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想让个人的观点态度影响更多人,就要学会认真写好相关的心得体会,将一篇心得体会写好,才能让我们的表达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以下是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五老精神心得体会7篇,供大家参考。
秦岭北麓,华州境内,树木茂盛,山青水秀,这里便是渭华起义的发源地——高塘镇。
1935年,桂花飘香的季节,张书经出生在高塘镇的一户穷苦人家。家里6个孩子,张书经是老大。山沟沟,靠天吃饭,地又薄,一亩地只能打几十斤粮食,远远不够家用,父亲只好外出打零工、打胡基、担木炭,挣些小钱,母亲在家省吃俭用,粗米淡饭维系家中生活。
13岁的时候,由于家境贫困,难以度日,父母托人让张书经去华州城里一家裁缝铺学缝纫,没想到五个月后,裁缝铺倒闭关门,张书经失业回家。
14岁的时候,父母又找熟人,让张书经去高塘镇北村的启文女校做工友,就是侍候老师,干着上下课打铃的事。白天,张书经提着马蹄钟打铃后,跟着老师进教室,老师讲课,他就用心旁听。晚上,当老师休息后,张书经点上煤油灯,一个人在教室里学习。
冬天,寒风嗖嗖,张书经忘情地学习着,身上的衣服又单又薄,手脚冻得又红又肿。校长白春花看到这一情景,不声不响,为张书经赶制了一件粗布大衣。穿上校长白春花一针一线缝制的新衣服,张书经感动得流下了热泪。校长白春花拍着张书经瘦小的肩膀鼓励道:“好好学习,你的成绩不错。”简短的话语,和蔼的笑容,温暖着张书经的心,鼓励着张书经继续前行。张书经哽咽着说:“白老师,我一定不辜负您的希望,下功夫学习,报答您的关心。”高塘启文女校是当时高塘塬区地下党的秘密联络点,每逢五、九集会,白雪亭等地下党员利用集会时间进行学习、联络活动。校长白春花的父亲白雪亭就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秘密联络点的负责人。
在革命的环境中,红色的种子在张书经心中播撒、发芽。张书经暗暗对自己说:“党啊,我衷心地感恩您,我要努力学习,回报您!”
两年之后,经校长白春花推荐,品学兼优的张书经来到高塘中学读初中。靠着助学金,张书经步行从家里到学校5公里,3天背一次馍。冬天,玉米馍冻得硬邦邦的,他在灶上舀一碗开水,泡着吃。夏天,馍很快就发霉了,在馍布袋上一擦,将就着吃。
靠着顽强的毅力,3年学习期满,勤奋上进的张书经考入渭南师范学校。由于学习优秀,表现突出,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一天,对张书经来说是崭新的一天,他满怀激情而又信心坚定地对自己说,“旧社会使我失学,新社会让我复学,成了共产党员,我将会把我的青春年华,把我的聪明才智,把我的全部生命奉献给中国共产党。”
同年,张书经被保送到陕西师范学院上大学,并担任团支部书记。他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刻刻做标杆,用行动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职守。
1957年,23岁的张书经以优异的成绩被择优提前分配,他主动要求去祖国最需要、最艰苦的地方。学校让他去榆林,作为带队的学生队长,他带着30多名同学搭乘大卡车去报到。路上,有五六个榆林的女同学哭哭啼啼,说那个地方太荒凉,不想回去。他做思想工作,“我们都去建设你们陕北,让荒芜变成美丽”。到了榆林,组织又分配他去子洲县周家崄中学任教。他坐着驴拉的架子车,来到这个穷乡僻壤的初级中学任教。在校期间,因他喜爱写作,3年后,被调到子洲县广播站,后又调到宣传部任副部长,革委会政工组副组长、宣传组组长,这一干又是14年。
这时,组织又找张书经谈话,让他去榆林地委宣传部工作。也在这时,爷爷病重,母亲患病,孩子生病,一封家书接着一封家书从渭南华县(今华州区)飞往榆林子洲,张书经的心纠结得不行。一方是调动,一方是家况,张书经无奈而又无力地对组织说,“我请求回渭南”。
1974年,张书经回到了阔别17年的渭南,来到华县广播站做站长,后来又抽调到落实政策办公室、选举办公室工作。
1981年,根据组织安排,张书经被调到高塘公社任副主任、主任,镇长、书记,直至1995年退休。
刚一退休,还没有停歇,张书经受友人之邀,受聘于西安市公安碑林分局柏树林派出所,搞宣传工作;后又到西安外事学院医学院,当班主任。
2004年,华县高塘镇关工委讲学团成立。张书经毅然辞去西安的高薪应聘,回到高塘镇搞关工委工作,担任常务副主任,讲学团团长。
有人问张书经,为什么放弃西安的高收入,甘愿回到高塘镇义务为青少年作思想教育工作?
张书经说,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年少时他的校长曾帮助过他,鼓励他做一个有用的人,是党救了他,他才有今天的好生活。二是在西安碑林分局柏树林派出所工作期间,有一位学生家长来报案,孩子因和母亲发生争执,跳楼自杀。这让他感觉到现在的孩子太脆弱,没有抗压能力。三是放假期间回到高塘镇,他看到街道上有人晒了一大席馍,问后得知,是从学校拾来的,学生扔馍现象很普遍,每天在学校都能拾一大笼,浪费很大,非常可惜。这些,让他深深地意识到,思想道德教育得从娃娃抓起。
从退休到做讲学团团长10年,再到现在13年。两个阶段23年,张书经骑着自行车,跑遍了高塘镇13所学校24个村子,义务为青少年服务。张书经坚定不移地说:“为家乡服务、为青少年服务,只有进行时,永远在路上。”
冯荣传老师是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他的光辉事迹深深的感染着每一位人民教师。在重视建设的今天,重温冯老师的事迹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习冯老师,首先学习他爱岗敬业的`精神。他几十年如一日,坚守教育岗位,恪尽职守,为教育事业献出了生命。爱岗敬业,是一位人民教师起码的职业道德。我们应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祖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
学习冯老师,就要学习他在艰苦环境中励志爱生的高贵品质。冯老师执教于偏僻乡村的不起眼的小学,教育教学环境艰苦,他不以为然、乐于其中,热爱学生,以给学生带来快乐为最大的心愿。我们执教于中学,条件优越于冯老师,因此我们更应该像冯老师那样执著地一生奋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学习冯老师,还要他爱护学生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用炽热的父爱关心每一位学生。如果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能像冯老师那样,不必要的师生矛盾就不会发生,即使偶然出现师生间的不愉快,也会自然的化解。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是值得关注的社会现实,今天诸多社会因素早已让师道尊严的时代划上了句号。作为教师,注重社会角色的变化,以变化的时代为背景,在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的教育教学舞台上,演好自己的每一出戏,就要以关爱学生、平等对待学生为前提。这就要求我们做好大量的学生工作,善于和学生沟通,学会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学会从学生的视角去认识事物、评判事物,从而使学生尊重自己,乐于与自己做朋友。
学习冯老师,就要学习他不慕荣利,不张扬自己的成绩,兢兢业业、务实勤奋,不计个人得失。这就要求我们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深入研究学生,不断探究社会,在变化中主动适应社会变革,开拓创新,乐于奉献,甘作人梯。
所有这些都是今天的我们应该永远铭记和学习的,我们应该以冯老师为榜样,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断进取、锐意创新、奋发向上,我们就是要做一位好老师,一位对得起人民、对得起祖国教育事业的人民教师。
___,现年76岁,中共党员,退休老干部,1953年参加工作,1990年3月退休于县政协,曾担任过元谋县委副书记、政协主席等领导职务。退休后,邹老“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仍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乐于奉献的精神,致力于全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在县关工委健全组织机构、壮大工作队伍、抓好督促检查等工作中做出了显著成绩。
学习可以使人保持年轻。邹老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以后,并没有因此停止和放松学习,而是树立主动学、终身学的理念,始终坚持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坚持老干部学习制度,牺牲了大量的休息时间来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____”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等,密切关注县委政府作出的重大工作决策和部署,时常把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担任县关工委副主任以后,他尤其注意有关关心下一代方面知识的学习,经常到县关工委办公室学习中央、省、州关工委的重要文件和会议精神,认真阅读《中国火炬》杂志,写读书笔记。另外,邹老还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学风,加强工作调研,他经常深入学校、机关、基层,深入到家长和青少年中间,全面了解全县青少年的思想状况、生活和学习情况,掌握第一手材料,并主动与教育、妇联、共青团等相关部门人员座谈,共同探讨有关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新问题,不断积累和总结新形势下开展好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新举措和新办法。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深入地调研,进一步增强了他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有效开展好关心下一代工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邹老年事已高,本该在家颐养天年,享受儿孙绕膝之福。__年县关工委成立,县委领导邀请邹老担任县关工委副主任之职,邹老本着对党的事业的热爱和对下一代成长的关爱之情,欣然接受这一重任,积极发挥好余热,全身心投入到县关工委各项工作中去。一是积极争取支持,健全关工委机构。县关工委成立之初,一直存在着组织机(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构不健全、人财物不到位等困难,导致关心下一代各项工作很难顺利开展。邹老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积极同关工委其他几位老同志向县委政府汇报情况,争取支持,在有关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县关工委组织机构进一步健全,办公设备、工作经费得到保障,为全面开展好关工委工作打下了较好的物质基础。二是积极动员老同志,壮大关工队伍。按照上级关工委的要求,要建一支以“五老”为主体、人数较多、覆盖面较广的一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队伍。但关工委成立后,许多离退休老同志由于不了解关心下一代工作或其他原因,没有或不愿意加入关工队伍,造成“老人才”队伍的闲置和浪费,形成关工委队伍中在职人员多、老同志少、力量薄弱的状况。针对这种状况,邹老充分利用人缘好、威望高、善交际的优势,走街串巷,主动上门,与离退休老同志交心谈心,宣传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深入分析老同志做好此项工作的“五大优势”,鼓励并动员“五老”按照“就近就地、发挥特长、量力而行”的原则,当好“十大员”。对部分思想上有顾虑,未加入到关工队伍行列的老同志,邹老以“三顾茅庐”的精神积极做好思想动员工作,在邹老等老同志的极力邀请和感动下,有大批老同志纷纷加入各级关工委组织,进一步壮大了关工队伍。三是不辞辛劳、深入基层检查调研工作。为了深入了解全县各级各部门关工委(小组)工作开展情况,督促检查县关工委安排布置的工作任务,县关工委以“走出去”的工作方式深入县级部门、乡(镇)、村(社区)、学校等地检查调研关心下一代工作。今年10月下旬,县关工委组织人员到全县10个乡(镇)传达全州农村关心下一代工作现场会会议精神,并检查一年来的工作。当时天阴下雨等情况,请邹老在家休息,但邹老说:“机会难得,自己身体还撑得住”,执意参与此次检查工作,最后检查组同意了邹老的请求。邹老与关工委其它4位同志一道连续5天共到10个乡镇传达会议精神、检查工作,并与乡(镇)党政领导、乡(镇)关工委成员座谈,在听取乡(镇)关工工作汇报后,邹老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对各乡(镇)关工委下步工作讲了指导意见,并对各乡(镇)经济社会发展谈了自己的意见建议。每到一处,邹老都要求节俭接待,尽量不给乡(镇)增添麻烦和负担,深受当地干部群众的敬重和爱戴。邹老放眼未来,情系下一代,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默默地奉献着力量,以夕阳之躯托起祖国的朝阳,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____”,时时影响激励着周围的人。
本学期在全面贯彻落实教育局文件精神,深化“向王仁老师学习”主题教育活动中,我们集体学习了优秀教师王仁的感人事迹,通过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王仁老师的精神值得我们终身学习。听着他的事迹,有数次眼眶湿润,被这位优秀教师的语言和行为所感动。他的光辉形象时刻浮现在眼前,同样是人民教师,他却在这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那么不平凡的事迹,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感觉自己与王仁老师相比还差甚远。下面从三个方面谈学习王仁老师的心得体会:
王仁老师崇高的人生追求、高尚的师德情操、无私的奉献精神,感人至深,催人奋进。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对于学生就是一个“爱”字。以无限的真情去关爱,用爱去感化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当学生辍学时,是王老师不辞辛苦一次又一次家访,直到学生上学为止;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他不厌其烦的耐心指导;当学生做错了事的时候,指导分析让学生知道做错事的原因;用温馨的语言教育学生,用母亲般的爱感化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犹如父母,甚至胜于父母。感受到能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王仁老师的崇高精神是我们终身学习的榜样。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学习优秀教师以学生为动力,以育人为首的精神。教师必须具有足够的耐心和责任心,不仅要规范学生的行为,更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每一个学生都要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时时处处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解决。
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要求别人自己必须努力做到。牢固树立了教师的光辉形象,通过学习我有着很深的感触,发觉到与这些优秀教师比起来,差距实在是太大了。有时觉得工作压力很大很累,现在我却发现,我们的工作是充实的,意义是深远的,职业是幸福的,做到爱校如家,爱生如子,任劳任怨,不计较个人得失,时时以“爱心、耐心、细心”,去关心每一位学生,热爱每一个学生是我们的责任,教育这些孩子是我们的神圣事业。对我们这些学生既要爱又要严。既要学知识又要学做人,全面关心学生的进步,时刻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是作为一名老师必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通过学习王仁教师的事迹,我进一步体会到,在教育教学中,尊重这些学生,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必备的道德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友好的对待他们,理解和信任他们,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多和他们交流,多鼓励和表扬他们,要尊重他们,宽容他们的过失,当学生有不足时,多给予激励和赞美,对学生精心呵护,尊重学生人格,善待、宽容、理解每一个学生。让们感觉到在学校里比在家里的还要幸福的多,感受到学校生活的开心和幸福。
如今,王老师虽然走了,但是他那高尚的师德,以及对教育教学执著的奉献精神,在我们这些教师的心中永远闪烁着金色的光芒,他是一座丰碑,更是一座航标,他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力前行,谱写自己美丽的教育人生。
纪念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成立30周年暨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表彰大会17日至18日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领导,支持更多老同志参加关心下一代工作,使广大“五老”在关心下一代的广阔舞台上老有所为、发光发热,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接班人薪火相传、接续奋斗。关心下一代,就是对民族未来的关心;培养好下一代,就是对复兴事业的传承。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了无限挑战,用心培养好下一代更显迫切,广大“五老”当弦歌不辍、发光发热,帮助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坚定信念、增强本领、涵养品德,扣好人生的“各个纽扣”。
要以爱国润心,厚植青少年的家国情怀。“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广大“五老”当以培养有浓厚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的青少年为第一要务,以社区乡村、学校企业以及网络空间为主阵地,扎实开展“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四史教育”“老少共筑中国梦”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用参加革命、建设、改革的亲身经历,具体生动地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让青少年在“口传历史”中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情怀。要充分发挥革命遗址、革命历史纪念馆、英雄人物故居等红色教育基地作用,广泛开展以爱党、爱国为主要内容的寻访红色印迹、读书征文、文化育人、实践养成等活动,让青少年在成长实践中了解革命先辈艰苦奋斗事迹,浸润爱国奉献精神,树牢报效国家的志气,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要以学业强体,增强青少年的能力本领。“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广大“五老”当以提升青少年的本领和担当为重要任务。要依托留守儿童之家、校外辅导站等阵地,开展学业辅导、心理疏导、情感抚慰等关心关爱服务,着力补齐留守儿童、困难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短板”,帮助建立乐观向上、自立自强的人生观。要积极开展法律进社区、食品安全进校园等活动,大力开展法律法规宣传及行业知识培训,不断提升青少年的法治意识和生活常识。要充分发挥自身“行业专家”“领域教授”“学科带头人”“技术能手”等优势,着力“授人以渔”“传承本领”,大力开展创业指导、技术培训、学术咨询,提升青年人创业就业、学术研究、科研攻关等各方面素质能力。
要以家教修身,升华青少年的品德涵养。“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家风好,才能家道兴盛、社会和谐、国家兴旺。广大“五老”当“爱之,教之以义方”,教品德、育涵养,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的重要指示精神,带头开展“弘扬好家教好家风”“传好家风家训”等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开展敬老爱老、创建文明城市等志愿服务,不断凝聚家庭、学校、社会立德树人合力,推动青少年升华爱国爱家情怀、传承向上向善精神。要大力推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引导青年一代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爱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让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在青少年血脉中奔涌流淌。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广大“五老”当知重承重,积极将知识光热洒在青少年成长之路上,将爱的养分融入青少年成长土壤中,从而孕育堪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苍天大树”。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小区从过去的以单位大院为主转变为原住民、征地拆迁农民、外来人口混居的“大杂烩”社区。如何在居民构成复杂多样、群众诉求日趋多元的现实条件下提高社区治理水平和凝聚力,打造邻里守望相助、融洽和睦的现代社区,考验着社区管理者的智慧。
近年来,四川荣县深入推进老干部工作进社区行动,创新设立“五老说事室”,把脉民生需求、汇聚社情民意,做实服务、做活治理,把党组织领导下的居民自治推进到社区治理“内圈层”,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回应到“家门口”,走出了一条多元社区善治之路。
选贤用能,巧绘社区自治“五线谱”。一是广泛征集社区内有才德、有威望、有激情的“五老”(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模范、老专家)组成说事队伍,确保能说事、说成事。二是在说事队伍中确定一名积极性高、影响力强、综合能力突出的人员担任说事工作室主任,通过“头雁”引航,带动、带活社区群众“共说事”。三是常态化开展交心谈心、走访慰问、生活关爱,定期组织活动、评先评优,以组织的关心关怀激发“五老”好说事、说好事,把事说好。
准确定位,填好社区治理“民意词”。一是把说事室定位为社区自治的重要平台,赋予政策宣传、民意收集、矛盾调解、为民帮困和心理疏导等功能,确保说事工作室既内嵌于居民之中,又隶属于社区党委之下。二是拿捏好说事的度,区分家事和隐私、私事和公事,在说事中注重保护个人隐私权,彰显说事温度;注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塑社区居民共同心理和价值观,彰显说事的效度。三是把握好与部门权责的度,坚持量力说事和全程跟踪事情处理过程和结果相结合,既不越权揽事,又杜绝说而无果,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望闻问切,坚持标本兼治“敷良药”。一是于生活中“望”,知微见著。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与群众互动,将上级政策传递下去,将百姓诉求收集起来,将社区大情小事了然于胸。二是换位思考“闻”,把准脉搏。以处朋友、交心的方式耐心倾听群众说事,架起连心桥,让群众打开心扉说。三是因事因人“问”,找准病灶。观神色、看行为、察变化,听内容、闻语气、聆心声,用热心、诚心剥除信任、偏执的坚壳,找准问题的根源。四是带着感情“切”,传递正能量。坚持“一碗水端平”断事情,既解“事结”,又化“心结”;注重与群众订“公约”,共同缔造社区良序。
多元互动,奏好社区治理“和谐曲”。一是做实“加法”。落实“交办—跟进—回访”闭环,对合理合法但超出权限的事情交办相关部门,跟进、掌握处理情况,办理完结后通过家访、电话访问等进行满意度测评,不满意则督促续改办,树立说事权威。二是做足“乘法”,在棚改、老旧小区改造等重点难点工作中,聚焦改不改、改什么、怎么改等,主动上门说,把党的好政策宣传下去,把群众思想统一起来,集众智聚众力共建美好家园。三是做优“乘方”,聚焦民生关键小事,创新“有事来商量”政府、说事室、群众三方议事平台,让群众从“入场”到常态“在场”,奏响共建共治共享“交响乐”。
“有事儿先找王大爷”,桂林街社区居民习惯这样做。“这些老同志说话比我们社区干部都管用”,河街社区主任刘红庆说。自2020年5月18个说事室营业以来,共接待群众140余人次,解决问题60余件,收集群众意见60余条,群众满意度高达98.3%。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孝养父母、爱情婚姻、财产纠纷、邻里冲突,婆媳矛盾、夫妻不和,百姓事百样事。“五老说事”有章法,既把社区的事情解决好了,又把老百姓的情绪疏导好了,还把社会的新风尚立起来了。“五老说事”,幸福“你我他”!
在我们学校学习严英的活动也进行得如火如荼。我从严丽英老师身上感受到了许多可贵的东西,我深深地体会到,是严老师对职业的热爱成就了她,是她对学生不图回报的爱成就了她。爱是师德的最高境界,我们不光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对学生的人格成长发生影响,对学生的爱是教师特有的情感,学生是教师的生命,失去了学生我们教师也就变成了一眼枯泉,因为这种对学生的爱可以让迷途的羔羊知返。我们就是要用这种特有的情感去鼓舞、感化、教育我们的学生,让他们从一棵稚嫩的小树,成长为参天大树,成为一个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严老师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不仅具有广博的知识,更有高尚的道德。她在平凡岗位上展现了不平凡的高尚品德与人格。从她的身上,我们应该学习她的敬业精神与不朽的师魂。
严老师热爱教育事业,对教学工作有“鞠躬尽瘁”的决心。她选择了教育事业,就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不断的挑战自己,超越自己。爱心是师德素养的重要表现。她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能厚此薄彼。她做到了“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学生的学习更是“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教学工作是教师的基本职能。严丽英老师给我们树立了楷模,她的事迹看似平凡、普通,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但感人至深,令人尊敬,同时也催人奋进。我们要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向严丽英老师学习,像严老师那样无论做人、做事、做学问,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都有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的高贵品质,不断加强自身师德建设,争当优秀人民教师,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有用之才。
我们要向严丽英老师学习,学习她处处以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为重,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学习她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为教育人恪尽职守,呕心沥血的精神;学习她不甘心寂寞、严谨治学,为追求学术锲而不舍,求真务实的精神;学习她热爱生活,自强不息,为克服困难坚韧不屈,乐观向上的精神。
严老师,你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你是绿叶,默默生存点缀人生;你是渡船,迎着风险送走别人。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我要学习严丽英老师的敬业精神与不朽的师魂,自强不息,为克服困难坚韧不屈、乐观向上的精神,争取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为教育事业尽微薄之力。同时我也祝福郭老师,愿这位可敬、可亲、可爱的好人一生平安,因为讲台不能没有她;愿严老师早日回到那绚丽的三尺讲台,早日回到学生中去。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67528911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