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这一文本并不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而是将自己对某件事物的最深感受记录下来,在如今这个大环境中,大家一定都经常接触到心得,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大学生德育心得体会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这是自己第一次观摩德育实践课,以身临其境的方式,加深了自己对于德育实践课的理解。高老师的实践课环环相扣,适应了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课堂的反应来看,基本上是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了课堂的讨论甚至是争论中。
活动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学生们的表达能力,作为四年级的`孩子,他们已经能清楚的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会以最直接的言语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他们以最真实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没有成年人的虚伪,他们可以直言“我和他有仇”,不愿意而且是坚决不愿意和解。这就是孩子的世界,他们的心单纯到你忍心去伤害他们,想给他们以心灵的呵护!
他们有着他们自己对人和事的感知,不要试图以为他们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他们比我们想象的单纯,但以此同时,他们也比我们想象的“聪明”,他们有着自己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感知。课堂上有一位女生说了这样一句话“真正的朋友会说你都喝了多少了。”每个人知道这句话,听过这句话或许很简单,但是能灵活的运用的“关于朋友的定义”上却是一种智慧,所以说孩子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我们的课堂,哪怕他仅仅是一个小学生!
备课堂,备学生,老师只有自己有源头活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具有生成性的课堂构建并不容易,它不是老师的孤掌难鸣,它是依托学生的“生命化课堂”,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不是说说,不是传说,是要落实!
德育教育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一项育人工作。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教育工作的首位,把它作为主导,“要抓住机遇,大力推进德育工作,切实把德育工作做到学生心里”。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既“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必须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更加鲜明的辨别力。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的注入新鲜血液,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
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在自然的生活中形成的,这是人的德性形成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抽象道德戒律,光说教是不能深入人心的。特别是现在人们的思想已驶入了现代化的快车道。小学生耳闻目染,其思想认识也已变的逐渐复杂起来。如不能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势必造成社会危害。
人文关怀就是要以人为本,要把关怀作为德育的'内在要求,去关注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感情世界,关注学生的生命.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在自然的生活中形成的,这是人的德性形成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抽象的道德戒律,光说教是不能深入人心的特别是现在人们的思想已驶入了现代化的快车道.小学生耳闻目染,其思想认识也已变的逐渐复杂起来.如不能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势必造成社会危害。加强小学生教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育人工程。它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精心策划,不断用生动的、贴近生活的实例来充实它。
长期以来,大学生的培养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从改革开放起到90年代初,我国大学生一直是精英阶层,然而随着大学扩招以及社会的整体变革,大学生群体已经不再是精英阶层的代名词。
然而,不可以否认,即便如此,大学生仍然是国家的栋梁,是祖国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柱,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大学生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因此,社会的各个阶层都应对大学生的成长予以充分的关注。
大学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其与初等教育的最本质区别,在于它的最终目标是激发学生自身动力,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包括品质,知识,体能以及其他社会能力等等。而其中,德育的地位更加突出,因为大学生的道德水准,将直接影响到20年后中国主流社会的道德水准。
接下来,我将用四年时间,通过自身经历,探索如何砥砺德行,寻求一条针对个体的德育发展道路。以下内容作为开题报告,将重点陈述我对大学生活的理解以及对自己德育总方向的要求
1 以德育为灵魂的综合发展
任何一个个人的发展都离不开国家的整体发展,因此,个人发展必须与社会需求保持相对一致。这就要求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社会发展需求,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些必要能力包括:健全的人格,专业技术以及强健的体魄,即传统意义上的“德智体”。
在这三者中,“德”起到的是支配性地位。没有健全的人格,就无法赢得他人的信任、肯定与尊重,就失去了成功的基石,就不可能在任何领域取得建树。
因此,德育,是整个人生,特别是大学四年的重要课题,是人生综合发展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
在我眼中,德育的进程,其实是其他方面进步的副产物。品格的塑造,离不开其他能力的提高。
1.1 身体素质
体育锻炼可以增进身体健康,使疲劳的身体得到积极的休息,使人精力充沛地投入学习、工作;同时,保持健康的心态,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自信心和价值观,使个性在融洽的氛围中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体育锻炼通过与他人竞技的过程,可以培养人的进取精神,磨砺意志品质;
特别是在德育的进程中,体育锻炼中的集体项目与竞赛活动可以培养人的团结、协作及集体主义精神。美国华尔街的金融精英们都曾经是运动健将,许多卓有建树的人也精通一项体育运动。
1.2 文化素质
作为社会中新锐势力的典型代表,大学生的思想就是整个社会思想的风向标。只有具有进步思想的大学生才能具有高尚的追求,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才能塑造出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因此,品德的塑造离不开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
综上所述,大学四年,我的德育成长之路应着眼于身体素质与文化素质的双重提高,以此作为全面发展的基础,从而带动整体素质的提高。相信随着总体能力的提升,许多从前的不足之处将会迎刃而解。
2 关于我达到目标的方法
德育作为一个遥远的征程,既需要长期投入,更体现出了达到目标的多种可能性。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最佳路线,结合自身实际,达到最终目的。下面陈述关于我如何达到目标的想法。
2.1 通过集体生活,严格自律
任何成功,都离不开对自身的严格要求。一个无法对自己严格要求的人,根本没有资格去对别人要求。大学是走上社会的前奏,我们需要在这里培养基本的生存能力——尤其是自律。别人迷茫时,我们不仅需要清醒的头脑,更需要强大的自律能力使自己的生活始终处在正确的轨道上。而当你发现同学的闪光点时,我们更需要强大的执行力,使我们得以时刻效仿对方,最终将对方优点吸收到自己身上。因此,不断自律的过程,不仅是对意志品质的不断考验,更是对自身素质的综合提高,是德育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而言,我是个善于观察的人,但我却不善于将想法付诸长期行动。通过集体生活对其他同学的不断关注,相信我可以得到快速的提升,尽早适应社会。
2.2 树立远大追求,不断进步
远大追求,既体现出一个人对生活的最大期望值,更体现出一个人的视野开阔程度。心有多宽,舞台就有多大。大学时期,更应该树立远大理想。钱钟书说过,一个人20岁时不狂,是没有气魄。大学生作为未来民族的栋梁,更需要这种气魄。没有远大理想,就不存在对自身的严格要求,就不存在自身能力的大幅提高。
我本是个不敢想象未来的人,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即便是录取结果出来前,我一直内心觉得会落榜,因为我不敢相信我能考进北京理工,但我真的做到了,于是我认为,生活中,如果多一些梦想,多一分勇气,我们或许就可以走的更远。
2.3 多种途径组合,形成合力
这里必须提到我以往经历。我在高考中失误,距离北京理工分数线33分,自主招生只能加20,但我还是被录取了。这一事件中,首先得感谢学校给我的机会,让我得以在更高的平台施展能力,让我拥有一群优秀的同学和我共同进步。但这里重点是到我自己的付出。别人都认为,高中三年唯一任务是高考时,我却一门心思弄起了竞赛,生物弄完弄化学,顺便弄起了物理,虽然我学习在班里一般,但由于参加了这些活动,得了3个省级奖,拿到了北京理工的自主招生名额,所以在高考严重失误的情况下仍然逢凶化吉。别人通过一次高考做到了,我通过很多次其他途径也做到。高考是“独木桥”尚且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走过,大学生活中,选择更多,更可以如此。这件事给我的启示,就是大学作为多元社会,更应该通过全面发展,将德智体三者的发展进行有机结合,竭尽全力,将成功的几率加到最大。
3 结语
踩着校园的落叶,走过四年的青春。用大学四年时光,交换无悔的青春。无论前面的路多么艰险,我们都应该昂起头阔步前进,因为,年轻是我们的资本。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中学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奠基性教育,是培养造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格公民的起点。小学德育是基础教育,它要在德智体诸方面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打好基础,要为学生步入社会打好做人的基础。
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并认真学习德育工作政策文件,提高认识,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因此,这里我结合自己实习的经验,谈谈几点心得体会:
一、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以身作则树立榜样。一个好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让学生领悟的做人的道理,学会做人。
二、开展形式的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创设广阔平台。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受到教育, 启发与鼓舞,是提高德育工作时效性的有效途径。
三、深入学生生活,了解学生,亲近学生,及时发现出现的不良行为及时纠正,及时引导。教师要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从多方面培养学生教育学生。
四、密切与家长联系,争取家长的配合。家庭是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广泛、深远而持久的;争取家长配合学校共同教育学生。
总之,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要多管齐下,与时俱进,因材施教,不断提高道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道德标准的合格人才。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语文的过程中,除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育的和谐发展。
语文学科不仅是集工具、知识、能力、文学欣赏于一体,更重要的也是一门思想教育学科。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拓宽,它不仅是人的交际、思维、生活的工具,还是人认知世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同时又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对学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篇篇文章,或是对真、善、美的颂扬,或是对假、丑、恶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洁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写照,或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热情洋溢的赞美……无一不是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渲泻,其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这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教书育人的有利条件。我们语文老师就应该充分把握好语文学科的这优越性,积极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用好语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如教学《示儿》时,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脍炙人口的爱国诗句,从而理解诗人陆游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道德观、生死观、荣辱观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让他们的人格逐渐完善,成熟起来,明白要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深刻道理。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做好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工作。
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还要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这是语文学科的性质与地位决定的,是社会、国家赋与的我们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出除了要正确把握好教材,找准德育切入点;还要认真研究教材,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关键,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最能感动自己、震撼自己的语言文字,从中加深体会,产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塑造学生。通过突出文章中的闪光点,使学生发现其光辉,且深切地感悟到其道理的正确或精神的可贵,让他们把这些精神的种子撒播到自己的心田。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这一课时,教师除了要教学作者是如何选择材料来体现、突出中朝两国人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共产国际主义情谊的,还要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知识的同时受到这方面的教育。
德育的渗透无处不在。作为教师,除了用语言对学生进行教育,还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教师在课堂管理和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中,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随机教育,以自己的仪表态度、言谈举止和处事待人,发挥表率作用,要求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风,意志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要有博大的胸怀,高尚的情操,以自己至诚至真至爱的人格力量去影响我们祖国的未来,带领他们走向道德光辉的顶点。
目前,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教师开始重视在各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获得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及其它思想教育。语文教学就是生活语文教学的品德教育,要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能从学习课文内容到生活实践都能从感情上的产生共鸣,在入情入境中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因此,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注重内外部因素相结合,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以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在寄宿制学校中抓好德育工作是学校发展的关键,他也关系到学校声誉和生源等问题,那么如何开展好德育工作?如何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这是摆在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问题,下面就这一点谈谈我的看法:
一、坚持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学生正处于可塑型时期,模仿力强,世界观还没有形成,所以对他们进行行为规范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开学初强化《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等学习,不断完善《自主活动管理制度》、《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条例》、等,加强各项管理制度的科学性,体现制度的可行性。
二、坚持家访和谈心相结合。家访是沟通学校、家长的纽带。而谈心则是了解学生思想状况的重要手段。家访和谈心的对象,往往是行为习惯差和学习差的学生。对于这些学生,首先,要肯定他们的长处,找出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增强他们的自尊感;其次,中肯的提出他们某一个方面的缺点,消除他们的自卑感。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不反感,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并加以改正。
三、坚持每周德育评价与总结。利用每周一升旗仪式的集会时间,对上周的德育工作进行总结,及时表扬做的好的方面。
四、坚持德育工作的艺术性。从德育管理实践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工作技巧应用到德育管理工作中去。这种艺术方法很多,要结合具体情况、具体问题去灵活应用。
总之,德育工作要做得扎实,必须深入实际,而深入实际的过程就是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德育工作只要工作得法,学生就不会感到空洞。我们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德育工作的实践过程,从中还可以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使学生在身心方面获得长足的进步与发展。我坚信:有付出我们就一定有收获,有引导学生就一定能进步。
现今,企业在招聘时普遍要求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对于应届毕业生,也看重学生是否参加过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因此,大学生们对于实习越来越重视,很多学生刚刚进入大学便开始寻找实习机会,就业前大学生实习应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虽然更清楚认识到了实习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缺乏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学生们却容易忽略自己的特长,兴趣和能力,对于实习本身的技术含量缺乏关注,盲目参加多个实习,只顾积累实习次数,忽略了实习本身对个人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有的大学生就为了简历能够更加丰满,或者是为了盖上“实习章”,不顾个人兴趣、实习岗位、所学专业,只要有机会就绝不放过,使得不少实习经历成了走过场。甚至很多人纷纷投身“促销”、“发传单”等低技术含量、重复劳动的实习之中。这样的实习,效果可想而知。
实习作为很多大学生从学校迈向社会的第一步,是自身职业生涯的一个重要起点,大学生真正需要的实习经历是一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更有帮助的实习,能够为以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保持职业生涯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在实习过程中,大学生可以大概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和公司的实际运作情况。由于职业生涯还没有正式开始,一些调整可以无成本地开始。在实习中,必须要取得的收获是了解行业,认清自我,找到人职匹配点,制定合理的目标,在实习的过程中有效调整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专家建议,大学生一进校门就应有职业规划,在大一、大二时就要开始分析自己将来可能从事何种职业。从大三、大四开始,学生们就可以开始在最后圈定的两三个行业去实习,用实践来证明自己最适合何种职业,以免走弯路。在实习中,学生最初级的目标就是要对所从事的.行业、所在的企业进行充分了解,同时也可以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优势,做到“知己知彼”,看看自己和公司的匹配度,再选择自己所喜欢和擅长的职业。同时,不同年级的学生,实习侧重点也不一样。大一、大二应以接触社会、素质储备为主,根据自己所缺乏的能力可以适当安排实习。大三应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向,以技能储备特别是与自己长期目标相匹配的技能储备为主,如在公司实习则应有意识地了解公司面试流程和技巧,向同事学习职场生存技能。大四的实习是要找好目标,争取能够在实习中胜任主要工作,最大程度地表现自己,把实习变成工作。
课堂教学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劳动,德育教学更是一种极具艺术性的高雅活动。由此,教师不仅需要按照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安排教学工作,还要以对待艺术的“精益求精”的精神来对待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学工作,力求以最佳的教学状态完成中职德育课的教学工作。当前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着教师重视德育理论教学,习惯于知识的灌输,而且教师本人把德育教育看得过于严肃,在教导学生时也是保持古板、单调的方式,难免不被学生喜欢。面对这一现状的最佳解决方式就是从教师入手,一方面注意完善中职德育教师的教学艺术。把德育教学当作艺术,不断地用渊博的理论知识去充实教学内容;用巧妙的教学技巧去完善教学方式;用最能震撼心灵的方式去正践教学工作。另一方面,则是德育教师首先感受到德育以及德育教学所包含的艺术特性。首先,教师自身要能真正地理解中职德育课和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其次,教师需要理解哪种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理念最适合应用到对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中。
对一门学科而言,学生缺乏积极性是非常致命的弱点,德育教育从本身特质上看比其他学科缺少趣味性和吸引力,再加上德育教师习惯性地采用教条式教育方式,更容易让学生对德育课失去兴趣,从而失去学习的积极性。情况比较严重的学生甚至会对德育课产生抵触、厌恶的不良情绪。教师想要解决这些问题,需采取以下措施:
1.注意德育教学的多样化
教师将德育教材上的内容进行分解细化,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更多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并让学生产生兴趣的元素和教学方式。如将中职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引入教学内容之中,重视德育案例分析和实践教育。上课时先以案例观察的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以案例中的真实情感和思维角度让学生“动之以情”,并且引起学生思想和感情上的共鸣。随后,教师对案例进行详细分析,融入德育理论和德育常识,以这种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对学生晓之以理,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2.提高学生在德育教学课堂上的地位
新课改后中职德育教育中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程度有了显著提升,但仍未达到以学生为主、双向互动的标准。目前中职德育课上学生仍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所以还要继续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育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和主动解决问题。
3.提高对德育课的重视程度
在中职教学中,学生对自己重视的学科学习积极性更高,然而作为以技能性专业为主的职业学校,中职学校对德育课的重视程度远低于对专业课和技能课的重视程度。学校和教师这种对德育课相对轻视的态度自然也会影响到学生,让学生不再重视德育课,也对学习这门课程失去了积极性。针对这种态度问题,需要从两个层次来解决问题,第一层次是从轻视态度产生的根源出发,转变学校和教师对待德育课的态度,并且还要让学生看到教师们重视德育课的态度。第二层次是从学生方面,通过直截了当的课堂教学和潜移默化的思想渗透让学生重视自身品德修养,并了解到德育课的重要性。
增强德育教师的个人素质是提高中职德育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措施,也是现代中职德育课教学中不可缺失的一项措施。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学研究的基础较薄弱,德育教师本身既缺乏教学指导,还缺少德育教学经验,在探索和实施符合中职学生的德育教学方式方面阻力很大。这样的问题目前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调整:一方面是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如让教师参加相关培训,经常性观摩和学习比较优秀的德育教学示范;能多方面收集德育教学相关资料,并对资料内容了然于心;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基本功,会设计教案、分析教学类型、选择教学方法等。另一方面,需要提升教师的品德素养。即教师本身要明理,言语行为符合道德标准,同时具备教书育人的能力,对德育教师的职业责任感有深刻体会,能主动承担中职德育课的教学职责和教学任务。
信息化教学是我国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热门话题之一,在其他科目的课堂教学中,信息化技术和各项信息资源已充分应用。但在中职德育课教学方面,信息化教学力量还较薄弱,存在着信息化教学基础条件差、德育教学与信息化技术互不干涉或两者有机结合不完整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三点出发:
(1)完善中职学校的信息化教学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先让中职学生有条件接受信息化德育教学。
(2)对德育课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方面的系统培训,或让教师去其他学校或学科旁听学习,借鉴经验。
(3)加大德育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实践力度,让教师在实践中提升能力、总结经验,摸索出最合适的信息化德育教学办法。同时也能让学生习惯信息化德育教学,缩短磨合期,增强师生之间的默契程度。当前中职学校正处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时期,中职学校教育要求中对德育教育的考核标准更高。作为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核心力量,中职学校德育教师有必要时刻谨记以上措施,不断完善自身素质以及提高德育教学水平。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67528911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