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个人先进事迹最新7篇

 2025-01-19 10:06:43

摘要:详实的事迹资料能够展现个人的优秀品质和实力,了解他人的事迹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前行的力量和动力,下面是小编为您分享的2024个人先进事迹最新7篇,感谢您的参阅。2024个人先进事迹篇1本人张xx,男,35岁,中教二级。自参加工作以来,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关心爱护学生,在教学工

详实的事迹资料能够展现个人的优秀品质和实力,了解他人的事迹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前行的力量和动力,下面是小编为您分享的2024个人先进事迹最新7篇,感谢您的参阅。

2024个人先进事迹篇1

本人张xx,男,35岁,中教二级。自参加工作以来,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关心爱护学生,在教学工作中兢兢业业,恪守教师职业道德,严谨治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做为一名教师,我始终牢记“不会科研的教师不是好教师,没有科研的教学不是高质量的教学”。在努力做好教学训练工作的同时,把自己的精力主要用在了教学科研上,长期不断的提高自己。因为只有学生接受了你这个人,才可能以主动的态度接受你的教育。工作期间,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教研活动,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及时记录自己的教学所得,为今后的教学提供第一手材料。撰写的论文在省、市、区不同的刊物上发表,参加了市级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学习,20xx年4月参加了区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多年来,我认真钻研新课标,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恰当选择教法,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性,不断探讨体育教学新路,改变过去的单一课型,采取了规范型、自由型、综合型教法,提高了学生锻炼身体的自觉性和主动性。20xx年10月获得科技大赛一等奖。体育工作是我人生中驿站,也是体现我人生价值的最佳平台。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小学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我坚持依法执教,自觉遵守《教师法》等法规,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实行多次重复练习,使学习内容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较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掌握和运动表象的形成。

按照运动负荷由小到大的原则,我致力于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要求。学生上课积极性高,能在自己的要求下积极锻炼,对学生本身增强体质,矫正和补偿身心缺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为了能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身体素质得以提高,我还组织“体育大课间活动”。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与爱好,精心的组织每年的校运动会。我热爱那运动场上嬉戏的孩子,尊重他们的人格,平等、公正正确对待,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我始终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努力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我在工作中注重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我尽力为同志搞好关系,相互帮助,维护学校荣誉,对自身的要求也不放松,树立体育教师的形象,规范衣着,普通话教学规范健康,举止文明有礼貌,严格要求,注重身教。对自己的要求力争达到最好。我严格要求自己,工作实干,认真组织好学校的课间操和课余训练工作,精心计划,筹备每次的课外活动和比赛,尽力丰富师生的校园生活。时刻为学生的活动安全着想,及时维护有隐患的体育设施和场地。由于学生的特殊情况,要取得好成绩有着很多困难。针对这些实际情况,我对学生们进行了深入研究,对症下药,形成了一套适合我校特殊学生的训练方法,取得了一定效果,增加了同学们对体育运动的爱好,强化了同学们的团结拼搏意识,也得到学校领导的肯定。

花开总有蜜蜂来。我的扎实、踏实和务实得到了领导和同志们的认可,学校的体育竞赛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多年来,学生的身体素质明显提高,在每年一度的国家体质检测中,学生优秀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在课程改革推进的今天,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2024个人先进事迹篇2

余老师自1994年以来一直从事高中英语教学工作,长期以来为适应时代的要求,她不断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是一名具有丰厚、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扎实、实用的业务功底,能胜任各年级教学任务的优秀教师,赢得了学生、家长的信任和支持,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2001年获武进市政府嘉奖,并连续被评为郑陆镇优秀教师、河三口中学首届十佳青年教师,并在武进区教师基本功竞赛(解题)和青年教师形象技能竞赛中获奖。

自1994年以来,长期担负高中英语教学工作。无论哪项工作,她都全身心投入,发挥模范表率作用。在教学中,一直坚持“多鼓励,多表扬”的原则,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扶持偏科生”的原则,用自己对英语的热爱去感染着一届届的学生,所任班级的英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同时,余老师还牺牲了许多休息时间为偏科的学生补课,精心辅导,得到了每届学生的一致好评。从教近二十年来,每年的工作量都很大,任务重,但一直任劳任怨勤奋工作,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俗话说:“学校无小事,处处皆教育”。二十多年来,余老师十分注意自己的道德修养,注意自己在学生面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努力在许多不经意的小事中,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人格魅力。

学生曾这样写道:“余老师,你是一株温柔的常青藤,也许你很平凡,但你细密的绿叶却为我搭建了一片天空,给了我向上攀登的平台;也许你并不起眼,但你弯弯的脉络却一直延伸,深深地融进我的心里,让我有追求梦想的动力。你是我心中的橡树,因为你的坚韧指引我前进;你是我心中的常青藤,因为你的温柔给予我动力,感谢你,感谢一路有你相伴!”

另一名学生写道:“你去澳大利亚回来后,经常在学校吃晚饭,然后备课,批改作业到天色晚了才回去。你说:‘这么长时间不上课,都快忘了,当然要多花点时间。’认真负责是你不变的信念与执着。无论你面对如何肆虐的风雨和滔天的巨浪,在人生的风雨中,你总是笑着面对。感谢您,余老师,感谢您教会我认真负责,教会我用一颗真挚的心去对待生活。”

精神需要精神的感染,道德需要道德的濡化,人格需要人格的陶冶,爱就是最好的教育。余老师在平凡工作中诠释着教师工作的伟大,彰显着工作的价值和生命的责任,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

2024个人先进事迹篇3

有人会说保洁员有什么可美的?虽然他们只是普普通通的人,但他们身后却处处有说不尽的美,只要你留心观察就可以发现那些美都十分不平凡,数不胜数。

在学校里,只有一位保洁员阿姨给我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在我的脑海中怎么也磨不去。她身材矮小,常穿着非常朴素的衣裳,但是她又那么干净、利索。脸颊上总是带着动人的微笑,看上去很干练,她为人处事随和、谦恭。

在一个寒冷的早晨,我本以为我是最早来学校的,可是我的想法错了!但是在清静的校园里早已留下了一位保洁员阿姨的身影,瞧!她正在打扫学校,地上飘满了无数的黄色落叶,只见那位阿姨右手挥舞着扫把,只听“唰唰”两声一片片落叶和一些我们留下的废纸扫在一起,扫进一个畚斗里,然后再轻轻地放在了堆满了垃圾的车箱里。这时,一阵刺骨的寒风吹来,霎时,我的脸冷冰冷冰的,冻得通红,仿佛针一样刺来,感觉疼痛。

我走过去看了看,保洁员阿姨的那张普通的脸颊深深地留在了我的心中!那位阿姨用亲切地话对我说:“小同学,这里非常冷,你还是去教室里吧!不然会着凉的。”就这么短短地一句话使我的心感动了,这时,从远处飘来了一张小小的纸张,她也不肯放过,弯下腰捡起纸张扔进垃圾箱中。正当她捡起纸张扔进垃圾桶时,淘气的风娃娃又来了,把阿姨刚扫完的地面又飘满了树叶,可是勤劳的阿姨没有走开,而是不厌其烦地把地面重新扫了一遍,放进车箱中。直到地面都十分干净了,阿姨才伸直了腰,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这时,我才想起了阿姨说过的话,连忙向教室里跑去,坐在教室里回忆起刚刚那段美好的情结。

2024个人先进事迹篇4

2024年的6月,正是青海西宁最好的季节,参加工作20多年的朱治国,却在这最好的季节倒下去没在醒来。他的足迹遍布青海各地,从广袤的柴达木盆地到荒凉的青南高原,从壮阔的大湖之滨到富饶的河湟谷地,朱治国以勤勉浇灌信念,用担当书写忠诚,以清廉恪守初心,将一生献给了党的组工事业,用他的一生,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以清廉恪守初心。朱治国在组织部门工作多年,手中的权力,一尘不染。2004年底从格尔木市调到省委组织部工作,妻子屈敏还在格尔木的电视台当播音员兼记者。异地两年,他没为妻子调动找过一个人。2006年,屈敏考入西宁市人社局。搬家时,朱治国不愿多请假,不想麻烦别人,还在哺乳期的屈敏整理打包东西、办理离职手续,实在顾不过来,只能把孩子暂时交给也在产假中的姐姐照顾。屈敏2013年查出癌症,朱治国把新房低价卖了去给妻子看病,没向身边人开口借钱。朱治国在干部工作中最见不得“小人”。当面恭维的,打政策擦边球的,提着礼物、揣着信封来跑待遇跑项目的,背后传播小道消息的,在他这里都走不通。常跟着他下乡的年轻人都知道,为了避免有人趁他不注意往车上放东西,他上车前都要检查,当面打开,退回去。正是这种“零污染”,成就了朱治国和他分管工作的清风正气,他带出来的干部,都敢说真话,知道劲儿往哪儿使。

用担当书写忠诚。对党忠诚,是对组工干部第一位的政治要求,而且是惟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必须一心一意、一以贯之,用一生乃至生命坚守、捍卫的忠诚。朱治国常说,做党的干部,从事组织工作,必须讲党性、讲政治,懂规矩、讲规矩,按规矩办事;要毫不犹豫服从组织安排,尽心竭力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不跟组织谈条件、讨价钱。

以勤勉浇灌初心。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让人民幸福,让人民安康,一直是我们党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守好这个初心,才能在执政道路上前进目标明确,才能不走偏、不绕远。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曾经一度是制约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有效发挥的“瓶颈”。在2017年,全省有近80%的村属于集体经济“空壳村”。朱治国和全处同志搞调研、听建议、谋思路、定举措,为部务会和省委科学决策提供了准确依据。2018年5月,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全省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的指导意见》,全面启动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按照省委的部署和部务会要求,朱治国带领组织二处,统筹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一体推进“破零”工程。针对各地推进“破零”工程中存在的投入不足、人才匮乏、产业不优、质量不高等的问题,积极争取中组部、财政部、农业农村部支持,连续4年每年支持青海2亿元扶持资金。围绕推动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规范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使用、加强脱贫攻坚干部队伍集中轮训等,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扶持政策。

朱治国就这样走了。他的人生虽然短暂,但却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责任,彰显了一名组工干部的忠诚干净担当,锤炼了一名领导干部信念坚定、一心为民的政治品格。他动人的故事、不朽的精神,将在这座高原古城广为传颂。

2024个人先进事迹篇5

xx,女,x岁,中共党员,现任xx区公安局xx派出所警中队四级警长。20xx年初,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肆虐,她不忘为民初心,时刻牢记担当使命,坚守在抗疫执勤一线,舍小家、为大家,是xx派出所阻击疫情攻坚战线上的女警典范。

一是驻扎联合检疫站点,为民筑牢安全防线。疫情来势汹涌,xx积极请战,主动要求到执勤点参加检疫工作,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顽强毅力,坚守在疫情“防输入”最前线。与她一起执勤的警力均反映:“她检查非常认真细致,勤务又很规范,对个别不是很配合和理解身份查验和体温测量的人员,能够耐心劝说,效果理想,大家的评价都很高。”

二是积极投身医学观察点管理,冲锋在最危险地方。除上岗执勤,xx还需要到辖区的24小时医学观察点进行守卫,并配合医务人员开展医学检测等工作。因这项工作须与确诊病人的密切接触者近距离接触,风险很大,加上极个别群众有抗拒心理,所以留守医学观察点的工作远比想象中要困难得多。xx在协助医务人员开展疫情防范知识普及过程中,还要及时安抚对方情绪,获得工作对象的理解。

三是协助调配后勤保障,确保物资管好用好。“口罩应该这样戴,不然不安全,要注重自我防护”“执勤回来一定要先洗手消毒。”……作为中队内勤,xx每天都给战友们念“紧箍咒”,通过一遍又一遍的温馨提醒,让领导和同事加强自我防护意识。她还严格落实每天早午晚三次给全体人员测量体温,排查警队内部自身防护是否到位。同时,协助中队领导细致做好防护物资的管理使用,完善物资领取调拨登记台账,确保将紧缺的物资用在“刀刃”上。

此外,据了解,该同志的丈夫是市xx局公务员,也需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他们夫妻二人都坚守在各自的阻击疫情岗位上,但家中仅7岁的儿子无人照顾。于是,xx与丈夫商量好,每人轮流带儿子上班,一人一天。她儿子表示:“今天轮到我陪妈妈上班,我一定乖乖的,不让爸爸妈妈担心。”

xx是母亲、妻子、女儿,更是党员、警察、公仆,在抗击疫情一线,她用她的实际行动展现了xx警花的坚韧执着,守护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平安。

2024个人先进事迹篇6

在工作岗位上努力奉献,退休后依然再辛苦的为了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

在北京市朝阳区小关街道的高原街社区,人们常常会见到一位头发花白、脸上挂满微笑的老人,人们都称呼她葛老师。初来社区办事的人都以为她是社区干部。其实不然,她就是热心社区工作的退休干部、高原街社区“创建文明城区形象大使”—葛慧英。

老党员的新作为

葛慧英是一位有着3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退休前是北京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培训中心高级工程师,是电视设备制造和维修方面的专业人士,曾撰写过60多万字的专业论著。退休前,她在培训中心开办的学习班讲学授课,学生遍布全国各地。

2000年,葛慧英退休在家。但几十年工作的经历,让她难以适应闲下来的生活。一次偶然机会,她去社区办事,从此,她便和社区结下了难解的缘分。“社区组织的许多活动,她都积极参与。由于她对社区工作的热心加之她和蔼开朗的性格、渊博的知识,社区的同志们都非常喜欢她,他们都尊敬地称她为葛老师。”在见到葛慧英之前,高原街社区主任曹立新对记者说。

“退休回到家真的是心不甘,我觉得自己还不老,还能干好多事情呢,来到社区后,我发现自己能帮着做一些事情,况且我还是一名老党员,社区应该是我们这些老党员发挥余热的地方。”见到葛慧英时,她的爽朗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两年总会有刚刚毕业的学生来到社区工作,因为他们都刚刚离开学校不久,在处理一些社区事务上缺少经验和方法,常常被误解,难免在工作中会有一些情绪和思想上的波动,平时书记和主任都很忙,这个时候我就会主动地和这些年轻人聊天,给他们讲解社区工作的重要性,鼓励他们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把社区工作当成一项事业去做。”葛慧英说时间一长,她便成为了高原街社区干部们的“知心姐姐”了。

在近两年的社区工作中,让葛慧英最难忘的是去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因为辖区人口多,普查员人数比较少,加之酷暑,我们还必须一户一户的上门调查摸底,我们很多工作人员都会吃闭门羹。”葛慧英说面对吃闭门羹的情况,她首先亮出的是自己党员的身份,加上自己是社区里的老住户,人缘不错,所以自己的入户工作开展的非常顺利。

葛慧英告诉记者,她参加社区活动,不图任何回报,就是为了让自己的老年生活有些事情做,在愉悦自己内心的同时,也能让别人感到快乐。

我的“低碳环保经”

在高原街社区,葛慧英称得上是“低碳环保第一人”。多年来,她通过自己的亲历亲为,念响了自己的“低碳环保”经。

葛慧英告诉记者,年轻时在大学里学的专业是无线电,后来之所以走上环保之路,完全是受到了在国家环境保护部工作的.丈夫的影响。退休以后,她经常帮爱人翻译整理资料,逐渐地对环保产生了兴趣并热爱上了这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业。她和爱人一起利用积累多年的环保资料和经验,为中国科协科普知识竞赛题库编写题目,其中节约能源知识问答1000题,环境保护知识问答1000题,受到中国科协的好评。

今年3月,葛慧英在高原街社区自费举办“垃圾分类宣传周”活动。一周的时间她都不厌其烦地向社区居民和各小区外来务工人宣讲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国外大城市垃圾分类概况、生活垃圾如何分类等等。她说,北京正在逐步成为国际化大都市,推广垃圾分类,倡导低碳生活,号召居民把垃圾分类作为己任,养成垃圾分类好习惯,减少垃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这样才能为自己创造一个工作、学习、生活的好环境。

葛慧英说她还是个爱花之人,在她家的几个阳台摆满了各种花卉和自己种植的能吃的蔬菜,今年春天,她利用废旧的塑料奶瓶繁殖了五十多盆各式各样的花卉送给了楼内的居民和原单位的同事。“我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就是让大家看到废旧物品再利用的效果,既节能又环保。”葛慧英说做这样的事情对大家的生活非常有意义。

“现在我们天天在说要节能、要低碳、要环保,可生活中大家的一些不好习惯还在继续,如果我们大家都身体力行地做低碳环保的践行者,那我们的生活会变得多么美好啊。”葛慧英说这么多年来,她上街购物、买菜都自带布袋或竹篮不用超市的塑料袋。为了唤起大家不用塑料袋的意识,她还自费做了200个无纺布购物袋,免费发给社区和学校使用。近年来,她还围绕“低碳生活”这一主题,在社区、学校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技活动。使大家在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粮食、节约能源方面从简单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更加深刻的理性行为。她还身体力行,总结出一套“省水洗碗法”在社区宣传、推广。用这个方法洗碗,一日三餐,至少能够节约18升水,一年能节约6——7吨水。为了节约电能,她家的电器尽量用小功率的,室内照明全部改用12瓦以下的节能灯。在同样亮度下,使用节能灯比白炽灯节约用电80%。每天节约两度电,一年就能够节约720度电。

由于在生活垃圾的分类工作中表现突出,2008年葛慧英获得了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颁发“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优秀家庭”奖杯。在2009年北京科技周的“主题活动优秀创意设计大赛”中,她的“省水洗碗法”设计方案荣获三等奖。

在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葛慧英告诉记者,退休后的社区生活有辛苦有快乐,从多年来的义务宣传环保低碳生活到大家不良生活习惯的改变,从一位退休在家的邻家大妈到社区“创建文明城区的形象大使”,再到大家公认的“社区之星”,多年下来虽然辛苦,但辛苦的值得。

2024个人先进事迹篇7

小李,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她用四十五年的艰辛和苦难,支撑起一个多灾多难的家庭。她识字不多,不懂得什么高深的道理,却在一颗善良之心的指引下,挥洒出令人感动的人性之光。

一九六九年,二十岁的小李走进了她现在的家。在这之后的四十五年里,她和她的家庭遭遇了种种不幸,小李靠着对老人、对丈夫不离不弃的信念,辛苦照顾着家人,一步步走到了今天。小李的婆婆从60岁上生活就基本不能自理,小李出门干活,回家照顾婆婆和家人;十三年后,73岁的婆婆又因不慎跌倒,从此彻底瘫痪在床,使这个本来就贫瘠不堪、只有小李夫妇两个劳力的家庭雪上加霜,小李常常为自己不能给家里带来更多的收入而伤心,为自己没本事给婆婆看病而煎熬。生活尽管困难,但是小李并没有破罐子破摔,她对婆婆悉心照料,每天不管自己有多苦多累,都要定时给婆婆擦洗身子,翻身按摩,端屎端尿……人常言,久病床前无孝子,可小李这一伺候,就是几十年。她从来没有抱怨过,用她的话说,这是她的命。生活似乎是故意和小李开玩笑,就在小李悉心照料婆婆的日子里,她的丈夫又莫名的患上了视神经萎缩综合症,多方求医无效,而家里仅有的积蓄也花光了,生活好像一下子将小李一家人抛入了谷底,小李看着还躺在病榻上的婆婆,望着双眼失明的丈夫,不止一次的流泪。但是小李知道,这个家庭所有的重担,从此都落在自己一个人身上了。有人偷偷劝过小李,叫她离开这个家庭,可是小李从没想过要离开。她知道,这个家庭的幸福,在自己手里。于是,小李日夜操劳,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婆婆和丈夫。婆婆和丈夫爱吃什么,她就做什么,照顾的间隙逗老人说笑,连医生都说这么大年纪了,又瘫痪了,能活这么多年,简直是个奇迹,婆婆乐得合不拢嘴,逢着看望她的人就说,亲闺女也不换。她坚信,总有一天,日子会好起来的。

在痛苦绝望的时候,小李常常这样鼓励自己。可是这个贫穷而多难的家庭,年复一年没有改变,而小李的娘家母亲又重病不愈。小李背负着苦难,行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怎么办,两边都是自己的亲人,舍弃谁都不是小李的性格。日渐消瘦的小李,毅然选择了一条常人难以想象的路。她在家里伺候好婆婆,安顿了丈夫,自己常常顾不上吃喝,就又步行着翻山越岭跑到娘家照顾母亲,把母亲饮食起居都照料停当,又马不停蹄的奔回自己家中。

这样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小李从来没有迟疑过。去年,小李的婆婆和母亲都幸福的离世了,她的丈夫也在她的悉心照料下,生活基本能够自理了。小李肩上的担子渐渐轻了。生活的曙光在向小李招手。回顾过去的岁月,小李为了照顾好亲人,尽自己最大能力给这个千疮百孔的家带来阳光和温暖。她默默忍受了十多年的关节炎的折磨,舍不得花一分钱给自己看病。多少年了,她没给自己添过一件衣服,买过一件像样的生活用品。小李无疑是平凡的,而谁又能说她平凡呢!这个多灾多难的家庭,因为小李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而美好幸福。谁又能说这个家庭不是最美家庭呢!我们去采访小李的时候,六十五岁的小李正在自家的窑洞里做饭。他的丈夫则坐在一旁,用耳朵捕捉着小李锅碗瓢盆碰撞中带给他的甜蜜和幸福。当笔者问及小李对今后的生活有什么期望的时候,小李不言不语,默默地笑着……我们临走的时候,男主人吹起了小号,小李又开始了她一生未了的忙碌。美妙和谐的号声中,女主人忙碌的身影更显庄重。这就是她的生活,简单、平凡而快乐。阳光照进屋里,洒满一地幸福。

标签:先进事迹

发表评论:

Copyright © 2024 聚查文案 文章均为网友分享和网络收集整理,如侵权请告知删除 675289112@qq.com

页面耗时0.0464秒, 内存占用1.85 MB, 访问数据库27次

皖ICP备2023006074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