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心得体会的时候小伙伴们务必要发散思维,心得体会是指把人生经历中的想法用文字书写下来的重要文体,以下是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心得体会7篇,供大家参考。
为期一周天的乡村教师进名校培训活动结束了,我有幸成为30名学员中的一员。这次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精彩的讲座、现场的观摩,以及师生研讨会等。
通过这次培训,让我耳目一新,豁然开朗,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理论,新的教育手段,让我深深的反思起自己的教学来,使我如“井里之蛙”从“井里”跳了出来。认识了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也认识了农村教育落后的根本原因,农村教育要想改变当前的教育现状,必须从我们农村教师身上入手,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提倡“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允许学生有个性的发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创设平等、互助、和谐的学习氛围。
“教师活到老,学到老。”从很多的教学案例可以看出,一个教师要想把课讲得好,有吸引力,授课的教师必需具有丰富的阅读知识,在庄季葵老师的课堂中,庄老师的学生训练有素,庄老师是个非常有个人底蕴的老师,他的课堂让人有种浓浓的文学气息。可以看出她平时就十分注重个人修养的提高有直接关系。让我深刻的认识到了读书、阅读对于教师的重要性。而记忆最深刻的是,在集体观课议课活动团队展示的环节,教师们分工明确,提出的问题针砭时弊。是我大开眼界。
我们每个学员都来自农村,多媒体教学在我们学校是很难开展的、没有先进的教学设施和教学用具。但我想这都不应该成为我们做为一名好师的绊脚石。做一个有灵魂的教师,用自己的师魂塑造孩子的灵魂。让他们的未来充满阳光。
这次培训在紧张、愉快的气氛中结束了。通过这次培训我对教育教学有了新的认识,新的奋斗目标,确定了新的教学理论。对自己的教育事业更加充满了热情与信心,我相信我们的我们的农村教育会有一次更大的提高。
我们要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报告,既要学好第五部分的第三条,还要学好其他有关的章节和内容。
我将借这个机会,就学习领会十九大精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个话题,给大家谈五点体会和思考。
第一,时代背景。也就是说,为什么这个时候要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大家知道,十九大提出新时代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转化,对我国的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从供给来看,过去我们主要是关注数量,现在更加注重质量,过去主要是保供给,现在还要保安全。
再比方说,从农业和农村产业发展来看,过去主要是强调农业的生产,农业的产业发展,现在我们既要做好农业的发展,同时还要围绕着农业做好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从过去的一产到现在的三产融合发展。这也提出来新的要求,特别是要求提质增效。
第三个方面,从农村的生态环境来说,过去我们要搞好农村生态环境,主要是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和农民的生活条件,让农民宜居、宜业。现在我们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发展还要能够吸引城里人到农村休闲、渡假、投资、兴业。
第四个就是从农民的收入来看,过去我们讲增加农民收入,主要是要满足农民的衣、食、行的要求。现在我们不仅要满足这些要求,还要满足农民的就学、养老、居住等一些新的要求。
总体来看,新时代人们对生活需要的要求也对我们的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这个主要矛盾转化的另一方面也凸显了我们农业、农村、农民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不平衡、不充分。
从不平衡来看有三个问题,城乡的经济发展和收入差距不平衡,比如现在城乡差距还有2.7:1,这个数据和世界银行讲的世界的平均经验数据2.5:1还有一定的差距。大家知道,我们的城乡收入差距的分配其实还有一些不同的研究给我们提供新的判断。如果考虑到计算方法的不同和我们实际计算的一些项的漏项,学者的判断现在的城乡收入差距在4.5:1。
第二个不平衡,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不平衡。从水、电、路、房和教育、文化、社保、医疗这八个方面,我们从感受上就能看出来差距。我们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
第三个不平衡,农村区域发展不平衡。比如东部地区一些城市郊区出现了一些十亿元村,百亿元村,有些地区还很贫困,还有空客村和贫困村。
不充分也有三个表现。一,农业发展的基础依然薄弱。我们从“三力”来看,综合生产能力,土地资源透支,生态环境超载,双重约束压力很大。二,资源利用的不平衡,农业、秸秆还存在大量的不能充分利用,这个秸秆的不能充分利用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我们等于丢了一半农业。三,农业基础不平衡,就是持续发展能力,防灾、减灾、抗灾,遇到灾害还是没有办法,马上就下去了。
所以,不论从农业的生产能力、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力,还是由27%的农业劳动人口支撑着不到9%的农业生产值来看,我们的基础依然薄弱。
第二个不充分,资源利用不充分,刚才我讲了,土地、劳动、资源利用不充分。
第三个不充分,在其他方面还有很多不充分,比方说我们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其他的一些方面。我们讲农业投入主要是看渠道,另外农民增收,现在主要靠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比重还很低,农民增收困难,还有几千万贫困人口,这也是我们增收不充分的原因。
这样看来新时代主要矛盾转化,一方面是对我们的农业农村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又从不平衡、不充分方面凸显了我们农业、农村发展的突出矛盾。这样我们就可以做出一个基本的判断。一方面是目标导向,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给我们的“三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问题导向,我们农业、农村、农民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发展尤其突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我讲的第一点,时代背景。
第二,历史方位。我们怎么看待这个战略?这个战略是在什么时候提出来的呢?是在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这样一个历史交汇期提出来的,我们就从这两个角度去解读。
一,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决胜期来看,可以说“乡村振兴”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都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20_年我们提出新农村建设,讲了五句话20个字,这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也讲了五句话20个字,这五句话我们对比一下,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从村荣整洁到生态宜居,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从生活宽裕到生活富裕,在内容、内涵上都有提升,都有转变。同时,乡村文明的内涵要求也不一样。也就是说,通过对比我们会发现,“乡村振兴”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在决胜全面小康的时期它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
二,从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征程这个角度来看。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我们提出了新的战略部署“乡村振兴”。这个战略部署实际上是在我们开启新征程的时候新时期的“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它不仅是一场经济社会的变革,而且是一次文化、生态的复兴。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它的目标导向就是按照现代化的要求,让农业成为有希望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希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美丽的家园,也就是“乡村振兴”战略是面向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第三,总体要求。这个总体要求我们看十九大报告,从原则上来提“乡村振兴”,我看有这样六条。
第一条,在“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我们要以“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为行动指南。
第二条,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也要树立和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就是说要通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来实现“乡村振兴”。
第三条,行动举措、战略安排的五句话20个字,实际上都体现了“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所以,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也要统筹推进这五个建设。
第四条,坚持两个优先,这次特别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第五条,要强化两个保障。“乡村振兴”需要有体制机制创新,需要有政策体系的调整和完善,就是要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第六条,加快两个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乡村振兴”的第二个任务就是生态宜居,我个人理解是两方面。一个是生态,一个是宜居,良好的生态,宜居的环境,是我们农村留住人,吸引人的重要方面。我个人想是不是要促进三个转变,完成三个任务。三个转变,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第二,发展方式要转变。要构建五谷丰登,百业兴旺,绿色循环的这样一个生态体系。第三,发展模式要转变。这是三个转变,转变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模式。
四个任务。第一,治理突出环境污染问题。很多地方土壤污染了,水源污染了,大气污染了要治理,我们出台了三个十条,“土十条”“水十条”“气十条”。出台了三个规划。第二,把生态环境保护好和修复好,要依照尊重自然、修复自然的方式修复。第三,建立多元化甚至是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机制。第四,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产业,这是生态宜居。
第三个任务就是乡风文明。乡风文明就是“乡村振兴”过程中,既要富口袋,还要富脑袋,我们要加强对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要弘扬传统文化,把很多文化遗产保护起来,特别是李司长原来讲的三古,古村落、古建筑,古村寨,要保护好。还有把文化设施和文化体系搞好,文化建设乡村文明没有基础设施、没有公共服务体系也不行,治理有效,这里既要治理,还要有效。
我们要加强农业农村的基础工作,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还要加强基础工作,这个基础规律既有农村发展的基础,也有执政体系的基础。第二,建成农村治理体系,这次我们提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第三,要培养造就三农工作体系队伍,我们提的叫“一懂两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这样的队伍造就出来,实现乡风文明。同时,要挖掘传统文化。最后,生活富裕,还是要增加农民收入。要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搞好,这本身既是富裕的内容,也是富裕的表现。建设美丽乡村,就是村容整洁的问题,比如垃圾、污水,如实施三年的“厕所革命”。
最后,政策措施,或者叫体制和举措。整个十九大报告里面,400个字讲了六条政策举措,我概括为叫三个制度,三个体系。
三个制度就是土地制度,强调承包关系要稳定,强调三权分置,这是农地。同时,还要对建设用地的三块地,征地、宅基地、基建地进行改革,实际上是要解决农业农村发展振兴问题。二是经营制度,既包括经营主体的培育,经营方式的创新,处理好小农与农业现代化的衔接这些内容。三是产权制度。产权制度改革上我们写了三句话非常重要,第一句话讲内容,要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第二句话,切实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另一方面,壮大集体经济。这件事涉及两个主体,一个是集体,一个是农民。
三个体系。第一,产业体系,产业生产运营体系。第二,服务体系。第三,治理体系。我结合学习十九大精神,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谈五点体会和思考,简单来说就是时代背景,既有要求,又凸显了矛盾和问题,所以既必要,又紧迫。第二,历史方位,既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又是面向现代化的战略部署。第三,总体要求,就是六条。第四,主要任务,五个任务。第五,政策举措,也是六条。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重大任务,为亿万农民描绘了一幅美丽乡村的现代图景。现如今,各个乡村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等角度,推动广大干部群众推动乡村振兴思路更明、干劲十足。
十九大报告中关于脱贫攻坚工作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论述,让我们进一步增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学习十九大精神重在领会重在实践重在落实要做到知行统一,把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中。
一、把十九大精神落实到决胜脱贫攻坚的奋斗目标中。领导干部要把脱贫攻坚当做当前的政治、的民生和最紧迫、最坚决的任务,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身到脱贫攻坚中,全面抓好脱贫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完成此次考核任务工作。
二、把十九大精神落实好实践好发挥好。省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县委也制定了贯彻落实方案,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系统性、长远性和近期目标,要坚定不移把生态保护摆在核心位置,像对待生命一样呵护生态环境,着力解决环境突出问题。
三、把十九大精神落实到从严管党治党各项举措中。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的方略第一条是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最后一条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做好党和国家事业前提在于党的领导,保障在党的建设,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抓党建就是抓关键的理念,把抓好党建作为的政绩,全面压实“两个责任”,坚决维护好习-的核心地位,要坚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推动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不择不扣贯彻落实,要强化干部管理,持之以恒整风肃纪高压反腐,着力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作为的干部队伍。
四、把十九大精神落实到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中。脱贫摘帽需要各乡镇各部门互相配合,一定要早部署早谋划,要趁着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东风,全力以赴、全面动员,亲临一线督促指导攻坚克难解决问题。以一天也不耽误的精神,全力抓好生态保护、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重点项目建设等工作,确保各项目标圆满完成。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环境应先行。十九大报告对美丽乡村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要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指出,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指出:“要结合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和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推广浙江好的经验做法,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这为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近年来,潮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不断推进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着力提升宜居、人文、生态、营商四个环境,农村环境面貌有明显改善。但是农村环境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部分农村建房零乱无序、基础设施欠账较多、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化等等,乡村建设任重而道远。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不仅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顺应广大农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当前,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乡村发展工作,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要求,坚持规、建、管同向发力,打造美丽宜居乡村。
一、坚持规划先行。强化规划的引领和指导作用,结合各地村庄建设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要求,立足当地的资源禀赋和文化内涵,科学编制乡村建设规划,严格基本农田保护区、耕地、林地等生态管控要素。要加强古村落、古建筑、传统民居等历史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将农村传统文化融入乡村规划和建筑风格之中,让乡村“记得住乡愁”,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认同感、归属感。
二、加强基础保障。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发展短板。以创建“四好农村路”为目标,推进镇通行政村公路改造、村委会通自然村村道路面硬化、自然村村内道路硬化3类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出行条件。加快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步伐,大力开展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完善“村收集、镇转运、县(区)处理”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落实农村日常保洁制度,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三、突出环境提升。实施以“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为重点的村容村貌整治行动,以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组织发动群众整治环境脏、乱、差问题,着力整治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抓好铁路、高速公路、国省道、主要海滨河流沿线、南粤古驿道、旅游景区等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要求,实行清旧补绿、拆旧建绿,推进农户房前屋后院内、村道巷道、村边水边、空地闲地绿化美化,保护古树名木,提升村庄绿化美化建设水平。
四、完善基层治理。按照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要求,建立政府、村集体、村民等各方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机制,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实现乡村治理单元与人居环境整治单元的有机统一,保障村民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强化村民环境卫生意识,动员村民投身美丽家园建设,激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动力。
五、注重乡风文明。深入挖掘传统优秀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与村规民约相融合的乡风民风,自觉抵制陈规陋习。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开展文明镇、文明村、文明户创建活动,培育优良家风、文明乡风和新乡贤文化,建设文明幸福乡村。
在百色干部学院学习期间,聆听了凌经球教授所作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讲座后,感触很深,作为从传统古村落高田镇朗梓村走出来的农村孩子,每当回到家乡,总是在想,若古村落传统文化的得到开发,一是传统文化会得到保护和传承;二是村民能在旅游产业的发展中享受到红利。乡村振兴就会变成实实在在的让老百姓能感受得到的满满幸福感。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以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结合传统古村落的振兴,就要在产业的发展中,找到适合的产业发展之路,因地制宜,找准路子,明确发展的方向,从而激活乡村振兴发展中乡土文化的活力。
一、推动传统古村落的乡村振兴,以文化为载体,建设生态宜居乡村。
-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挖掘乡土文化,对于具有三百多年明清古建筑的朗梓村而言,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更是丰富和提升传统古村落农耕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乡土文化的振兴,实质上是在推进融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要素于一体的系统工程。乡土文化是该村几百年发展历史的沉淀,是农村人与物两大载体的外在体现,厚重而深沉正是朗梓村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所立足的灵魂所在。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把传统文化转变为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红利,就应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引进外面的资本,克服动不动就喊“狼来了”的狭隘思想,只有先进的理念和雄厚的资金运作,才能让朗梓古民居这深藏的闺秀展现在世人面前,形成一个有特色的传统旅游产业文化村落,并以此提升文化软实力,
二、推动传统古村落的乡村振兴,以农村居民为主体,促进生态宜居乡村的良性发展。
传统古村落的乡村振兴,从原来的生产发展提升到产业兴旺,实现了从产业单一性到产业体系化的跨越,在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中,广大的农村居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乡村振兴成效的受益主体和价值主体,为此,应提高农村居民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知水平,培养农村居民的责任意识、参与意识。人民群众始终是创造和发展地域文化的主体,无论是农耕文明的保护,以及民族地域民俗、民风、民居等文化要素的保护,都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并在继承中发扬光大。然而,推动乡村振兴,把发展壮大农村旅游产业打造成为当地农民经济收入的支柱产业,有利于助推古村落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形成开发中保护与保护中开发的良性循环,构建集旅游、生态、文化、休闲一体化的新农村经济发展新模式。
主要应做好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让群众明白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全体村民,政府及职能部门做好引导村民思想,向外推介和宣传各村的旅游文化资源,从而吸引外资。
二是乡村振兴的内容要有系统性,传统古村落的开发建设本身就是生活、生态、生产、规划、文化等多位一体的系统工程,首先要站位高,品味高,眼光远,谋全局,通过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建筑等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做到相得益彰。
-指出的: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而传统古村落的人文、社会和自然资源本身就是最好的生态环境资源,开发和利用好这一资源,是因地制宜推动乡村振兴,增加村民收入的福祉。
在干部培训平台中认真学习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作为最基层人民政府的我心绪久久不能平复。从学习的过程好像已经展望到未来乡风文明、生态宜居、产业兴旺、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农村新面貌。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我认为建设美丽乡村始终都离不开文化。
文化是生态宜居的守护者。-说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看的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村的青山绿水是我们耐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遵循自然法则而生存。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生态文明观,让人们懂得“仁民爱物”,发自内心崇尚自然,珍惜环境,才能从根本上守护住我们的青山绿水。
“乡愁”对于乡村来说是对乡土文脉和故土文化的记忆。乡愁可能是一棵长在村头的古树,可能是一间破旧的祠堂,可能是一出家乡的戏曲,还可能只是一位儿时的玩伴。这就需要加强对遗址遗迹、民风民俗、田野文物的开发保护,传承乡村文脉,让村民在精神上有归属感。让更多乡贤回到故土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建设美丽乡村。
文化是产业兴旺的金钥匙。乡村产业无论是农业还是第三产业,都需要注入文化内涵,否则就不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我们甘南是藏王故里,临潭是拔河之乡。众所周知藏区幅员辽阔,有着无尽的草山资源。牛羊满山的情景是人们心底对藏区最深的了解,随着甘南州在全省率先实施环境卫生革命战略以来,这里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了。今后我们本地的土特产将成为纯天然无污染的代名词,我们卖的就不仅仅特产而是健康和文化。
谈到乡村振兴就会想到乡村旅游。而乡村旅游的持续蓬勃发展,更要注重挖掘文化内涵。一个地方的历史积淀、气候环境、风土人情、饮食起居,风俗习惯等等构成了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而这种文化带给人们的是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精神体验。譬如,有人喜欢“大漠孤烟直”的苍凉,有人喜欢“海上生明月”的意境。我们要做的就是深入挖掘本地的藏区文化,让每一个来甘南旅游的客人感受到这片土地与众不同的魅力。
文化是乡风文明的约束力。“仁义礼智信、诚孝检勤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在乡村振兴中,如果我们充分发掘乡规民约、族谱家训这些道德资源,发挥身边榜样的力量。让向善向美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人心、引领道德、淳化民风,那么“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邻里和睦”等等都会成为村民发自内心的尊崇。
农村的公共文化建设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才能保障村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提高乡村文体活动质量,让广大村民在丰富的文化体验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
文化是有形的,更是无形的,它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三观”和生活方式,要想振兴乡村,就得以文化铸魂。有了灵魂的乡村便有了生机和活力,有了青山绿水和乡愁,有了希望和未来。
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的一员在乡村振兴建设中,“为人民谋幸福”将成为我们工作的目的,每个干部在埋首案头、山间挖土、走访宣讲之间自然交替,让党员干部带头成为“乡村振兴”一道最靓丽的风景线,成为服务群众最有力的回应。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部署,这是党中央着眼于推进“四化同步”、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亿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三农”工作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贫富差异较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从实际出发,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举各方之力,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努力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振兴是基础。发展是第一要务。
实施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而无论是解决农民就业还是确保群众增收,都都需要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农业强,产业必须强。产业旺,乡村振兴才有底气。要实现产业兴旺,首先要构建乡村产业体系,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是通过培育农业品牌、增强科技创新、强化城乡融合,补齐农业发展短板,促进农村产业集聚。人才振兴是支撑。“人才兴,事业方兴”。发展离不开人,乡村振兴自当不例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要解决人的间题。由于受前些年农村发展“钱景”不大的影响,大量人口外出务工,农村缺人特别是缺少能人的问题,已经成为振兴乡村的制约瓶须。
因此,实施乡村振兴必须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做好农村人才政策这篇大文章,完善人才服务机制建设。既重视本土人才的培育,培养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使之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主要生カ军。也要广纳懂科技、懂市场、懂法律、懂管理的贤才能人到农村来创新创业,让农村成为贤才能人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质专业化乡村振兴队伍,增强农业发展的创新驱动力和农村产业发展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文化振兴是灵魂。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乡村文化作为我国社会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乡土人文之美。如果说没有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更或是没有乡村文化的同步振兴,那那乡村振兴就失去了真正的灵魂。
因此,实施乡村振兴必须抓住乡村文化这一灵魂根本。不仅要顺应新时代的要求,推进城乡文化融合,保护并传承好乡村文化,增加文化产品,促进文化供给,大力发展具有特色的乡村文化及其产业。还要打通农村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不断提高农村群众在文化成果上的获得感以及在精神文化生活上的幸福感。生态振兴是根本。“录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只有实现生态振兴才能体现文明和谐的乡村振兴目标,乡村振兴离不开生态振兴,绿色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由于前些年农村环境保护相对滞后,这无疑为农村生态振兴带来了更多的难题,需要花费较大的力气来解决。必须坚持绿色生态导向,改进农业生产方式,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持续攻坚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增加能源供应的良性循探索农村绿色发展之路。不断增强乡村振兴的恒久生命力。树高千尺源于根深,大厦巍峨靠的是地基坚固,乡村振兴战略让国之基更稳,祖国必须将更加坚实屹立在世界洞东方,让我们信心倍增地撸起袖子加油干,在乡村振兴战略的牵引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一番农村力量。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67528911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