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师,大家需要习惯性地撰写教学反思,要想在后续的课堂中活跃起来,首先要学会归纳总结,写好教学反思是很重要的,下面是小编为您分享的图书的教学反思6篇,感谢您的参阅。
每一次家长开放日,对于我来说都是一种磨练。家长不只是关心孩子课堂上的表现,也想了解老师的教学水平。经过更为深入的备课———讲课等环节,使我对教学课堂有了一个更深、更全面的认识,也使我的课堂教学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这节课我讲的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加与减(二)的第一节内容《图书馆》。教材通过图书馆这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引入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也为以后的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奠定坚实的基础。反思整节课,感受颇深,具体有以下几点:
教学中,我们让孩子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尊重了每一个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经历一个独立思考、同伴讲解,全班交流的过程。
在与学生共同探究28+4算法这一环节,大胆地放手我觉得比较得体,这样学生就少了一些桎梏,让学生的思维力、合作力、创新力在快乐的翱翔中得以提高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吗?在这一环节中,当学生研究出很多算法后,让他们比较这些算法的特点,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这样做学生的求同思维得到了发展,但发散思维就忽略了一些。
在交流算法时学生出现了算法复杂化的情况,我没有批评学生,而是让学生继续发言,然后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算法进行评价,你认为你的方法怎么样,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反思能力。对于学生正确的答案教师先是不置可否,尽量用不带倾向性的语言要求学生继续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把评价的权力和机会交给所有的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公正的互相评价,在争辩的过程中发现错误,使所有的人都知道错误如何避免,并提出建议,选择合理算法。
练习的设计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我设计的练习有趣味度,并与生活息息相关。把常规的口算练习变成了摘小花儿游戏;把修改竖式变成了看谁是个最好的医生。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从课堂教学的实践来看,本课的总体效果自我感觉一般。平时很积极地孩子,今天不知道是因为紧张还是什么原因,变了很低调,都不敢举手发言了。经过课后反思及总结,有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1、有些问题孩子回答不上来,可能是我语速太快,表达的不是很清楚,这样我反复强调,无形中浪费了不少时间。
2、课题切入点不快,可以直接提问学生《汪汪乐园》和《海底世界》共有多少本?从而让学生列出算式:28+4,再引导学生得出结果。
3、虽然课堂上有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但是前面讨论的时间过长,后面就没有太多的时间巩固竖式进位加法中的满十进一的法则。
所以经过反思,我以为重点会在如何提高课堂效率上下功夫,努力优化课堂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教材通过“图书馆”这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引入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也为以后的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奠定坚实的基础。反思整节课,感受颇深。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思维活跃,表现欲强,有一定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的同学基础好,习惯好,有的甚至不用教就会了,因为他们曾经学过珠心算;而有的学生口算慢,需要借助直观(如数小棒、拨计数器、数指拇等)。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怎么教?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让每个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让其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中,我们让孩子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尊重了每一个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经历一个独立思考、同伴讲解,全班交流的过程。在多种方法依次出现后,让他们说说自己最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这些方法中谁和谁比较接近,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方法,发现它们有没有共同的地方。充分地让学生说,并与前面学的不进位加法进行比较,找出异同。这样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激活了学生头脑中原有知识,让学生在原知识的基础上,自我建构,在合作中,展示彼此的思考,使学生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又加深了一层,达到优化认知结构的目的。
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及其思考的方向,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学生通过复习旧知,在情境中提出问题、探索算法、解决问题。教学过程的每一步都是学生在老师引领下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完成的。教育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人类千百年来创造的精神财富的过程,分享师生各自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的过程。分享意味着教师更多的展示,而不是灌输;是引领而不是强制;是平等的给予,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教师要走进儿童的世界,学会从儿童的眼光看世界,分享孩子们的喜怒哀乐,欣赏孩子们的“闪光”之处,从孩子们的单纯中获得满足、愉悦和快乐。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寻找真理。相互提供支持、启迪灵感、共享智慧;勇敢地承认自己的过失、错误和不足,让学生看到老师的坦诚,并以此为榜样,拉近师生距离,使自己成为一个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但是本节课还是存在了一些问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比如在与学生交流18+4=的四种算法,在竖式计算这种方法上,作为本节课的重点,不够突出,“满十进一”这一个知识点应该给学生多一些的发挥空间。对于细节上尚有些欠缺,不够大胆,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学。另外,其中有位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三种书一共有多少本?在当时处理的不够妥当,把之布置为作业有些不妥,可以告诉学生把问题放在问题银行,后面解决。不会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好像置之不理,也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我认为教学是在实践中不断进步,只有把自己当做学生,不断地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成为新时代的教师!
《图书馆》一课是在学生学习掌握了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以及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进位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就学生的运算能力发展来说,它是20以内数的加法和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的进一步扩展,也是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基础。探索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因为学生前期有学习经验,所以本课的教学我就尝试着大胆放手让他们经历一个独立思考、同伴讲解、全班交流的过程。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教学中,对学生能直接完成的,我大胆放手让他们自己动手完成。而将大量的时间放在重点知识上,让学生通过实验,自主探究,讨论,合作等方法自己去解决难点,从而使学生掌握重点。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教学的成功在于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满十进一”的算理。而且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而且最关键的是满足了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的各种需求。下面就具体说说我在理解算理方面的几点心得。
1、在小棒操作中感知“满十进一”的算理。
在学生借助情境图,提出“《童话世界》和《丛林世界》共有多少本?”的问题,并列出算式28+4之后,首先让学生进行小棒操作,并用算式记录操作的过程。有的孩子先把8根和4根合起来,得到1捆又2根,再和原来的2捆合起来,共有3捆又2根,也就是32根。即:8+4=12;20+12=32。而有的孩子则把4分成2和2,28根先和2根合起来就是3捆,再加上2根就是32根,即:28+2=30;30+2=32。在操作的过程中,孩子们经历了10根捆成1捆的过程,所以对满十进一有了初步的体会,为下一步的竖式计算的算理理解打下了伏笔。
2、在拨计数器中理解“满十进一”的算理。
在学生摆完小棒,理解口算方法之后,请学生拨计数器。重点解决个位相加满十了怎么办?让学生通过操作发现个位原来有8个珠子再加2个珠子就是10个珠子,因为10个一是1个十,所以要将个位的10个珠子拿掉换成十位上的一个珠子,个位再加上2个珠子,得到结果是32。还有的小朋友发现个位原有8个珠子再加上4个共有12个,满十个了,要将个位上的10珠子拿掉,换成十位上的一个珠子,因而结果也是32。这样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将个位的十个珠子换成十位上的一个珠子的过程,进一步深化理解“满十进一”的算理。
3、在沟通联系中强化“满十进一”的算理
在让学生动手操作,对“满十进一”有了相当的理解之后,请孩子们列竖式计算。在这一环节还注意将前两项动手操作的活动与竖式计算紧密结合起来。在交流竖式计算的方法时,以“为什么8和4要对齐?这是拨计数器的哪一步?”“8+4满十了怎么办?怎么做不会忘了进一?”“十位变成了几?这个过程是前面两项操作的哪一步?”“当你看到竖式上的“进一”你想到了什么?”等问题来沟通操作与竖式计算的联系,让学生真正理解“相同数位对齐,满十进一”的道理。
虽然整节课非常重视学生对“满十进一”算理的理解,使学生在竖式计算时都能较得心应手,正确率较高。但由于考虑这一节是进位加法的起始课,所以不敢一开始就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探究,而是一种方法接一种方法逐一进行,导致时间花费的较多,占用了练习的时间,因此如何做到即让学生充分理解算理,又让课堂有学生练习的空间是我下一阶段要研究的问题。
这节课在设计的时候,我首先考虑的是想:怎么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描述简单行走路线图。抓住教学重点这方面,我设计通过淘气、机灵狗和笑笑的提示让学生清楚行走路线时需要注意三个要素:方向、距离、途经地点。在练习时,设计让学生做我的回家导向,坂田回紫金县。最后拓展到学生描述自己家到学校的路线。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由于本人第一次上四年级的教材,刚刚设计好就上课了,所以出现的一些问题,时间上把控不到位,包括课件也有出现小问题。比如:
1.让学生画一画行走路线图的时候应该先示范一下。然后才让学生画另外一个行走方案,这样的话学生接受起来可能会更好些。毕竟方向与简单路线学习室二年级下册学习过,时间过了很长,有些同学都忘了。
2.由于过早让学生试画路线图,学生有困难,我担心时间不够安排,留给学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少了,导致很多学生讨论不够充分。
3.练习让学生描述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图的时候,我只出示了一个地图。这道题对于学生来说是有点难。课后我思考,这道题应该在地图上假设一个同学家来学校路线图,让学生说出了来,然后再让学生小组内自由说说自己家到学校的路线。
4.让学生说方向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屏幕前指着方向说,这样可能会让学生对方向更清楚些。
5.在提炼数学问题这方面做的不够,不精练。
一句话,在以后的数学课堂中要多关注学生,让学生喜欢的数学课堂就是好的课堂。
《去图书馆》一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的起始课,学生已经在一二年级时已经学过运用上下、前后、左右、以及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些词去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与方向。而这些知识为学生在本单元进一步认识物体在空间的具体位置打下了基础。
本节课在去设计的时候完全遵照教参给的建议,我设计的流程一共三个环节:复习、新授、练习。
教科书呈现了从笑笑家到图书馆的道路以及沿途主要的参照物的平面图,并据此提出了三个问题:
1、如何才能说清楚笑笑家到图书馆的路线;
2、根据平面图画出从笑笑家到图书馆的路线,并能描述;
3、根据第二个问题所画的路线,描述笑笑从图书馆回家的路线。
在本节课新授的环节我采用了先让学生根据平面图说一说,再根据描述的画出路线图,再说一说的形式。由于时间没有把控好,导致出现设计的内容没有完成。最浪费时间的环节在学生在作业纸上画图并展示的环节。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能根据路线图描述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具体路线,体会方向与距离对确定路线的重要作用。
2、在描述简单的路线图的探索与应用中,体会方向与位置知识的价值。我把重点放在了描述路线上,一直让学生在不停的说,反复的说,看似学生说的很流利,但是并没有达成目标,这也是我很头疼的一件事,并且在导入环节有些突兀,给人很突然的感觉。第二次试课,我依然是采用复习导入,不同的是加上了二年级所学的描述谁在谁的什么方向。比第一次导入新课时顺了一些,并且我也将展示作品环节改为让作品主人边展示边描述,其他学生发现不完整的地方进行补充。在展示环节节省了一些时间,并在最后画返回路线时与去时路线进行对比谈发现,整节课效果明显比第一次试课效果好。 但是也说明我这节课准备的不够充分,语言的组织,课堂问题的预设以及学生的生成等,所有的问题在这一节课中暴露的一览无遗。最重要的是我在紧张的时候不会笑,导致整节课下来面部表情很严肃,而且我的评价语言过于简单,这都是我平时上课中会出现的问题,我也很庆幸在此次课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就老师们点拨的一样,首先要知道整节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并且找到一个切入点去突破它,设计好板块并层层突破。最重要的是知识是否准确,严密,每节课大家都会上,关键是如何去创新,我们去设计的每一节课都要去符合我们所教孩子的年龄特征,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每一次学习就有不同的收获,告诫自己,在平时的工作中还是要多思考,突破自己,不要只是为了上课而上课!
《去图书馆》这一课整合了原来二年级上册认识简单的路线图的内容,用“去图书馆”的生活情境代替了原来直接呈现路线图的数学情境,增加了“画出笑笑所走的路线”的问题,由显示情境抽象成路线图的过程。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学描述简单的`路线图,掌握描述方向、距离来确定位置的方法。
1.引发需求,激发学生热情
本节课创设简单的奖励糖果的课前活动环节,学生介绍从位置到拿糖果的路线图,借助学生平面图和现实生活中确定东南西北的方法,回顾了前面学过的方向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此外,通过老师根据学生前面介绍拿糖果的路线再走一次,并故意在不同的位置停下来,让孩子们感受就这样介绍的话,别人并不清楚实际路线怎么走,引发学习本节课的需要。
2.规范语言,清晰描述路线
在学生认识、了解笑笑家到图书馆的地图的信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上台指一指,说一说,从学生的“向西走500米,再向北走250米,最后向西走700米”,有的学生觉得在看图的基础上,这样说是可以说清楚的,然而现实生活中并没有明确的距离,需要注意转弯的地方,引发学生讨论介绍路线时,需要注意的内容,感受介绍路线中方向、距离和拐弯地方的重要性,在这个基础上,出示“笑笑向 (方向)走 (距离)到 (转弯的地方)。”的语句描述路线,更为清晰,也更让别人听懂。
3.学会绘制,方便介绍路线
在前面学生口头表达路线的基础上,引发学生对于多个路线,绘制更易于别人记住,需要画出什么?怎么画?在学生的绘制上进行讲解,在讨论中,明白路线该怎么样去画。本来在回来的路线上,是让学生选择一条路进行绘画,这样学生不仅仅对于画图有了再一次的实践,也更深入的去感受技能。由于前面的教学用了时间较多,在这个地方改为学生介绍,有点草草收场的感觉。在下次的教学中,需要机遇学生再一次尝试的机会。
4.多样路线,整合练习内容
学生对于前面两种路线的描述和绘制都是基于正东南西北方向,为了整合练习的内容,给本节课的新课教学中增添了西北方向这一条路,在教学中学生对于这条路的学习难度比较小,明白如何判断方向。为了增加环节的意义,增添了选路的环节,更好的结合教学,增添现实应用。对于353米的选择,是通过45°角斜边计算出来的,比较科学的长度。
5.往返相比,感受变与不变
本节课的教学中,需要渗透学生路线介绍中变与不变的思想,因而设置本环节,也在前面的介绍中有渗透,什么变了?怎么变得?什么没变?在观察和描述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在本次课的教学中,教学时间把握不足,也使得课的后面上得比较仓促。
其次是在语言的组织上,也出现随口而出,并没有认真的去探索过渡语言,过渡有些别扭,跨度大。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67528911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