知识更新

这次培训中专家们的讲座,让我深刻的明白了阅读的真正意义,这深深的关乎于每一个学生、每一位教师的成长和生活。所以,阅读不应是一句虚无缥缈的口号,而更应该具体地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常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应该有一桶水。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扎扎实实的多阅读,这样我们的知识才能时时处于更新的状态,才能更好地去教育学生,去引导学生,并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阅读的快乐,而不是为应付读书而读书,工作总结《国培语文学习总结》。

冯宇老师所讲授的绘本阅读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有利于小学生泛读的方法。绘本阅读大多以图文并茂的故事性书籍呈现给大家,并富有丰富的想象力,有利于师生共读、亲子阅读,能极大的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提高读书效率,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体验和回味故事,让学生乐于学习。这让我耳目一新,不再为学生的读书难、学习难而发愁。

的确,阅读是永远的必修课,刘红老师的书香文化气息也深深让我陶醉。她耐心的分析了一到六年级阶段所相对应读记的书,从一室书香到一世书香,从书香班级到书香家庭,从一个班级到一个家庭,最是书香能致远。她们的饱含激情的言谈以及推荐给每位老师的阅读素材及方法让我们如获珍宝;她们的精彩讲座,让我们深受启发,受益匪浅。

二、不断反思,教授学习方法,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陶岚老师所提倡的做专业型语文教师、上专业的语文课、各年级学生需要具备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六种策略、通过语文教科书提高成绩的阅读方法、如何帮助有阅读障碍的学生以及设立的班级读书会,让我们醍醐灌顶,赢得了满堂喝彩。

张贵民老师针对当前几乎让每位老师都头疼的习作问题展开了精彩的讲座。他的评书,饱含激情,才华横溢;他的言辞,字字斟酌,一针见血。他把当前习作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的面面俱到,引起了共鸣。其中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教师方面存在的“六多六少”问题让我们深深反思。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这一点大家都明白,但真正做起来却很难,往往我们注重的是教师怎样教,而忽略了学生怎样学,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多的去关注怎样指导学生学,怎样让学生主动地学,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通过这次培训,丰富了我的教育思想,开阔了我的眼界和工作思路,提升了我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境界,更激发了我教好语文的热情和信心。虽然培训结束了,但思考没有结束,行动更是没有结束。我们将带着收获、带着感悟、带着信念、带着满腔热情,在自己的教学岗位上锐意创新,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致文学理论心得体会篇5

作为一门以前我从未接触过的学科,我对这门学科充满不确定性,我不知道应该怎样去学习这门学科,也不知道这门学科学来到底有什么样的一种作用,只知道,在我的这个专业必须要去学习。学习这门学科谈不上有什么快乐可言,也谈不上有什么痛苦可言。只是尽最大的努力去学习而已。

文学理论是人文学科之一,是一门意识形态很强的学科,它在整个人文科学中占有很重要地位。书上也说得没有错,我在刚开始学习这一门学科的时候的确有几个疑问,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究竟是什么?它的基本任务是什么?文学理论对我们学习汉语言又有什么样的一种作用?与汉语言的学习有什么关系?学习了文学理论又应该怎样地去应用?这些问题都成为我对学习文学理论的困惑。

后来从书本上了解到了,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和文学文化学等是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而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因此,书本上也给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下了一个总的概念: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三个分支之一,它与其他分支有极其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身世,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力图知道、制约着其他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作品、作家和文学的研究基础上。

从我的角度方面了解,我认为,这也就是说,文学理论与文学史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更多的是立足于作品,在老师的课上也显示出了这一特点。文学史除了要求我们了解一些作家的生平以及作品之外,更重要的是阅读这些作者的相关作品,以达到与书本作者的心灵交流,从而更了解作品的更实质的理念。每个阅读的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就如西方谚语中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而在我们国家也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及“诗无达诂”的说法,这些都触及读者阅读的再创造性质。

因此,现在我认为,学习文学理论更重要的是多阅读,这应该会加深我们对作品作者的了解,也能从中了解作者写这一部作品的心理动态,表现的是怎样的一种情感,怎样的一种观点,对作者来说,只有经过读者阅读过作品,这样作者才能实现他或她的创作价值。正如美学创始人姚斯所说的,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本文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救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阅读作品对作者以及读者的重要性就更明显了,阅读同时也是连接文学理论与文学史的重要的桥梁。

我认为除了阅读是学习文学理论重要立足点之外,学习文学理论的课本知识也是很重要的,毕竟,理论学习来就是要应用的,对于我们这个专业来说,没有了本身的理论知识的支持,学习文学也只能是天马行空,想盲头苍蝇一样,找不到方向,更不用说什么审美学之类的了,因此,认真地听课也是很重要的,尽管,理论课是很烦闷的一门课。

还有一点就是:写。写能有助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也是对理论的应用的一种方法,更能深刻地理解文学理论到底在讲什么,付诸行动不是比空谈更有利于得到认识吗?

最后,我总结,我学习文学理论的心得,可以用三字记之曰:读、听、写!

致文学理论心得体会篇6

园林是建筑的重要类型之一,它通过对包括山、水、建筑、植物、道路、 室内装饰等要素的有机构成,组织一个相对于一般建筑而言更具凝练、深远的情趣和意境的环境。这种意境是也诗化的,“意”是通过对园林之“境”的直观感受,并借助于前人的诗画所积淀的审美意向,以引起游者“一种特殊的性灵的融会,神志的感触”,从而达到陶冶性情的目的。园林中的对联是诗词的物质载体,它把文字性的东西转化为建筑的构成元素,以取得文学手段和建筑手段的自然连接,也是造园艺术与诗文最直接的结合而表现园林“诗情”的主要手段。因此按照古希腊哲人的说法,“诗是人类面部的表情”,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认为楹联就是园林的面部表情了。楹联的点缀使艺圃乳鱼亭更具诗情画意

有许多园林楹联写得气势磅礴,如沧浪亭有联云:“商彝周鼎,汉印唐碑,上下三千年,公自有情天得度;酒胆诗肠,文心画手,纵横一万里,我于无佛处称尊。”表现出不羁的豪情。

有表达志向,抒发豪情的楹联。如无锡东林书院有联云“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表达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凛然正气。 也有反映儒、释、道等各家哲学观念、思想流派的楹联,如南京城北郊有观音阁,有联云:“松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在;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以及北京潭柘

寺的“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都表现出了豁达开朗、释然物外的禅味,等等。 由此可见,人间百态可尽显于楹联中。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之一,就是在幽静典雅当中显出物华文茂,“无文景不意,有景景不情”,这些诗意盎然的对联对园林景观起着烘云托月、画龙点睛的作用,虽只有片言只语,却意蕴隽秀,装点着园林的各个景区,既抒发了园林景色的诗画意境,又表达了园林内涵的美学情韵,充分体现了中国园林艺术的民族特色.

匾额横置门头或墙洞门上,在园林中多为景点的名称或对景色的称颂,以三字四字的为多。楹联往往与匾额相配,或树立门旁,或悬挂在厅、堂、亭、榭的楹柱上。楹联字数不限,讲究词性、对仗、音韵、平仄、意境情趣,是诗词的演变.自宋代之后,楹联逐渐出现于园林景观中。由于文人的参与把建筑环境的创造推向了高潮,并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建筑与装饰。

楹联与园林有两个不同层次的关系,第一个层次在于形式上。他的存在有如题跋之于国画,原本不属于画面的一部分,但积久成习,也就成了不可或缺的元素了。缺少题跋的国画,感觉上少了历练;缺少对联的园林,则令人感觉生涩空乏。因此对联在形式上的作用在于它的装饰性,装饰环境是对联自身的特征,也是古人对对联的最初理解。对联本身包含??

一种对称之美,从对联的语言、声调、内容以及形式上都要求对称。对称既是艺术美的规律之一,同时也应和了中国人的传统审美观和价值取向。尽管对联在形式和内容上各有不同,但它首先是通过装饰这一过程达到目的。

楹联与园林在第二个层次上的关系在于内涵上。对联常常扮演建筑意义以及造园者或园主的思想感情之代言人的角色。诗词是人类思想情绪的表达,而园林中对联是通过对诗词进行一番反思、提炼和重整之后所得的,因此它不仅能够抒发胸臆,展示各园独特的个性,还可以表达出一处景点的意境、内涵,与风景、古迹交相辉映达到珠联璧合之美。正如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十七回中曾借贾政之口说道:“若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树山水,也断不能生色。”此话很有见地。试想,如果只有幽静的院落,雅致的轩阁,却无名联相衬,纵是鬼斧神工,亦觉美中不足。若有佳联相配,文辞隽永,书法美妙,则会使景观大增光彩,使人平添游兴。 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学的精华,也是传统建筑中文化积淀的一种体现。园林中的对联只用廖廖数语,就能描绘出一处景点的特征、内涵,同时还能让人体会到主人的思想感情、世界观、理想、生活经历等,一如园林的面部表情。因此传统园林中常常通过对联来表达意境和情绪,从而使园林的构成要素富于思想内涵和景观厚度。

园林楹联中有该园主人道德品格、文化素养的流露。如苏州

拙政园,它建于明代正德四年,它第一位主人是当朝御史王献臣,他是一位直言敢谏,不讨皇帝欢心而辞官返乡的官员,他不满朝庭,远离皇宫,为此园取名“拙政”,是取晋代文人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灌园鬻蔬,是亦拙者之为政也”之意。园中有不少精彩的楹联传世,如“拙补以勤,问当年学士联吟,月下花前,留得几人诗酒;政余自暇,看此日名公雅集,辽东冀北,蔚成一代文章。”“生平直且勤,处世和而厚。”体现了严谨内敛、敦厚平和的长者的智慧。 楹联中也有园林主人价值观、人生观的体现,如清吴云为苏州的南半园题联说:“园虽得半,身有余闲,便觉天空海阔;事不求全,心常知足,自然气静神怡。”以及镇江焦山别峰庵郑板桥读书处有联云:“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达观以及知足不求全的怡然自得。又如可园雏月池馆有联云:“大可浮家泛宅:且可随波逐流。”俨然一副清高自洁的表情。有直接描述园主的生活方式的楹联,如:无锡香草居有联云:“何以遣有生涯,或种菊,或艺兰,或蓄水养鱼,避地即仙源,芳序四时开小径;于此间得佳趣,宜敲诗,宜读书,宜临流垂钓,叩关无俗客,小园一角枕梁溪。”由此可知园主以园艺、垂钓、读书消磨时光。表现出天真拙朴、平淡闲逸的气质。

有些楹联让人有一种历史与文化的厚重感。如清代孙髯所撰的昆明大观楼的长联曰:“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

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萍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荚蓉,三春杨柳;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向人们展现出一种悠悠岁月积淀的深沉

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它所创造的诗化环境,是一种建立在中国传统哲学重人生、重道德的伦理型文化的基础上的艺术养生模式。园林追求“外适内和”,生存空间和精神空间环境并重,体现了我们的先人对生命的关注、对生活质量的关注。园林中的对联就是这种“关注”最好的体现,它蕴含着中国古代哲理观念、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并带有鲜明的时代印痕,是极为中国式的“表情”。

西方学者海德格尔认为,重建衰败的人文精神与重整破碎的自然是同等重要的,并把希望寄托在文艺上,认定这种最高的境界是人在自然环境中“诗意地栖居”。

在当今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我们盲目建造了许多风格各异的人造景观,却失去了我们本当以之为归属的、籍之以定位的传统文化,因而使我们的栖居失去了诗意。也就是说,这

发表评论:

Copyright © 2024 聚查文案 文章均为网友分享和网络收集整理,如侵权请告知删除 675289112@qq.com

页面耗时0.0562秒, 内存占用1.84 MB, 访问数据库23次

皖ICP备2023006074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