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历史课心得体会5篇

 2024-12-19 16:26:23

摘要:丰富自己内心世界最好的方式就是写一篇体会,学会写优质的体会是让我们的思想不断进步的前提,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听历史课心得体会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听历史课心得体会篇1初中历史课,在象马营这样的城乡结合部和

丰富自己内心世界最好的方式就是写一篇体会,学会写优质的体会是让我们的思想不断进步的前提,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听历史课心得体会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听历史课心得体会篇1

初中历史课,在象马营这样的城乡结合部和广大农村地区,向来是被认为副科的。学生轻视,家长忽略,学校漠视(中考算分数后情况稍好)。甚至连承担历史教学的老师也有着几许无奈何可怕的淡然。可以说,历史教学环境在今天没有什么真正的改观,这严重影响了历史的教学成果和教师的教学热情。学生把历史课当作赶写语数英作业的平台,是进行调整休息的乐土。即使是部分在听课的学生,他们的骨子里也并没有把历史与语数外等科目并驾齐驱,甚至连物理和化学都比历史重要。我在此并非讨论科目的孰重孰轻,只是这种情况值得我们去反思。

层面说,学生对历史的不买账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教师教学的缺失,不能让学生走进自己的课堂,这是教学的失败。近几年,初中历史不可避免的进行了新课改,可以说,课改后的历史教学更难教了。然而,据我所知,目前的大部分农村中学,包括我校在内对于初一初二的历史课根本不重视,直到初三,要中考了,才把历史课当作主课来对待,所以历史专业的老师年年把手毕业班,初一初二的历史课,又严重打击了任课老师的积极性,只要老师能把课上完就行,好像是综合科和体育课,实际上,这些都是违背教学规律的。上述教学情况的出现让我很怀疑历史教学的成果会有多大?历史教学的明天在哪里?

历史教学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教学的层次感非常严谨。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本专业的学识理解和教学钻研能力。我们提倡教学中应用构建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这些理论对教学成果的帮助很大,应该提倡和推广。可是,这就需要老师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手段,需要在课下付出大量的时间来整合教材,课堂上有的放矢。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能与时俱进,不能静下心来钻研教学,不能花更多的时间去弥补知识的短缺,存在浮躁,无奈,得教且教的心态,那是很难在教学上有所建树,在教学成果上有所成就的。非常遗憾的是,这种现象在广大历史老师的身上都或多或少的存在。

反思二:教师教学设计的落后于教学理念的困顿

本人在历史教学中有很深切的感受,学生能否接纳老师,能否走入老师的教学模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很重要。在很长时间里,历史等同于故事可以说是深入人心。我认为,历史不能没有故事,可以以故事为一节课的教学切点,突破教学重难点,起到教学的最终目的。不能一味的故事里来故事里去,也不能在课堂上没有精彩的故事,一味地照科宣读。这两点都是误区。前者淡化了历史的学科系统性,无法把握教学环节上的诸多要求,学生在笑声中很难达到应有的教学目标。后者忽略了教学对象,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历史的兴趣,让学生更加的拒绝历史。

在历史教学中,据我所知,很少有教师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原因可能是不屑一顾,可能是根本不会,或者是学校没有多媒体的教学平台。这在教学设计上就大打折扣了,笔者认为,必要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上应用效果是非常好的,一则学生可以以视觉的冲击对教学内容有更深得理解和把握,二则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课件对教学内容给予补充和升华,遗憾的是,农村初中的历史课进行多媒体教学者寥寥无几。教学设计依然是黑板,板书,粉笔。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没有教学设计的新意和创造。

教学理念上,很多老师墨守成规,开放教学与互听上课几乎不存在。老师无法引导学生从依赖性学习向独立性学习转变,从复制式向构建式转变,一味的继承和静听。

反思三:开卷开始对历史教学的更高要求与对策

学生淡出的认为开卷考试非常简单,所以书不用看,课不用听,历史可以不用重视,中考进考场后,拿书抄就行,几乎是每一届的学生都有这样的想法。事实上,开卷后,在短暂的一个半小时里,既要做历史,又要顾政治,平时书不熟,到时候再去找答案,谈何容易?开卷开始后,更加注重历史能力的考察淡化历史知识的要求,学生以为开卷带书就可以考好成绩,拿到分数的认识需要老师及时更正。20xx年20xx年和20xx年陕西中考历史试题就很明确的给出了考试趋势信息,能力的培养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越加重要。

我认为,历史不是用来背的,当我看见很多学生迫不得已的去背他们已经失去兴趣,感觉枯燥的历史书本时,我觉得这是历史的悲哀。历史是项链,历史知识是珍珠,而感悟历史就是串成珍珠项链的线。

如何感悟呢?我对学生说:我不要你们背书,但是你们一定要常看历史课本,谈谈你们对历史中的任何你感兴趣的事或人的看法或想法或困惑,可以使书本中的,也可以是书外的,教学相长。如果哪个学生问的问题有水准,老师会充分肯定和鼓励的。这样,学生即使不背书,也要花一定的时间在历史这门课上了。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没两周写一次学习心得和得失所在,这样我可以根据学生所写的内容及时进行教学调整和反思。在上课过程中,我还利用音频教学和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对历史真正感兴趣。我的教学宗旨是在不耽误学生更多的时间的情况下,让学生对历史重视和喜欢起来。

听历史课心得体会篇2

全面贯彻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加快实施素质教育的步伐,已成为教育教学人士的共识。中学教学作为培养中学生的教育基地,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责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释放学生自我创造的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是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共同的使命。同时也不应把素质教育与高考评估机制、高考选拔学生对立起来。

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我想写出教学上的点滴心得,与同行们共享。我觉得在新课改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实施教育教学创新

素质教学的先导是教育观念的创新,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教法,教法决定成效。传统教育观念已经在许多教师、尤其是中老年教师中成了法宝,比如说:以教师为中心整节课都坚持填鸭,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只教书不育人,忽视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老师惟我独尊,高高在上、对学生提出的奇谈怪论嗤之以鼻,甚至认为学生是钻牛角尖,不但不解决,而且还要批评一通等等。这些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造成学生墨守成规,因循守旧,思维求同,不仅教学效果肯定不好,而且还扼杀了学生创造的内在动机。让趣味无穷的历史变成一个枯燥无味的数字,最终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也基本放弃了历史学科的学习。这跟我们的素质教育和时代发展是不适应的。因此我们作为新世纪的教学工作者尤其是中老年历史老师就必须痛下决心打破它,改变它,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学生主体观。从主演变为导演。在学校公开课上,开课教师上初三历史《美国内战》,把贩卖黑奴的广告导演成学生的活动。(黑奴扮演者,教师课前选定有较强的文艺表演才能,同时有较强的表演欲望的学生。)通过演练,学生既认识到了黑奴当时的悲惨处境,又为林肯政府颁布《解放黑奴宣言》是深入人心的,打下了伏笔,也说明了黑奴问题成为了美国当时社会的焦点。另外如在讲《一国两制》一课时,通过让学生看录像《百年中国》的纪实片段;《重庆谈判》一课时,播放电影《重庆谈判》片段等等,这些课,使我确认,高中历史教学,也应尽量挖掘可导可演的题材。方法上可采用电化教学,运用多媒体,展现出一幅幅生动画面,以引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变灌输为引导,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起到服务参与引导点拨提升补充的作用。也要求教师放下老师的架子,师生平等,创设和谐民主的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提倡学生标新立异,鼓励质疑,激励思维。

二、更新备课方式,提高课堂实效性

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向45分钟要质量。通过教学实践、尝试、总结、反思,我觉得备课这一环节尤为重要,可以说是基础,是关键。著名教育专家于永正老师说过: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收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见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收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如果说,写教案是显性的,那么钻研教材、查阅教参、收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则是隐性的。我们在备课时充分利用一些可以利用的素材进行备课,这些素材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教参和辅导资料了,更多的是利用网络资源等,因为网络上的素材非常丰富。同时,教师的备课还可以备一些学生的活动,某些课中,可以调动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来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在我校历史集备组,曾用过如下方法进行备课,(一)课前调查学生在本节课上希望学到什么知识,他们对本节课的哪些内容特别感兴趣。(二)利用互联网,查找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笔录备用。(三)加强集体备课,优化个人备课。备课组全体成员定期或不定期的集中在一起,对将要教的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如:教学目标应如何制定,根据不同层次学生情况,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本课重点是什么,如何突破;难点是什么,如何排除;教学内容该怎样教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课后检测应怎样编写,编写哪些类型的题;在本课中,该给学生制定怎样的活动方案,等等。对高三选修《甘地》一课,通过集体备课,觉得仅靠讲解,学生很难了解甘地的全面活动,难以理解非暴力不合作的概念,所以决定让学生看电影《甘地传》。这样,既充分实现了教学目标,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活字。而且加强了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融洽、合作关系。

听历史课心得体会篇3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试验稿)》要求课堂教学要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提倡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新课标、新教材的颁行和使用,重在学生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在各学科全面展开,因此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也随之逐渐发生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我作为一名教育管理者,也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在深入课堂听评课、带头课改展示课教学实践中也略有一些体会和看法。?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感受最深的是学生学习方式大转变,而且学习活动也呈现多样化趋势。所谓学习方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今天的学习方式就是明天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对学生成人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态度和能力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现就我体会最深的课堂学习方式的转变谈谈六点滴体会。

体会一:课改之前,学生多数是被动接受知识,从不主动预习和复习,老师课堂上讲什么他们就听什么,而使用新教材之后教师更多的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选择活动主题,活动的设计、开展都由学生完成,这就改变了以前教师为施者,学生为受者的观念和做法,比如上北魏孝文帝改革时,考虑到改革内容对初一学生来说较难,因此课前我就发动学生预习,查资料,并以小组为单位编写改革的历史小剧本,然后评选出剧本写的好的小组自主编演此剧,结果所教班级学生积极性很高,有个平时较差的班居然写出了三个较好的剧本。通过此活动,学生查找资料的积极性提高了,初步掌握了查找资料的方法,经过几次类似的活动,同学们认识到查找资料的重要性,激发了学习历史的兴趣,现在我上课时经常有主动要求介绍自主预习查找的资料的情况,比如七年级上册甘肃武威出土的东汉铜奔马,就是由学生介绍完成的。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学生逐渐养成了预习和查找资料以备上课之需的习惯,对教师布置的查找资料也乐于克服困难多方寻找。?

体会二:在新课改之前,学生对繁、难、偏、旧的历史书不感兴趣,上历史课感到厌烦,在课改后,通过大量学习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由接受学习转变为探究学习,比如在介绍北宋东京城市生活变化时,我让学生对川教版七年级下册第49页城市生活剪影文字介绍和第12页唐朝长安城示意图进行仔细阅读和比较,要求找出两者的差异,学生经过仔细读图,提取有效信息,把差异找出来了,这使我感到很高兴,他们找出的差异是:①唐时商业区域有所限制,而北宋没有;②唐时营业时间不如北宋长;③北宋城市已出现专门的娱乐场所而唐没有。实际上对唐时城市生活书中根本没有介绍,这全是学生读图能力有所提高的结果,也是学生由接受学习向探究学习转变的重要体现。?

体会三:新课改之前,学生普遍认为历史是副科,没有必要学,学习起来毫无积极性,而新课改之后,通过图文并茂的教材,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学生由机械学习转变为有意义学习。学生拿到川教版教材时,普遍都很喜欢。川教版教材符合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编写说明变为写给同学们拉近了编者与学生的距离,书中大量精美的图片非常直观,学生喜闻乐见,书中读读,想想,议议,看看,写写,记记符合各层次学生学习需要,克服了以往历史高不可攀的现象,学生认为学习历史有意思,有必要,川教版历史教材特别注意当今热点问题,如祖国统一,中国台湾问题等,使学生不再把历史和现实割裂开来,在学习中自觉的古为今用,学以致用,联系中国台湾与大陆的古今知识,联系近年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访问大陆,得出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体会四:新课改之前学生学习历史呈个体学习状态,个人学习态度、方法、习惯决定着学习的成绩,而新课改之后,评价标准也发生变化,既重结果又重过程,在许多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仅凭个人智慧是不够的,还需要集体努力,因此个体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趋势呈现。在学习造纸术时,我曾发动所教班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造纸,并进行评比,因此各小组成员摩拳擦掌,小组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事后我了解到许多小组为确保成功,进行了明确的分工,从查找资料到造纸完成的每一个步骤,在实施过程中,每个小组都经历了失败,但他们不灰心,不断请教老师,查阅资料,总结失败的原因,最终都制成了合乎规定的纸张,通过此活动学生充分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快乐。?

体会五:通过新教材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逐步提高,有了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也初步养或,从以往的继承性学习逐渐变为了创新性学习。比如在对比学习唐、宋妇女服饰变化时(主要从书中彩图和文字介绍),有个学生发现唐时衣服很露,很透,当时全班哄堂大笑,我并没有批评全班同学,还特别表扬了这位同学,引导他们分析唐时妇女透和露的原因,最终学生得出唐时纺织技术高超,社会风气开放,对妇女的束缚少。在组织学生辩论梯田开垦的利与弊时,全班同学形成三种观点:利大于弊,弊大于利,有利有弊,全班展开激烈辩论,到下课还争得不亦乐乎。有学生还问我支持哪种观点,我为鼓励学生进一步讨论,说明言之成理,并能说服对方的观点都可以,这就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老师观点的现象,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勇于创新,不人云亦云。

听历史课心得体会篇4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的有效性问题被教育界渐渐提上日程。我们地区现在正在实行高中新课改,所以平时的时候自己会比较特别关注这方面的信息,最重要的由于自己教学经验尚浅。前一段时间,看了赵亚夫教授主编的《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全书56个教学案例涉及31位教师和学生作者,呈现出一幅视野广阔且色彩斑斓的历史教学新图景,没有晦涩难懂的道理却无形中形象生动给我上了一堂有效的课。仔细阅读后令我受益颇多,现将些许感触诉诸笔端。

记得伊索寓言中有一则关于鹅生金蛋的故事。大意是说,一个农夫无意间发现一只会生金蛋的鹅,不久便成了富翁。可是财富却使他变得更贪婪更急躁,每天一个金蛋已无法满足他,于是农夫异想天开冲动的把鹅宰杀,企图将鹅肚子里的金蛋全部取出来。结果不难想象,鹅死了再也生不出金蛋了,农夫什么也得不到了。这则故事,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理解到不同的寓意。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人不能贪婪,是否大家也发现,农夫那么想得到一个好的结果,可是方法不正确,忽略了有效产蛋的规律,最终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无效的,真的是鹅死蛋没,吃力不讨好。 做事情我们都希望得到一个好的结果,就如同我们去上每一节课一样都希望是有效果的有效率的,那究竟怎样的课才是有效的?什么是有效的课堂呢?也许,我们无法给它最确切的答案,因为它也是随着课改的深入而不断的变化着。这本书呈现给我们别样的风景,同时也在这些问题上给了我一些体会。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赵亚夫教授在《历史课程的有效教学》中指出,有效教学应该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用自己的头脑亲自对信息进行加工。通过积极的探索获得新知识的一切形式。学生应该是主动、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和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课堂有效无效不是老师个人感觉良好,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由此不难看出,要想达到课堂有效性,必须树立一个最核心的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学不是唱独脚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也就是说,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要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如智育)或某一学科(如英语、数学等)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以学论教,应该成为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评价标准。而我们课堂教学的时间是固定的,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做足工作。

首先,要明确目标,落实三维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活动的方向和核心,是判断历史课堂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新课改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指向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在品德、才智、审美等方面的成长。俗话说教书容易育人难。事实上,面对新课改,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人认为高考的大纲和新课改的目标不能很好的协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无法量化的目标,玄之又玄,要做到三者合一谈何容易。而高考成绩是目前对学校教学质量终结性评价的最重要指标,谁也不能也不敢掉以轻心,作为学校管理者和学科执教者更是如此。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助理刘兼教授曾举了一个例子:内地一位校长对香港中文大学一位教授说:中考、高考不改革,课程改革寸步难行!这位香港教授反诘道:难道因为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可测量,我们就可以不给予关注吗?历史教育就其学科特色来说,本身包含一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过程。所以,如何在现实课堂中真正的把握好三维目标,落实好三维目标的实践这条慢慢长路上,我们还需要上下不断求索。用基本的知识技能作基础,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并通过过程与方法的体会中形成正确价值观,个人情感得到提升。准确全面地理解教学目标的真正含义,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证。

其次,让课堂教学活起来,赋予新生命。会有学生说,喜欢历史但是不喜欢历史课,为什么?对于他们来说,书本的一些知识,传统课堂的讲学方式,历史学科的教学特点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和兴奋点。如果把学生认为如古董般尘封的历史变活,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不仅指要求特别强烈。 所以,尊重学生,把他们作为课堂的主力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我们在课堂中要遵循的基本原则。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做到换位思考,多从他们角度考虑,解放思想创新设计,运用多种的教学手段辅助课堂教学,想方设法的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教学中也可以通过学生活动、体验、表现来使课堂活跃,让学生在过程中掌握理解知识,自主完成一堂课。陶行知先生说:教师教的法子是基于学生学的法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始终处于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问题探究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有效化的良好状态,激发学生从多个层面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但是这里,我们要注意一点问题,有些老师一提到课改就谈讲色变,以为讲授就是传统,花过多精力在教学过程方法花样化上,这样只能是丢掉了课堂教学的精髓原则,一堂课下来剩下只是空虚的框框,有生命的课堂教学不排斥三维目标中的任何一个。这本书中的一些案例就在这里给我们提供很好的借鉴,形成自己有特色的鲜活的课堂教学也是至关重要的。

最后,对于课堂教学要给予正确的评价,并在不断的反思中提升个人魅力,增进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所以我们讲课有一个基本就要有学生的眼神交流,这其实就是一种情感交流和表达的方式。有效的课堂教学强调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鼓励、相互沟通、彼此启发,共同分享与协作。

主编赵亚夫曾提出: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必须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学科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现在比较多的是关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注意力、加强师生间交流、组织教学、完成学习目标与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等方面。但是,如果不区分不同学科的特点和不同学科教学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关于学科教学有效性的探讨,就值得商榷了。所以,教师必须清晰了解自己的学科特点,我们课堂教学追求什么,才能真正的做到课堂的有效性吧。 怎样让自己不会变成那个农夫,怎样让那个我们的课堂变成能产金蛋的鹅需要我们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努力用心的去探索,有效的课堂学生和教师共同创造。

听历史课心得体会篇5

自新课程教学实施以来,我们的教学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教材以专题形式的编写体例、新颖独特的史学观点都给我们以耳目一新的感受。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有很多困惑,时常感到一节课的内容难于按时完成,上课往往是忙于赶进度,无法很好地完成新课标所要求的教学任务,学生也抱怨课堂教学内容太多、教学速度太快、知识跨度太大,难以记忆和理解。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新课程本身存在的问题,有学生的学习方法上的问题,也有教师的教学理念问题,但最为关键的还是课堂教学的策略定位问题,即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本学期我们在集体备课过程中从以下两方面不断反思, 并在教学中不断实践。

一、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在实行新课改后,高一年级的历史课堂教学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完成哪些教学任务呢?我们认为关键在于摆正高一历史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问题。在新课程的教学大纲中,有许多教学内容,包括我们以前认定的重点主干知识,现在都被冠以了解、知道、感受、课外阅读等要求,一些章节的教学目标中还有要求全体学生掌握、大部分学生掌握和少数学有余力的学生掌握的层次性教学目标。因此,课堂教学目标不能定位太高,要根据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及实际的教学时间来确定课堂教学的具体目标。如在学习必修1《世界多极化趋势》一课时,首先明确本课学习内容要点是: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其次注意到简述和了解这两个不同能力层次目标要求,进而明确简述的是四种政治力量的兴起,了解的是多极化趋势既发展又曲折的特点,最后根据上下节的课标内容,把本节的时段确定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由此展开本节教学内容的处理和学习探讨。在处理简述四种政治力量的兴起是有主次、轻重之分的,欧共体、日本、中国是本课的重点,不结盟运动则相对不是主要的,是可以略讲的;而简述部分则可由学生根据教材和所学的知识自主学习。对欧共体和日本兴起的原因可通过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得以完成。这样的目标定位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能有效促进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索,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而事实上高一学生由于学习水平、学习时间、学习目的的限制,不愿意也不可能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因此,我们必须全面正确地把握高一历史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基本前提。

二、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1.有效地选择教学范围

我们认为对高一学生的课堂要求是大致性地了解历史知识的全貌,跨越式地理解重大历史事件,而不必将知识面拓展得太宽、知识点挖掘得太深。在不违背新课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根据课时安排,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简化教学内容,强化基础知识,突出重点内容,使学生易于接受,提高课堂的学习的实际效果。在必修一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里,分封制和宗法制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我认为在课堂上只需引导学生了解它们的大致情况,掌握它们的主要特点和影响,以便学生集中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加以落实。而对它们的具体内容、产生原因和发展过程这些繁杂的内容可一笔带过,甚至不予考虑。否则,即使教师详细分析了,学生也很难做到持久记忆,不仅没有实际效果,反而会使学生冲淡对重点内容的掌握。所以在处理课堂教学内容、确定教学范围时,我们要根据高一年级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加以选择,使课堂教学更具实效性。

2.有效地确定教学难度

新教材内容跳越性大、观点新、理论性强,给高一学生的课堂学习带来不少的困难。学生经常抱怨记不住,理解不了,运用不上,学习效果很差。这就说明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难度太大,超越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降低了难度,将重点主干知识尽可能简化,一些深奥的难点内容没有必要挖掘得很深、很细,让学生了解大体状况、理解主要含义就可以了。例如,必修一专题一以介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为主,我就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只要求学生记住几个主要王朝的重要政治制度的重点内容,如秦汉王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只要求学生掌握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县制度的主要职能和历史影响,而对三公九卿的各个职位的具体职能及其相互关系、西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度等就不作要求。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只让学生掌握其运行机制及其影响,对它所产生的原因,六部的具体分工及其相互关系不再提起。这样既可以大大降低课堂教学的难度,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又可以节约课堂教学时间,提升一节课的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更具有效性。

总之, 新教材教学中,我们教师的教学理念需要不断更新。我们在加强自身教学理论学习和专业素养的同时,也加强了集体备课,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发表评论:

Copyright © 2024 聚查文案 文章均为网友分享和网络收集整理,如侵权请告知删除 675289112@qq.com

页面耗时0.0530秒, 内存占用1.86 MB, 访问数据库25次

皖ICP备2023006074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