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好深刻的主题之后,才能将心得体会写得有价值,要想更好地抒发个人见解,我们需要及时记录心得体会,下面是小编为您分享的最新一期青年大学心得体会8篇,感谢您的参阅。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总理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从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很轻易地读到了:一是给政府工作以严格要求的,二是给市场主体以庄重承诺的,三是给人民群众以美好期许的。可谓是“狠话”摞给自己、“承诺”许给企业、“愿景”献给人民,浓浓的人民情怀不禁扑面而来。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仅是我们党的宗旨,也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政府的“天职”。因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政府的一切权力来自于人民的赋予;人民利益至上,政府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加快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而紧迫。
当前,各级政府要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勇于自我革命,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加快转职能、提效能,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服务型政府的职能是有限的,政府要还权于市场,而主要提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包括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护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公共安全和保卫国家安全等。当前,各级政府要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要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下硬功夫打造好发展软环境。以简审批优服务便利投资兴业,政府要坚决把不该管的事项交给市场,最大限度减少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审批事项应减尽减;以公正监管促进公平竞争,政府要用公正监管管出公平、管出效率、管出活力;以改革推动降低涉企收费,要加快收费清单“一张网”建设,让收费公开透明,让乱收费无处藏身。
服务型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还体现在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和社会保障制度方面,也即要责无旁贷地解决好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精神文化生活等一系列民生问题。当前,我们要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托起明天的希望;要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坚决守住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防线;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政策,基本民生的底线要坚决兜牢;要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决守护好人民群众的平安生活。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做到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善始善终、善作善成,把准方向、敢于担当,亲力亲为、抓实工作。要将党员教育发展、组织建设、资源整合等进行清单化落实,明确各项工作任务,确定各项工作时限,才能有计划地建设党的“大厦”。
从建设法治中国的总体布局看,着眼于提高执法司法公信力,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要做到他律与自律、法律强制与道德约束相统一。
在今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再次明确指出,做到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还要靠制度来保障,让执法司法权在制度的笼子里运行。对执法司法权的制约除了依赖制度约束,还要依赖人民群众的监督。在互联网时代,政法机关要变被动为主动,尽最大可能做到执法公开、司法公开,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权力运行不见阳光,或有选择地见阳光,公信力就无法树立。执法司法越公开,就越有权威和公信力。公开的目的就是为了接受人民群众监督,最终目的是为了做到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提升执法司法公信力。
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提高执法司法公信力,不能忽略整个社会特别是政法人员的道德建设。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要坚持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可以强制性地惩罚违法行为,但不能代替解决人们的思想道德问题。法是他律,德是自律,需要二者并用。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角度看,法律强制与道德约束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都有助于制度的落实。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提升执法司法公信力,在加强外部制度约束和监督的同时,必须不断强化整个社会自觉守法、自觉依法办事的道德习惯,尤其要加强政法队伍的道德自律意识和职业伦理建设。
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角度看,着眼于政法队伍职业伦理建设,坚持大局意识与依法办事相结合,做到执法为民的职业良知与秉公执法的法治精神相统一。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意味着面对社会功能的分化,要克服总体化治理存在的弊端,而采取功能分化的治理模式。就法律治理而言,要特别注意政法工作的特殊性,不能把政法工作与行政工作、政法人员和其他普通公务人员混同起来。因此,对于政法人员不仅要讲政治信念,而且要讲职业伦理和职业操守,甚至要把政治信念转化为职业伦理,从职业伦理的角度来贯彻落实政治信念。正是基于政法机关职业伦理的特殊性,习近平同志指出:“政法机关的职业良知,最重要的就是执法为民。”政法队伍只有将执法为民的职业良知贯彻在每个具体执法司法活动中,才能“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法律不同于政策,不仅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而且具有制度刚性。执法司法权不同于行政权,自由裁量的弹性比较小,有时甚至没有自由裁量余地。执法司法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政法队伍必须秉持和坚守法治的职业伦理,只服从法律。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秉公执法,不枉不纵。正是针对法律职业的特殊性,习近平同志强调政法队伍要信仰法治,坚守法治,要把法治精神当作主心骨,做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执法者,站稳脚跟,挺直脊梁,只服从事实,只服从法律,一是一,二是二,不偏不倚,不枉不纵,铁面无私,秉公执法。
执法为民是秉公执法的前提,秉公执法是执法为民的保证。一旦离开了法律,脱离开秉公执法,执法必然受到权力、金钱和私情等因素的腐蚀和影响,执法为民就会变成一句空话,甚至蜕变为执法为权、执法为钱、执法为情。因此,面对权力干预、金钱诱惑、私情影响,政法队伍要敢于担当。政法队伍只有树立起捍卫法治、坚守法治的职业信念,才能“不信邪”,做到刚正不阿、勇于担当。同样,政法队伍只有秉公执法、勇于担当,才能逐步提升执法公信力,使得老百姓逐步信仰法律,在整个社会培育出依法办事的社会风尚。
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长远目标看,着眼于全社会依法办事,实现依法治国,要坚持法律制度与社会风尚相结合,实现实施法律与信仰法律相统一。
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环节,法治建设承担着克服传统人情社会弊端、构建新生活形态和新社会风尚的重要使命。做到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政法机关就必须与传统人情社会陋习进行坚决斗争。习近平同志指出,要从政法机关做起,坚决破除各种潜规则,杜绝法外开恩,逐步改变社会上那种遇事不是找法而是找人的现象,关键是要以实际行动让老百姓相信法不容情、法不阿贵。这就意味着政法机关要在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事业中成为开路先锋,起到率先垂范的模范作用。
只有将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才能通过执法司法让人民群众理解现代法治的精神,改变传统思维习惯,养成依法办事风尚,形成法治信仰。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也就不再停留在法律书本上,而是铭刻在每个人的心中,成为我们“日用而不知”的文化道德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对于本次全会的精神,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贯彻。用一次中央全会专门研究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问题并作出决定,这在我党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全会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审议通过了《决定》。《决定》最大的历史贡献是全面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决定》全面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历史性成就,集中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深刻阐述了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明确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既有理论上的新概括又有实践上的新要求,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全会首次系统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图谱。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一次系统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图谱,它由13个部分组成,其中,党的领导制度是国家的根本领导制度,它统领和贯穿其它12个方面的制度。这次全会着眼于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出了6个方面的要求。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召开的一次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的会议。作为文化教育工作者,我很关注全会提出的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部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这不仅是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光荣使命,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我们要用全会的精神来指引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科文化素养融入其中,立足岗位,大胆创新,不断探索有益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路径,培养德才兼并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以便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和新时代发展的需要。
近日,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在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通知》,指出要充分认识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重大意义,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与做好第二批主题教育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加强对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领导和指导,更加深入扎实地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更好地实现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作表率的目标。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并作出决定,深刻阐明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根本保证,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系统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自觉,充分彰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科学态度。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荣使命,责任重大。要把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与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更进一步深刻认识全会的重大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增强学习贯彻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才能更进一步吃准吃透全会精神的核心要义,准确把握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新的重大进展,准确把握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增强推进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才能更进一步准确把握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根本保证、重点任务、工作方法,认真落实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坚定制度自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坚持好,并结合新的发展实践和时代要求,不断在健全完善具体制度和工作机制上积极探索实践,确保全会部署的各项任务全面落实到位。
要把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与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使党员干部集中主要精力抓住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保证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得到正确贯彻和全面落实。使党员干部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加强制度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群众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际成效,向党中央和人民群众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今天晚上,省委、省政府召开县市重点工作调度和工作交流第十五次例会,听取部分县市区相关工作情况汇报,交流经验做法,相互启发、相互借鉴、相互促进,找差距、补短板、亮举措,进一步传导工作压力,促进各项重点任务落实。省委书记巴音朝鲁主持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同时,进一步坚定信心、乘势而上,真抓实干、攻坚克难,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抓“六保”促“六稳”。省委副书记、省长景俊海出席会议。
会上,首先观看了敦化市项目建设工作交流视频。农安县、梨树县、榆树市、永吉县和通化县分别汇报交流了春耕生产、脱贫攻坚、保居民就业和保市场主体工作情况,省委、省政府相关负责同志进行了集中点评,指出工作存在差距和不足,提出明确具体的指导意见。会前,省委督查室对有关县市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了暗访。
巴音朝鲁指出,去年5月实行县市重点工作调度和工作交流例会制度以来,全省60个县(市、区)和14个省直部门在这个平台上亮成绩、晒做法、比作风,相互借鉴交流经验,指导推动工作落实,巩固和发展了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的氛围,推动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我们要继续用好这个平台,围绕“六稳”“六保”、脱贫攻坚、项目建设、生态环保等重点工作进行交流,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全力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巴音朝鲁强调,今年在我们国家历史上、中华民族历史上都是极其重要、极其特殊的一年。我们要决战决胜全面小康,脱贫攻坚、污染防治等很多工作都是标志性、底线性的,都要发起总攻行动、打好收官之战,同时,应对疫情带来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既是大战、更是大考。在这种形势下,全省上下、各个方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团结一致、奋力拼搏,做了大量艰苦细致、卓有成效的工作,我省疫情防控形势基本稳定,企业迅速复工复产,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项目实现集中开工,东辽河水质明显改善。总的看,我们经受住了空前严峻的考验,“稳”的基础在巩固,“进”的因素在累积,“好”的态势在加强,能够取得这些成绩,很不寻常、很不容易。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冲击进一步发酵,未来形势还有很大不确定性。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把抓“六保”促“六稳”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重要抓手和关键举措,最大限度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把困难估计得充分一些,把应对措施考虑得周全一些,做最坏的打算,朝最好的方向努力,扎实做好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充分准备。要注重统筹兼顾,充分认识“六保”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进一步打好“六保”组合拳,确保各项任务协调联动、全面落实,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要做到奋发有为,紧紧抓住扩大内需的战略机遇、疫情催生的市场机遇、东北振兴的时代机遇,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化危为机,打好转型升级的主动仗,跑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巴音朝鲁强调,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说到底要靠攻坚克难的勇气,靠广大党员干部的“精气神”。要坚信“事在人为”,面对困难挑战,坚定必胜信心,带头解放思想,带头履职尽责,带头拼搏竞进,以超常规举措和力度推动各项工作,充分展现吉林干部的志气和担当、干劲和形象。要谨记“刻不容缓”,抓住各项政策重要“窗口期”,突出投资拉动、项目支撑、纾困企业、刺激消费、释放活力,只争朝夕、快马加鞭,全力以赴与时间赛跑,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努力把疫情损失抢回来。要坚持“务求实效”,紧盯各项重点任务存在的矛盾问题,拿出务实管用的招法,真正把问题解决掉、把工作干上去。各级领导干部要身先士卒,带领所在地区、部门、单位的干部职工奋力拼搏、埋头苦干,全力打好打赢每一场硬仗,尽最大努力、达到最好效果。
景俊海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要落实好各项援企稳岗政策,扩规模、强技能、兜底线,确保就业形势稳定向好。要发挥好消费券等政策杠杆作用,扩大本地产品消费,拉动市场主体正常生产,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实现稳就业保就业。要全力抓好春耕生产,及早防范草地贪夜蛾等灾害。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收尾任务。用好用足专项债券,加快重大项目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稳步发展。
调度例会以视频会议形式召开,各市(州)、县(市)设分会场。省委常委、省政府副省长,省政府秘书长,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等在主会场参加会议;各市(州)、长白山开发区、长春新区、扩权强县试点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在分会场参加会议。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历史性以全会的形式,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出发,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回答了“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是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把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要做到坚持学思践悟、学通弄懂、学以致用,真正用先进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会议精神切切实实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这两天,通过反复研读、深学细思、深刻领悟全会公报,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是进一步强调了应该往哪走,明确前进方向。方向决定前途。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必须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挥和增强我国制度优势”,中国几十年的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经验充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厚植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是延续在中华民族5000千年的悠长历史中发展出来的,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实践证明,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方向不变、道路不偏、力度不减,
二是进一步强调了应该走什么路,明确奋斗目标。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第一位问题。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二〇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只有与国家建设、发展同步配套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党和人民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
三是进一步强调了应该怎么走,明确行动步伐。十九大以来,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全党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更加巩固;国家治理体系中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已经基本确立;运用法律手段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显著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更进一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中国全面开花,硕果累累。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十三个显著优势”,为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提供基本依据。事实证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回应了群众的期盼要求,体现了党的责任担当,指明了中国梦的现实路径,更加坚定了发展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方向是党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事业兴衰成败。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中统一领导,就是为了贯彻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明确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发展道路、工作布局、重点任务,确保全面依法治国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法治保障。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我们党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全局的高度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依靠法治,更加需要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中统一领导。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中统一领导,有利于更好发挥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作用,研究制定法治中国建设长期的工作布局、发展规划,谋划确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做好全面依法治国重大问题的运筹谋划、科学决策,实现集中领导、高效决策、统一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是一场大仗、硬仗、苦仗,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各级党组织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切实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深刻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发展理念,切实增强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道路。要关心、支持生态环境保护队伍建设,主动为敢干事、能干事的干部撑腰打气,建设一支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的生态环境保护队伍。履行好生态环境保护职责,使各部门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分工协作、共同发力,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党的十九大作出乡村振兴战略重大决策部署,在“三农”发展进和中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纲领和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根本遵循。随着我国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行动要求,为深入美丽乡村建设,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人才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
不忘初心,就要首先用“同理心”走好家乡振新发展的“路”。从全面建设小康的战略来看,没有我们家乡这一个地方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立足于我们家乡的实际情况,组好规划,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作出乡村振兴战略重大决策部署,立志建设好自己的家乡。
不忘初心,还要打造家乡人才的“向心力”。着力农村创业创新,走人才强农之路,例如政府出台各类优惠措施,吸引人才回流,鼓励和支持本地人才回乡就业和创业,为家乡建设出力。也可以采取技能培训为主的专业化培训,培养和造就一批专业小组,带动老百姓,主要是家乡中的中青年,利用所学技能,深挖发展潜力,全民都是“人才”。
不忘初心,以“树立良好家风”为引领,用“责任心”塑清廉家乡。把廉政文化中“家风”建设作为宣传的主要部分,积极培育和挖掘优秀家风家训文化,大力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开展“廉洁文明家风”签名承诺、“廉洁文明家风”家访等系列活动,推进文明廉洁家乡,走提升美丽家乡发展内涵之路。
不忘初心,以“赤诚之心”坚守绿水青山,不为盲目发展断未来。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守住了绿水青山,才是守住了我们的金山银山。以前的发展多多少少都为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建设绿色生态环境刻不容缓。转变发展思路,利用自然风光,打造旅游业等等,不能为了发展提前消耗家乡的“青山绿水”,让绿色成为美丽家乡的保护衣。
不忘初心,牢记为“家乡”发展建设贡献力量的使命,从多个“心”出发,为建设美丽家乡“添砖加瓦”,让家乡更加美好,未来的蓝天越来越辽阔。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675289112@qq.com