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书写读后感,使读者对书中角色和情节有更深刻的感受,写读后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中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拓宽我们的视野,下面是小编为您分享的《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有些鸟儿天生就是关不住的,它们的羽毛太鲜明,歌声太甜美,也太狂野了,所以你只能放它们走,否则你哪天打开笼子喂它们时,它们也会想办法扬长而去。—题记
《肖申克的救赎》讲述了银行家安迪由于有了婚外情,酒醉后本想用枪杀了妻子和她的情人,巧合的是有人刚好做了他想做的事。于是他被指控入狱,他有幸成为肖申克监狱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无辜者。
在漫长的监狱生涯中,他结交了许多朋友,开设图书馆。之后,他开始帮道貌岸然的典狱长洗钱,并且成功的获取了一个新的身份。他通过种种操作举报了典狱长的贪污,典狱长吞枪自杀。更让人惊讶的是他用一柄小小的尖头锤子凿了二十多年凿出了一条通往自由的路,他在举报典狱长的那个晚上成功越狱。
小说中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主角安迪对于自由的向往。也正是有了这份对自由的渴望和向往,他才能用二十多年日复一日的时间来凿开一条自由之路。在我看来,安迪就是一只心中住着自由的无足鸟,他的心中只有天空,他一生只有一次落地的机会,那便是死亡。没有对自由的信念,他就不可能如此执着坚忍。
这部小说当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那所肖申克监狱了,它不仅是仅有黑白灰三色的`高墙深院,它还是一种压迫人性丶剥削自由丶使人茫目麻木的一种体制,一旦你屈服了,你就被体制化了。
故事中的老布就属于这种大脑被体制化了,他在肖申克监狱度过了整整六十多年的时光,当他听到自己被假释时,脸上尽是茫然和对未知的恐惧。
当老布重新踏入社会的时候,他觉得自己和社会格格不入,他还是习惯在肖申克监狱当图书管理员的日子,他更喜欢肖申克。于是他选择了自杀。留下了一句简单的遗书:老布,来过这里。
当自由突然而至的时候,它也许已经失去了光辉,因为没有了生活的支持,没有生存意义的赋予,自由不过是另一所监狱。
就好比是没有对自由的信念,即使离开监狱,也如同是身陷囹圄。
只要我们对自由有着真正的向往,即使身陷囹圄,我们也会是自由的,至少我们的心灵是自由的。
人生好比是海上的的波浪,有时起,有时落,但它永远不会是一条平坦的道路。所以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或许都有着一段类似肖申克式的黑暗不堪的时光。有些人身陷在里面,而有的人却昂首向前走去。
此书收入作者小说四篇,只为《肖申克的救赎》而来,情节和语言都具有一种非一般的吸引力,对感觉和神态的描写尤其准确,对现实和人性的洞察直击人心。
摘抄~
比如写史特马的神情:史特马五短身材,一双冷冰冰的棕色眼睛,脸上永远带着一种痛苦的微笑,就好像他已经憋不住了、非上厕所不可、却又拉不出来的表情。
写汤米发呆时的神态:但是汤米听到警笛声后,只顾站在那儿发愣,张大嘴巴,下巴都要碰到胸口了,呆呆地瞪着查理。
形容恐慌的心理行为和神态只要一只闯入公路的野兔就完全贴切了:整个缅因州南部都因为这十四个“顽强的罪犯”陷入恐慌,但其实这十四个人大都吓得半死,完全不知该往哪儿逃,就好像误闯公路的野兔,被迎面而来的大卡车车头灯一照,就动弹不得。
化无形于有形以及眼前一亮的比喻也是神奇:
你可以告诉我你家的历史,你的阿姨、叔叔、父亲的同事、母亲的小嗜好,我会记下来,两天后我就会全忘了——这些日子我的记忆力好像弄湿了的毛巾,一拧就干——但我会把东西记得够久的。
他已经做好人生规划,也一一排除障碍。他的人生有如母亲的厨房一样明亮而充满阳光,到处都用铬、不锈钢和丽光板铺成的光滑洁净的表面——只需按钮,便万事ok。当然厨房中还有深邃阴暗的碗柜,但是你可以把许多东西藏在碗柜里。
他感到自己的脑壳好像透明玻璃一般,脑子里想的所有事情都大大地映照在上面,无所遁形。
对人性的洞察:
这里极端缺乏美好的东西,而真正令人遗憾的是,许多人甚至不怀念这些美丽的东西。
他是个不知感恩的人,对任何人从来没有一句好话,认定全世界都跟他作对:这个世界骗走了他一生中的黄金岁月,而且会把他下半辈子也榨干。
当罹患关节炎的布鲁克穿着波兰西装和法国皮鞋,蹒跚步出肖申克大门时,已经六十八岁高龄了。他一手拿着假释文件,一手拿着灰狗长途汽车车票,边走边哭。几十年来,肖申克已经变成他的整个世界,在布鲁克眼中,墙外的世界实在太可怕了,就好像迷信的十五世纪水手面对着大西洋时一样害怕。
是呀,政府还蛮会报仇的:他们把他训练得习惯了这个粪坑之后,又把他扔了出去。
要生存,希望不可少:
“希望”是个好东西,也许是世间最好的东西,好东西永远不会消逝的。
当你生活在压力锅中时,你得学会如何生存,也学会放别人一条生路,否则会有人在你的喉咙上划开一道口子。你得学会宽容。
最美不过安迪对自由的想望:
我问过他那些海报对他有什么意义?他给了我奇怪和惊讶的一瞥,“怎么?它们对我的意义跟其他犯人一样呀!我想是代表自由吧。看着那些美丽的女人,你觉得好像几乎可以……不是真的可以,但几乎可以……穿过海报,和她们在一起。一种自由的感觉。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最喜欢拉蔻儿·薇芝那张,不仅仅是她,而是她站立的海滩,她好像是在墨西哥的海边。在那种安静的地方,一个人可以听到自己内心的思绪。你曾经对一张照片产生过那样的感觉吗?觉得你几乎可以一脚踩进去的感觉?”
“等我出去后,”安迪最后说,“我一定要去一个一年到头都有阳光的地方。”他说话时那种泰然自若的神情,仿佛他还有一个月便要出去似的。“你知道我会上哪儿吗,雷德?”“不知道。”“齐华坦尼荷,”他说,轻轻吐出这几个字,像是唱歌似的,“在墨西哥,距墨西哥三十七号公路和仆拉雅阿苏约二十英里,距太平洋边的阿卡波哥约一百英里的小镇,你知道墨西哥人怎么形容太平洋吗?”我说我不知道。“他们说太平洋是没有记忆的,所以我要到那儿去度我的余生。雷德,在一个没有记忆、温暖的地方。”他一面说,一面捡起一把小石头,然后再一个个扔出去,看着石头滚过棒球场的内野地带。不久以后,这里就会覆上一英尺白雪。“齐华坦尼荷。我要在那里经营一家小旅馆。在海滩上盖六间小屋,另外六间靠近公路。我会找个人驾船带客人出海钓鱼,钓到最大一条马林鱼的人还可以获得奖杯,我会把他的照片放在大厅中,这不会是给全家老少住的那种旅馆,而是专给来度蜜月的人住的……。”
听我说,朋友,希望是件危险的事。希望能叫人发疯 题记
我不知道每个人对希望的定义是如何?它或许是你前进的驱动力;或许是你心中最真切的幻想;又或许是你将所有美好东西寄托的对象。它像一颗闪闪发亮的星星一样,可以使你停下脚步抬头仰望。但如果有一天你失去了它,黑夜将会变得更加漫长。我不知道每个人对自由的定义是如何?或许是在安静的下午静听海浪的声音,或许是在夕阳西下的时候伴着斜阳独享自己的晚餐,又或许你还从未注意过它的存在。它像空气阳光一样随手可得供你享有。但如果有一天你失去了它,那么从此你只能透过牢笼的缝隙窥探你曾经贪婪拥有的天空。
原谅我在近期才看了这部超级励志且给人强大震撼力的经典影片《肖申克的救赎》。没有高科技的特效,没有宏大的场面和多元化的`剧情设定。影片一直是以冷色调为主色,使用比较单一的监狱场景和简单的人物安排甚至没有出现特别激烈的对抗冲突。然而就是这样一部缓和的电影却无时无刻不用冷静和尖锐的方式引起观众内心的共鸣。
银行家安迪被指控谋杀自己的妻子及其情人,判处了无期徒刑。这就意味着被冤枉的安迪将在肖申克监狱度过余生。肖申克监狱是一个关押重刑犯的监狱,很多人进来之后一呆就是一辈子。所以,这里的人们,根本不知道字典里还有希望两个字,很多人已经被体制化,即使被有幸释放了出去,也会因为在监狱的时间太长而不再适应狱外的生活而选择自杀。而安迪不像囚犯反而更像一位救赎者,他用小石锤自己打磨出了漂亮的棋子,他利用在税务上的专业知识跟狱方职员打成一片,又跟囚犯中的老大瑞德,弗里曼结成好友。坚持每周一封信写给州议会让其拨款建造监狱图书馆,改善了监狱的文化。冒着被处罚的危险用大广播播放费加罗的婚礼让狱友感受音乐之美。同时他也逐步成为肖恩克监狱长沃登洗黑钱的重要工具。
其实,早在国庆我就读完了整本书。但我坚信,唯有时间才能冲刷掉记忆中对书本最浅显、最通俗的理解,沉淀下真正能触及心灵的感受,这也正是回忆的妙处所在。到今日提笔时,脑中仅留下“恐惧”与“现实”二字。
作者斯蒂芬在成书后曾提及,他成为恐怖题材小说作家是源于童年时对周围世界的恐惧。恐惧虽只是人脑的一种感觉,但它绝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源于真实而又残酷的现实,这或许也就是此书所想表达的。《肖申克的救赎》中的恐惧源于不公的现实;《纳粹高徒》的恐惧源于纳粹分子犯下的累累罪行;还有《尸体》等等名作。也就是说人内心的恐惧或多或少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且在掺进个人情感后又变得高于现实生活。
如果说悲剧是将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那么恐怖小说则是将令人恐惧、反感的东西稍加修饰后呈递给人看。但斯蒂芬·金的小说则是将残酷的现实不加保留地甩到人们面前来。除去小说中脱离现实的成分,全书用的是一种极平静的语调来陈述书中的“现实”,而正是这看似平静的“现实”让人们联想到了自己所处的现实,恐惧感也由此而生。儿童是不太可能感到书中深层的恐惧的,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不曾知晓身边的现实。同样,不同的人对书中内容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恐惧,这基于他们所处的现实。我感受到的更多的是未来生活的压力和对陌生社会的`恐惧,恐惧成为《尸体》中“有些人,就是会沉沦下去”所指代的那类人。
但恐惧也不全是坏事。比起他人的甜言蜜语、阿谀奉承,恐惧则要“友好”得多。它能让我们清楚地认识的自己所处的位置、未来可能的变故。得益于它的特点,它能像放大镜般将现实中的问题扩大来,这不失为一种促使我们前进的动力。正是恐惧,让《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安迪一步步逃离了肖申克;正是恐惧,让《呼—吸—呼—吸》中的医生在危机关头有了超乎常人的定力;也正是恐惧,让作者获得了百万财富。
这些都可以从书中略知一二。作者没有选择另起书名(也可能是误译吧),仅是用了《肖申克的救赎》这一名字。我想,这不是偶然。作者(或者说译者)这样做的目的想是为了突出“救赎”二字。
所以,在面对恐惧时我们应显得更加从容。这一来源于现实的感觉更像是一位老友,虽言辞锐利,但字字直击要害。被恐惧逼迫的感觉或许不太美妙,但这正是救赎。
故事讲的是在1947年,一个年轻有为的银行家安迪被冤枉枪杀了他的妻子及情妇,判了无期徒刑,这意味着他的余生都将在监狱中度过。瑞德被认为是肖申克监狱中的权威人物,他能够搞到监狱中囚犯想要的任何东西,他们经常打赌新来的囚犯谁第一晚会哭,瑞德认为看起来弱不禁风的安迪会哭,结果瑞德输了两包烟,同时也喜欢上了安迪。安迪很长时间以来都不跟大家打交道,他经常请瑞德帮他弄一些小玩意说想雕刻一些小东西消磨时光,还要了张女星的巨大海报贴在墙上。
安迪精通财务制度有关知识,帮助监狱管合法得免去了一大笔税金,很快他就摆脱了繁重的体力活和一些变态狂的骚扰,后来的安迪名气越来越大开始为更多的狱警处理税务问题甚至是孩子的升学问题,慢慢的安迪也变成了监狱长诺顿的洗黑钱的工具,他还一直给州长写信,为监狱申请到一笔钱建图书馆。直到有一天,来了一个年轻的犯人,他知道谁是真凶,安迪要求重新审理案子遭到拒绝,并受到严重惩罚,监狱长为了让安迪继续为他洗黑钱,就害死了那个年轻囚犯。
安迪知道获释无望变得很消沉,但他在狱中度过这么长时间,也知道了真相,精神上得到了救赎,由于他长时间挖隧道,一天晚上,电闪雷鸣,安迪越狱成功,同时也掌握证据让监狱长诺顿身败名裂自杀,领走了部分监狱长存的黑钱。后来的瑞德也获释了,在安迪的委托下找到了约定橡树下的现金和一封信,然后在墨西哥的海滨与安迪重逢了。
如果是一般人,被冤枉被判了无期徒刑,可能会对下半生失望,没有信心逃狱。这部影片中的安迪知道自己是冤枉的,他异于常人的冷静,表面看起来平静无所谓,但是,在内心从来没放弃过自由,在监狱度过的二十年,他算是在为自己对妻子的疏忽而赎罪,期间为越狱做的所有努力是为自己的自由而战。
可以说,安迪既救赎了妻子,也救赎了自己的灵魂。一个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如果自己不肯放过自己,那么他就算是自由的他也觉得活动受限,但他一旦看清了这一事实,再去为自由而努力的时候,所有的困难就都不那么可怕了,因为战胜了自己,也就战胜了一切。我觉得这部影片主人公主要是战胜了自己,救赎了胆怯的灵魂,大家觉得呢?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67528911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