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是对电影内容的深刻思考,有助于理解其内在含义,通过观后感,我们可以表达对影片的个人感受,下面是小编为您分享的国宝会说话的观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叮!您有一封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每当听到这个开场白,我都激动地手舞足蹈,赶快期待地凑到电视机前,目不转睛收看。
?如果国宝会说话》是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制作的百集纪录片,每集详细讲述一件文物。在讲解员专业严肃却又不失幽默的生动语言中,许多古老生冷的器皿变得生动鲜活起来,彷佛会说话一样,我一口气看完了第一季,还意犹未尽。人头壶、贾湖骨笛、龙山蛋壳黑陶杯、殷墟嵌绿松石甲骨、鸮尊、利簋、三星堆青铜人、太阳神鸟金箔、古滇国贮贝器、莲鹤方壶、越王勾践剑、虎符等25件文物,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陶鹰鼎”。
为什么对陶鹰鼎印象最深刻呢?难道它比龙山蛋壳黑陶杯精致吗?难道它比镶嵌着绿松石的铜牌华丽吗?——不,我喜欢它并不是因为它精致、华丽,而是因为它很“呆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圆睁着,又长又尖的大嘴巴紧钩着,胖嘟嘟的圆肩倒背着手,粗粗的腿伫立着……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它都是一只又呆又萌又笨拙的大胖鸟,一点也不像我们看到的老鹰那样威猛,也不像其它陶鼎那样严肃认真,更没有国宝常有的神秘感。但我还是深深被它折服,太喜欢了。等有机会,一定要去博物馆亲眼看看它。
这个纪录片里有很多很多的古代器具,都是国家的重要宝贝,强烈推荐大家看哦,看看能不能找到你们心仪的宝物!
我看了《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的第一集。讲的是人头壶,我觉得非常有趣,国宝都会说话了,那岂不是都成精了?
人头壶出士于陕西省洛南县灵口镇焦村遗址,收藏在西安半坡博物馆。它是新石器时代的器物,距离现在约有6000年时间。我看到这里时一下子就惊叹了,这个国宝真的成精了,居然离现在有那么多年了!如何让国宝活起来,《如果国宝会说话》可以做为“知乎大神”来回答这个问题,它没有明亮的舞台、绚丽的灯光舞美,有的只是聚焦在灯光下的国宝本身,在这里,文物是独一无二的主角,360度无死角的"呈现只为彰显自己的文化内涵。人头壶是红陶质地,被推测是用来盛放液体的。它的整体造型像一个葫芦,正面雕刻出了人脸,背面有有一节凸出的管道用于注水。倾斜瓶身,液体会通过眼睛和嘴巴流出来。我觉得她真是太厉害了吧。怪不得叫人头壶呢!“叮,您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这句经典的开场语就来自于爆款综艺《如果国宝会说话》,《如果国宝会说话》是央视推出的微纪录片,利用5分钟时间就带领观众穿越了上千年的时光。人头壶于1953年发现于陕西省洛南县灵口镇焦村遗址,人头与壶浑然一体,眉目清秀,鼻梁修长,双目上视,嘴唇上翘,发型以扁平锥刺纹表示,刻画出一个鲜活真实的仰韶文化时期人类面容,人头与壶身结合酷似一个孕妇,体现了母系氏族社会对女性和人类繁衍的重视。我觉得《如果国宝会说话》,这个节目特别新颖,它会把未知的跟国宝一起结合起来。
今天语文课,我们看了一部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这集讲的是一个仰韶文化的先民创造的国宝叫做“人头壶”。它穿越了6000至6500年,是个红陶材质的作品。它的样子非常的唯美而且还带着一种可爱。
这个人头壶,外形像一个人,身体非常的丰腴好像一个女性,它的嘴微微上翘,眼睛非常小,现在有几分可爱。后面有一个地方是注水用的,眼睛和鼻子则是流水的,但是这只是我们的"猜测。我们至今无法知道它到底是怎么用的?是喝水用的,还是浇水用的,还是专门留着观赏用的,我们一无所知。人们为什么要把它创造出来?我们也不知道,但是它的确在凝视着什么。它凝视夜空,它在思考,它的思考夜空为什么会如此的靓丽,会思考为什么会有夜空?这也恰恰表达出了古代劳动人民,对一切未知的探索,对一切未知都好奇。集中在一个人头壶上面,把它充分的表达出,也可以看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虽然,穿越了6000多年,但是依旧是那么的唯美。这就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它在仰望什么,我们至今还在思考。
在现代,我们也需要仰望。因为仰望什么,只能顺从自己的心意,可以仰望一种信念,一种宗教,仰望那遥不可及的地方。人生也是这样,我们需要仰望,只有仰望,我们才有信念,只有信念我们才有不竭的动力。
今天看了《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其解读了大部分人看不懂的文物,很有趣。鹰顶金冠饰,其中的动画和游牧角度很有意思。镇墓兽在云雾背景的环绕下美轮美奂,截屏作为壁纸也没问题。帛画与生死观宇宙观的介绍升华很自然,介绍了一般人很难看到的情景,生动活泼的动画更给人真实的感觉。商鞅方升反应了标准化的意义,从商鞅到秦始皇展现了一个标准的普及化过程。里耶秦简的介绍鹤现实的身份证联系在一起,引人入胜,一个时代浓缩于一个县,一个县浓缩于一枚竹简,具体的数据令人联想起当代,从而贯通古今。南越王玉器令人惊艳,将玉器的文化很细腻地表达出来。霍去病墓的石刻流出鲜血,发出老虎的声音,代入感很强。五星出东方织锦的文案颇有诗歌的感觉。熹平石经更是给人一种文脉传承的感觉,令人感动不已又感叹不已。孔子见老子画像石,讲述了其工艺,艺术形象和用途。狸猫纹漆食盘的讲解最为有趣,一句“这个猫咪是一定是个狠角色”,“君幸食就是吃好喝好”,“汉代女子的小确幸”都令人发出自然的微笑。博山炉加上烟云给人以仙气之感。看完了一想,大部分文物都是战国秦汉的,大概是从这一时期刚好开始的吧。
文案更加亲民,是一个不错的讲解词,无论从专业角度还是通俗角度来说都优秀,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结合得很自然,能够很好地俘获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心,激发他们的兴趣。相对于专业讲解,其优点在于能够给每一个观众一个完整的器物和参观环境,不会有拥挤的现象。其次,文案更加全面和简练,能够另人听懂且不缺乏专业知识,引领观众进入这个高清的世界,另外他的另一个优点在于能够控制观众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从而带来稳定的效果,如“弋射”的介绍。南越王为“待机时间最长”也很有趣,当然,其精美的画质,音质和动画效果也是很重要的。其中有些三维试图比实物更加震撼。
而现场的讲解优点在于,能够有现场感和自主感,这是一般的科技实际无法弥补的,当然,现场的拥挤环境往往不令人产生赏心悦目的欣喜之情。
舟楫随意地横卧船尾,乘船二人或坐或卧,任舟随波。位于船头三人正是苏轼及两位好友——黄庭坚和佛印,并怡然自乐。这便是大苏泛赤壁的掌故,被细致而完整地雕刻在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之上。
这件精妙绝伦的核舟出自明代手艺人王毅之手。启可观栏的窗,舒展开来的卷,历历可数的珠,到衣褶之下隐约相比的膝,无不体现手艺人的高超技艺。窗两侧的刻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取自苏轼《后赤壁赋》《赤壁赋》。寥寥文字,令人仿佛真的立于当年苏轼乘坐的游船上,一咏三叹。
苏轼在“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政治失意的他常常寄情于相传是三国时期赤壁古战场的赤壁矶,派遣苦闷。在船头约友人游水,共赏书画长卷,畅意聊天,是苏轼雅致的体现;在船尾,沏茶与啸呼的舟子,横卧的舟楫,仿佛真能听到的水壶声,是照应“泛赤壁”的'主题。
核舟早已不在,而文化艺术永存。核舟成就了《核舟记》,也是《核舟记》成就了核舟。如果不是魏学洢在《核舟记》中入微的描写,这只凝聚精湛手艺与巧妙构思的艺术品也许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核舟记》让它闻名遐迩,以另一种形式留存下来,让几百年后的我们对这颗小小的核舟有着无限的遐想……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67528911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