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哲学心得体会8篇

 2024-12-21 09:12:44

摘要:心得体会是指把实践中的想法用文字记录下来的应用文体,心得体会是对我们自身的一种审视,它提高了我们的自信,使我们能够勇敢地迎接未来的机遇,以下是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学哲学心得体会8篇,供大家参考。学哲学心得体会篇1科学给人以知识,哲学给人以智慧。科学止步的地方就是哲学起步的地方。科学像个大人,哲学像个小

心得体会是指把实践中的想法用文字记录下来的应用文体,心得体会是对我们自身的一种审视,它提高了我们的自信,使我们能够勇敢地迎接未来的机遇,以下是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学哲学心得体会8篇,供大家参考。

学哲学心得体会篇1

科学给人以知识,哲学给人以智慧。科学止步的地方就是哲学起步的地方。科学像个大人,哲学像个小孩。究竟哲学是一门怎样的学问呢?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如果道路比较泥泞,就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自己得到的锻炼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边的风景也要漂亮些;倘若没有哲学的全面分析,我们这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很可能会在遇到挫折后就匆匆折回,大好的青春便被这些或多或少的反复磨去了不少;而且,我们在选择了一条路后,往往会怀着“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被那些本可以被我们绕过的坑洼、砖头绊了一跤又一跤,大大影响了我们前进的速度。同样一件事情,你可以从消极方面的方面去看,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关键是怎样调整心态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可以泛指为“问题”、“困难”。诗有云:“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可见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是最怕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了,可正是这些坎坷让我们一天天长大、成熟。

三、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处理各种问题要分清主次、考虑轻重缓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四、矛盾的双方总是处在不断的转化中;这点大家很容易由市场上的供求关系理解,想想vcd刚出现时,“求”大于“供”,利润很大,大量厂家一窝蜂的生产之后,矛盾就转化了。所以正在郁闷的我们更要打牢基础,要知道“学业才识,不日进,则日退!”

五、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而认识则可以指导实践,这可以引申到我们面临的“学习”与“应用”的关系,通常我们在业余时间学习,都比较辛苦。也许是因为书本上学到的东西真的与实际相差太大。

六、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仅仅以物质形体的大小来界定强弱,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背道而驰的。大量的事实不胜枚举:周朝一统天下,可谓地大物博,但是,到了周幽王时期,却被一个北方的小小的游牧民族所灭,只落得“不觉胡尘满玉楼”的哀叹。清朝末期,中国在世界上仍然应该称得上绝对的“大国”,并以“天朝”自居,视海外列强为“弹丸之地”、“蛮夷之邦”;而“弹丸小国”们虽然小,但很强。结果,“大”输在了“小”的手里,被迫向小国开放口岸,割地赔款。在自然界,人们也普遍认为外形越大的愈是强。

七、大与小,其实是对立统一的一对矛盾体。这是说,大与小并不是绝对对立、绝对不同的事物,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强大的事物如果在内部机制上出现了问题,就会变成外强中干、外大内弱的事物。

从对立统一的观点出发,我们在看待具体事物时,不会因一时的强大而骄傲自满,放弃机制的改革和优化,以至变成弱小者。也不会因自己的弱小而悲观丧气,而是不断改革,强化机制,使自己变得强大起来。

八、当今之中国,无论在地域上、人口上,在世界上是绝对的、无可非议的大国,但是,我们的强国之路还很长,相对于我们大而强、富而美的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虽然我们的gdp目前在世界上的排名已经跃居前八强,但是,以我们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近14亿的'人口折算,我们的人均水平仍然在世界后列,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用大与小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西方国家在经济发展上的“强”,主要原因并不是因为他们地域面积的“大”;我们在经济发展上的“弱”,也绝对不是因为我们的地域面积的“小”。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不动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懈怠,我们的祖国就一定能够一天天变得强大起来。目前,我们已经加入wto,加入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俱乐部”,也已经一步步融入了国际社会。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的走下去,21世纪的未来就一定是属于中国的,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祖国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宏伟目标。

学哲学心得体会篇2

在高考志愿填报咨询过程中,发现很多同学对哲学专业都有误解,今天跟大家集中梳理一下有哪些误区。

误区一:课程体系就是研究各种哲学理论?我们国家本科阶段开设的哲学专业,虽然也有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中外哲学原著导读等课程。

但核心课程只有一个,那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以想在本科阶段研究先秦诸子百家或者柏拉图、康德、尼采的同学可能要失望了。

毕竟我们国家哲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素养和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能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当代世界与中国的现实问题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误区二:毕业没有就业方向?

很多家长和同学会觉得哲学专业一听就很空洞,担心未来无法就业,这也是一个大的误区。

哲学虽不是热门专业,但也有自己的对口方向。其一是思修教育,这个是从小学到大学都有配置的老师;其二是各大党政机关,国企央企,事业单位的党群建设、宣传、组织类岗位。

当然,要进入这一类岗位,好的学校和学历背景是不可缺少的加分项。为了公考上岸或职称晋级,转修马院哲学硕士/博士的同学也不在少数。

误区三:哲学专业纯文科的,不学数学?

哲学专业的主体确实是文科课程,但涉及到逻辑学的部分仍然讲究数学思维。

除哲学本专业外,本科阶段还有三个分支专业:逻辑学、伦理学和宗教学。

逻辑学:国内仅南开大学和中山大学本科有开设;

宗教学:北大、人大、复旦、武大、中央民族大学和新疆师范大学有开设;

伦理学:人大和山西大学有开设。

如果读逻辑学专业,则数学课程占比会非常多,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抽象代数、概率统计、数理逻辑、集合论、程序语言设计等一系列理科课程会让误入其中的文科生欲哭无泪。

不过放在全球最顶尖的哲学专业角度,数学永远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管是牛津大学的ppe,还是耶鲁大学的ep&e,数学都是基础课程。

那么已经入坑的同学该怎么办呢?(见后文)

学哲学心得体会篇3

克罗齐认为哲学就是精神的自我意识,苏格拉底曾说过“认识你自己”。只有当心灵转过身来,直面自己,审视自己时,才会认真思考人在世界上的处境。“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一无所知”,这是苏格拉底哲学的起点。当一个人学会怀疑,尤其是怀疑自己珍视的信念、原则时、哲学便出现了。

我认为哲学帮助一个人更清楚认识世界,深入内心的,而不是一门换得生存资料的谋生工具。哲学不能不关心人生而仅作为无色透明

的纯粹抽象而存在。它应当关心人和人的内心,应与迷惘的现代人一起走上一条也许永无答案的探索之路。哲学中不能为人生之谜提供万应不变的现成答案,但它至少具有探索的读意和勇气。闻名于世的海德格尔被纳粹笼络,自觉地为希特勒鼓吹,但他最终也躲不过被抛弃而隐居山林的命运。他对现实的伦理观察竟是如此薄弱,所以我很个人偏见的认为这样的人并不配得到如此高的景仰。他选择的用以指导行动的哲学出了错。

大二时有幸在古典文学老师的推荐下读了爱因斯坦的著作。惊叹于一介物理学家竟然有如此优美的文笔。他在《自述》中谈到了选择。他说:“物理学也分成了各个领域,其中任何一个领域都可以吞噬人短暂的一生,而且还没能满足对知识的渴求”,从而他“学会了识别出那些能导致深邃思想的东西,而把其它东西撇开不管,把许多充塞脑袋,并使它偏离认要目标的东西撇开不管。”“当我还是一个相当早熟的少年时,我就已经深切地意识到,大多数人终生无休止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无价值的”。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给我们提出了选择的问题。人终将成为什么样的人,是由自身的行动决定的。在萨特看来,人的一生是不断地对各种可能性进行追求的过程,“懦夫使自己变成懦夫,勇士使自己变成勇士”。在物存在以前它就具有那些固有本质了,而唯有人的本质是由自己不断创造出来的。后天的努力决定你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就个人而言,我对存在主义哲学比较感兴趣,因为它与现实有真实的联系,是一种很人道的思想。我几乎读过萨特和尼采所有的著作,这些对我有着极其深的影响。

这也是一种选择,它将决定我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生命是不可重复、不可逆转的,我不相信宿命,正如萨特在《苍蝇》中所说:“我是一个人,每个人都应创造他自己的道路。”

我对真正意义上的西方哲学了解甚少,且很多都尚停留在感性层面上。都兰的《哲学的故事》,这是我第一本彩色铜版纸连坏画,我看得更多的是其中的图片。是另一种让人眼前一亮的美,因为那时我还没有拥有过这么漂亮的书。还有一套 91 年版的《探索的思想》,作者是美国人杜兰特。写得很美,我从初中起便把它当作语文早读课教材,直到高中毕业。它每天伴我半小时,默默地影响了我六年。再后来接触到的是李译厚的《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家里有一本 84 年版的,破得不忍看,后来自己买了本天津社科院出版社 03 年 5 月版的,有种相见恨晚之感。看过后反观自身,惊叹于自己竟受了那么多儒家思想影响。

萨特曾说哲学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儒家思想强调协调的人际关系,它并不提倡个体突出,这在中国文学源头《诗经》中就有很鲜明的体现:类型化的人物,绝少个性鲜明为形象,阿喀琉斯们彻底退场,只有那因“不嫁”,而“哭天抢地”的老人显得比较激烈。

道教的养身思想使一般的中国人不会去考虑加谬的自杀问题。我们考虑的更多是怎样活下去,而不是值不值得活。想一下也是挺有意思的。中国是一个缺少普遍宗教信仰的国家,乡下人很迷信,虔诚地信佛,这种行为带有很多的功利性质,从中是得不到多少内心宁静的。我们知道人固有一死,仍忙碌地活着,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生命本身就带在死亡的阴影摧残不了的力量,所以永远也想不通王国维、屈原的自杀。

长大一些后沉缅于荒诞派的戏剧,如尤奈斯库的《新房客》、《秃头歌女》、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奥尼尔的《毛猿》,及《中锋在黎明前死去》 ( 忘记了作者是谁 ) 等,再加上自己的一些小经历,便有了“为赋新强说愁”的酸味,觉得世界是无意义的,黑白颠倒的,杂乱无章的,最好的归宿是死亡,这只是小孩为证明自己与众不同时的一种简单负气。

哲学能使我们找到我们需要的东西,它使我感到一种悲剧性的力量。屈原、王国维用死来与荒诞的世界抗衡,“向死而生”,这种抗衡是要具备相当勇气的。这不只是情感上的激烈,而更多是经过理性思考后的自我选择,是自我在经过深思熟虑后显现出的“决不能活”,这不是某种本能的冲动或迷狂的信仰,而是经个体反思后的决定。这是很撼动人心的,很伟大的壮举。看过王国维对尼采的介绍,加上王氏独有的解读,禁不住泪流满面。这是我自认为已经刀枪不入之后一次为文字流泪。

我没有宗教信仰,所以很形而下地活着:目标明确地做事,算计着自己的将来。但我忠于我内心的声音,没有宗教信仰,但有追求,希望通过努力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说:“人就是自己所需要求的那样的人,是他计划未来所要成为的那种人,除去他自己所造成的人之外,他不是什么别的”。人是形成的,而不是命定的,人具有各种可能性。而“可能”则是尚未存在之物,人是什么只指他过去是什么,将来还未存在。要给现在一个意义要靠将来。萨特说这如同打球,未来对球的一击才使过去的奔跑有意义。所以我向往未来,只有我的未来才能对我的过去赋予某种意义。我相信我还有未来。

我不喜欢台湾作家七等生的《我爱黑眼珠》,这被誉为是台湾存在主义小说的代表作。文中主人公李龙弟的选择颇有在极度压抑下爆发出的自大狂倾向,给卑琐的自己罩上一层子虚乌有有神圣。而萨特的《恶心》则告诉我们,一旦我失去了行动的目的,世界便没有任何意义了,而仅是一件物品,一介客体,一切东西对我来说都没有价值了,因为它们不再成为我达到目标的手段了。

所以我不相信风水轮流转,不相信否极泰来,人不能在等待中逆来顺受,只有行动才能使人生有希望。

人生的过程应该是痛苦的追求过程。所以尼采对肓目的乐观不屑一顾。他认为乐观只是浅薄的表现。而“悲剧式的乐观精神”才是强者的境界。“吾生也有涯,其知也无涯”,只有意识到个体生命的有限和客观存在的无限,意识到生命的痛苦及悲剧式的短暂,才会想到应该做点什么,应该抓住点什么。

尼采的哲学从根本上讲是悲观的,但它又不同于叔本华纯粹消极的悲观主义,它带有昂扬的激情,强调以生命的蓬勃兴旺来战胜人生的悲剧性质。

从古希腊戏剧中我们能体会到生命的脆弱与崇高。庸碌无为的一生是可耻的,我们活着就要让它活出意义,而不仅是吃饭、睡觉、拼命工作赚钱,尽情消费享乐。人是一根脆弱的芦苇,一滴水也可以伤害它,但它因为思想而变得高贵。痛苦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份,伊壁鸠鲁认为“幸福就是没有痛苦”,但这只是卑微的幸福,而真正的幸福应该是征服痛苦后产生的生命崇高感,一生从未体验过它的人是可悲的。我正在努力使自己的一生不那么可悲。

艺术具有哲学不能提供的那种直接满足,但陷入艺术作品越深,返回现实就越显得艰难。就越会感到孤独与绝望。轻者是不懂与人相处,不谙人情世故,觉得世界是荒谬的,无意义的,重者说不定就要去自杀了。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艺术呈现给我们“是什么”,而不负责告诉我们“怎么做”,而哲学恰好为选择提供依据,由思想上升到行动。

雅斯贝尔斯在《论真理》中讲到,真实的完成是经由宗教、艺术和诗歌中的原初直观而实现的,这种直观构成一种独特的“真理语言”,它在历史上系统的哲学思维活动,它最早标示出哲学思维的领域,因为它是哲学思维的工具。

一个人只有真正意识到自己活着才真正的活着,而不再是某种机械的工具和肓目的奴役。只有对自己真正有意识,才能走自己的路,才能从熬日子的模糊状态中觉醒过来,并以清醒的意识赋予的生命以意义,并根据这些意义去安排自己的生活。

也许哲学也不是人生的根本归宿,也许它只是心灵探索的无休止过程本身。尼采也认为世界和人生本来是无意义的,意义是人赋予的,是人为了生存而替自己编造的谎言。到目前为止,这是我发现自欺欺人最大的优点。

谎言要比纯粹的虚无好得多。有支撑的人终究是幸福的。哪怕是一个谎言,一座海市蜃楼在支撑他。曾看过一篇小说,女主角在一所不入流的大学念书,但她非常努力,与周围混日子的同学区别开来。她拒绝了所有男性的追求,说她有个青梅竹马的男朋友,在清华等她。她的一个好朋友不慎看了她的日记,知道这个所谓的男朋友并不存在,但没有揭开它。三年后,她如愿地考上了清华研究生,这在这所学样不曾有过。她的好朋友到车站送她。叮咛她第一次到北京,人生地不熟,出车站后一定要打车去学校,不要为省钱挤公交了。但她却提醒道,你忘了吗,他在清华啊,他会来接我的。终于要分开了,她们相拥而泣,不知泪水为谁而流。

上帝死了,但人还要活下去,虽然马尔罗曾绝决地宣布“人也死了”。依靠信仰、依靠哲学的伟大力量,作为主体性存在的人必须为开辟自己的道路而不断努力,使人生成为经真正思考过的人生。

学哲学心得体会篇4

算起来,我们这一辈的读者读哲学的时间并不短,但却始终害怕读哲学。因为,哲学书籍常常摆出高不可攀的架势,让普通读者望而生畏。弄哲学的人有时也故弄玄虚,把本来可以理解的东西弄得“一些不懂了 ”。西方哲学于文字又隔了一层,我们只好仰仗三家村夫子们的翻译,结果追求到的是影子的影子,离真理更加远了。我自己阅读哲学的经历大抵如此,也许只能怪自己愚钝而没有悟性。有一天,在自己的破书堆里找到威尔•杜兰(will durant)写的《哲学的故事》,发现原来哲学也并不难读如许。杜兰说读哲学也有快乐,连形而上学都有诱人之处。每个学哲学的人都曾有这样的阅读体验,只是迫于生计,人们在刨食的过程里忘却了这样的体验。诗人勃郎宁说寻找生命的意义是日常必需一如饮食。思索生命意义的过程就是哲学的过程。《哲学的故事》和房龙的《人类的故事》一样改变了我的阅读习惯。我努力寻找一个学科的边缘而怀有写作热情的人物的著作来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比如,英国的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他的《哲学的慰藉》就给了我这样的阅读乐趣。译者资中筠先生推荐我读这本小册子时,我内心有着一向的对于书的傲慢,并不以为会一字一行一页地读的。

及至书到手,不知不觉竟然全读了。资先生的散体文功夫当然给这本书的中文本增色不少。不过,原文据说也得英语古典散文的三昧的。“我一向认为,一种臻于上乘的文字首先是本土的,不是洋腔洋调的……”我把这句话视为资先生的翻译主张。也因为这个我拿到了英文本也不愿意去看。我不想破坏已读中文本给我带来的文字享受。两种文字给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好的翻译在文字上应当说是一种创作。莎士比亚之所以在中国脍炙人口,是因为翻译家们把莎士比亚的文字用地道优美的中文转达给中文读者了。我读《哲学的慰藉》一开始就读的是中文本,语感定势有了之后,并没有想到要读原文。这就是有语言魅力的翻译所具有的效果。假如,让我来做文字翻译的裁判,我宁愿给风格记分,而不在科学界定上纠缠不清。因为,任何文学翻译都是不能用科学的手段来裁判的。两个人同为高手来翻译同一部著作,结果一定是两个文本,因为两人的语言感觉和文化理解是各自的。翻译批评如果不考虑这样的因素就谈不上专业。钱钟书说理论是不实践的人制定的,翻译的理论家尤其缺乏实践。鉴于此,我通常不从事翻译评论。这当然也有心虚的原因,一提翻译批评,就感觉人家要批评我自己的翻译嗄。

《哲学的慰藉》书分六章,分别“慰藉”与世不合、缺少钱财、受挫折、有缺陷、伤心和困难的众生。哲学的终极作用大概就在于此吧。真正的哲学家“宁愿失欢于众,或罪于邦,而决不折腰。他决不因别人指责而收回自己的思想。”哲学家对世俗的东西弃置不顾……你可能以为我会这样引下去。然而我不会。假如《哲学的慰藉》只有这些,我就没有必要向读者介绍了,这样描述哲学家的书籍太多了,给人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哲学的慰藉》里的每一个哲学家都是个性鲜明的人。个别人选如蒙田算不算哲学家,作者并没有按照学院的规定来安排。我接触蒙田超过二十年,《哲学的慰藉》却让我从另一个视角了解了这位随笔作家。饮食男女在蒙田的笔下都有细微的观察,异地风俗也是他散文挥发极致的对象。“我之所以为我,每一样器官都同样重要……我有义务向公众展现自己完整的形象。”在写叔本华的爱情故事时,德波顿说:“我们比鼹鼠总还有一项优势。我们同它们一样需要为生存而奋斗,为繁衍后代而求偶,但是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去戏院、歌剧院和音乐厅,晚上睡在床上还能看小说、哲学书和史诗……”这种思索本身就很有哲学意味了。写尼采时,德波顿用了“推崇悲苦的哲学家”这样的字眼:“很少有哲学家推崇悲苦。”

尼采把大多数哲学家讥笑为“卷心菜头脑”。“说实在的,在活着的人里没有一个人是我在意的。我喜欢的人都在很久以前作古……”关于尼采,人们已经说了很多,我并不想在这里误导读者。我感兴趣的也许跟哲学沾一点边:资先生做了几十年入世的学问,从事的一直是理性思维。德波顿选的几位哲学家或者思考入世问题的角度不合常规,您翻译时有什么样的感想?人在摆脱了职业读书的羁绊之后,阅读趣味是否更合人性一些?思想的闪光和逻辑的亮点是一回事吗?理性如果能指导实践,思想又能解决什么?与其说这些是我读《哲学的慰藉》时产生的疑惑,毋宁说是读书以来就有的疑惑。哲学如果真能慰藉人生,读书倒是一件幸事。理性思维的极致有时近乎疯狂,几个循环你便找不到北了。这个时候,没有哲学的人可能倒能解脱。如此,幸福倒离无知近一些。

学哲学心得体会篇5

说句实话,在拜读《哲学与人生》之前,我还真没有深究过,在这里有必要先熟悉一下哲学的定义:哲学的原意是“爱智”。哲学作为一门学问,原来只是一种生活态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询一切事物的真相。

这种态度称为“爱智”。作者同时指出“爱智”的原则,“拥有智慧不等于爱好智慧”。爱智代表的是一种追求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特色就是一直保持心灵的开放。所强调的“过程”,要不停地质疑与询问,永远在等待着接受惊讶。这是否暗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问题导引、学生自学的认知理论的本源和基点呢?

既然“爱智”是一种追求过程,那么又是什么影响了我们去追求它呢?

“最先要指出的就是人的身体。因为人体是物质的,有惰性同时也是软弱的。这种软弱会妨碍人类拥有智慧。比如,有时候我们希望自己能够早起,却怎么也爬不起来,这时候会觉得身体实在是自己最大的敌人。身体如此沉重,就是因为它是物质,所以有惰性。又有时候我们很愿意帮助别人,这代表心灵上的美好,却可能因为需要花时间、花力气,所以懒得行动。由此可知,人的身体是软弱的。人应该减少身体的控制程度,亦即要让身体的惰性无法对个人产生影响力。如此,才能让心灵自由地追求智慧。

教师的重要工作不也包含了督导学生、引领他们走向事物的真善美、远离假恶丑、使学生们的素养日臻完善、成为有健全人格、健康世界观和积极人生观的社会公民。

哲学的三个层次

哲学到底揭示了什么?不同的哲学流派以不同的方式描述解释了世界的本质属性和客观规律,进而思考人生。。

“哲学”出现在西方古希腊时代,它的原始定义,philosophy,它源自希腊文,叫做“爱好智慧”。三个层次,首先,感受或接受到信息,感知,比较感性,这是感觉。第二,把掌握的信息整合起来变成知识,比如现在的学生们都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转,这是古人无法了解的。但是这种知识是分而不合,每种学科都有不同的知识。第三叫做智慧,融会贯通且闪耀着理性的光芒。

从信息、感觉到知识、智慧是三个层次,到智慧的时候代表完整而根本。所以,谈及人生经验的`全面反省,因为牵扯到反省和根本。人们一定会说这样讲太抽象了,但是它会落实到自身的生命里,所以看任何事情不只会看现在,他一定会看未来、既看现象又洞察本质。教育者施教时不也是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无他,教育规律使然。

比如教育学生上车让座,学生会思考:我现在把座位让给老人家,这个动作我就要问问自己,为什么要让座?因为每个人都有先到先得的权利,毕竟我是先坐的位子。如果教师导入哲学的思想:每个人都会老,也需要别人让座,但是没有人保证你现在让座给别人,你老了别人会让座给你。如果从哲学角度解释这个道理,人跟人相处的时候这个模式是比较合理的,这样做就会心安理得,不但能看到现在,还能想到将来。

下一个要点就水到渠成了。

哲学是对人生经验的全面反省

人生就好象航海一样,如果你没有罗盘,就不知道自己往哪里走。罗盘就是哲学,哲学是对人生的经验做全面的反省。人们可以向哲学家借这样的一个罗盘或者指南针,参考他们思考后的见解,也可以在自己内心里面启发这样的智慧,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他的罗盘,只不过他不一定经过严格的训练或者是适当地去反省而找到。

所以离开人生,哲学是空洞的,它没有内容。如果离开哲学的话,人生是盲目的,人生变成找不到方向,不知道该往哪里走。

很多时候教师不知不觉的在给学生们说“你要懂人生的道理,要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这里就有哲学的含义在里面。所以,人生的智慧,它归结为生命历程中不同的抉择。

书的作者傅佩荣用三句话来描写哲学:第一句,培养智慧,这跟西方的传统很接近。第二,发现真理。因为人常常发现变化的事物,觉得非常迷惘,你就要发现变化背后有没有不变真实的东西。比如道家,道就是最后的真实,让你知道这些变化有来源,有归宿。第三,验证价值。价值不能离开主体,不能离开你我他每一个人。

前面培养智慧,然后发现真理,然后去验证价值。这样就会使生活产生具体的改变,懂得自己往哪里走,就像在航海的时候我有指南针,别人说这个路线不好,但是自己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选择。人最怕不知道,这样选择是受风气的影响,受别人的影响,甚至是别人的操纵,结果走的路好像很多人都走,到最后不见得是自身愿意走的路。

由此看来哲学是人在早或者晚一定要碰到的题材。在生命的阶段,尤其是遇到重大的转折点、重大的痛苦、罪恶或者是灾难,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特别需要能不能有一个方向让我知道我这样做是对的,或者给自身这样一个选择的机会,让自身可以改变生命不同的路线。

哲学性的思维:理性的反省

“人当用理性反省经验的时候,才是真正清醒的时刻”。不过,理性思考有时候是很困难的,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真的是剪不断,理还乱,也经常因此,一句“明天再说吧!”到最后干脆不想,就是因为实在想不清楚,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复杂的事情发生。

看书到这里,我想,这不正是阻碍我们进步的重要原因之一吗?我想学习哲学,应该学会用哲学性的思维,来思考这些事,才能更快的解开这些迷雾。

学哲学心得体会篇6

初次听到语言哲学这门学科,对语言哲学零基础的我一头雾水,只知道哲学这门学科,从来不知道研究语言也有哲学。自己曾经猜测过很多次,也许语言哲学也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然后再涉及到语言方面吧?语言哲学的方法论也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吧?带着种种猜测和好奇的心情我走近了研究生学习的第一堂课---语言哲学。完全出乎我的意料,第一节课就完全颠覆了我之前所有的想法,这个哲学课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无关,而是与老子的《道德经》,公孙龙的“白马非马”,《圣经》,《易经》等有关。从此以后,赵教授的这门语言哲学课也使我明白了哲学是研究其他一切学科的基础,而学好语言哲学对语言学研究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学期下来,以前对哲学并不是很感兴趣的我也渴望多学些关于语言哲学的知识,因为这门涉及哲学,逻辑学,语言学犹如大熔炉般的学科是我真正做学问一个及其重要的开始,正如赵教授常教诲我们的,其实做学问并不难,只要能领会他的语言哲学课中所涉及的全域理论关键词,就能做好学问。一个学期下来,在赵教授的正确而又耐心的指引下,我基本领会了语言哲学课中的精髓,并总结了几条自己语言哲学课的学习心得。

语言的本体论即探索语言的本质是什么,由于语言学与哲学密不可分,所以探索语言的本质或者起源就自然而然上升到探索宇宙万物的起源,我还记得赵教授以“妈妈的妈妈的妈妈……”这种疑问来引导我们探索语言乃至宇宙万物的起源问题。他指出,我们应该相信有一个可能不是真实存在的,而在我们心中需要存在的一个“上帝”,应该相信“神”,但他说的并不是那种一般意义的鬼神,不然类似“妈妈的妈妈的妈妈……”这种语言现象就不能解释,我们应该相信肯定有一个最初的“妈妈”才会有以后的“妈妈的妈妈的妈妈……”。探索语言的本质就是探索“是其所是”的哲学观点,做学问和写文章也是一样,必须遵循“是其所是”。即a=a,也就同一律,也就是说并非有两个相同的a,而是唯有一个与自己等同的a。他还举了一个幽默的.例子,“爸爸永远是爸爸”,对于“我”来说,我爸爸就是爸爸,但是对于我的爷爷来说,我的爸爸就是儿子。赵教授还从“道”,“logos”,“word”出发,引导我们探索了语言与现实,语言与世界的关系。语言大于现实,因为语言可以描述抽象的世界,语言可以描述世界上并不存在的事物,比如“龙”。“道”或者“logos”即我们所说的本质,原理或者规律,“道为无,为一,为本,为体”。在语言哲学本体论几节课的学习中,赵教授还引导我们探讨了人类语言极其重要的一个特征,即人择原理。人类语言体现在两个方面:内在结构和外在感知。五大器官是人类接触世界的窗口,属于外在感知,是多元的,线性的,闭合的。而内在结构即逻辑,即我们的思维规律,是二元的,层级的,递归的。从而,这也就引发了我们思考目前两个语言学派,形式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在探索语言本质的问题上所产生的分歧,形式语言学的理论依据是人择原理的内在结构端,而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依据是外在感知端。

本体论是关于存在,人与世界本质的学说。而认识论的核心,正如赵教授给我们简而概之的,就是“我们知道什么”。初次接触“充分必要条件”即“当且仅当”是在高中数学课中,那时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个原理竟然是语言哲学课上认识论里一个极其重要的知识。赵教授教导我们,只要掌握了这一点,做学问一点都不难。这不仅对于一个事实或者断言如何在经验世界中证实,解释和确定有着深刻的意义,而且对于做学问是否严谨是一个很有效的检验方法。认识论关注人类认识的本质,来源,前提,基础,结构,过程,规律,以及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赵教授以“认识”对应希腊语的“episteme”开篇,给我们分析了“episteme”的来源,即“立于(对象)之前”,相当于汉语的“知识”,从而引发了我们对什么是知识的思考。慢慢地,我们就明白了只有满足了充分必要条件,知识才能成为知识,因为知识涉及三个要素:真实,相信和明证,它们三个是知识的必要条件。不管讲授哪方面的内容,赵教授都能讲的通俗易懂,对复杂的问题简而概之,使我们一目了然,而且他一直是倡导我们轻轻松松做学问,要寻求正确而有效的方法,要学会使用“奥卡姆剃刀”。

研究生上的第一堂课就是语言哲学课,它使我理解了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目的论,方法论等和语言学研究紧密相关的哲学知识。研究生学习见识到的第一位学者,就是赵教授。说起赵教授,最令人感到佩服的就是他幽默但又严谨的治学态度。他不仅是博学,而且严谨。他给我们充分自由的氛围让我们去轻轻松松的做学问。但是严谨,善于思辨,批判精神也是他教我们怎样做学问时所倡导的,他经常教导我们:“能经得起学术批判的学术才能真正站得住脚。”他不断鼓励我们大胆发言,不要怕犯错误,要善于思辨,要善于培养自己的批判精神和学术素养。从他身上,我们不仅看到的是做学问所需要的严谨,耐心,思辨,批判,更重要的是从他身上看到了一个人对高雅的生活和乐观的生活态度的追求。他经常说:“学问是值得我们一辈子追求的东西。”从他那里,我们也逐渐感受到了学术的魅力以及做学问给我们带来的乐趣。他的教学方法可谓多种多样,博客,讨论,学坛,让我们从不同的渠道学习,以不同的视角做学问。川外学坛就是他创办的,为我们提供的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这个学期,川外学坛专门为我们研一新生“开小灶”,作为语言哲学课的补充,使我们知道了语言哲学课上所涉及不到的更多语言哲学的知识。从柏拉图的理念到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实体,第二实体,第三实体,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到罗素的摹状词,从洛克的经验论到休谟的不可知论……西方哲学家的观点也都有所了解。当且仅当,同一律,排中律,“奥拉姆剃刀”,理据……语言学研究的方法也慢慢游所掌握,这就是赵教授所教授给我们的做学问所需的“秘笈”,也是学坛这个交流平台带给我们的知识。

一学期的语言哲学课结束了,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作为一个语言学研究生所必备的知识,更是赵教授所传授的做学问的方法。通过一年的学习,虽然不能说自己有了多高的哲学素养,有了多么严谨的治学态度,但是我相信,自己的一只脚已经踏入了学术的大门,我也相信,在赵教授的带领下,再加上自己的努力,我的学术之路会走的更远。

学哲学心得体会篇7

王德峰,复旦大学著名哲学教授,被学生誉为“哲学王子”

本文节选自王德峰教授2024年出版的讲演录《寻觅意义》

王德峰新作《寻觅意义》

¥49.8

购买

中国哲学的主题,就是人如何安排好自己这个最难安排的生命。围绕这个主题展开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到了宋明新儒学的阶段,终于达到了它的最高境界,其成果就是王阳明心学。儒道佛三家的人生境界,在宋明新儒学阶段合流了。于是,南宋的陆象山(陆九渊)说出这样一句话来: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在西方哲学中形成的宇宙观是物质的宇宙观,在中国人生哲学中形成的宇宙观是道德的宇宙观、人心的宇宙观。那么真理在哪一边呢?我们今天学了那么多西方自然科学,中国儒家讲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因此就是荒谬的话吗?

宇宙趋向于生命,生命趋向于情感,情感的最高状态是人心。

我们看王阳明先生怎么说。王阳明说,人与人之间会分离开来,人与物之间也有分离,这种分离叫形骸之间隔。我跟你之间固然是两个不同的身体,但是,倘若一个小孩掉到井里,你看到了,会怎么样?怵惕恻隐之心油然而生。怵惕是惊恐,恻隐是感同身受,你情不自禁地先要去救他,这就是仁心的发动,叫初念。最初的念头是真理。

虽然你跟小孩之间有形骸之间隔,但你的仁心突破了间隔,这叫仁心感通,于是你要去救他。

小孩毕竟是同类,也是人。那么鸟兽的哀鸣,我们听到了会怎么样?会起不忍之心。无端地残害动物,为中国思想所不许。鸟兽当然是动物了,跟我们有接近的地方,那么植物呢?花草无端地被践踏,我们也会生悯恤之心。花草算是有生命的,那么无生命的瓦石呢?瓦石无端地被毁坏,我们也会生顾惜之心。

因此宇宙是一个总体,从无机物到有机物,就是宇宙趋向于生命。那么天道在哪里?在人的生命情感中。用佛家的话说,最高的有情物是人。为什么?人有心。这个心跟天道一致。中国哲学是这样理解宇宙的。

西方思想理解的宇宙是物质的,物质的宇宙,是有待人类用概念和技术去处理的对象。我认为,西方人对宇宙的认识在它的根本点上是错的,虽然这个错产生了一系列科技的成果。但人跟宇宙是一体的,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这个一体是怎么来的?仁心感通万物,所以是“一体之仁”。

中国的思想如果将来可以发扬光大,它一定启发今天已经陷人虚无主义的西方文明。重新看待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事关人类未来的命运。我想这应该是二十一世纪的主题。如果说十九世纪开始的是科学的世纪、资本的世纪,那么二十一世纪的主题是哲学的和宗教的。在哲学方面,一定是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只能走那一条开启科学的道路,西方哲学终结在它今天的科学里了。

王德峰新作《寻觅意义》

¥49.8

购买

学哲学心得体会篇8

近一段,读了李瑞环同志的《学哲学用哲学》一书,使我深受启发,受益匪浅。他的《学哲学用哲学》一书,分为上、下两本,主要内容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的观点”、“重视总结经验”、“掌握辩证分析方法”、“注意研究特殊性”、“坚持发展的观点”、“坚持生产力决定论”、“坚持群众观点”、“弘扬中华民族‘和’的思想”等十章,再加上首尾两章:“提倡大家学点哲学”和“学哲学要学原理,用哲学也要用原理”。由于我在学校担任中层领导,所以对《学哲学用哲学》一书很感兴趣。读这部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李瑞环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厚感情。他说:“我一生最感兴趣的'一门学科是哲学,下功夫最多的是哲学,对我帮助最大的也是哲学。”这句话高度概括了李瑞环同志的哲学情结。

看了这套书后,我觉得学习哲学,要学习哲学原理,注重学用结合,把重点放在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哲学原理指导解决实际问题,这才是正确的学哲学用哲学的态度。在我自己的学哲学过程中,我就非常注重学用结合,时时用生日祝福,哲学原理来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分析存在的矛盾,抓住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运用哲学的一般原理来解决矛盾。

9月,由于工作变动,我被提拔为学校政教处主任,虽然对学校各种情况非常熟悉,但对政教工作只能从头开始,通过几年的努力和摸索,形成了自己的管理风格和一整套工作方法,但还是不全面,不成熟,不系统。近期读了《学哲学用哲学》一书,对我的工作很有指导性,我把学到的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多次召开班主任、校警、门卫、家长、老师、学生座谈会熟悉了解情况,寻找政教工作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运用自己几年来政教工作经验和所掌握的一般规律,从实际出发,针对政教工作的具体性、特殊性,和校领导班子成员一道研究确定了政教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得到了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认可,也增强了大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年初根据学校的工作部署,结合政教实际,确定了综治、安全、卫生、矛调、法制教育、德育等六方面工作,确定了具体负责人,并制定了工作计划,既贯彻了学校的工作部署,又结合政教工作的特殊性,工作有所创新,效果明显提高,得到了校领导的肯定,这就是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事物普遍性和特殊性指导工作的实践。

这些只是我在学哲学用哲学过程中的点滴体会,也是运用所学哲学原理指导工作实践的一些尝试,工作思路更加清晰,工作方法有所创新,工作效果明显提升,我真正感悟到一个真理:“学好哲学,终生受益。”所以我奉劝各行各业的领导干部们,要好好读这本书,一定会从中受益的。

发表评论:

Copyright © 2024 聚查文案 文章均为网友分享和网络收集整理,如侵权请告知删除 675289112@qq.com

页面耗时0.2135秒, 内存占用1.88 MB, 访问数据库23次

皖ICP备2023006074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